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源与时代价值「中华各民族故事与共同体意识建构论景宜影视文学创作特色」

时间:2022-08-13 13:32:00阅读:1629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以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是景宜作品的重要创作题材。本文以2019年开播的《都是一家人》为主,深入探析景宜影视文学的创作特色。立足时…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以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是景宜作品的重要创作题材。本文以2019年开播的《都是一家人》为主,深入探析景宜影视文学的创作特色。

立足时代主题,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理念

景宜的作品通过人物、故事和语言的高度凝练,具有文学审美基础和时代思想性,彰显国家认同、时代精神和人民话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度建构。

“我们中华各民族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这是剧中的一句台词。云海市民宗局局长越永强在云南阿佤山听桑嘎的爷爷讲司岗里神话,佤族神话中讲到:“各民族的祖先都是从司岗里山洞中走出来的。”这句话触动了这位将民宗局说成民政局的军转干部,强化了他对新时代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的新认识。最后他将这句点题的台词当作祝福,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和参加集体婚礼的三对新人。在《茶马古道》中,木什罗被选为联合大马帮头领时说了一句话:“我们藏族、白族、纳西族是三兄弟,就像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永不分开!”这些生动的情节和台词,更加深化和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讲述少数民族对汉族的认同,同时也讲述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如《都是一家人》中的库尔班和佤族青年桑嘎,在进城打工的共同境遇中惺惺相惜,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库尔班和兰州拉面馆的回族老板马有福,在建设美食一条街的过程中,从竞争对手、商场仇敌,成为了一对不离不弃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在《茶颂》中,哈尼族头人莫勒、佤族头人岩拉、基诺族头人阿布,也在看似不可调和的争斗中,为了支援边茶进藏而成为共同的盟友。这种多层次、多民族的相互认同,构成了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存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是一家人》更具有新时代民族大剧的品质,实现了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超越和突破。而如何突破和超越传统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瓶颈和藩篱,呈现独特的亮点和特色,正是景宜在创作时思考的重要命题。

大历史观叙事融通,塑造崭新的时代人物群像

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如何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历来是对文学艺术家创造力的考验。有着中短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和多部电视剧本创作的深厚积淀,景宜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形象和命运融入影视文学的大历史观叙事,使人物性格、形象、命运与历史事件互动共生,在历史记忆与真实事件中塑造出独特的各民族时代人物群像。

纵观景宜影视文学作品,从以多民族人物形象为主体的长篇历史剧《茶马古道》,到城市民族生活剧《都是一家人》,五部电视剧本描写的剧情,时间跨度长达150多年,跨越地理范围从中国西南、西北的边疆到内地和沿海城市,涉及几十个民族;剧情讲述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内容,可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同仇敌忾、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百年历史。百年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叙事,增强了这五部电视剧的历史根基,为剧情表现的丰富内容、深邃思想和时代主题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和舞台。尤为特别的是,景宜电视剧中的民族历史叙事,并非与其他影视一样,为民族而历史、为叙事而历史。相反,它旨在通过历史叙事,来呈现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共通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以及社会集体记忆,即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思想,它们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典型人物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人物性格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景宜的五部电视剧本,塑造了一个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个性的生动鲜明的典型人物,为中国影视文艺长廊增添了不可替代的人物形象。

丝绸之路传奇》中的维吾尔族青年艾拉提,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苏莱曼、一位民间纺织技术传人,宁可被匪徒枪杀,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从而更坚定了一生跟着共产党的念头,最终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专家。《金凤花开》中的佤族头人岩勐性格刚烈骁勇,在识破敌人的阴谋和挑唆之后,在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帮助下,毅然率领部落跟着共产党走向新中国。《茶马古道》中的纳西族马帮头人木什罗、拉萨巨商尼玛茨仁、白族茶商之女花依、香格里拉土司儿子格桑加措,在国难当头之时,放弃恩怨共同抗日。《茶颂》中的西南茶政使、白族青年段子苴,布朗族女头人南波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满族姑娘乌云珠,共同用茶叶支援西藏,维护国家统一。《丝绸之路传奇》中,艾拉提的母亲帕夏罕博爱善良,接纳汉族丝绸专家卫守仁一家和儿媳妇卫明霞,包括柯尔克孜族的纺织女工加米拉、汉族女工苏丽、维吾尔族服装模特迪丽娜尔等等,这些女性形象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她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美丽善良、宽容博爱、热爱祖国和家乡。

多维建构影像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题材影视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书写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图景,是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表征。景宜的影视作品民族文化特征鲜明,每部剧都精彩准确地呈现了民族风俗、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的精彩画面,不猎奇、不媚俗。作为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作家,这些关于民俗风情的展示,都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边疆各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充分展示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和交融性。以《茶马古道》为例,如果没有对滇、川、藏等地区及内地各民族历史的熟悉,没有对藏文化、纳西族文化、白族文化及普洱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熟悉,没有对由于文化环境而形成的生活语言和民情风俗的熟悉,就不可能完成跨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地区的宏大的故事讲述。因此,向各民族文化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方面,景宜早年的三部长篇报告文学(写藏医药历史文化的《金色喜马拉雅》,反映怒江大峡谷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摆脱贫困的《东方大峡谷》,描写纳西族东巴文化申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与生存》),就充分展现了作家深耕各民族文化的博大功力,以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辛勤实践。《茶马古道》中在拉萨的云南会馆,是各民族马帮汇聚的驿馆,院中供奉着汉族的关公老爷、白族的本主老爷、纳西族的三朵大神、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多民族神像,这些不同民族的精神寄托在这里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仰崇拜,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剧中由景宜作词的主题歌,更是展现了茶马古道是一条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前面那座山,你是什么山,/过了昌都寺,才能到雅安。/巴塘奶茶甜,理塘糌粑香。/过了八宿,就到芒康。/前面那条江,你是什么江,/过了中甸城,才能到丽江。/大理姑娘好,普洱茶叶香。/茶马古道远,人间到天堂!”

在《丝绸之路传奇》中,这种跨文化的写作更彰显出作家的文化胸怀。将一部边疆现实题材的大剧,放在丝绸之路这张辉煌的中国文化名片上来写,无疑将故事的讲述推向了更高远的境界。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中原和边疆交错杂居、交流互动、交融共生的生存格局。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了文明交往的大舞台。全剧巧妙展示了从丝绸之路起点的江浙一带到昆仑山下古代丝绸之路穿过的新疆各民族村庄,用一块民间纺织的艾德莱斯绸和“五星出东方”的古代图案,连接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济文化交流史。从新疆来到江苏纺织工业大学上学的各民族青年工人在吴江“先蚕祠”上课,面对中华民族的祖先、第一个养蚕抽丝的嫘祖,理解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渊源。剧中男一号艾拉提在南京云锦厂实习,当他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操作“大花楼织机”的那一刻,对祖国的丝绸文化心悦诚服的他说道:“看见这个大花楼织机,就想起我妈妈织艾德莱斯的织机‘布谷鸟’,原来这个大花楼织机就是‘布谷鸟’的妈妈呀!”包括剧中老一代桑蚕专家卫守仁所讲的,从清朝开始,历代官员都倡导将江南桑树移栽和田普遍种植,使家家养蚕缫丝、户户种植桑树的江南画面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道历史风景线。艾德莱斯的新一代纺织传人、艾拉提的女儿迪丽娜尔,将法国的服装文化和传统艾德莱斯结合创新,让文化交融的光彩成就今天的传奇。

茶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名片,选择将中国文化作为主题背景来演绎民族题材,是景宜影视作品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传达出作家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茶颂》中“万国茶宴”“贡茶大典”的经典场景,都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画面,其中囊括着中华各地各民族的茶礼、茶宴、民情风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以及祭祀茶树的仪式场景,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历久弥新,这是我们今天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也是当代影视文学为共有精神家园增添的时代花朵。

《茶马古道》电视剧好看吗?

该剧对佛教文化、东巴文化、本主文化,对纳西、藏、白等民族的民俗文化作了广度展示、深层挖掘,并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充分肯定了它们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茶马古道》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与突破,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以多民族人物形象为主体的长篇历史剧。《茶马古道》表现民族精神严肃而博大的主题,是通过4个不同民族的家族三代人之间在剧烈冲突中走向融合,在组建抗日大马帮、完成运输抗日物质的历史斗争中完成的。这些冲突与和解、分裂与团结的故事演绎成一场场爱恨情仇的碰撞,使剧情充满了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与命运、文化与习俗、性格与灵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民族报评)该剧在抗战的背景下,通过藏、白、纳西、回、汉、彝、珞巴、普米、傈僳等九个民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歌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搜狐娱乐评)《茶马古道》是中国影视舞台上不可多见的黄钟大吕。它以历史的深度,鲜明、准确地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的时代精神,真实地描写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我国民族区域的伟大实践,饱满、浓郁地渲染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全民抗战的时代氛围,这就使剧作具有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共31张

剧照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缅甸沦陷,日军侵犯云南的畹町、龙陵、腾冲,滇缅公路被迫中断,由此,最后一条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也被切断,使外国援华的物资无法从缅甸运入中国。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贯穿滇、川、藏直达印度出海口的茶马古道成了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拉萨,成为了中国大西南商旅云集的商业大城市。这时候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各民族的马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商队,延续着他们世世代代血脉相连的命运,走上茶马古道。

西藏拉萨巨商尼玛次仁、三江土司儿子格桑加措与纳西族大商帮“木家昌”新掌柜木石罗,大理白族茶王杨老爷的世代恩仇又到了风云交织、矛盾突变的时候;在日本特务静安、大杀客七指狼和鹤吉昌老板陈佩雄的挑唆下,一场新的复仇在茶马古道上激烈展开。然而,大敌当前,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使各民族商帮之间所有的前仇恩怨都得到化解,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内地与滇、川、藏政治经济的联系,演出了一幕幕壮丽神奇的史诗画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