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狮子王解析美国文化理想的原因「从电影狮子王解析美国文化理想」
从电影《狮子王》解析美国文化理想
胡春雨
过去很少看影视作品,觉得无非是捏造几个甲男乙女,茶余饭后,赚人眼球而已;更不会去看动画片——好像净是些会说话的小羊、小狼、小动物,哄哄孩子还行。若是老大不小的,猴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岂不成老顽童了?偶然看到一部叫做《狮子王》的动画片,还是其中的片段,却让我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偏见——艺术的形式,本来是可以平易近人的,它同样可以富于表现,表达深刻的思想。通过人性的刻画,曲折的剧情,看似童稚的草原王国,上演的岂不是一部家国兴亡的史诗?时而恢弘,时而细腻,时而幽默的场景,扣动着观众的心弦,而不仅是声嘶力竭中捕获人们的眼球。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的电影,这部片子当时曾在全球取得广泛成功,观众的好评跨越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说老实话,我不喜欢迪士尼、好莱坞之类,对美国文化颇有芥蒂,怀疑他们是美国文化扩张的堡垒,渗透着其他民族的灵魂。但通过这样的片子,可以隐约感受到北美大陆上涌动着的文化力量。这股文化的力量,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仅仅出于偏见,是无济于事的。
故事从老狮子王时代的结束开始。老狮子王和他的弟弟刀疤,代表了草原王国上一正一邪、一治一乱两股力量,从而构成了一部草原史诗的主线。影片在狮子王身上,着力刻画出一位理想化领袖人物的美德:勇敢、责任和热爱。正是这样的美德,始终维系着他的臣民,贯穿于草原王国的兴亡。当老狮子王在美德中倒下,小狮子王终究在美德中奋发。故事一开始,便突出了老狮子王对草原命运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正是这种深沉的担当,使得老狮子王在面对危难时总是挺身而出、无所畏惧,俨然刻画出一个勇敢、刚毅的大丈夫形象。勇士与暴徒的区别,在于勇士的胸中充满了爱,尤其是通过对小狮子王的父爱,将埋藏在老狮子王胸中的挚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与勇,足以让狮子王获得臣民的爱戴,足以让草原王国在风雨中克服险难。如果说小狮子王是故事的主角,而老狮子王则是整个草原王国的灵魂。当饱经家国之变的小狮子王意志消沉,老狮子王的英魂化作风云中的召唤,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在小狮子王复国的历程中,穿插着狮子王这条主线上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臣民与领袖间的忠诚。这些情节,将暖暖真情溶入了草原风雨,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正大光明和至真至纯的一面。正是这种人性的刻画,才能超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复国的过程中,小狮子王始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美德将草原王国上拨乱反正、重获治理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当小狮子王在沉沦中奋发出狮子般的勇武,这股复国的力量终于爆发了。
刀疤和他笼络的土狼集团则构成了草原史诗的另一条主线,在他们身上着力刻画的,乃人性中至为阴暗的一面:贪婪、狡诈、凶残。刀疤的头脑中从未有过担当,他的一生只知道索取;他的胸怀中没有任何情义,没有任何真的东西,只懂得相互利用;他从来不懂得反省自己的内心,只知道在利害中疲于计算。他是一个凶狠的人,又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是一个狡诈的人,但不是一个智慧的人。他的一生,只是利用两代狮子王的宽容与正直,利用土狼的贪婪与残暴。在与两代狮子王最后的搏杀中,这两种利用得到了集中体现,他由此得志一时,也由此万劫不复:始终躲在阴暗中伺机下手的刀疤,先是利用老狮子王的勇气和爱心,将老狮子王陷入绝境;到了最后关头,当小狮子王对先王之死沉痛自责,立即成为刀疤对狮子王阵营进行策反的支点;当小狮子王于心不忍,打算放这位亲叔叔一条生路,也成为刀疤下手的机会。“主不可无德,无德则臣叛”。刀疤虽然得志一时,却积累了众怒,终于众叛亲离,惨死于他的党羽之手。这幕草原王国上演的故事,乃古今中外一再上演的历史,将人类社会中的阴险狡诈、权谋倾覆表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超越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扣人心弦。
《狮子王》对人类和人性展开深刻而广泛的思考,用卡通形式铺陈着人类的史诗,“托物言志”,作者在艺术中追求着美的境界。故事的最后,在风雨中登上王者之位的小狮子王,伴随着声声怒吼,终于成长为父王那样勇武、高贵的领袖,与辅佐两代狮子王的老臣深情相拥。《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影片在狮子王身上刻画着高贵的美德,一再提倡的则是“任其自然”的治国之道:草原上的臣民将在大自然的生物链条中生生不息、各得其所,劫后重生的草原终于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当小小狮子王那张怯生生的面孔,在臣民欢呼中被捧出,让观众看到了草原王国团结奋发的风貌,和代代传承的勇气。塑造出这样的场景,无疑根源于西方历史上小国寡民的君主政体,直到近代史上,君民间的团结、亲近,曾经为西方民族的成功带来强大的凝聚力。无论中西,最为强大的,乃是人心的力量。
通过这段草原史诗,可以发现“尊道而贵德”的思想在中西文化中并无不同,内容上往往异曲同工。《尚书》中说:“攸好德”,即热爱美德;《中庸》则同样指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因为这是“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不也是将罗马盛衰的原因归结为美德与堕落么?不同的是,在狮子王身上更多的是看到欧洲骑士那种勇武、刚毅的烈士之风,至于真纯而炽热的爱,与我们核心文化观念中“仁”的思想相通。不同的是,主张大一统的中华文化,不仅立足于“治一国”,而是着眼于“平天下”——使天下得其平。我们弘扬的不仅是骑士之勇,而是博大的仁者之风,《论语》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者必有勇”。品位这段草原史诗,让我进而联想起《荀子-王霸》篇的经典论述:“国者,重任也,不以积持之则不立……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又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推演其中的意思,乃是立国之重必须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社会的维系需要美好的“礼义”;至于像刀疤那样的“权谋倾覆”之人,终归长久不了。“德者,得也”,不过乃人心之所得,而人心乃天下之所同,它的反面便是“失”。在草原史诗中,终究是美德而非一时的利益,决定着人心的向背和事功的成败,而两代狮子王任其自然地治道,让草原生生不息。影片不说教,不浅陋,成功刻画了狮子王的高贵与美德,无疑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易于接受。
这样的片子,仅仅是我们拍摄的小羊、小狼、小动物那样的动画片么?看看也罢,老顽童自有老顽童的看法。
《狮子王》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冷战隐喻?
《狮子王》里实际上有一个关键的情节内核,那就是对霸权失而复得的孜孜以求与念念不忘。
而这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美国现实社会对冷战的一种切实感受。我们可以看出,《狮子王》里的霸权雄心的起伏,暗合着美国社会在冷战前后的心态起伏线。
在《狮子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都是狮子王一统天下带来的和睦景象,而恰恰在中间的部分,电影暗示出在离开了狮子王对天下的掌控之后所带来的黑暗世界,我们看到,因为缺乏一个对天下维护的世界警察的存在,草原上失去了生气,动物处于灭顶之灾,食肉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为什么会在失去狮子王的时候,草原失去了平衡?电影里提出一种理念,就是狮子王家族的存在,是维持了世界的平衡,而黑暗世界来临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顾忌的大肆杀戮。
这是不是真实的非洲草原的生存状况?显然不是,电影里设定的非洲草原的生存理念,完全是移植自人类的,甚至可以说,主要是取自美国的现实生活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导致狮子王家族沉沦到黑暗中的原因,竟然是食草动物的盲目的践踏行为。
在动画版与真人版里,我们看到,老狮子王遭遇不测的原因,都是因为遇到了像洪水一样袭来的角马群。
这是耐人寻味的。在通常情况下,角马是狮子的猎物,但无数的角马汇聚成一股潮流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利器。
影片里的反派角色刀疤及与他沆瀣一气的鬣狗群,欲害死老狮王,采用的办法,却不是一剑封喉或者背后插刀的手腕,而是引诱狮子王陷入到食草动物的洪流之中。
《狮子王》通常认为它的故事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但在《哈姆莱特》中,老国王是被王子的叔父用毒药害死的,也就是叔父直接谋害了老国王。但在《狮子王》中,我们看到,刀疤有无数的独处的可能,害死老狮王,但两版电影里,都是角马的巨大力量让老狮王无力招架,给了刀疤可乘之机。
可见,《狮子王》里推翻霸权的王朝的,根本不是内部的争权夺利,而是来自于荒野的野性的力量,是那些受制于帝王霸权的草根民众的反抗。联想到七十年代美国世界霸权处于“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的风雨飘摇状况,形成了当时美国文化的整体哀兵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电影中,一个显明的标志就是《星球大战》。在这一系列中,一开始出现的现实就是破败的荒原,世界处于土崩瓦解之中,整个电影的主题就是绝地反击,重振旗鼓。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拍摄《狮子王》的时候,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渗透在这部动画片中。
到了25年之后重拍《狮子王》真人版,电影里的核心情节,与动画版的故事乃至对白基本没有较大的改动,人物的性格、情节的转换、故事的进展都与动画版走了如出一辙的脉线,但影片中的狮子王称霸非洲草原的勃勃雄心,依然可以视着美国文化里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在倾向。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附会之说。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我们中国人对非洲那一片原野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最近我们不少影视作品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非洲,如《战狼2》《红海行动》,但我们的电影中压根没有将非洲大地想象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块真空地带,而是将这里不约而同地设定为是别人的地盘,我们要在这里生存立足,就必须展开生死搏斗。
想想《狮子王》里,我们看到,一开始时老狮王是一览天下小,对着年幼的辛巴说,这片太阳照耀的地方,莫非王土。整个电影里的视角眼光,完全是等同于老狮王的,观众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眼光,代入到老狮王的目光之中,从而能够跟随着辛巴展开他的夺回父亲王座之旅。整个电影的视角就是一种霸气的回归,这是美国电影的立场赋予了《狮子王》这部新老电影一以贯之的对非洲土地的鸟瞰与拥有的潜在观感与视角,而你看看中国电影里,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战狼2》《红海行动》中决没有这样的感受。
实际上,这背后反映中美文化对世界感知与认同的差异所在。中国电影很难想像会用《狮子王》里的霸夺草原的视角去展开对非洲土地的艺术呈现,而这种视角,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狮子王》里,我们看到,辛巴如何从一蹶不振到绝地反击,这背后刺激他的源头,并没有什么逻辑的推理,而只有一个简单的“你要记住你是谁”。新旧版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老狮王的灵魂对辛巴进行了一番励志教育,这份教育,使辛巴重新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走出了放任自流的逃避人生,那么,老狮王的理论是怎样的?看看电影里他是如何让儿子振作起来的:“你必须在生命的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必须知道你是谁。你是真正的国王。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有你这个儿子。你要记住你是谁”。
可以看出,这里没有什么理论认证,只有霸权者的最直接的理由,那就是宿命的命定的安排,“你有着霸者的血统,你就应该成为霸者”,“你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这个“谁”,为什么能成为霸者,这个理由不需要阐述,也不需要申诉,你只要知道你有着命定的血统,就够了。可以看出,电影里的逻辑与立论,也是一种强者的霸者的思维方式。于是,在这一番逻辑的加盟下,辛巴实现了自己的思维体系的脱胎换骨,电影里立刻来了一段咏叹调,辛巴与青梅竹马的女友一起引吭高歌:“远方再远也要前往,成为自己伟大的王。”他们去完成命运赋予他们的强者与霸者的使命。
可以看出,《狮子王》的电影核心基调里,隐含着冷战中的霸权体验与思考,而从软弱到勇毅的辛巴成长史里的精神支撑,同样隐含着一个霸者血统的无条件、无逻辑的价值维度,他就是一个霸者,是电影里的一个同样霸气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与《狮子王》的主题有着相似的肌理,我们会发现一个隐性的规律,这种对非洲原野的艺术想象,恰恰出现在那些有着王霸思想或者历史上曾经有过王霸思想的国度,这恐怕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
2D动画电影《狮子王》影评,从文化,视听,风格手法方面分析。1000—1500字
影评:《狮子王》- 爱与责任 《狮子王》(The Lion King)是由Disney出品的,在1994年上映的动画电影,也是公认的经典电影。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第一次看这部影片(英文原版)的时候是在初中,当时被感动得流泪。即使现在回顾重温,仍不免被其感动。 关于剧情,当时看这部影片时我就觉得跟《哈姆雷特》如出一辙,后来查资料才发现确实是以《哈姆雷特》为故事蓝本。不过不能因此否定这部影片的原创性。 这是个关于爱与责任以及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没有人物角色,全部角色均为动物。但编剧们赋予了片中的每个动物十分真实的人性化塑造,这也是该片能打动人的地方。 Simba幼年时的无忧无虑,顽皮,爱冒险,整天和好友Nala嬉戏打闹,何尝不是像所有孩子一样呢。无忧无虑的幼年虽然美好,但孩子终归还是要长大的。当Simba与Nala在大象坟场(Elephant Grave)险些丧命于土狼们(Hyenas)之爪下,被其父狮王Mufasa搭救后,Mufasa意识到是时候教育Simba成长了:”I’ve got to teach my son a lesson.” Mufasa对Simba说了什么?他严厉地说:”Simba, I am very disappointed in you! You could have been killed. And what’s worse , you put Nala in danger!” Mufasa不只是责备Simba自己去冒险,更重要的是他将好朋友Nala置于危险之地。如果你自己一个人不顾性命那是你自己的事,但你牵连了别人,这就是责任的问题了。 Mufasa在意识到Simba认识到错误后,又展露出关爱的一面,与Simba嬉戏。在Mufasa身上展现的难道不是理想父亲的形象吗?既有慈父的一面,又能在孩子犯错时加以严厉的教导。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最喜欢这部影片中Mufasa这个角色的原因。当Mufasa死在野牛蹄下时,当Simba呼喊:”Help! Sombody, anybody! Help…”,绝望的徘徊,并无助地偎进死去的爸爸的怀中时,很多人都看得哭了,真是让人心碎的场景。 Simba带着害死父亲的内疚离开了荣耀国(Pride Land),郁郁不欢,似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当Timon和Pumbaa问他干了什么时,Simba说:”I don’t wanna talk about it.”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他了,”Not unless you can change the past.” 当一个人陷入绝境后,他也会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会想到自杀吧。这时候Timon和Pumbaa教会了Simba乐天逃避的哲学”Hakula Matata”, “When the world turns its back on you, you turn your back to the world!” Simba学会了这种逃避生活的哲学,希望能忘记过去痛苦的回忆。很多人不也一样吗,在绝境中试着麻痹自己。 但这种躲避能持续多久?过去的重重阴影还是会不时地从细缝里钻出来,啃噬你的心。仰视满天繁星,Simba想到了父亲曾经的教诲。”Someone once told me that they’r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watching over us.”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这不由地激起Simba心中之痛。他本应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和父亲一样伟大的国王,当此时他却在干什么?欺骗自己,躲避现实。 Simba开始慢慢觉醒,他应该承担起自己生来应该的责任来。与Nala的意外重逢,听到了现在的荣耀国在Scar统治下的恶况;狒狒长老Rafiki的指引:”The past can hurt, but as I see it,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还有Mufasa的幽灵出现:”Simba, you have forgotten me. You have forgetton who you are and so have forgotten me.””Remember who you are. You are my son and the one true king.”这一切让Simba觉醒并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Simba决定只身一人回到荣耀国, “to challenge his uncle to take his place as King.”为什么与朋友不告而别呢?想起Mufasa在大象坟场事件后对Simba的教育你就会明白了,他不想”put his friends in danger again”。 最终结局没什么好说的,善最终战胜了恶。做为以孩子为主要观众的动画电影,这样的结局安排很适当。不过,《狮子王》这部电影从主题或是教育意义上来说绝非是儿童电影,成人看这部影片也会受益良多。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看这部电影是更好的选择。 《狮子王》这部影片在音乐上也十分出色,Disney请了世界顶级音乐制作人Elton John和著名的配乐大师Hans Zimmer为其量身配乐,“将广阔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动画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创造出这不朽的动画奇迹”。该片获得了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和最佳原创歌曲奖。音乐一向是Disney动画中的亮点,在这部影片中更得到突出的表现,无论是角色们唱的歌曲还是烘托氛围的交响乐都用得恰到好处。 《狮子王》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很多的经典影片推荐目录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