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有钱吗(康有为流亡海外买了一岛现状如何)
1913年12月,康有为正式结束了流亡海外16年的生活,回到国内。此时的康有为意气风发,他还请好友吴昌硕给他篆刻一枚印章,上书: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短短27个字生动概括了康有为流亡海外的生涯。然而,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是一段颇有争议的事件,尤其他追求奢华生活,受到无数指责。滞留海外期间,康有为的足迹遍布全球,天天美味佳肴,住豪华酒店,生活无比滋润,甚至在瑞典买了一座小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康有为是逃出中国的,按理应该“九死一生”,应该躲在一个地方,可他在海外活得很潇洒,钱从哪里来呢?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康有为是一位演讲家,而且是最高水平的那种。
1899年4月,康有为携弟子一行如丧家之犬一样来到加拿大维多利亚。来加拿大之前,康有为在日本躲藏了半年,加拿大之行是康有为海外逃亡生涯彻底发生改变的地方。让康有为万万没想到的是,加拿大华侨给予他空前的欢迎。
在异国打拼的华侨们,因祖国衰弱受尽了洋人歧视,他们迫切祖国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康有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四处登台演讲,“三十年来之积弱,我四百兆同胞兄弟之涂炭,皆由西后一人不愿变法之故。”
很快,康有为认为建立一个华侨组织时机成熟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应运而生。“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即“保皇会”,这个名字非常滑稽,它是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混合体,入会者需要缴纳会费2元。
在康有为的不断鼓动下,到最后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保皇会”,康有为也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向公众说:“若海外五百万人,扯算计之,每人能以烟酒之余,人捐美洲银五圆,合中国银十圆,则有五千万矣。先开银行,印银纸行之,可得一万万零二千五百万矣。”
康有为疯狂鼓动华侨们给“保皇会”捐款,给他们画大饼,比如“凡救驾有功者,布衣可至将相。”对于当时的华侨、华人们来说,康有为的承诺非常有吸引力,无数人不惜将自己多年打拼的收入全部投到“保皇会”里面,他们希望以此获得投资分红。
获得巨额金钱后,康有为开启了环球旅游,并在全球各地投资房产。1904年,康有为来到瑞典,他立即被这里的优美风光所吸引。康有为花费巨资在斯德哥尔摩东南沿海购买了一座小岛,还在岛上修建了中国风格的房屋。
除了追求奢华生活外,康有为还破天荒地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以此招募一支“保皇军”,希望以此能救出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康有为不久返回国内,开始四处鼓吹复辟。
1895年“公车上书”的发起人到底是谁,真的是康有为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京城群情激愤,举国声讨,首先站出来的是京城的高官,并不是康有为等人,他只不过欺世盗名,忽悠了大众。
所谓的“公车”是汉代的官衙称谓,是指以车马接送举人进京赶考,后来多指举人。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这样描述公车上书这件事的:康有为在获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邀约1200多举人到松筠庵集会之后,连夜起草了长达14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了“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张,他反对18省1300多人联名上书,5月2日各地举人排着一里多长的队伍向都察院递交上书,但都察院以皇帝已在条约上盖玺而拒绝接收,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却打破了清政府“士人不许干政”的禁令等等。
好多的历史教材在描写公车上书都是引用康有为撰写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一书,其实并非是都察院拒收,而是康有为根本就没有呈上去。原因是康有为从一个内线太监那里得知自己考中了进士,如果他带头上书,眼看到手的功名就要取消,在权衡利益得失后他临阵退缩了,中了进士的康有为终于在京城混了个小小的六品官,那些公车上书的所谓政治主张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而最早起来反对《马关条约》不是举人,而是大批现职官员,有台湾巡抚唐景崧,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及其他官员600多人,显然各级官员才是上书的主力军,刚参加完会试正在等待发榜的举人也被调动起爱国热情,纷纷上书,按照清朝规定,举人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写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康有为最多是个积极参与者,他也只征集到80多举人的签名,而另一个举人陈景华却联合了280人共同签名。从4月30日一直到5月8日,都察院每天都代奏大批举人的上书,因此康有为所说的都察院拒收是不成立的。
尽管公车上书不是康有为组织的,但他却是获利最大的,他这个人会经营,懂得营销策略,三个月后康有为在上海《申报》连续刊登广告,以两毛大洋的价格出售他写的《公车上书记》,到了第七天他干脆打一折以两分的价格抛售,尽管赔本,但他却赚足了人气,人们都知道了是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康有为混淆视听管他是否属实,从而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那些历史书上、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光绪与康有为促膝谈心、共商国是的场景,没有任何史实上的根据,最早在朝廷上呼吁变法的是监察御史杨深秀,而具体执行的是在军机处任职的四个章京:杨瑞、刘光弟、谭嗣同、林旭,他们都被光绪授予四品衔,代皇上草拟新政的诏书,康有为只是一个六品的小官,显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用,更谈不上维新的领袖。
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是有私心的,他呼吁光绪帝维新变法的专门机构,由他及弟子梁启超、谭嗣同来掌管,但一直没有得到光绪的重视;康有为认为没能得到主持维新的权力是光绪无权,是慈禧太后在背后捣鬼,所以他要替光绪帝把权力夺回来,因此他就酝酿一场连光绪都不知道的政变,他让谭嗣同去说服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来个围园杀后。
另外康有为还在英国人李提摩太的建议下,恳请光绪聘请退休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并且提出建立“中美英日合邦”的卖国大计,这一切都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处死了谭嗣同等六君子。(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康有为妻妾成群)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康有为手持假的衣袋诏在海外招摇撞骗,让人以为他就是光绪特派到海外搬兵救驾的钦差大臣,他甚至还把这个假密旨刊登在全世界的中文日报上,这让光绪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个假密诏彻底破坏了光绪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让慈禧永远也不会原谅关系,关系被软禁起来,直至死去。
康有为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蹭热度,只是后来某些人把他圣人化了。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