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洛阳伊川大觉寺的作文,河南洛阳嵩山大觉寺
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已历逾600年沧桑,曾多次重修。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从碑刻上看,仅圆平、圆钦、圆仲等圆字辈僧人就有80多名。
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五级石阶上,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石狮栩栩如生,左右对峙,门槛为浮雕石刻而成。村民讲这都不是原装,虽然也年代久远,但是从村中一祠堂挪到寺里,用于残缺的山门。进入山门,甬道两边有古柏两株,不远处便是伽蓝殿。该殿面阔三间,是一座清代歇山式建筑,为乾隆年间重修。
位于伽蓝殿后面的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重檐飞翘,雄伟庄严。研究大觉寺近10年的谷元村村民王红星说,殿内原供有泥塑神像一组,墙上绘有壁画。该殿殿前原有大觉寺洛川性公塔残碑。洛川性公塔俗称老和尚塔,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是明末大觉寺方丈洛川大和尚的寝葬灵塔,毁于20世纪60年代。
大雄宝殿是大觉寺最高大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起三架,重檐飞角,斗拱雀替..结构严谨。檐内外下边有佛教图画多幅。这里原供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泥塑圣像。这大殿无法与大寺庙的相比,建筑距离有限,咱就连亭子一块看吧....
在寺庙的东厢房,我们见到将近有100个居士在咏唱---阿弥托福,四人领唱,众人和随,反反复复就四个字--阿弥托福,看见这场面、听见这个悠扬的咏唱不得不佩服,什么叫抑扬顿挫,什么叫---震撼,我这个一描述,大家可能会感觉,几个小时的咏唱会不会很枯燥?绝对不会的,领唱的音域顿挫,合唱的强顿跟进,非常有韵味,绝无枯燥之感,相反,我们这些不懂佛教的游客,瞬间被感化,好像世间皆空,心灵顿时净化,这可能是佛教的又一个魅力吧。
小小的古寺有他不一样的魅力,整修保护的现状不由的让我们感叹,流落在乡村的文物古迹、需要保护修缮的太多啦,单单依靠当地信众出资似乎难成心愿,开发与利用加保护的举措可能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