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取得迅猛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全国电影年度票房价值已突破600亿元。在从电影大国逐步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彰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获得市场票房与观众口碑的双丰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中国电影及其对外传播也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十年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具体情况如何?“新主流电影”有哪些特点和发展空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电影有何影响?目前,中国电影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本期“非凡十年·文艺心声”,记者就此专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请他畅谈新时代中国电影非凡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如何走好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
饶曙光,著名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奖项评委、评审。代表作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等。
记者:目前我国电影事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新时代以来电影产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饶曙光: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电影整体上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电影行业抓住中国电影发展的机遇期,果断地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达640多亿元;银幕数量超过了8万块,跃居世界第一。
进入新时代,我国电影艺术工作者敏锐地抓住一些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推出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影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像《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电影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电影人也及时推出了《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等影片,反映了疫情中医疗战线上白衣天使艰苦工作,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相互守望的感人情景。在全球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疫情反复和票补“离场”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彰显出了巨大的内生动力与发展空间。
记者:近年来,《战狼》《长津湖》等“新主流电影”被大家广泛接受,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您如何看待“新主流电影”这一影坛现象?
饶曙光:从《智取威虎山》开始,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长津湖》系列,这些头部大片被称为“新主流大片”。在表达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这些影片在市场层面也获得了主流地位。新主流电影借鉴类型片的叙事策略,以更多的视听奇观和特效满足观众对于现代电影视听的需求,同时以个性化的视点与最大层面的观众达成良性互动,达成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建立起共同体美学。
这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新主流电影、新主流大片本身也需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同时要努力克服内卷现象,克服效益递减的情形。从《穿过寒冬拥抱你》到《你是我的春天》,就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结构性的变化,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中国电影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需要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新主流电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借鉴电影高科技的最新成果,满足新一代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领域表现不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总结经验,以更好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饶曙光:从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进程来看,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推动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也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曝光度。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电影开启了产业化改革,获得了高速度的发展,每年以20%至30%的复合速度增长,创造了最大范围内电影市场的进步。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电影及其对外传播也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一直是文化强国、电影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全球范围内来讲,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曝光度、传播度、话语权都还不够,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开拓与实践,我们需要把中国电影“走出去”,变为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共同体,在亚洲范围尤其是儒家文化圈建立起共同体,为中国电影拓展更大的国际空间。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特别要下气力来研究海外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更熟练地运用世界通用、共信的电影语言来讲好故事,与当地观众寻找更多的实践共同点和文化共同点、情感共同点,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艺术地融汇在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过程当中。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海报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于我国电影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饶曙光:据国家电影局新近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全年新增银幕6667块,银幕总数达到了82248块。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总体上来讲,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很大的韧劲,疫情之下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恢复性的成长。尤其是中国电影观众对国产电影不离不弃,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基础。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把电影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疫情后的中国电影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巨大的结构性变化,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洗牌”。有一部分投机的资本逃离了电影,也有一些并不是那么热爱电影的人退出了电影圈。那么留下来的,更多是真正热爱电影、对电影怀有敬意的人。这有助于中国电影从高速度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发生之后,有更多的年轻观众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来看电影,他们仿佛还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客观来说,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电影《战狼2》剧照
记者: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饶曙光:2021年我国银幕总数已经突破了8万大关。不可否认,这一阶段性成果的达成,为中国电影放映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空间,特别是为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基本保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审慎地思考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当前的银幕数量与观影人次增长之间,两者是否相互匹配?票房的增长是否更多的是来自电影票价的提高?如何让观影人次得到可持续增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一直呼吁要把培养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以此夯实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观众基础和市场基础。
此外,影片线上发行与线下发行应该有更好的战略协商机制,也就是说,有关方面应当设计出来一种战略机制,让线上发行成为线下发行有益的补充和新的增长点。从总体上讲,电影行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进一步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建立起统一的利益共同体,齐心合力做大中国电影这块“蛋糕”。因为只有做大这块“蛋糕”,才能保障所有电影参与方的利益。
同时,我们的电影管理也要研究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变化,及时地应对电影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以保障中国电影优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中国电影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可持续地推进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团结报记者 邵宏华 见习记者 王佳雯)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2-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以来,电影票房增速回归到理性阶段,连续三年保持在10%上下波动。此外,随着2018年《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政策的出台,电影市场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但整体来看,我国年平均观影人次较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我国电影产业依然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综上,前瞻预测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将超过670亿元。
随着我国电影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影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目前,总投资近20亿元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已经在北京市怀柔区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具有年生产制作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能力,结束了我国大片需要到海外加工的历史,打造了中国电影制作业的新品牌。2016-2018年,我国电影产量由944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6%,在此发展速度及我国电影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影响下,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预计,2019年中国电影产量将达到1140部。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也多样化,从制作、放映、观众体验等多层面,都将面临新变革。
电影产业向规范化发展,影院发展面临诸多变化
2018 年12 月11
日,国家电影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影主管部门,各电影院线公司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电影院线市场的规范和扶持方向。截止2018年底,我国电影院线银幕数量为60079快,要实现2020年银幕数量超过8万块,2018-2020年银幕数量复合增长率至少为15.39%。
总而言之,此次扶持政策或在中长期提振电影行业景气度,监管新规将促进行业得到更加明确的规范和整治,长期看利好行业良性健康发展。新规将推动我国电影行业整体规模的发展,内容公司单片产出能力有望不断提升,院线产业整合有望提速。电影院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可能性,电影院发展趋势总结为以下几点:
强体验感影院技术成为主导趋势
电影及影院技术的长足进步是中国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跨越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电影新技术正在不断实践,从而更广泛地应用到电影院中,如:激光放映技术、巨幕放映高动态范围放映技术、沉浸式声音技术、4D技术和智慧影院等,未来电影院技术将逐步向高端化、舒适化和强体验感发展。
云计算、互联网促进电影制作全球化
近年来,电影由多个工作室协同剪辑制作已成常态。而如何用较低的成本让位于世界各地的工作室协同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影后期制作是一个计算密集型工作,而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可实现更好的系统资源复用,让多个工作室同时同步使用资源,并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在提升效率、压缩时间的同时降低制作成本。
而分布面广且速度快的全球光纤网络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互动交流与合作,通过云计算技术制作电影能够大幅度减少拍摄时间和后期制作时间。目前,数据采集、更高的分辨率、高动态范围、云计算、IP技术和大格式文件等都是好莱坞正在使用的新兴发展的技术。
事实上,云计算除了能够节约时间和资金外,还为电影渲染等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未来,随着观众对特效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电影特效制作所需的计算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云计算可为影视作品提供制作、存储和处理平台,为电影渲染等制作提供很大的便利。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大家对国产大片电影有什么评价?
纵观这些年来,国产电影有些许复苏的迹象,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能如黑马一样脱颖而出,如《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等都有不错的票房,故事以笑中带泪的温情故事取胜,有的结合了本世纪以来比较成功的喜剧电影经验,既承接了传统,同时又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最大限度融合了各年龄层观众,真正具有了合家欢属性。当然能成为国产大片离不开电影内容的丰富,工业制作水准的提高,数字化宣发方式的升级,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等。“中国电影人才没有离场,观众没有离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度有多高,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就有多大。中国电影在更大程度上、更高水平上赢得了观众的信任,而这样一种良性互动,为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