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电影的含义,文化输出的案例
01
我是一个美国好莱坞的狂热影迷。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三观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文化所塑造。甚至你问更年幼的我,最危难时,哪个国家可以拯救世界?我会回答“美国”。
在我十八年的人生里,最绚丽、最吸引人的影像,基本都来自于好莱坞的大片。八岁的《哈利波特》、十岁的《蝙蝠侠》、十二岁的《变形金刚》、十四岁的《复仇者联盟》……美国电影产业的完善与发达,足够对全球输出美国的价值观。
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成为普世价值观,对于这个国家在全球的话语权掌控、各种地位的提升有极大的利处,甚至可以达到最高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接受的是另一国家的文化输出、认同的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观念,那么这个国家的国防可能不会输在硬核武器装备,却会输在最深处的、影响也极深刻的的思想核心。
国家机器,最基本的构成,是人民。但人民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却又容易被引导和影响。国防安全,绝不仅仅是国家强大而一切看起来安全,也需要人民的头脑之中的观念符合与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
美国文化输出的成功性
(数据来源于网络)
从全球市场范围看,美国影视产品已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美国电影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在欧洲,美国电影已占票房收入的70%,在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主要为美国所控制。在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美国影片的优势地位也日趋明显。全球销售的各类影视录像制品也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生产的。
从市场规模上看,现在美国、日本是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仅这两个国家就占了世界文化产业市场2/ 3 的份额。在文化产业出口方面,美国占世界第一位。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的年增长率为6 % ,其他产业的增长率为3 %。在产业规模上,文化产业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美国凭借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产业壁垒不断被打破,企业兼并重组浪潮汹涌澎湃,在美国出现了一批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美国文化已经全方位地经由各种大众传媒在全世界传播,在这种强势文化的挤压之下,美国文化产业所及之处均对当地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02以电影为切入点我个人将好莱坞电影产业中的美国文化输出总结为三种:
1.电影主题内核蕴含着美国思想观念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曾 7次获奥斯卡奖提名,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的故事。安迪因被诬陷谋杀妻子和其情夫,被法院判决入狱。虽深陷囹圄但他始终坚守希望,在灰暗压抑的监狱中寻求自由,同时利用自身的技能,改善自己和狱友的生存状况。最终花将近二十年时间,安迪用一把石锤凿通了监狱的石墙,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爬出石墙逃出监狱,重获自由。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高超的电影技巧以及逼真的视听效果,深入地剖析了美国个人主义思想,以及安迪对于尊严和希望的救赎。
那句台词:“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更是深入人心。
作为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美国IMDB影视第一、中国国内豆瓣第一,这部电影蕴含了丰厚的美国文化理念。其中主人公对于自由的追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追寻自由的精神不仅是促使该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电影从三个方面体现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即:个人独立,追寻自由以及英雄救赎。
豆瓣评分
而不可否认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优秀的经典电影,完全值得影史留名。那这种文输出,是无法避免的。国家不可能不让人民去观看优秀的电影,人民在看电影时也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会接受到美国的思想观念。
诸如此类的电影有很多,多到让你怀疑美国并没有在这些电影中宣传自己的思想,多到让你认为影片中存在的思想内核就是全世界公认的普世性思考……多到让很多人觉得美国的思想观念就应该是全世界的主流思想观念。
仔细想想,有点可怕。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思想已经被彻底侵蚀……国防在防什么呢?国防就算防住了外力打击,也防不住内在思想变化。
2.电影人物体现美国形象
电影《美国队长》
“美国队长”生活的环境是在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与和平带给社会的格局和生态很不一样,战争的阴冷与残酷往往使人对信仰产生怀疑。美队漫画作者斯坦•李用写实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美国队长”的大智大勇,从而使这一形象得以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美国队长》电影中讲述了美国队长参军的过程,起初因为个矮体弱四次未通过体检而遭淘汰,但他的智勇终于打动军队中的博士,特批他入伍,并接受超能力的实验成长为一名高大魁梧的军人,并被冠以“美国队长”的头衔活跃于宣传队的舞台上,起初那种装腔作势、花拳秀腿只会惹来嘲笑,可是当他单枪匹马从纳粹手中救下四百多名战士的时候,这些嘲笑一扫而光。他也随之登上社会舞台,成为了真正的斗士和英雄人物。
美国队长老老实实用他那手中的象征物:描着美国国旗的金属盾牌迎击着对方。他的执著精神与这枚盾是相似的,美国人就连这么坚硬的、无懈可击的盾牌也要大做文章,从电影的解释来说,当初个小体弱的美国队长反抗街头恶徒时正是顺手操起了垃圾筒盖来作掩护,而盾俨然就是垃圾筒盖的升级版,英雄、盾牌、精神,三体合一,相互呼应。
“国家的象征, 世界的英雄。 勇气的代表, 当世的传奇。”
这就是美国队长。他代表着美国精神,连服装和盾牌都是借由美国国旗的元素组成。伴随着漫威电影宇宙的巨大影响,美国队长深入了全世界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就算你不看超级英雄电影,你也肯定听过美国队长,这还不够展现美国文化输出的强大吗?
当美国队长坚持不懈的战斗,当他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平民的生命,当它集结了复仇者们为了全世界的人民而战斗,影迷们能不感动吗?青少年们能不心驰神往吗?甚至,是不是有人潜移默化中会相信美国就像美国队长一样坚持不懈、坚实可信?
当然会。
美国队长
3.电影集中展现美国军事力量
电影《变形金刚》
这电影跟美国军队没什么关系,也不是讲军队生活的,就是一个讲外星来的变形金刚们与人类一起拯救世界的特效大片,那我为什么觉得它能体现美国军队实力?
2007年变形金刚系列第一部上映。电影中,美军的现代化部队作战和大型武器有不少的展现,而变形金刚与美国军队一起合作,打败了敌人,守护了地球,不也可以体现美国军队的厉害吗?就算美军在遇到强大的外星生命时,打不过很失败,但其中战斗场面的展示也完全可以展现出美军的实力呀。
更何况其中的美国军人坚强勇敢,热血重感情的形象也挺深入人心的。无论是微不足道的龙套军人,还是有少量戏份的配角军人,最起码他们的形象就算不是虎背熊腰,也是身强体健,有肌肉,有强悍的气质,先无论性格好坏、角色特点,美国军人的形象塑造成这样,本身就是在塑造良好的美国军人形象。这不就是美国军队软实力的展现吗?
而且很多好莱坞电影中的杀伤武器、战斗机、甚至航空母舰、卫星系统等等,有时候真的像是在给美国军队拍宣传片,用极佳的效果展示了武器装备这一硬核实力的强大。
军队力量
03 美国电影中“英雄形象”(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军网www.81.cn)
美国借助电影成功地将“英雄形象”输送到全球,着力打造美军作为“战力剽悍的胜利之师”“充满人性的仁义之师”“信仰至上的理性之师”的军队形象。其主要传播策略体现为注重顶层设计、实施政府管控,干预制片流程、设置合作诱惑,深化合作机制、确立援助程序,发挥电影优势,促成刻板印象。
由美国导演梅尔·吉普森执导的英雄题材大片《血战钢锯岭》在中国社会上引起反响。中国观众从美国军队卫生兵多斯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中引发对美国军队的关注,“有信仰的美国军人与有人性的美国军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其实,此前《拯救大兵瑞恩》《壮志凌云》等诸多美国英雄题材电影都取得了全球电影票房佳绩,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随之受到观众的广泛追捧。
“英雄”是美国电影永远的主角。有学者指出,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就是一部制造英雄的机器,美国的电影大片几乎都在制造、炮制和包装着各种英雄形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其实就是美国军队形象的意指符号。在电影媒介消费文化日益盛行和不断繁荣的今天,美国电影中“英雄”传播为全球观众传递和塑造着“信仰至上、战力剽悍、充满人性”的美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军的软实力。
“战力剽悍的胜利之师”
1986年出品的电影《壮志凌云》,讲述的是美国海军飞行员麦德林以自己的飞行员父亲为榜样,经受几经打击后,奋发图强、克服困难、挑战极限、战胜自我,最终驾驶战鹰纵横蓝天,成为一名出色飞行英雄的故事。
此片不仅成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当年招兵的软性广告,还成为美国军人展现单兵素质、展示武器装备的宣传片。这部影片的英雄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但经过心灵成长与技能成长的痛苦过程,最终战胜对手,也战胜自己。
从这部电影中,观众感受到的是作战能力强悍、武器装备先进的美国军队形象。
电影《壮志凌云》
“充满人性的仁义之师”。
1998年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二战期间瑞恩家的4个儿子全部奔赴战场,诺曼底战役中兄弟3人牺牲,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下落不明。
为了让母亲不再失去第4个儿子,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亲自作出命令,要求前线组织营救分队寻找到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安全带回。这项命令虽说不太符合常理,却体现出美国军队的人文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关怀”。
战争是残忍的,但人性是闪光的。美国电影在进行“英雄形象”塑造时,往往将“不合理”寓于“合情”中,让观众更加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残酷,试图展示美军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保持灵魂清醒和人性光辉的形象。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信仰至上的理性之师”。
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讲述了一名叫多斯的美国青年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积极报名参军保卫国家的故事。
但是,他尊重信仰不愿拿枪。在一片反对声中,多斯据理力争,最终获得了不拿枪的权利,成为一名不带枪的卫生兵。战场上,他奋力救助战友,创造了一个人救出了75人的奇迹,成为了战斗英雄。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通过多斯对信仰的坚持,展现出美国军队的精神信仰和使命意识,让观众感到美军的“理性”。
电影《血战钢锯岭》
尽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虚构出来的,但其作为美军形象符号的传播效果却深入人心。通过英雄形象的电影传播手段,让美军形象在全球不胫而走。”
04中国文化输出其实近几年华语电影已经有所崛起和突破了,而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我国电影产业的完善迫在眉睫。
印象中近几年中国比较有成功性的电影:
《战狼2》创下56亿的票房奇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电影观众的主体意识觉醒。林超贤导演的三部曲(还有一部没上映),已经展现出中国军队的精神风貌与实力。《流浪地球》中国人拯救地球,不是将人类精英运走,而是将地球打包运走,拯救整个地球。这么一想,与老美拯救人类的方式还是不同的。《我不是药神》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其中法与情的对立,体现着中国重视情的特点。
战狼2
红海行动
流浪地球
我不是药神
我是觉得,美国,它能成为文化霸主,它首先必须有一个发达的文化产业,它得先能够生产出批量的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有着发达产业和众多文化产品的支撑,才能在其中灌输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输出。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人看,那么无论其中蕴含着多深刻的思想也没有人去思考;如果没有他国人民为美国的文化产品买帐,那么无论美国在其中灌输多少价值观念也没用。只有先有了受众,文化才可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你看,最终的问题还是先建设好自己国家的文化,顺便小心点美国的文化输出。国家的文化如果能让人民认可,那思想上的国防不愁。更好一些,能做到文化输出,多多输出我们的思想观念,能被世界人民大众认可,我们岂不就成了主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