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什么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陕西商南民歌就是黄梅戏早期音乐」

时间:2023-01-27 17:36:10阅读:730
本文源自2014-03-04《商南宣传网》(作者:孙传卿) 2014年,黄梅戏研究学者、《黄梅戏艺术》杂志原执行副主编何成结通过搜集更多的一些商南民歌和黄梅戏音乐进行对比之后,找到了两者之间更多的关联,研究发现推断…
  • 黄沾(JamesJ.S.Wong),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原名黄湛森,中国香港词曲家、作家…

本文源自2014-03-04《商南宣传网》(作者:孙传卿)

2014年,黄梅戏研究学者、《黄梅戏艺术》杂志原执行副主编何成结通过搜集更多的一些商南民歌和黄梅戏音乐进行对比之后,找到了两者之间更多的关联,研究发现推断,和“黄梅戏”极为相似的“商南民歌”很有可能是黄梅戏的早期音乐。

商南人也叫“江南人”,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清代乾隆年间,从安徽安庆地区的太湖、潜山、宿松、桐城、怀宁、枞阳、舒城、望江等县及六安洲迁来的移民。南北文化、艺术、习俗的融合,使商南这块土地具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特征。商南蛮子语音,就是南方几种方言同当地方言相互渗透、吸收乃至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区域共同语。蛮子话无论是在语音上,还是在词汇上,都表现出南方方言的特征。因而,起源于劳动的商南艺术、来自于生活的商南民歌就应运而生,烙上了剪不断的类似黄梅戏格调的文化脉络。

民国《商南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

商南民歌就其内容而言,真可谓包罗万象,它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记录,也是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商南民歌是商南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就其形式而言,商南民歌有一句式的打夯歌、号子歌,有两句式的“还阳调”,有三句式的樵歌,有四、六、八句式各种小调,有五句式的姐儿歌,有七句式山歌与孝歌,有多段式的叙事曲,形式多彩多样。商南民歌,主要类型分为山歌、情歌、姐儿歌、孝歌、劝世歌、历史歌、仪式歌、盘对歌、戏谑歌、时政歌、民间小调、儿歌等。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有着鄂、豫、川、陕各地的共性;既有西北民歌的苍凉、高亢、深沉,也有着西南民歌的奔放、明亮、幽默,更有着江南民歌的曼丽、轻柔、妩媚。风格不一的民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地人性格的生动映照。商南民歌不仅内容广泛,思想性强,知识面广,教育意义大,而且趣味性、艺术性极其浓厚。它简明、通俗、精练,易于传唱,并赋予夸张、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积淀着当地民族风情自然的艺术美。

目前,商南县已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商南民歌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表演唱《八个摇婆逛商南》以诙谐幽默、轻松欢快的艺术表演形式和精彩独特的表现手法,上了2014年全国乡村春晚。

商南民歌(网络照片)

细心人会发现,商南民歌花腔小戏的二四六锤的锣鼓,同黄梅戏几乎是一致的,包括里面的衬字、衬词,伊儿哟、呀儿哟跟安庆那里也是一模一样的,安庆人到现在,也还是这么唱法。

安庆这个地区,它皖河流域这种皖江文化和黄土高坡的那种风格、那种气韵是完全不一致的。从音韵、曲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黄梅戏研究专家何成结认为,虽然地处陕西,商南民歌和黄梅戏的相似度大于陕西民歌。这也许是商南人喜欢演唱和观赏黄梅戏、花鼓、曲剧、二黄戏等戏剧,身为秦人却不喜欢陕西秦腔的缘由了。

在何成结眼中,最为可贵的是,学界对于黄梅戏的系统研究始于解放后,所以能够收集比对的安庆民间音乐资料的年代相对较晚,很难保持康乾时期的音乐风貌。因此,如果能够找到更多原生态的音乐资料,则能够更好的研究黄梅戏的源头。何成结说:“商南民歌能解决我们一些资料匮乏的难题,因为像这样尘封了两百多年的原素材,对任何一个搞学术研究的都是非常宝贵的。”

黄梅戏的什么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陕西商南民歌就是黄梅戏早期音乐」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的什么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陕西商南民歌就是黄梅戏早期音乐」

黄梅戏源于哪个地区?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