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著名的德军军官但中国人却很喜欢他们「二战最著名的德军军官但中国人却很喜欢他」
刀叔导读:你看,这些桥像什么?
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记得这句经典的台词?
汉约·哈塞(1921~198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汉约·哈塞生于德国的波恩,他曾经当过工人和办事员,1937年至1941来到柏林学习表演艺术,当时恰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汉约·哈塞被迫参军并在前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复员,他又来到魏玛学习了一年表演,之后正式走上了表演的舞台。
汉约·哈塞起初在布格剧院演出,不久后又在波茨坦的汉斯—奥托剧院当演员,以后又到柏林的人民舞台和德国大剧院参加演出。
汉约·哈塞一生共出演了包括《臣仆》、《台尔曼传》)、《科隆上尉》、《星》、《天良发现》、《号手之歌》、《木板上的姑娘》、《被窃取的战斗》、《火焰》、《建筑大王》等66部影片,他曾在《格莱维茨事件》)、《最高原则》)和《午夜弥撒》的演出中有过精彩的表演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因此他也获得了民主德国的表演艺术大奖,1983年2月5日,汉约·哈塞逝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法尔肯塞。
在中国观众的眼中,汉约·哈塞堪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继阿道夫·希特勒之后的第二大反派人物。
汉约·哈塞是二战德国军官的专业户,他在银幕上主要扮演的都是反面人物(单就这一点来说,貌似只有老陈强和他有一拼),前南斯拉夫电影中的很多德军军官,都是由汉约·哈塞主演的,而中国观众最熟悉他的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以及《桥》中的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和苏联名著《解放》里的德军陆军元帅克鲁格。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冯·迪特里施办公室,突然来了两名德国党卫军军官和一名盖世太保,
为首的军官自我介绍:“我是沃尔纳德少校,奉命来接替你的职务。你接到柏林给你的指示了吗?”冯·迪特里施面无表情地回答:“是啊。”沃尔纳德:“很好,那就用不着我多解释了。这是少尉冯·艾西斯,这是盖世太保的维尔德姆特先生,他们将‘陪’你回去。”冯·迪特里施从冯·艾西斯手中接过帽子和腰带,心情沉重地走出了办公室。
冯·迪特里施在离开萨拉热窝时,他边走边叹息道:
“唉!太有意思了!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随行的盖世太保维尔德姆特马上凑过来问道:“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冯·迪特里施不屑的瞥了他一眼说道:“我会告诉你的,”冯·迪特里施指着萨拉热窝对他说,“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因为汉约·哈塞曾作为德国军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对德国军官再熟悉不过了,再加上他精湛的演技、绅士的风度、笔挺的军服,最终使这些影片大获成功。如今汉约·哈塞已经故去多年了,但他塑造众多的二战德军军官形象却依然历历在目。
说句题外话,抛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意义不说,二战中德国军队的军服真的很帅。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出品,全网15亿次阅读的优质原创自媒体)
二战中的 德国将领,有哪些被世界各国军人奉为“不朽的传奇”。
【帝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1887-1973) 陆军元帅,军事家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曼施坦因被公认为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装甲之父】古德里安(1888-1954) 他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战绩。1938年,古德里安率领第16军在48小时行进600公里,攻占维也纳。1939年,古德里安以装甲师为先导,仅用十几天就占领波兰全境。1940年,古德里安率部横扫西欧。1941年运用"闪击战"给苏军以重创。后他出任装甲兵总监,后又出任德军陆军参谋总长。 【沙漠之狐】隆美尔(1891-1944) 陆军元帅、军事家,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在北非战场上,他指挥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兵力相差悬殊,战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屡败英军,并一度进抵阿拉曼,逼近埃及的开罗城。后因对政治前途和军事前途失去了信心,与希特勒在政治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又因无意卷入了反希特勒的秘密活动,被迫于1944年10月服毒自杀。 【狼群之父】卡尔·邓尼兹(1891-1980) 海军元帅,德国海军总司令。 希特勒死后成为德国联邦总统,他积极反对焦土政策,出任20天,之后向盟军投降。邓尼茨的两个儿子皆在海战中阵亡,女儿则是嫁给了潜艇军官。邓尼兹反对屠杀犹太人,并出面保护犹太籍海军军官。他的治军理念对后世海军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邓尼茨的余生平淡的度过,1980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 【帝国海军元帅】雷德尔(1876-1960) 海军元帅,由于雷德尔对德国海军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1939年被授予海军元帅的军衔。又以出色的统领二战初期的德国海军而闻名于世。作为职业军人,深知德军实力,极力主张避免对英战争。随着战争后期战情出现不利于德国的转折,他于1943年被迫辞职,被卡尔·邓尼茨接替。 1946年 ,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病逝于基尔 。 【装甲战神】——米歇尔·魏特曼 武装党卫队上尉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坦克指挥官。1944年6月13日,率领仅存的4辆虎式和1辆4式坦克,在5分钟内将25辆英军的“克伦威尔”和“萤火虫”坦克送上了天,还击毁28辆其他车辆(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式运输车),自己却毫无损伤。 1944年8月8日被“台风”战机的火箭弹袭击后阵亡。 【帝国伞兵之子】库特·肯斯佩尔 德国装甲兵第一尖子,和他的虎式坦克在一起时是不折不扣的“陆地之王”。战绩:击破战车总数:超过195辆敌军坦克(得到确认的是168辆敌军坦克)。1945年4月29日阵亡(德国投降前夕)。这位伟大的战士曾因为见到党卫军殴打犹太人而和党卫军大打出手。 【国防军装甲王牌】——奥图·卡洛斯 曾在东线,率2辆虎1型坦克,在20分钟内击毁17辆苏军重型坦克的辉煌战绩。1945年率领“猎虎”驱逐战车与美军的战斗中击毁50辆美军战车,4月15日向美军投降,而奥图·卡洛斯至1946年获释,以开设药店为业。 战绩:坦克178辆左右、各种火炮130门,大部份在东线。 【二战德军王牌狙击手】泽普·阿伦贝格尔 生于1924年,为奥地利后裔。从军加入德国陆军后,被分派到东部战场的第三山岳师第144步兵团二营担任狙击手,直到德国战败时个人已创下257人有效确认击杀数。 【游弋在美国东海岸的海狼】——莱因哈特·哈尔德根 战绩: 击沉敌船21艘,共计:112.447 。 击沉辅助军舰1艘, 共计:3.209 。 击伤军舰4艘,共计:32.516 。 击伤辅助军舰1艘,共计:13.984。 【无敌贵族】格奥尔格·拉森 海军少校 战绩: 击沉26艘船只,吨位共计156,082吨 。 击伤5艘船只,吨位共计34,419吨。 1998年,一次意外交通事故导致格奥尔格.拉森失去了左臂,目前他仍居住在加纳利群岛上一所豪华“养老院”。 【帝国潜艇首席王牌】奥托 德国的潜艇战第一号王牌,他总共击沉了船只47艘,共计274,386吨。在所有的U艇艇中名列第一位。 1998年奥托在巴伐利亚渡假时,由于意外事故受伤,送进医院后不久死亡。 【夜之骑士】——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马丁·德雷威斯 战绩:235次战斗出动中获得被证实的52架(含43架夜间击落)。 【不列颠之战头号杀手】德军赫尔穆特·维克少校 1940年11月28日在维特岛上空被击落跳伞,从此下落不明。他在英伦三岛上空取得了42架的战绩,在德军所有参战飞行员中位列第一,在西欧战场战绩14架,总战绩56架,排在西欧战场(不含北非战场)的第15位。 【早走的帝国骑士】——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莫德士上校 莫德士一生参加了300多场战斗,在二战中击落了101架敌机(世界第一个突破100架战绩),在西班牙击落了14架(西班牙战区第一)。1941年11月22日,因飞机引擎突然熄火,莫德士在空难中丧生。为了纪念他JG51被命名为“莫德士”联队。 【坦克男爵】曼托菲尔(1897—1978) 出身于传统贵族家庭。曼托菲尔以一个优秀战术家而著称,二战中他那熟练而充满想象力的装甲部队指挥技巧屡次让盟军受挫。担任师一级主官,独当一面时,德军的颠峰已经过去了,他每每以弱势兵力取得辉煌战绩,虽是败军之将,却值得人们尊敬。 【不可遗忘的将领】约瑟夫·塞普·迪特里希(1892——1966) 迪特里希是德国武装党卫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因与希特勒有特殊的关系,早期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1944年担任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SS大将。迪特里希在下级官兵的心目中就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一次大战时军士出身的他总是像关心孩子一般地善待他的部下,士兵们也亲切地称呼他的绰号:“老爹”。 【防御大师】莫德尔(1891—1945) 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统帅。莫德尔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军事指挥员,参加了历次著名战役,被称为希特勒的救火队长,但同时也犯下了战争罪(镇压华沙起义等),他以自杀的方式避免了被押上纽伦堡国际法庭。他似乎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战场是他纵横驰骋的表演舞台。他的生命随着战争一起结束了。 【虎王】卡尔·鲍曼 在武装党卫军第103/503(SS103/503)重坦克营服役,其在1945年2月2日至3月18日的战斗中击毁敌坦克66辆、火炮44门及卡车15辆,但他大多数战绩是在驾驶“虎王”时取得的。 【豹中王者】——恩斯特·巴克曼 击毁坦克总数:80+辆坦克 巴克曼是德国武装党卫军SS2“帝国”装甲师中最优秀的坦克杀手,战争结束后,巴克曼幸存了下来并一直生活在德国。目前仍然健在。 【SS少将】奥托·库姆(1909——2004) 早间参加冲锋队,32年转入党卫军。曾服役于多个党卫军精锐部队。担任帝国师“元首”团团长期间,体现出惊人的指挥才华,在一次东线防御战中全团只剩下126个人。当从前线撤退下来时,受到了莫德尔元帅接见时仅有35人能够站立着向集团军司令敬礼。库姆所指挥的团共歼灭敌人15000人。 【SS上将】威廉·比特里希(1894——1979) 威廉·比特里希是武装党卫军里最著名的将军之一。在他担任的第二党卫军装甲军军长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荷兰安恒地区防御并挫败盟军“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役中所立下的功勋,这次也是武装党卫军在战争中最后一次取得胜利的战役。 【装甲迈尔】——库尔特·迈尔 作战勇猛,风格彪悍,曾在SS1,SS12等精锐部队任要职。 担任SS12“希特勒青年师”师长期间,重创牵制盟军6~7个师的兵力,为大部队撤出法莱斯口袋创造条件。 【帝国唯一金制钻石佩剑橡叶饰骑士勋章获得者】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1916-1982) 帝国唯一的金制钻石佩剑橡叶饰骑士勋章获得者 。 执行了2530次战斗任务(世界记录),在此期间他摧毁了接近2000个地面目标(包括519辆坦克,70艘舰艇和超过150个防御阵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和13架飞机。 【非洲之星】马尔塞尤 ——来自北非战场的鹰 战绩:158架 。 这位一战空军王牌吉科弗里德·马尔塞尤少将的儿子,一开始并不被同行所看好,因为其英俊的外表,和风流的生活,成了军中小有名气的花花公子,被上级打发去北非更随隆美尔元帅作战,不想却成就了一位空战史上不朽的传奇。 1942年因弃机跳伞时,降落伞出现故障而丧生。 【帝国上空的鹰】——阿道夫·加兰德(1912-1996) 作为一名中将,却与部下并肩作战,最终战绩击落104架敌机。加兰德有两个弟弟,同样都是空战王牌飞行员。 加兰德1941被任命为战斗机总监,战后为西德空军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帝国空军二号王牌】格尔哈德·巴克霍恩 二战德国空军二号王牌,击落301架敌机(人类空战史上只有2人击落300架以上) 战后,巴克霍恩侥幸躲过了苏联的追捕,成为少数未被监禁的东线王牌飞行员并加入联邦德国空军,1976年退役,退役前,其军衔已升至空军少将。 【空前绝后的空中杀手】埃里希·哈特曼 击落敌机352架。 孩童时期曾跟随行医的父亲在中国长沙居住了3年,从小就对飞行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1939年加入德国空军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前夕,哈特曼依旧驾机捍卫着德国空军最后的尊严,并在投降前夕击落7架野马式战机,作为苏联战俘被俘。 【航空女士】美琳塔·申克·格拉芬·冯·施陶芬贝格 美琳塔的飞行技巧相比汉娜毫不逊色,而且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试飞员,还是一位航空工程师博士。拥有犹太血统丝毫没有减弱其才华的光辉,德国空军研制自动驾驶系统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贡献。1945年被美军击落,不治身亡。 【20世纪最伟大的飞行员】——汉娜·莱契 她一生之中的飞行生涯可谓光彩夺目,璀璨耀眼。共创造了各个级别和型号航空器的40余项飞行记录。试飞了多个型号的德空军战机,为德空军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其对于希特勒的崇拜是出了名的,被俘后判处15月监禁,获释后积极投身于世界航空事业,1961年获肯尼迪接见。1976年病逝。 政治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信念 而战。他们现在被各国军士奉为“军事史上永不凋谢的传奇”。 朱可夫元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纳粹党卫军狗娘养的是真正的军人,跟他们比,我与艾森豪威尔手下的都是他娘的业余娃娃部队,从心底来说,他们是我敬重的对手。”德国二战中著名军官
勃劳希契(1881-1948)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布施(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凯特尔(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
克莱斯特(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博克(1880-1945)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利斯特(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勃洛姆堡(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赖歇瑙(1884-1942)
陆军元帅。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
舍尔纳(1892-1973)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历任师长、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希腊和苏联的战役。由于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1944年2月任陆军总部纳粹党督导部长。同年4月升任苏德战场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7月调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任防守奥得河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晋升元帅,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4年徒刑(这个可能与其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想有关)。
屈希勒尔(1881-1968)
陆军元帅。1907-1909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勒布(1876-1956)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团;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获荻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少校衔),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兼第7师师长,晋升中将。希持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34年升炮兵将军,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
莫德尔(l891-1945)
陆军元帅。1909年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作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晋升少将。1939-1940年历任第4军参谋长和第16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指挥第3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焦土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同年8月调往西线,任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
里希特霍芬(1895-1945)
空军元帅。1917年入哈雷航空学校受训,后在其堂兄曼弗里希特霍芬(Manfr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指挥的驱逐机大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役求学于翰诺威大学。1923年再次入伍。1929年任驻意大利使馆武官。1933年调入德国航空部,与格莱姆等人共同组建空军。1936年晋升中校,任秃鹰军团参谋长。1938年获少将衔,并任秃鹰军团司令。1939年9月任空军第八军军长,参加侵波、侵法战役和不列颠之战。1940年升为上将。翌年春参加巴尔于之战。1941-1942年参加侵苏战争。1943年2月晋升元帅,6月调任驻意大利第2航空队司令。1944年秋因车祸受伤后辞职。1945年6月21**于巴特伊什尔。
格莱姆(1892-1945)
空军元帅。国社党员。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驾机击落28架协约国飞机。1924年任中国航空顾问。1927年回国后任飞行教练。1935年重新入伍,任新建空军第一中队中队长。1938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0年参加不列颠之战。1942年任空军第5军军长。1943-1946年任东线空军司令。曾多次亲自驾机作战。1945年4月底柏林被围时与女飞行员莱契驾机潜入柏林,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并任空军总司令。后逃往邓尼茨司令部,被美军俘获后自杀。
凯塞林(1885-1960)
空军元帅。1904年入炮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晋升上尉并继续在国防军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1936年任空军总参谋长,参与扩建纳粹德国空军。1939年任第一航空队司令,参加侵波战争。1940年任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策划和实施鹿特丹轰炸,参加不列颠之战,并力主轰炸伦敦等城市。同年7月越级晋升元帅。1941年率第二航空队参加闪击苏联,负责支援向莫斯科方向进攻的中路德军。同年底,调任南线(意大利、地中海和北非)德军总司令。支持隆美尔在北非的战事。1943年夏,在意大利组织防御,曾阻遏盟军攻势达一年之久。1944年10月受伤离职。1945年3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同年5月7日率部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戎马终生》等。1960年死于心脏病。
米尔希(1892-1972)
空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服役。战后转入民航部门,先后在容克航空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任高级职务。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出任新设立的航空部国务秘书(即副部长),兼任空军装备主任,为戈林的副手。对发展德国航空工业和建设纳粹空军,起了重大作用。由于权限日增,为戈林所忌,一度削减其职权范围。但得希特勒器重,1938年升为上将。1939年起一度指挥第五航空队。1940年击败法国后,晋升元帅。并未直接参战,主要因为其出色的组织,后勤管理工作而受晋升。1941年起兼任空军总监。曾主持德国空军的军火生产,组织研制V-l和V-2火箭,并一度受命同施佩尔一起掌管整个运输部门。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7年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提前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施佩勒( 1885-1953)
空军元帅。1903年服役,后入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部队服役。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中任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重新转入空军,从事扩军工作。1934年升为空军少将。1936年任秃鹰军团司令武装干涉西班牙,晋升空军上将。1937年出任第3航空队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40年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8月起,以法国北部为基地,实施对英国本土的空中攻击。后受命指挥北非地区德国空军,支援非洲军团。1943-1944年在西欧指挥德国空军作战。因西线空军的残败(实际上是戈林造成),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8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雷德尔(1876-1960)
海军元帅。1894年参加海军。后在基尔海军学院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巡洋舰长。战后继续在海军任职。1922年获海军少将衔。1928年任海军管理局首脑,统管海军。希特勒上台后,积极从事扩军备战,提倡优先建造巡洋舰和潜艇,但偏重于水面舰艇的作用。1935年正式成为海军总司令。1937年接受纳粹党金质党徽。出席希特勒策划发动战争的历次重要秘密会议。1939年晋升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提出入侵挪威和扩大大西洋海上袭击,并力主占领希腊全境和控制地中海。支持“无限制潜艇战“。在公海上以潜艇和水面舰艇,广泛袭击没有武装的商船,包括中立国船只。1943年1月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10月,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我的生涯》。
邓尼茨(189l-1980)
海军元帅。职业军人。1910年入海军当预备军官。1912年在巡洋舰“布勒斯劳“号上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调至潜艇部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历任鱼雷艇长、支队长、海军参谋部首席参谋和巡洋舰长。纳粹党执政后,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潜艇部队。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威迪根“潜艇队并组建新的潜艇部队。翌年任潜艇舰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鼓吹“无限制潜艇战“,主张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迅速发展德国的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即开展潜艇战,广泛袭击商船,力图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线。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先后升为海军少将(1939年)、海军中将(1940年)和海军上将(1942年)。1943年1月接替雷德尔任海军总司令,同时仍主管潜艇部队。同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车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米尔维克(Flensburg-Murwiek)组成新的德国政府,企图与盟国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有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意识)。1945年5月9日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其他的介绍http://tieba.baidu.com/f?kz=333869022
回答者: 极品实况 - 六级 2010-7-28 21:56
勃劳希契(1881-1948)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布施(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凯特尔(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
克莱斯特(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博克(1880-1945)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利斯特(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隆美尔(1891.11.15-1944.10.14)
陆军元帅。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晋升上将。同年6月,因攻占英军北非要塞图卜鲁格,晋升元帅。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战役中败退。1943年3月被召回国。同年7-11月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筹划和准备在法国海岸抵御盟军登陆。战争后期,对国社党持否定态度,不过未有实质上的反抗。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后受七.二零事件牵连,被迫服毒自杀。
勃洛姆堡(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