信条到底要表达什么诺兰想让我们悟到什么道理,诺兰的信条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3-05 06:15:24阅读:2038
我不少看过《信条》的朋友,总结一个词是“DUCK不必”。《信条》刻意编织的复杂叙事线,过于解释性的对白但结果还是让观众脑子一团浆糊,最致命可能是角色在表面上沦为工具人,难以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力量。这些说的都…
  • 剧情 爱情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马克斯·冯·西多 鲁特格尔·哈尔PriyaDarshini

我不少看过《信条》的朋友,总结一个词是“DUCK不必”。

《信条》刻意编织的复杂叙事线,过于解释性的对白但结果还是让观众脑子一团浆糊,最致命可能是角色在表面上沦为工具人,难以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力量。

这些说的都对,但也并不能作为《信条》是一部失败作品的标签。

到底看一部电影,是为了能看懂,还是看它如何用更革命性的做法去诠释故事,很显然《信条》没法做到传统电影给你的感觉,有多少人能说看一遍就能舒服的。

看《信条》时我更多思考的是诺兰的为什么,如果《信条》的故事用传统的手法拍出来,是否比现在我们看到的更成功,还是更无趣。

《信条》应该是诺兰目前作品中最诺兰的电影,非常具有个人作者向,所以自然喜欢的人会加倍喜欢,不爱的人中途犯困。

《信条》不会成为诺兰最好的电影已成事实,但它也并不至于是一部让人失望的电影,起码对于我来说不是。

诺兰希望把自己的学问和对电影的革新,都放置在《信条》里,从中我也能体会到诺兰对解构电影本身更大的野心。

推动角色与观众的催化共情作用,一直都不算是诺兰的强项,必须承认《星际穿越》算是诺兰做得最好的一次,而《信条》角色的情感力量,则被掩埋在过于负荷的各种逆转事件里。

但仔细回味的话,诺兰作品中的角色,都在有着人类辉煌的科学成就理论背后,付出着个人悲剧的代价。

《信条》中这些后人通过红转蓝,走在并不属于自己的逆行时间,回到过去,拯救世界,但最后这条蓝色的时间线,会埋没在历史正向的洪流中,信条组织(后人)也一样,被世人所遗忘。

印度女虽然对凯特没有任何恩怨,但她信奉信条的规矩,想要更安全锁死在演算机秘密,但却被主角阻止,主角亮出是信条创始人身份,印度女也恍然大悟自己并不是信条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这也意味着自己也得死,但印度女却毫无畏惧,在我看来,印度女也算是一种光荣的牺牲。

这就引到最后主角为何坚持要让凯特活下来,我个人的理解,凯特正是代表着铭记这些无名战士的局外人,就算全世界不知道,但凯特知道,凯特或许将来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他的孩子长大会继续歌颂这个传奇给后代,曾经有这样一群后人,他们逆行回来拯救过世界,虽然他们都没有名字。

片尾里凯特穿着蓝色调的衣服,她的儿子麦克斯穿着红色的衣服,也暗示了逆转门的红蓝色,象征了整部电影的开创时间钳形战术的信条组织。

看到这里如果大家认为角色的牺牲就是诺兰要表达的悲剧,其实还并不全面,《信条》更大的悲观哲学在于,信条组织的成员知道了宿命的存在。

宿命论是一种极为悲观的理论,大到从宇宙诞生到毁灭,小到人的一生,都是注定好的。

影片中的时间概念被量化拆分,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已经固定。

在宿命论的阴影下,其实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就连片中只诠释坏到骨子里的萨托也是如此。

身患癌症的萨托,也只能用假画这样的事情逼着凯特和儿子不可以离开他,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看出萨托的孤独和脆弱。

在伦理道德甚至法律层面,凯特是在谋杀亲夫,片中的每个人都在被根本触及不到,甚至无从考证的未来人的威胁,相信了自己的宿命,在时间中变得扭曲和迫不得已。

诺兰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事件,让我们去感受那种不可阻挡的宿命悲剧,但,这就是诺兰想要表达的吗?

我们来看影片中那些对立的台词,“发生的已经发生”(代表宿命),“无知是我们的优势”(代表真实)。

还有尼尔最后说的,“这是这个世界运作的信念(宿命),但不是(我们不作为)袖手旁观的借口”。

之后主角问尼尔,你相信什么,尼尔回答“现实”。

透过角色们无畏的行动,我更能体会角色在即使清楚自己宿命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努力做到自己所坚持的信条和意义,相信他们所相信的,守护着他们愿意守护的,就算这一切已是命中注定。

就像尼尔最后说的,随便你怎么定义“宿命”,但我管它叫“现实”,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

在《西部世界》中的接待员,一直追求的就是自由意志,摆脱自己早已被编写好的宿命程序,但更为重要的,或许是“现实感”。

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一道哲学概念命题,但真实活着的“现实”,是一种无法剥夺的体验。

如果我们的宇宙和世界,都是安排好的,我们的命运早已写成一本书,你愿意翻到最后一页看结局,还是保持着“无知的优势”,活好当下,体验现实呢?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