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观后感100字,最美的青春观后感450字
《最美的青春》是一部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电视剧,短短的36集看完之后仿佛能把我带回在那塞罕坝艰苦奋斗的岁月之中,令我感动的是一群林业相关专业的青春大学生将一片茫茫荒漠建成落叶松林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男主人公冯程贯穿整个剧情,他是最早主动申请上塞罕坝的大学生,他之前是一名大学教师,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来塞罕坝种树也许有对埋葬在这里的父亲怀念的成分,但也不影响他绿化祖国,改变恶劣的赛罕坝生态环境的决心。塞罕坝远远望去,地表裸露,植被稀薄,荒漠化严重,常年降水稀少,光照强烈,一旦刮起大北风,肆掠的黄沙铺天盖地,漫天的黄沙足可以把失足的人掩盖得不留痕迹;夜晚降临,原野空旷,饥饿的野狼就会精确的扫视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而冯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率先独自的适应塞罕坝的种树生活。很快三年过去了,终于迎来了新一批响应国家植树造林号召的青年大学生。从此刻开始,国家郑重的提出要在承德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的要求,承德林业局于局长对这些主动申请上坝的大学生寄予了厚望,浩浩荡荡的植树造林行动拉开了序幕。
这一批新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林业学不同的专业,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绿化祖国的需要还是将他们亲切的召唤到塞罕坝来建功立业,当然于局长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塞罕坝新建地窨子、林业实验室、食堂还有增派退伍军人赵天山和他的先遣队员协助造林等条件,而在这之前冯程什么也没有,这些足以体现国家对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的决心,也足以表明上级领导对林业专业人才的重视。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新一批大学生也有着十足的激情。他们和冯程为了勘探寻找塞罕坝最有利于植树的地形和水源,早出晚归,背上行囊,远徒跋涉,就地饮食;为了研究荒漠种植落叶松林的条件,不惜请求林业相关部门提供外语文献,在没有专业翻译的条件下,他们大学生独立自主凭靠厚重的外语字典逐字翻译,积极寻找植树造林的良方;在严寒的冬天,大雪封山,这些大学生本来可以下坝过冬,但他们认为冬天是雪藏种子的关键时期,依然要做好实验数据分析工作,就这样在坝上和严寒相伴。年复一年的工作,他们和父母亲朋的亲切问候全都寄托在一份来之不易的书信当中,有的女大学生也为了造林大业耽误了多年的爱情,但依然选择在塞罕坝艰苦奋斗。
这群大学生种树的过程是曲折和充满挑战的,他们最先采用的是遮光育苗法,对待每一颗落叶松幼苗像对待婴儿一般的细心疼爱,等幼苗初具规模,然后根据“深挖浅堤”“埋没红皮”的移植要求到实验地带,按时记得挑水施肥,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不幸的是根据后面的观察树苗放叶率很低,成活率更低,这残酷的现实无情的证明了遮光育苗法的失败,但这些大学生却诚恳的接受这样的结果,面对失败及时深刻反省,寻找原因。而最先上坝的冯程根据多年的失败经验,指出荒漠种树本来就是要克服恶劣的生态环境,从育苗阶段开始质疑遮光育苗法适应环境的缺陷,从而大胆提出全光育苗的科学可行性,幼苗从小就应该接受强烈直射的光照,适应残酷的生存条件,达到符合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最终在移植的基础上产生坚韧的生命力,可以在茫茫荒漠深深地扎根,从而健壮的生长。很快他的想法得到大多后来上坝大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于局长的大力支持,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在马蹄坑大会战中移植冯程精心栽培的全光法育苗,放叶率达到了95%以上,更准确的说是96.6%,移植育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此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就有了宝贵的种植经验,植树造林的步伐在奔跑中前进;而冯程作为杰出大学生的代表,为造林大业,经年累月,呕心沥血,屡败屡战,攻克难关,更是功不可没。
很快时间走到了今天,而今的塞罕坝已经变成了国家级大林场,生机盎然,绿树成荫。可惜当年投林报国的青年大学生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剩下的也垂垂老矣。但历史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无私奉献,报效祖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