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只有一个女孩「口碑炸裂的女权电影印度女孩每一个女孩都有无限的可能」
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银幕上,关于妇女解放、女性独立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不过在最为极端的男权社会印度,则是进入了本世纪才开始升温的。3月18日,又一部反映印度女性抗争的电影将在国内上映,它就是由新晋导演阿鲁拉贾·卡马拉吉自编自导的运动励志电影《印度女孩》。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贫民窟女孩蔻茜,从想让父亲开心而学习板球,进而对这项运动爱不忍释,随后突破世俗的种种阻碍并不断成长,最终逆袭的动人故事。时至今日,女性话题在印度社会仍是属于高度敏感并充满争议的,而敢于尝试这个题材的印度导演,则无不是敢于大胆突破世俗的勇士。因此,尽管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却普遍十分真诚并充满抗争精神。比如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电影,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影响和口碑。从《印度女孩》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位不屈女性的奋斗之路、抗争之路、追梦之路!也看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权斗士该有的样子。
自法国大革命燃起了女权运动的星星之火开始,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由美国妇女掀起的参政浪潮,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世界第三次女权主义运动,人类的妇女解放事业,已持续了长达230余年。这二百余年来,各国妇女大多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地位提升。不仅如此,各国女性在获得权利的同时,所作出的成就也同样有目共睹。
特别是在体育领域,各个项目层出不穷的优秀女性运动员就不胜枚举,充分展现了“半边天”应有的力量。比如在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上,“青蛙公主”谷爱凌诠释的能力、“四朝元老”徐梦桃诠释的坚持、“追梦少女”范可新诠释的奋斗、“眼睛是尺”王濛诠释的老道,还有两场大战均从落后的绝地中反击,最终力捧亚洲杯冠军的女足姑娘们。不由得让人叹服:每一个女孩都有无限可能,正如本片《印度女孩》中的主人公蔻茜!
严格意义上来说,本片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电影,更是一部女性追求权力、地位和尊重的抗争史诗。今天,许多人都在谈女权,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女权斗士,不同于普通人类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在过去不平等的社会里,女性总是被束缚在家庭中,成为男性的附庸,有才华的也不能工作;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该有的地位;有梦想的人者总是会被无情扼杀。被剥夺的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女权”,更是每个人应有的“人权”。
《印度女孩》的主角蔻茜作为一名柔弱女性,驰骋在以男性为绝对主导的板球赛场;作为一名贫民女孩,节衣缩食逐梦板球这项贵族运动;作为一个低种姓公民,遭受着上层阶级的歧视和白眼,仍砥砺前行,忍受着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数倍的压力,最终成功迎来的人生的逆袭。这种女性如何能不为之喝彩?如何能不为之倾倒呢?
《印度女孩》蔻茜用自己的完美逆袭告诉了世人,伟大的女性可能仅仅只是需要一个机会,只要获得了应有的机会,她们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还你无限可能。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女权所理应追求的平等是什么呢?就是“机会平等”。女性最需要的权利是什么?就是对性别的公平对待,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薪酬待遇,平等的社会地位等等。
但是,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历史也是有惯性的。比如今天的印度社会,不少女性依然遭受着各种歧视,有女婴被遗弃,有女孩被辍学,诸多歧视女性的现象仍不鲜见。在这种残酷的现实环境下,每一位女性斗士的成功,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并值得大书特书了。这也是《摔跤吧爸爸》、《印度女孩》这种女性题材电影的重要之处。
《印度女孩》的评分与口碑都很好,为什么这部影片能赢得观众的喜欢?
因为这部电影通过女孩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乎他人的偏见和质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女主经受了挫折和考验之后,最终为国家争得荣誉。能够和观众之间产生共鸣,让观众想起自己在拼搏努力时候的样子。
一、 电影《印度女孩》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出身在印度农民家庭的女孩寇茜,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便也一直都喜欢板球,甚至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只不过板球这项运动在印度只属于男人,因为印度女性的地位比较低,所以一般没有女人会踢板球。
但是寇茜并不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反而想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来寇茜在不断的训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最后拿到了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带着父亲的祝福在赛场上奔驰。影片中的寇茜因为性别的关系,所以在训练中会遭到男性的嘲笑和看不起,甚至还会出言讽刺。而她的母亲也并不支持她,认为寇茜是异想天开。
但是寇茜并不理会外界对她的质疑,反而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肯定自己。寇茜的成功是依靠她强大的内心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而她的成功之路也是很多职业运动员的真实写照。
二、 寇茜的努力
影片中的寇茜因为对板球的热爱,所以在训练上是非常刻苦努力的。当她和其他男性一起训练的时候,还会遭到别人的挖苦。板球这项运动在印度很火,是印度很多男性摆脱命运的一项运动。印度很多男性在小时候便开始学习板球了,而且这项运动也一直被认为是男性运动,如果女性踢板球的话,那么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奚落。
即便最后获得了成功,但是因为是女性,所以还是会遭到印度社会的质疑。但是寇茜并不在乎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反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完成自己每天的训练,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顶峰。
三、寇茜的梦想成功的意义
寇茜的成功不仅是她努力拼搏换来的,也是打破印度社会对女性偏见的突破口。印度需要寇茜这样的女性,能够矫正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以及提高印度女性在印度的社会地位。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你知道到底强调的是什么?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描述了一位摔跤手爸爸训练自己三个女儿成为摔跤手的励志故事。
整个故事抨击了传统对歧视的女性,强调了女性也可以有追求个人事业的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
摔跤手马哈维亚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完成夺得世界冠军的梦想,他一直渴望生个儿子,来达成自己未竟的理想。
结果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尽管影片采用了喜剧的手法来处理,但每当马哈维亚生了女儿就万分愁苦,邻居们也热心的想着法,助他生儿子等等一系列细节之中,我们能嗅出印度重男轻女的传统,已经是根深蒂固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在两个女儿表现出打架的“天赋”之后,马哈维亚开拓思路,决定培养她们成为摔跤手,在他看来,时代不同了,女子夺冠一样能为国争光。
没曾想,此举遇到了巨大的环境阻力与舆论压力。两个女儿不但一直被人取笑,马哈维亚也被认为是个奇怪的人,当他带女儿们去参赛时,遭到了赛事方组织人员的取笑,甚至建议马哈维亚带女儿去参加厨艺比赛。
种种遭遇显示出,在印度,女性想要挑战一个传统上被男性垄断的领域,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更可悲的是,马哈维亚的女儿们,都不理解自己的爸爸,她们不想这么辛苦的训练,不也懂练习摔跤有什么意义,女性意识匮乏。
直到有一天,她们参加了一个年轻女孩的婚礼,从早婚女孩的一番话中领悟到,练习摔跤能让她们像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用像传统女人那样,终其一生围绕锅碗瓢盆,更关键的是,她们将拥有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不再需要依附婚姻、依附男人。
马哈维亚的女儿们这才了解了父亲的一番苦心,开始积极训练,尽管成功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了一番波折,但最终大女儿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55公斤比赛冠军,实现了父亲的理想,也证明了自己。
整个故事感人又热血,不仅批判了传统男权思维,也激励了女性去自强不息,大胆拼搏,勇敢的参与竞争,努力的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女人,有这个权利与能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