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歧视黑人的情节「种族歧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高雅黑人和低俗白人的故事」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是可以选择朋友!”
“如果我不够白、又不够黑、又不够男人,那么我到底是谁呢?”暴雨中你也能感觉到他脸上炙热的泪,爆裂有声。《绿皮书》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四平八稳的片子,精致的套路,一路都是能想到的通俗剧情,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主要看演员,明知道是屡试不爽的美式套路,你还会微微感动,可能这就是好莱坞的能量所在,接下来就带大家一同走进《绿皮书》的世界!
选材标新立异与通常的种族歧视电影不同,没有局限在对历史事件纵向的回溯或对个人事迹横向的展示,而是指向一个人生而孤独的至暗时刻,并通过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的身份置换让本已僵化的主题呈现出张弛有度的戏剧感。不论何种肤色、何种性取向、何种阶级,孤独才是每个人需要毕生攻克的难题。
在剧中,一个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个活得像白人的黑人,比肤色更严苛的是阶级。金钱,教养,艺术熏陶,口音,仪态,你克服了所有一切,却克服不了肤色。你可以为上流社会演奏,享受掌声和白宫,却必须在杂物间更衣,在树丛中如厕,在黑人中吃饭。为什么要去自取其辱?
因为他想去了解他的同胞所真正经历的,去承受他不应该却本来会承受的,这从北部向南部的旅程,是一个小型的耶稣受难路。最触动我的,一个有尊严的人在被羞辱的时候,怎么保持尊严。看着对方,背脊挺直,轻轻地说,I see ,就够了。
取材非常妙,Dr. Shirley这个人物是黑人皮、白人心,他不够“黑” 不够“白” 也不够“Man”,他是孤独而又坚定的;Tony虽是白人,但骨子里却有一种市井圆滑。这个剧本巧妙就巧妙在这里:两方均脱离原本族群关系,身份地位对调,一路上又放置在最种族歧视的南方来制造戏剧冲突。非常精巧、十分学院派的作品。那些美籍华裔ABC应该是最能理解这片的,他们“黄人皮、白人心”,既不够“黄”也不够“白”还不够“自信”。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作品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的。黑人高雅严肃略带一点古板,其实他只是凡事讲求原则,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白人举止轻浮,体壮如牛,粗中有细,有点打抱不平,最终变得有勇有谋,而古典派的黑人也终于放下对通俗流行音乐的抗拒,亲自演奏了一段,大家其乐融融。影虽然还不够震撼心灵,但是深度尚有。
黑与白,雅俗共赏互补是人与人相处中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同性还是异性,两个互补的人总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就像托尼和唐,他们从内到外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但他们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能够互补,这也就为他们能够抛开一切偏见成为一生挚友打下了基础。
片子是一次有趣的文化输出,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正确。片中对于人权与平等的主题探讨很能引起共鸣,确实是近几年最为亲民的奥斯卡BP,全场观众的爆笑不断也很能证明这一点;整体来讲无论是节奏、转场、情节设置还是内核表达都很标准整齐,甚至有些标准的流俗了,但这最“俗”的情感输出往往也最动人,看着两位挚友的有爱互动确实忍不住鼻头一酸、为之感动。
黑与白,雅与俗,把本身世人对其刻板固有形象的身份调转,还加插了阶级、同性等等两面对立的设定到两人身上,在被捆绑在一起的一个无形困局里面互相调和渗透,淡化控诉,直到最后相互感染达到平衡,这是美国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剧本能把这一大堆菜一锅端,但捞出来却还是一件一件完整无缺的,剧本编排方面的技巧实在出彩。以至于它是那么的政治正确,而观影过后都不自觉。
和旅行一样,公路片最容易陷入虚无和乏味,因此这一类型中正确建立人物关系的发展脉络尤为重要。这方面,《绿皮书》做得很不错,歧视、服从、认可、矛盾、理解,随深入南方的巡演城市一个个抛出小高潮。司机对老板哀其不幸,黑人对白人怒其不争,最终,阶层和族群都完美共度圣诞好时光了。
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意大利老司机的(黑)社会关系那条线实在多余或至少过于冗长。似在对好人觉醒积蓄阻挠力量,却最终消失的莫名其妙。另外,既然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我也就非常想看到白人在1960年代可能的尴尬处境和纠结心理,迄今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作品给予呈现。
影片带来的现实意义《绿皮书》看似平淡的白开水,但是静水深流,暗潮汹涌,一个拥有财富和学识修养的黑人,一个拥有力气和街头智慧的混混,两个人从偶然的交集开始,一趟从对立到和解的旅程,从格格不入到生活彼此渗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绿皮书》获得奥斯卡大奖,靠的并不只是政治正确,有典型代表性的黑白故事,睿智而不乏幽默的处世方式,不动声色默默流淌的温情和彼此顺理成章的改变。
《绿皮书》最大的优点是懂得发力的技巧,把歧视观念批判地体无完肤,却又举重若轻;优雅的黑人和粗俗的白人,反差鲜明又能统一步调,偶尔有点小分歧,也看起来可爱地不行,轻松的氛围让人像按摩一样舒服。公路片都是在找寻些什么,片中的两个男人完成了钢琴巡演,实则是找到了尊重的位置。
当然,更离不开两位主角的出色演绎。 尊严是自己争来的,靠智慧、靠勇气,靠彼此打开的心扉。60年代,离现在似乎并没多久,然而对于黑人来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漫长和屈辱,喜欢意大利那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充满了家的温暖。喜欢末尾处唐开车送托尼回家的那段,用身份的翻转表达了人性的暖意。
我始终觉得,人类世界从古至今万年历程,决定歧视与不歧视的实质,是由文化经济科技文明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当一方强过另一方太多,歧视排斥必然产生,这个从来都不是肤色问题。今天你觉得A歧视B是个问题,也许数年后,就是B歧视A,或者C歧视A和B,谁又知道呢?人类大道本不平坦,都不过是浩瀚宇宙时间长河中一粟而已。
小结感觉类似于很多出国的人都会存在的问题,既不算中国人也不算美国人德国人,在寻找认同中迷茫。要么拼命融入西方去中国化,要么彻底反过来。其实,没有必要非要寻找国族认同。
因为天不会因为你成为中国人就是黑的,月亮不会因为你是美国人就是圆的。只有丢下国族认同的枷锁才能获得感知世界原貌真正的自由,成为一名因特纳雄耐尔。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谢谢观赏!
《绿皮书》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剧情为什么深受观众喜欢?
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似乎永远包含着政治正确,白人黑社会司机,黑人音乐家也是个有趣的设定。
开始的时候,黑人音乐家单纯地认为种族歧视是因为白人至上运动所造成,想要用文明去改变这些种族歧视,暗示在旅途中唐发现,歧视不仅仅是种族,还有地位,职业等等歧视。剧情中有唐演出完毕想要上厕所,开车回到酒店,却被告知不能与白人公用一个厕所。托尼因为警察诋毁他的姓氏而出手打了警察,连带唐一起平白无辜遭遇牢狱之灾。
那场雨中的对白更是道出了一切
托尼说,我很清楚我是谁。我是一辈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区的人,和我母亲父亲兄弟,现在还有我老婆孩子。就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才是那个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赚饭钱。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顶部,周游世界为富人演出音乐会,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宝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车站在雨里说,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个人。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弹钢琴,因为这使他们感到有教养,但我一离开那个舞台,我不过又是一个黑鬼,这才是他们的文化所在。我独自忍受这种煎熬,因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人,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绿皮书》:黑与白,不曾强调歧视的残酷?
《绿皮书》:黑与白,不曾强调歧视的残酷,用温和的、舒缓的爵士乐抚平我们心里的伤痛,讲述一个温情的故事。绿皮书拿下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是因为它政治正确,而是它带给我们一种温暖的感受。这种温暖是透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的风暴,传达进我们每个人心里的。
一边开车一边吃炸鸡的托尼,与表示没有餐具无法进食的雪利。威胁他吃下炸鸡,在他吃下炸鸡的那一刻,一向闷闷不乐的他露出了笑容,肤色无法阻挡笑容。
困扰雪利多年的矛盾在雨夜爆发,来自心底的嘶吼“我是谁?”。因为高贵的社会地位融不进黑人的群体,因为天生的肤色饱受白人歧视。这段是影片的高潮,主角人性的挣扎,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种族、性取向、地位这些套在他身上的枷锁让他不堪重负。淋漓尽致的表演让每一位观众都体会到了那份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无人可说的痛苦。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