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普通一兵故事配音演员找村长东北味儿台词太魔性
1949年的东北,在一座叫孟家屯的村子里,来了两个文化人,他们被屯子里高音喇叭传出来的声音吸引,于是他们拦住一个老农:大爷。
大爷一抬头: 嘎哈啊。
“大爷,那喇叭里是谁在喊话。”
“问村长去!哦,对了 ,内就是村长。”
这两个文化人,一个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袁乃晨,一位是厂里的俄语翻译孟广均,他们要找的那位声音好听的村长叫马静图,之所以要找他,是因为袁乃晨他们正在制作一部苏联电影的“翻译片”,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普通一兵》。
一、译制片《普通一兵》的来历
袁乃晨找一位农村村长当配音演员?听起来这么不靠谱呢,没办法,那个时代译制片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起码在国内,还属于一块未开发的土地,根本没有配音演员这个概念,袁乃晨只能简单要求,声音好听是首选的,然后尽量要有些憨厚的感觉就行。
在译制片出现之前,国内普通观众要看外国电影的话,除非是默片,不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看电影前先听讲解员讲一遍电影剧情(有点像评书),二是去比较高级的配备“译意风”(同传)的影院,很麻烦。
因此,翻译片也就是译制片应运而生,不过我国第一部译制片并非来自于大名鼎鼎的上译厂,而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通过和苏联电影业的谈判,东北电影制片厂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引进了《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1948年出品的苏联电影,讲的是19岁的马特洛索夫成为战斗英雄和苏联英雄的故事,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小说则取材于真实人物和事迹。
如果你没看过《普通一兵》,那就换个说法,这部电影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些类似我国著名电影《董存瑞》,马特洛索夫在孤儿院长大,参加苏联红军之后经历了菜鸟期,在战斗中逐渐成长,最后在执行一次爆破敌人碉堡任务时,由于弹药用完,而战友们已经发起了冲锋,为了掩护战友,马特洛索夫毅然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
笔者估计《董存瑞》在拍摄时可能也借鉴了一些《普通一兵》,比如马特洛索夫扑向敌人碉堡前一瞬间的脸部特写,和《董存瑞》很像。
此外,《普通一兵》虽然是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拍的,但其内容和制作非常考究,不论是装备还是战场细节都把控得非常严谨,你看这个镜头里,苏联红军在敌火下侧躺在地上挖散兵坑的动作就非常专业,毕竟距离卫国战争结束也没多久,很多演员都是上过战场的。
扯远了,咱们接着说译制片。
二、浓浓东北味儿的译制片
嘿,我的老伙计,如果你认为译制片里的台词全都是翻译腔的话,我敢打赌,你一定会没看过《普通一兵》,我可以向上帝保证,这部电影的东北话就像赵本山小品一样纯正。
笔者第一次看《普通一兵》时,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电影里那些亲切的东北话给整笑了,唉,看一部战争电影居然比看喜剧片还欢乐。哦,我亲爱的袁乃晨爷爷,我这绝不是嘲笑,我发誓,我是真的喜欢这些东北话。
没办法,当年包括导演袁乃晨在内,大家谁都没玩过译制片,更没有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于是袁乃晨就到处找人,找声音好听的人,甚至不惜从本厂的电影演员里挖墙脚。
当时的《普通一兵》剧组也是全员上阵,连负责剧务的著名演员凌元都上了场,这还不够,袁乃晨到处找人,甚至连孟家屯的村长也没放过。
在刚开始进行译制工作时,整个剧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录成,不是话长了就话短了,换句话说就是音画不同步,再加上草创的录音棚条件简陋,录音设备陈旧还容易坏,结果导致整个译制工作比拍一部电影时间都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袁乃晨带领大家还是摸索出了一条路,像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对口型”就是他们首先开始这么设计的,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所谓译制片就是对着台词念一遍呢,但袁乃晨要求所有配音演员必须像演电影一样带着感情带着人物去配音,口型也要对上。
该片最典型的一个对口型就是“冲啊”,影片里苏联士兵喊的是“乌拉”,直译过来是“万岁”的意思,要是咱们也喊“万岁”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于是袁乃晨改成了“冲啊”,意思和口型完全一致。
当然,毕竟是我国首部译制片,中间带有很多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所谓时代特色就明显的一点就是“上尉”的读音,该片中频繁出现“上尉同志”这样的台词,所有配的音都是“上郁”,也就是读成“尉迟的尉”,这是那个时代的读法。
所谓地域特色那就是该片弥漫着浓浓的东北味儿,满屏赵本山的感觉。
笔者举几个例子,上尉说主角吹口哨的声音,应该是“赶上百灵鸟了”,该片说的是“百灵子”。
战友解释主角不好意思当众吹口哨:他有点儿抹不开啊。“抹不开”,东北话,不好意思的意思。
最有意思的就是这段话,笔者看一遍笑一遍“我爹以前在财主家里扛活(打长工)……我嚼着我啊”,哎呀妈啊,感觉老亲切了。
反正你就看吧,一帮苏联人说着东北话的感觉,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笔者认为,虽然这译制片里的东北话显得有些魔性,但却很合理。因为,第一苏联远东地区和东北接壤,马特洛索夫就是第91西伯利亚旅的战士,所以他们说的俄语估计也是大碴子味儿的俄语。第二,苏联士兵本身大部分也是来自于基层群众,他们说翻译腔肯定违和,但说东北话反而更显得贴切和接地气。
三、《普通一兵》很有名
现在的人可能不知道《普通一兵》当年有多火,当年这片子译制完成后曾经送到全国各地包括学校、工厂和部队放映,全国上下都在学习马特洛索夫。孙俪和连奕名主演的电视剧《一双绣花鞋》里,孙俪饰演的女学生林莹就曾宣誓要做一个马特洛索夫一样的战士。
那是电视剧,但事实上真有人这么做了。据黄继光所在连队的连长万福来回忆,黄继光在部队时看过好几遍《普通一兵》,他曾告诉连长,如果我遇到那样的情况,我也会像马特洛索夫一样。
结语:《普通一兵》打开了我国译制片的大门,袁乃晨后来又提拔了一些年轻人进入译制片领域,比如向隽殊。而他当年找来的一些人都成了专业配音演员,那个孟家屯的村长马静图没再回去继续当村长,他一生配音作品达到了三百多部。
这就是《普通一兵》的故事,欧了。
普通一兵的首部译制片
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
把外国电影翻译成本国语言,再借助配音演员的声音把电影中人物的对白变成本国语言,就称为译制片。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译制片。例如美国对外国影片就一律采取打英文字幕的方法,并不进行语言的转换。
外国电影传入中国后,语言的障碍不久就开始出现。尤其是有声片的问世,给中国观众观看外国电影带来很大的麻烦。当时观众看外国电影主要是通过幻灯字幕、说明书或是现场解说员的解说来大致了解影片的内容;同时也有个别影院安装了“译意风”,可以进行同步翻译。这是解放前城市影院放映外国电影的普遍方式。1945年以后,东北解放区开始放映前苏联电影,语言上的障碍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的。
1948年,为了消除这种语言上的障碍,经东北电影制片厂(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协商,由该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东影厂试验译制成汉语。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表现苏联士兵在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精神的影片。而承担将其译制成汉语任务的则是一群完全没有经验的门外汉。他们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各个文艺团体。其中部队文工团员出身的话剧演员袁乃晨担当了中国第一部译制片导演的重任。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著名演员凌元担任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同时,他们也为译制片积累了最初的经验 。例如影片中苏联红军冲锋时高呼“乌拉”(万岁),但中文的“万岁”却无法与人物的口型吻合。最终,他们想出了用“冲啊”来替代。
《普通一兵》的译制成功推动了译制片的迅速发展,继东影译制片成功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开始了译制片的工作。从1950年到1953年,4年间中国共引进和译制了180余部外国电影(基本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影片),不少著名的故事片导演和演员也参加了外国电影的译制工作。它们为当时由于抗美援朝等原因,在市场上清除美英影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86年电视剧《林海雪原》,原汁原味东北味儿,谁的配音添风采?
额错了,额真滴错了……
笔者上次在一篇文章中说《铁道游击队》是我国被改编影视剧版本最多的战争小说,事实上笔者这是把曲波的《林海雪原》给漏了。
和《铁道游击队》一样,《林海雪原》一共改编过五个版本的影视作品,电视剧有三版,分别是1986林达信版,2002王洛勇版(2004年播出)和2017李光洁版。电影则有1960年经典版和2014年徐克版。别忘了,《林海雪原》最牛的是它还有一个唱了那么多年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呢,稍微年龄大一点的人谁不会哼两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要说这么多版本的《林海雪原》中,笔者最喜欢的则是1986年林达信这版,这倒真不是远古吹,真远古吹的话也应该吹1960年经典版电影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理由出发对这版电视剧念念不忘。
一、 少剑波、小白鸽和蝴蝶迷
虽然很多版本的《林海雪原》都把剿匪英雄杨子荣当男一号,但从原著角度看,似乎203少剑波才是男一号,因为少剑波的原型就是原著作者曲波本人啊。
如果论哪个版本的杨子荣最好,1986版韩再峰饰演的杨子荣虽然形象气质俱佳但并没有多大优势,不论是经典版的王润身,还是后来2002版带着匪气又带点洋气的王洛勇,或者是徐克电影版的张涵予,也都不是善茬。
但是,如果要说这些版本影视剧中哪款203少剑波最好,笔者首推林达信。
林达信在八十年代曾红极一时,《夜幕下的哈尔滨》里他饰演的王一民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九十年代以后林达信逐渐步入仕途出演作品不多,因此很多年轻观众对他不是很了解。说到八十年代的林达信,那就跟现在的靳东、胡歌差不多,帅气外表下有颗儒雅的内心,能文能武能打仗能写诗,林达信基本上能满足观众对原著中少剑波的一切幻想。
据说《林海雪原》的原作者曲波也对林达信很满意,这就更有说服力了,因为少剑波的原型就是曲波本人。
小白鸽白茹的版本中,知名的有漂亮的佟丽娅,有“小章子怡”童瑶,相比较而言这两位有些太漂亮了,1986版电视剧中饰演小白鸽的白玉娟相对来说比较更为贴近原著。另外,1986年版小白鸽的配音是丁建华,她的声音也给这个天真活泼的姑娘加了分。
蝴蝶迷是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尤其是最近2017版中居然启用的是金星。不过笔者还是最喜欢1986版的蝴蝶迷,虽然饰演这个角色的赵丹红并不是很有名气,但她的一笑一颦颇有风姿绰约女特务的神韵,再加上她的配音是当年正如日中天的李梓,简直让人难以割舍对她的喜爱。
实话实说,要单论演员来说,2002版是最强的,比如出演座山雕的马绍信,那是真有“雕”的感觉。还有出演许大马棒的程煜和出演谢文东的杜雨露等都是实力演技派,2002版《林海雪原》在演员方面可谓兵强马壮领先其他版本。
不过出于对男女一号和反派女一号的喜爱,笔者还是愿意把票投给1986版。
二、 原汁原味的东北味儿
虽然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看着挺过瘾,但那个已经脱离原著有点儿多了,论原汁原味儿的《林海雪原》还真的非1986年版莫属。
这个真的不能怪其他版本不用心,关键是1986年版拍摄时很多四十年前的老人还都在,他们可是亲眼目睹过土匪什么样儿,说话办事什么样儿,再加上《林海雪原》原著作者曲波担任该剧的顾问,那就更别提还原度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和电影都特别亲切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时候很多事件当事人或者原型都在,他们都可以提供最原始的材料和感受。这一点是2000年以后的影视剧所不具备的优势。
此外,八十年代的东北山林和四十年代差别不是很大,那厚厚的白雪,高大的山林还有原始的村落,再加上一些实打实的东北群演和演员,因此该剧东北味儿特别浓厚,让看了原著的原著党们也挑不出毛病来。
此外,笔者还要说的就是小分队滑雪的片段,虽然这些片段貌似都是黑龙江滑雪队队员拍摄的,但在八十年代看起来真的是帅呆了,在人们的心中这滑雪的桥段堪比铁道游击队扒火车,着实吸引眼球。
三、 上译厂的强大配音阵容
八十年代是译制片的黄金期,1986年版的《林海雪原》没有免俗,他们启用了当时红遍全国的上译厂配音队伍。任伟、盖文源、尚 华、李 梓、童自荣、戴学庐、杨成纯、胡庆汉,伍经纬、丁建华、程玉珠、翁振新、杨文元、曹雷、程晓桦等耳熟能详的声音均出现在这部电视剧中。
除了上文提到的李梓的蝴蝶迷,丁建华的小白鸽以外,童自荣配音的郑三炮多少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毕竟这个神枪手郑三炮和侠客佐罗可是性质相反的两个人物,因此每次一听到郑三炮说话就容易跳戏。对了,饰演郑三炮的关新伟后来还在《杨家将》中饰演杨六郎。
要说上译厂配音也不光是好处,这种配音腔结合《林海雪原》这种环境多少让人感觉有些违和,不过他们的水准至少保证了该剧的台词是非常优秀的。
总之呢,如果你是原著党,那你应该多看一下1986版《林海雪原》,毕竟这是原著作者曲波都非常认可的一版。如果你喜欢上译厂的艺术家们,也应该看这一版电视剧。如果你看重剧情和演技,2002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1986版只有十集,太少不过瘾。2017版活活抻成64集,又太多了。2002版30集,正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