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收藏500问DON39TTHROWFILMAWAY!电影胶片收藏

时间:2023-01-16 14:48:10阅读:4671
影易自2015年以来推出“电影胶片”收藏脉络的研究与拍卖,让作为电影史上重要的记录载体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胶片」在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重新激发活力,并长期以来作为重要门类活跃于中国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市场。20…

影易自2015年以来推出“电影胶片”收藏脉络的研究与拍卖,让作为电影史上重要的记录载体已有百年历史的「电影胶片」在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重新激发活力,并长期以来作为重要门类活跃于中国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市场。

2021年10月,王家卫首个电影NFT作品《花样年华——一剎那》在香港拍场以428.4万港元成交,《春光乍泄》张国荣所穿之经典戏服伤心探戈——黄皮衣也以75.6万港元成交。此次史无前例的跨界合作,令全球藏家将目光重新聚集在经典电影胶片及其衍生的各种新式艺术收藏品之上。

Q10

电影胶片是如何变成可收藏的艺术品的?

2013年美国主流院线宣告将彻底告别35mm胶片放映机,2014年西欧国家将彻底从胶片放映转换为数字放映,2015年胶片放映商从商业领域基本消失,2016年,中国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胶片洗印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宣告最后一条商业化胶片生产线关闭。

胶片作为电影史上重要的记录载体存在已有过百年历史,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夺取了作为主流载体宝座长达百年之久的胶片在电影应用行业的皇冠,不可逆转地变更了胶片与电影产业曾经密不可分的共存关系,但作为电影工业和电影历史重要的视觉文化遗产电影胶片以古董视觉艺术品的身份重新进入了大众视野。

2008年始, 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70届年会提出一项宣言:“Don't throw film away!”, 号召人们在全面数字化之际,不弃胶片,甚至自身力有未逮的情况下可寻求FIAF成员的帮助。自此,电影收藏机构、档案机构、地方史志机构、影视制作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都将 “如何及时获得珍稀影像胶片的信息和线索,通过有偿采集,继而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并加以整理、修复、研发与推广运用” 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随着 2015年收藏热的兴起、收藏渠道的拓展和拍卖平台专题拍卖的出现,一些罕见的早期影片陆续浮出。

Q11

电影胶片收藏什么?

照片收藏要结合摄影史发展的关键节点,电影胶片的收藏首先需要结合中国电影发展史。

据资料记载,1896 年中国就有了电影放映活动的记载。1900年,国外派出了大量的摄影师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旅顺等地拍摄了大量的城市景观、百姓生活和战争场面。如《中国教会被袭记》《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上海南京路》《北京南城门的战斗》《日俄战争》等影片,都是根据那个时期的电影胶片素材剪辑而成的。

与世界电影起步的路径一样,早期的中国电影也是以新闻纪录短片的形式面世的。目前已知较早的新闻影片有《武汉战争》和《上海战争》。前者拍摄于 1911 年的武昌起义现场;后者由亚细亚影戏公司的中国籍导演和摄影师,拍摄于 1913 年革命军围攻上海南市高昌庙制造局和吴淞炮台的现场。

至20世纪20年代后半叶,以及整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外国记者、摄影师前往中国拍摄新闻电影,加上中国尤其是上海民族电影制片业的逐渐发达,先后出现了艺术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两个高峰。

1949年建国后,则基本形成了以东北、北京、上海和解放军四个电影制片厂,以及1952年成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主体的电影生产格局。1949年以后的电影母版及其拷贝,以及从“满映”接收的日伪时期影片,大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分别保存。

由于多年战乱、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诸因素,能够完好留存下来的 1949 年以前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电影胶片数量并不多,尤其是由个人或小型且存续短暂之机构拍摄的独特而稀有的电影胶片更是凤毛麟角。据不完全统计,1949 年以前由中国机构或个人拍摄的各类影片,以及由外国机构或个人拍摄的中国题材的影片,大约有 2/3 已经佚失。它们往往仅在文献或目录上存有记载,却从未见到实物影片面世。

其次,由于电影胶片展示的特殊性,我们往往无法观其全貌,所以在选择时对于题材的把控就尤为重要。目前拍卖场上出现的大多为抗战时期日军拍摄的或者西方电影机构发行的新闻拷贝,题材比较单一且重复,缺少独特稀有的内容。早期机构、教会、旅游者拍摄的未公开发行的独家电影胶片、早期电影艺术片和 1949 年以后的新闻短片或电影纪录片,则是二级市场上较有潜力的胶片题材种类。

第三,考虑其附加值:故事性、话题性、唯一性、签名等重要附加因素。

卡斯尔影业 今日上海电影胶片 1947 8mm

Q12

搜寻电影胶片的途径有哪些?

目前搜寻老电影胶片,特别是1949年以前电影史上已经遗失的老电影胶片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海外渠道、民间收藏品市场和拍卖会。

目前,中国人早期拍摄的艺术电影或外国人拍摄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在国内大多已经遗失,甚至连零星拷贝或残片都不曾留存。相反,在国外的电影研究机构、档案馆、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私人藏家,却完好地保留着一部分这类影片的母版或拷贝。

由于国家资金的投入及国内相关机构的努力,陆续有佚失在海外的早期中国电影资源回归。比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挪威国家图书馆找到了1927年中国电影《盘丝洞》的拷贝,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采集人员在俄罗斯电影档案机构发现了含有192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电影胶片,英国王子威廉访华期间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份保存在英国国家机构的1901年《上海南京路》的电影拷贝复制品。

相对于遗留在海外的中国早期电影胶片,国内民间也是一个庞大的尚未好好挖掘的资源库。2012年,恰逢中华书局100周年诞辰,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研究人员在文物商人的家里发现并成功采集到一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书局的原始电影胶片,其主要内容包括1930 年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携家人和书局同仁考察日本的出版业、印刷业和教育事业之全过程,1932年5月在苏州举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现场,以及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早期风貌。

当然,民间藏家保存最多的还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电影和电影纪录片拷贝。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江苏、四川等地已发现存有大量拷贝的私人电影收藏家,藏品少则上千本,多则上万本。这些藏家,有的已经建立起了民间电影博物馆,各家规模不一,保存拷贝的硬件环境差别也很大,但足以证明民间的需求和存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相比于日渐成型、成熟的老照片拍卖,电影胶片(拷贝)进入拍卖机构,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有的事。

影易拍卖作为最早推动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的拍卖的机构,早在2015年春拍就曾策划、梳理中国电影胶片的拍卖专题,由于拷贝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拍品品质较好,估价相对合理,其2015、2016两年间共有40余组电影拷贝上拍,取得了约70%的成交率。

由影易推出的老电影胶片拷贝中,比较珍贵的有20世纪初费兹帕特里克公司出品的《皇城北京》、20世纪20年代柯达公司拍摄的《中国与中国人》、1934年詹姆斯·菲茨帕特里克(James Fitzpatrick)拍摄的《西藏——与世隔绝之地》、20 世纪40年代美国援华联合会出品的抗战宣传片《这里是中国》、1945 年麦格劳·希尔公司出品的《中国抗战》、20世纪40年代美国空军拍摄的有关中缅印战场的《十四航空联队的故事》和20世纪50年代卡斯特尔公司出品的《朝鲜危机》等。

卡斯尔影业 日本投降电影胶片 1945 8mm

Q13

谁在收藏电影胶片?

电影艺术档案机构是电影胶片收集的主体。实际工作中,电影档案机构(以下简称电影档案馆)确实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以我国为例,国家电影档案机构中国电影资料馆、地方电影档案机构香港电影资料馆和台湾电影中心都以收集为其使命。

除官方机构外还有民营机构及个人。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创立的私人电影博物馆电影传奇馆从2002年开始收集电影胶片,至今收藏的电影拷贝已经多达上千部。不论国内还是海外,像崔永元这样的收藏者不在少数。他们收集的电影胶片很多是通过市场渠道购得。从实体旧货市场到网络交易平台、拍卖行,明码标价的电影胶片随处可见。

伊斯曼柯达 开罗会议电影胶片 1943 16mm

图片来源:影易拍卖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