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以小见大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时间:2023-01-15 18:12:35阅读:3795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这部电影围绕奥斯维辛犹太人集中营,却没有直接展现纳粹屠杀犹太人或是描写犹太人被纳粹残忍虐待的画面。电影以纳粹集中营…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这部电影围绕奥斯维辛犹太人集中营,却没有直接展现纳粹屠杀犹太人或是描写犹太人被纳粹残忍虐待的画面。

电影以纳粹集中营指挥官一家人从城市搬迁到集中营附近后的生活展开,重点描写了搬家后很难适应新环境的布鲁诺偷偷跑出去玩,无意间他与犹太人希姆尔相识,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的故事。

电影以小见大,没有直接展现杀戮、血腥的镜头,却把刀深深扎进了观众的心里,让人看了之后心情压抑,无比心痛。进而反思,启发我们去思考历史的意义,战争的意义,和平的意义。电影适合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父母也应该陪孩子一起观影,因为爱与和平的种子需要从小就种在心里。

首先,我先带大家从两个不同年龄的德国人的视角下去了解这部电影,再一起去探讨这部电影的意义。

布鲁诺妈妈艾尔莎篇,对于犹太人她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1)电影开篇艾尔莎看到丈夫拉尔夫加官进爵时,她用崇拜的眼神看丈夫,并对公公婆婆说“他看起来很棒吧”,她为丈夫的所作所为骄傲。

国家元首希特勒把矛头对准犹太人,说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并把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问题和经济危机归咎于犹太人,新闻报纸也大肆宣扬。在艾尔莎和大部分德国民众心里,丈夫作为一名军官,他是好样的。

(2)一次外出归来,艾尔莎看到儿子和犹太人单独聊天,她非常紧张。当艾尔莎得知儿子受伤后,是犹太人“厨夫”帕维尔救了孩子,先是震惊,后转变为感激,她没想到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犹太人对德国人是以德报怨的。但是碍于战争关系,碍于立场问题,她很难开口去表示感谢。

犹豫良久,最终艾尔莎还是把“谢谢”这个词艰难地从嘴里吐了出来。为了避免尴尬,她说完后,匆忙走开。她的挣扎,她的犹豫,表情表现得很到位。

(3)看到女儿满房间贴着恐怖、激进的海报,艾尔莎眼神充满着惶恐。女儿和儿子玩游戏,女儿输了便大发雷霆。看到女儿变得暴躁易怒、变得激进,这让她感到不安。她开始怀疑这些颠倒黑白的报纸,怀疑这些宣传和教育。可是丈夫却对此事很敷衍,他搪塞妻子,眼下别的孩子都在学这些,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

(4)当丈夫的下属用戏谑的口吻告诉艾尔莎,犹太人烧起来更好闻不是吗?她惊呆了,对这样残暴的做法简直不敢置信。

她跑去质问丈夫,为什么不告诉她,她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劳动营,没想到却是一个杀人基地。她一边啜泣一边问,为什么丈夫要参与集中营,希望祖国变得强大,可以通过打仗,而不是这样泯灭人性的方式。

她让丈夫不要碰她,这样令人发指的事情已经触碰到她的底线,她无法接受丈夫恶魔的思想,也不愿自己被丈夫所玷污。

(5)无法阻挠丈夫,艾尔莎开始情绪崩溃。

她病态似的不停在秋千转圈圈,她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她与丈夫不停争吵,她要把孩子带走,一起离开这个非人哉之地。

布鲁诺篇,从孩童纯真的视角看世界。

(1)布鲁诺从电影开篇搬家前,一直到搬家后,最喜欢玩的游戏便是张开双臂奔跑,假装自己是一只在自由飞翔的鸟儿的游戏。相对比,最渴望自由的希姆尔却不能玩假装自由的游戏。对于希姆尔而言,他连球类游戏都不能玩,他能在空闲时间偷偷跑到围栏边坐下休息已然非常可贵。

(2)当布鲁诺拿着手电在昏暗的地下室找球时,无意看见姐姐最爱的布娃娃都堆在一起,且布娃娃身上的衣服都被扒光。镜头对着缺了衣服的娃娃慢慢推进,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他急着跑上楼梯去找姐姐问个明白,甚至顾不上手里的球。球掉落在楼梯上,空镜头里球自己弹了几下,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

这些没了衣服的布娃娃似乎在隐喻,原本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当你穿上“条纹睡衣”后,你就变成“劣等种族”,心地善良的天使穿上这身衣服也成为会变成被“处决”的恶魔。临刑前,犹太人也会被要求脱去衣服,就像躺在地上无人管的布娃娃一样,凄惨的死去。

(3)跟希姆尔聊天时,布鲁诺说自己的爸爸不是随便收走别人衣服的士兵,他的生活是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布鲁诺觉得大人很滑稽,老是不能下决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希姆尔的爸爸是钟表匠,现在却在补靴子。帕维尔以前是个医生,现在却来削土豆。

电影用了反讽的手法告诉观众,现实中布鲁诺的爸爸与他想象中的爸爸完全相反。他的爸爸不仅随便收走别人的衣服这么简单,他爸爸的工作就是剥夺犹太人的自由和生命。

(4)布鲁诺爸爸拉尔夫在饭桌上点明自己的属下军官,现在正是为国出力的时刻,若是不为国出力,不打击犹太人,就是不爱国。听了拉尔夫的话,诚惶诚恐的属下正好碰到犹太人帕维尔不小心打翻酒杯,有气没地方出的属下慌忙把帕维尔拖出客厅暴揍。

母亲艾尔莎哀求父亲让属下停下,父亲却无动于衷。

姐姐告诉布鲁诺,他以为的农场其实是个劳动营,里面关的都是邪恶的犹太人,他们很危险,因为他们,我们才会输了一战。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支持爸爸,他在努力让祖国更加强盛。

(5)被父亲属下军官撞见自己给希姆尔蛋糕吃,当布鲁诺与军官对质时,他想起姐姐的话,出于害怕,他撒谎说是希姆尔偷吃蛋糕,二人并不认识。

后悔自己撒谎害了希姆尔的布鲁诺看了纳粹为了粉饰太平制造的假视频,误以为真的他,以为劳动营在爸爸的指挥下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激动的跑过去抱住了爸爸。

(6)希姆尔接受了布鲁诺的道歉,为了表示歉意,快要离开的布鲁诺主动提出自己挖洞进入营地,去帮希姆尔找爸爸。因为好心,也因为穿上了“条纹睡衣”,布鲁诺跟其他犹太人一样,丢了性命。

电影的意义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善良的人也会因为战火没了性命。

看到他爸爸的尖叫,妈妈的伤心流泪,那一刻我的心也在流泪。我第一反应就是问与我一起观影的朋友,布鲁诺那么善良,为什么他会被误杀。

朋友反问我,那希姆尔不善良吗?布鲁诺说谎害他被揍得鼻青脸肿,他也大方的原谅他,没有计较,也没有以牙还牙。那些关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不善良吗?即使那些人犹太人并不善良,那他们也罪不至死吧。

如果你只为布鲁诺一个人悲伤,你与种族歧视的纳粹有什么区别呢?

我还想和朋友争论,布鲁诺不仅善良,他在那个时代,那个德国人看到犹太人有如看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时代,勇敢的与犹太人做朋友,带好吃的给他,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他不是应该作为榜样活下来吗?

朋友说,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追求真善美,希望善良的布鲁诺帮助别人后,也能有一个好结局。可现实并非如此,善良的人并不会因为自身的品质就能远离在战火带来的伤害。这不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吗?在历史的前进过程当中,在战争中,有多少善良的人被屠杀了。在这之后,又有多少人去替他们难过、流泪呢?

这部电影不就是在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吗?不要轻易开战,因为战火无眼,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伤的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很多无辜的人会在纷飞的战火中像希姆尔一样失去家园、失去自由、失去亲人,最后失去生命。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句话。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群体的恶。

电影主要描绘善良的布鲁诺金子一般的内心,为什么却突然做出撒谎,诬陷犹太小男孩希姆尔的举动呢?

虽然年纪尚小的他还是不太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布鲁诺的妈妈为了保护他,在关于犹太人这方面的话题上,刻意避开不谈。但是家教的有意引导,爸爸对待犹太人决绝的态度,姐姐格蕾丝的再三提醒,质问自己的军官昨天刚把人暴揍了一通,似懂非懂的布鲁诺非常害怕,在这样的压力下,他害怕让人知道自己非但不憎恨犹太人,而且还与犹太人是朋友。他也害怕自己跟所谓的“敌人”、“恶魔”是朋友就意味着不爱国,就会面临残酷的惩罚。

在布鲁诺的内心,对爸爸属下军官殴打帕维尔一事有很大的心理阴影,他觉得军官很凶,这名军官被调走前,想要揉揉他的头发,他很害怕的闪开了。

或许影片刻意呈现给我们看群体压力的危害,明明内心不相信犹太人都是坏人、劣等人,却在爸爸、爸爸属下军官、家教、姐姐、报纸传媒等错误群体的压力下,选择说谎,去污蔑犹太人。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到,切莫以为一种观念会仅因它正确,便能在有教养的头脑中产生作用。确凿的证据在错误的群体中,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

生活或许就是这样,一开始我们吐槽、反抗,可却在多人的压力下“不得已”做出了自己当初所不屑的事情。

人性的碰撞——善与恶。

善——纳粹指挥官的家属们帮理不帮亲。

拉尔夫母亲:电影开篇不久,便是庆祝会,庆祝拉尔夫加官进爵。这样天大的好事,拉尔夫母亲非但没有表示祝贺,反倒是冷嘲热讽,她说“都怪我小时候给你做了太多的戏服,你喜欢盛装出场,现在仍然让你觉得与众不同吗?你明白这身制服的含义吗?”

她明知道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很容易以为立场问题被抓,但她却无所畏惧。她坚定自己的立场,忠于内心,不为强权所动摇。

拉尔夫母亲已满头白发,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会对很多事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她却还是像个热血的少女一般,敢说、敢做,性格依旧自由洒脱,这真让人敬佩。

拉尔夫妻子:很可惜她的丈夫与电影《音乐之声》里玛利亚正义的上校丈夫不同,她的丈夫是一个残暴的纳粹营指挥官。夫妻立场不同,她没有妥协,而是想马上带走儿女,远离这样的恶魔。

没有因为丈夫升职做高官就盲目崇拜,也不因为这个人是自己的丈夫就是非不辨。关键时刻她站在真理这边,阻挠丈夫的做法,并强行要带走儿女,可见她的正义感。

拉尔夫儿子:做错事后诚挚道歉,还积极提出弥补希姆尔的方案,带吃的给他,进入营地帮他找爸爸。

虽然年纪尚小的他不懂得营地的危险,才会提出这么做,但是普通人未必会在自己做错事后主动做实事去弥补,只是嘴上道歉完事,这足以证明布鲁诺的诚心。

小朋友在害怕的情况下说谎在所难免,包括我自己也有过,可是说谎后,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我们却很难去主动承认错误,不是找借口推脱,便是闭口不谈。

想想也是可笑,我们竟没有一个8岁的男孩活得坦荡。

善与恶的碰撞

纳粹为了掩盖他们屠杀犹太人的事实,制作假视频,毕竟视频是在指挥官爸爸的带领下播放,布鲁诺看后信以为真。最后也因为他对假视频的信任,误以为集中营很安全可以随便进出,一心做好事,一心利他,一心助人的人却丢了性命。

俗语总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太可怜了,善良的布鲁诺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善报,就被父亲的恶果给坑害了。拉尔夫大肆屠杀,最后却因来不及阻止屠杀,让自己的儿子也死于屠杀之中。

所以说,人不要抱侥幸心理,总觉得做坏事是集体一起做的,是理所应当的。人应该有是非判断的心,而不是为了权利,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写在最后:为什么很多家庭同样的父母,几个孩子性格、品行却差异很大呢?父母其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电影中的布鲁诺与母亲一样善良,内心充满阳光。而布鲁诺的姐姐则像爸爸学习,激进,把所有犹太人当作敌人,甚至与自己弟弟玩耍也很容易生气,这些都是,模仿父亲的言谈举止和行事风格得来。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优秀、善良的人,从小就应该把爱与和平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让他自发的成为布鲁诺那样善良的人。人终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布鲁诺是前者。

想把好的故事,有意思的电影介绍给你,一起追剧,一起喝冰咖啡,不负这大好时光。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说明。

电影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以小见大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深度解析是什么?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深度解析如下:

这部影片是一部另类的二战题材电影,描述纳粹暴行的影片早已屡见不鲜,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美丽人生》等。每一部都是经典之作,耐人寻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片中的主角都是站在受害者犹太人的角度讲述故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则不一样,它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二战的残酷、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以及集中营的种种,虽然没有一个屠杀镜头,但给予观众的血腥感却丝毫不减,甚至更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电影中,通过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将不同于成人的观感带给观众,更能够突出本片的主体,即对人类残酷而荒谬的战争的强烈谴责,以及隐藏在孩童天真之下的对于人性的探究。

无论是布鲁诺所看到的“嘿,希特勒”的问候方式,还是家中永远不能踏足的后花园,或者是希姆尔的那些永远不能够走出那道铁丝网的“农场里的玩伴”,布鲁诺将这些问题轻轻抖下,然而这之后却是了解那段历史的成年人无尽的深思。

剧情简介

本片讲述了8岁的日耳曼男孩布鲁诺跟随父母迁居到了一个“大农场”附近,他的生活突然变的非常孤独,布鲁诺试图寻找朋友,结识了在厨房打扫的同龄男孩什穆艾尔,二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布鲁诺注意到,什穆艾尔总是穿着一件蓝白相间的条纹睡衣,但天真的布鲁诺并不知道这里就是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而自己的军官父亲则是纳粹的刽子手。

在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为了帮助什穆艾尔,履行自己作为朋友的责任翻越栏杆进入了集中营,而等待他的却是拥挤的毒气室。

电影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以小见大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有人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有人说现在是最坏的时代,但从来没有人说过二战是一个好的时代。如果说二战是先走进一片黑暗,《钢琴家》《美丽人生》则带你走过这片黑暗,迎接黎明充满希望,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则带你迷失在黑暗里,将美好的东西撕裂。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一个纳粹家庭的天真孩童的视角来讲述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选取两个孩童之间的纯洁友谊,将残酷最大化,让人不敢再去看第二遍。

在电影的第29秒处出现了约翰贝杰曼说过的一句话:“在生命的黑暗滋生蔓延之前,用以丈量孩提时代的是我们的所听所闻所见。”

与其他战争片不一样,整部电影没有令人心惊肉跳的情节、没有炮火连天的战场、没有遍地尸体的画面,展现给观众的是蓝蓝的天空、美丽的母亲、幸福的家庭,以及孩童之间纯洁的友谊,这部电影拥有讲述孩童美好时代的所有要素。

而事实上,它又有着一部残酷历史影片所具备的细节:浓烟滚滚在上空、士兵的呵斥声、狼狗的叫声。

影片从孩童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悲剧,一切事情仿佛都映在他那深蓝色的瞳孔中。姐姐在被家庭教师洗脑性地灌输法西斯思想后逐渐沦落的悲剧,母亲无法接受这一切日日流泪,使故事的悲剧性气氛逐渐呈现。

大铁门内紧握的双手、大铁门外散落一地的睡衣、滂沱的大雨,似乎在与时间赛跑的士兵牵着狼狗狂奔而来,终是晚来一步,即使身为军官的父亲也难逃悲剧,让自己的孩子迷失在黑森林沦为陪葬品。

而小布鲁诺和施穆尔的悲剧,大概在故事的开头就已注定,稚嫩的眼神中总是藏着焦虑,周围所有的隐瞒帮他们屏蔽了丑陋,让他们只看到彼此之间的真诚与美好,甚至在踏进深渊的最后一刻,仍以为自己在洗澡。

时代终会过去,但有人永远留在了那个时代,永远留在了那片黑暗里,即使什么都没有做错。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