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讲校园暴力的韩国电影「从三方面来看韩国以校园暴力为题材的电影有何现实教育意义」

时间:2023-02-27 18:59:15阅读:191
21世纪以来,韩国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与好莱坞叙事模式相融合,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凭借着深刻的主题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别出心裁的摄制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青睐,相当大一部分韩国影片在国际上斩获大奖…

21世纪以来,韩国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与好莱坞叙事模式相融合,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凭借着深刻的主题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别出心裁的摄制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青睐,相当大一部分韩国影片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实现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韩国校园暴力题材电影取材于社会热点事件,聚焦青春镜像的疼痛,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直面社会现实,进而能够引起大众对教育的多维度反思。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韩国校园暴力题材电影以校园暴力事件为选题,以校园“弱势群体”的角度来审视韩国所存在的社会矛盾。这些校园弱势群体是指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在校园里受尽欺凌,却没有能力奋起反抗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

校园暴力题材电影揭示即使在校园里,也会因为家庭贫富差距悬殊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通过聚焦最底层民众的生活经历,衬托人性的善恶,以此来引起观众和社会舆论对校园弱势群体的关注。

电影《蚯蚓》聚焦贫富差距下学生受教育的不平等。拥有权力资源身处强势地位的校霸李班长,因父母是学校高管,随意捏造事实,诬告子若动手打人,致使子若被开除,剥夺了子若受教育的权利。

在影片中,家境富有的李班长拉帮结派,经常利用爸爸是学校董事、妈妈是学校高管的身份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做出压迫和欺凌行为,欺凌弱小已成校园潜规则,电影中子若被强行勒令退学,教育原本人人平等,却因家庭阶级差距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力,揭示韩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电影《熔炉》反映了底层阶级的奋起反抗,面对恶势力却无力还击,最终只能沦为“无声的呐喊”。姜仁浩来到雾津就职,作为底层阶级,不得不接受“支付好处费”的潜规则,入职之后,发现慈爱学堂的校长和老师长期虐待和x侵聋哑学生的这一事实。

姜仁浩和徐友真开始收集证据,为惨遭折磨的学生维权。受害儿童积极配合收集证据,对罪犯进行指证,企图能够将校方恶势力绳之以法。然而,这种反抗是无力的,作为施暴者的校方,位高权重,拥有强大的社会背景资源,贿赂收买警方,花钱指使保安做为证,买通医生更改体检报告、聘请“前官礼遇”的律师等等,最终被告还是打赢了官司,全部逃脱了法网。

影片揭露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所有的希望被黑暗吞噬,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痛苦挣扎。电影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履行社会责任、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义务。

《熔炉》上映后,“光州儿童x侵案”被重启调查,“性侵害防止修正法”(又名“熔炉法”)被重新修订。《熔炉》被称为“改变韩国整个国家的电影”。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韩国校园暴力影片既能真实地反映韩国的校园生活,又能揭示和批判一系列社会问题。电影将韩国法律制度混乱、政府官员效率低下等问题暴露在镜头之下,反映出创作者对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官僚主义的批判。

首先,影片对司法系统的不健全进行批判。韩国的司法体系因其历史背景而略显特殊,不合时宜的司法改革,使韩国司法制度存在的明显漏洞,一度引起过韩国人民的不满。电影《妈妈不哭》由韩国真实案件改编,“密阳x侵案”为创作原型,高中生恩雅被男生强b,却因对方是未成年而免受法律的制裁。

这些未成年性犯罪者在立案后,受到的惩罚不过为口头告诫,犯罪者毫无悔过之心。韩国《青少年保护法》原本的立法宗旨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给予保护,与成年人犯罪予以区别对待。

但因其量刑过轻,未成年人犯罪成本过低,对未成年犯罪难以发挥有效的惩戒,《青少年保护法》间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护身符”。电影《妈妈不哭》的上映,促进了韩国《青少年保护法》的修改,韩国政府开始推进降低青少年刑事责任年龄的有关方案,试图通过增加惩罚力度来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韩国法律界存在“前官礼遇”这一潜规则,即法官、检察官等部门高层领导转行担任律师,他们可以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对“后辈”施加压力,影响案件的最终审判结果。电影《熔炉》中,被告聘请的就是一位刚从检察院退位的律师,这样的律师可享受“前官礼遇”,他所接受的第一个官司将会被“特殊照顾”。

尽管姜仁浩和友真竭尽全力收集证据,但被告利用“前官礼遇”的潜规则,最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熔炉》将盛行多年的潜规则搬上银幕,“前官礼遇”现象给韩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韩国民众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中,韩国电影人开始将艺术对社会的反省延伸到司法系统,反映司法腐败的现象,呼吁健全司法系统。

其次,对政府官僚主义的批评。在韩国校园暴力题材电影中,政府工作人员常表现为官商勾结,遇事相互推诿,毫无责任心,沦为钱权的附庸体,正是他们的不作为,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这一悲剧的发生。

在电影《蚯蚓》中,子若遭受多次暴行,将自己的遭遇写进了日记本,绝望之下选择自杀。痛失爱女的李父拿着日记本企图去警察局替女儿讨回公道,警察却以“一本日记不足以证明”为由拒绝立案,漠视生命,无视人权。

影片《熔炉》中,友真拿着校长性侵残障学生的证据去市政厅检举,市政厅工作人员以案发在校园为由,推脱给教育厅。教育厅以超出其职责范围为由,拒绝受理此案。市政厅和教育厅的双方人员互相推诿,令观众深恶痛绝。

友真前往警察局报案,但警察早已被校方贿赂收买,拒绝了“x侵儿童”事件立案调查的请求。韩国校园暴力电影不遗余力地批判了本国官僚主义,者把官僚作风这一现象作为影片的表现主体,揭露本国政府的黑暗腐败。

教育的多维度反思

教育意义是现实主义电影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韩国校园暴力题材电影取材于校园暴力事件,直面校园里种种不良现象,映射出社会的弊端,引导观众对未成年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

校园原本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圣洁之地,为何成为凌辱、拳打脚踢的野蛮之地?原本无邪童真的少年,为何成为恶魔般的施暴人物?花季少年少女为何惨遭毒手?究其本源,校园暴力行为的存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关。

就家庭教育而言,施暴者的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纵容娇惯,孩子犯错之时,不会给予正确引导,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畸形,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喜欢用粗暴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电影《韩公主》中,43名校园混混对韩公主进行侵犯,他们的家长逼着韩公主签下谅解书,并诬告韩公主是为了钱主动勾引。这些家长缺乏是非观,在孩子犯错时放任不管,或选择纵容包庇。

电影《妈妈不哭》中,高中生恩雅在学校天台被3名不良少年轮j,母亲柳琳将这三名不良少年告上法庭,他们的家长却要求私了,妄图用钱来绝决问题,且态度十分强硬,毫无愧疚之心。

电影《韩公主》和《妈妈不哭》中施暴者父母的形象,能够引起观众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父母有责任让具有校园暴力行为的孩子认识到恃强凌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要对孩子积极展开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否则必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传统的校园教育中,学校更加重视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而轻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对于校园存在的一些冷暴力以及肢体暴力,往往容易被当成学生之间的恶作剧,学校对此惩戒力度不够,且较少进行干预。

校园暴力一旦酿成学生跳楼自杀、投湖自杀等悲剧,事发后校方也惯以怕被追责而选择封锁消息管控舆论。影片《怜悯》开头,中学生珍儿选择从天台跳楼自杀,起因是遭受到校园暴力,被学姐世美屡次在学校洗手间掌掴、用水浇遍全身,珍儿无法忍受这般凌辱行为而选择自杀。

事故发生后,校方怕担责,封锁一切消息,严禁师生调查打听,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最终不了了之。影片《怜悯》中校方对校园悲剧事件掩盖、冷漠逃避的行为,让观众不禁反思,学校应该怎样做才算有担当?校方是否全力以赴积极处理,能否做到勇于担责,不推卸、不掩藏。

韩国校园暴力题材电影揭露了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失职行为。就社会法制教育层面而言,法制教育不够普及,青少年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且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罪犯可以钻法律的漏洞,无法获得应有的惩罚。

这是韩国校园暴力题材电影所映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引起观众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深思。电影《蚯蚓》中,校园恶霸李班长对子若拳打脚踢,用DV拍下子若被强j的视频,以此来威胁她进行援交,她们无视法律,对法律毫无敬畏之心,崇尚“金钱万能论”,最后以作伪证、捏造事实等形式摆脱了法律的制裁。

电影《妈妈不哭》中,母亲柳琳将性侵女儿的三名不良少年告上法庭,但在法庭上,以证据不足,且三名施暴者是未成年为由,最终宣判被告无罪。在这个案件中,性q已成既定事实,却因罪犯是未成年而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施暴者被释放后,依旧逍遥法外目无法纪,变本加厉地对恩雅进行二次侵犯。可见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保护的相关法律均不够完善,构建校园暴力防范机制,将罪恶扼杀在摇篮中已是迫在眉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