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电影剧情「电影八步沙人与土地的深情凝视」
作者:饶曙光(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电影《八步沙》根据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真人事件改编摄制,旭泽执导,于7月8日在电影频道首播。影片以“六老汉”治沙造林事件为故事发展背景,以第二代治沙人高远为中心,将高远在个人理想与子承父业间的情感选择及其心灵成长置于前景,在与其父高岭贤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羁绊与情感认同中,展现了一段自20世纪80年代始、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人在故乡坚持治沙造林的生存抗争史。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说,影片在高父进入沙漠探寻水源、高远去沙漠寻找高父并与其相拥、“六老汉”扛着树苗和铁锹进入沙漠、高远与小伙伴继承父业在沙漠中手拿铁锹站立以及奔赴胡杨树下取出童年心愿盒等多个叙事段落中大量使用远景、大远景,通过仪式化的象征语言将人置于漫天无垠的黄色沙漠和胡杨林中,一方面呈现出西北地区独特的地域空间、地域风景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构造出影片独具一格的苍凉美学;另一方面远景、大远景的镜头构图,在凸显人之于大自然的渺小的同时,也反衬出治沙人无畏不屈的精神特质与精神信仰。
作为西部电影,《八步沙》在物理空间上的西北地域风景、社会空间上的个体生存困境、诗意空间上的沙漠文化想象等多个空间维度上,构造出影片独具一格的苍凉美学。片中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人在西北苍凉大地之上铸造出万亩“沙漠绿洲”,其背后彰显的正是治沙人对土地和故乡深沉的精神眷恋和生命信仰。
作为生态电影,《八步沙》不仅通过对场所、地方和空间的重新想象来参与探讨现代化进程中被忽略的现代性问题——生态问题,更通过生态问题反观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以此建构人类与土地、自然对话的公共文化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电影关乎人的问题,而这正是生态电影的根本意义所在。
在细腻的情感故事和强烈的生态意识背后,《八步沙》折射出对生命的反思,对精神的追寻。高远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去城市读书工作。这是他个人在原始生存冲动之上的精神追求。然而,这种对精神的追寻与他作为生物的原始生存冲动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冲突。经历了高考失利、照相馆被黄沙摧毁、父亲被黄沙掩埋去世等事件后,高远的精神生命追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出走转变为留守,由向往城市转变为回到家乡继承父业治沙造林。这一重大的情感转变从表面上看是高考失利后的被迫选择。但如果我们细究影片叙事的内在情感逻辑,就会发现高考失利只不过是外在原因。而高远情感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精神上对父亲的理解与认同、对土地的眷恋。片中高远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体验之后,将自己的精神生命追寻与社会生命追寻融为一体,从个体上升至集体,由个人情感扩展至社会情感。影片的生态意识与生命表达在此刻达成一致,高远的社会生命及其价值向度也在情感转变后的归乡治沙中得以重新激发与二度展开。如此一来,影片完成了文本之外更多的社会意义表达。
总的来说,《八步沙》以高远这一个体的心灵成长史为中心,展现了以高远、高父、“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治沙人的精神世界与生命信仰,不仅给观众留下了一段宝贵的中国西部治沙人的精神史诗,而且为丰富中国生态电影、中国西部电影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难能可贵的艺术探索。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0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刘培清怎么不演戏了
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刘培清:满面风沙遮盖不住的坚韧
来源:银川日报01-14 00:00
《八步沙》剧照(右二刘培清)。资料图片
2021年12月31日晚,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落下帷幕。在此次颁奖典礼上,范伟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朱媛媛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张译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张小斐获得最佳女主角奖。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将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了本次颁奖典礼上。在众多奖项获奖名单中,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演员刘培清因在影片《八步沙》中饰演治沙人高岭贤一角,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评委会提名奖。而他的艺术之路,也正如他的获奖词一般——“满面风沙遮盖不住的坚韧”。
“没什么辛苦的,我得对得起我的工作”
《八步沙》这部电影,是一部以“时代楷模”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原型的电影故事片,反映的是治沙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治沙。在三代人的努力下,肆虐的沙海终于变成了漫漫绿洲。
影片中,刘培清活脱脱是一个执着与风沙做抗争的乡里人;然而,当记者见到刘培清本人时却有些意外——他身材挺拔,一身黑色长款外衣,戴一顶黑色鸭舌帽,背着黑色的背包,整个人干练、时尚,步伐轻快、矫健,脸庞轮廓清晰、硬朗,眼神明亮,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怎么看,都和电影中那个常年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林场治沙人联系不上。
“这部电影,我是2020年7月进组拍摄的,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感觉整个人被扒掉了一层皮。”很难想象,7月的沙漠炎热难耐,为了体现皮肤粗糙,演员必须涂着厚厚的油彩……在艰苦的条件下,演员必须融入故事情节,把角色演绎好。刘培清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差点窒息了,拍摄时,突然刮起一阵风沙,他满口鼻的沙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赶紧招手示意导演先停下来。好一会儿,一口沙子才吐出来……”刘培清说。
为了真正融入这个角色,刘培清进剧组后就没换过衣物和鞋,衣服上的汗味、油味,还有鞋子在高温下捂出的味道……他说正是这些别人难以忍受的味道,帮助自己成为“高岭贤”。“六个老汉,只有我一个是专业演员,我要是不成为他们,观众一眼就看出来了。”刘培清笑着说,“这都没啥,没什么辛苦的,我得对得起我的工作。”
“这个演员声音不错,将来了不得”
“这次获奖回来,话剧团里的同事说,没想到我还能演农村老汉。”刘培清笑着说,不光是同事,最初连《八步沙》导演都有“质疑”,觉得他太时尚,能演农村老汉么!
其实,从刘培清进入话剧团开始,就经历过类似的“质疑”。
生于1962年的刘培清,祖籍山东,从小在石嘴山长大。1979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4年的当兵生涯,让他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有精气神。“我姐姐刘洋当时就是宁夏话剧团的话剧演员,我参军前没事了就跟她进剧组拍戏,跑跑龙套;后来从部队出来,因为喜欢表演,我也考进了话剧团。”刘培清说,在1985年正式进入话剧团的将近十年时间里,因为自己长相硬朗,个头高人也精神,参演的话剧和影视作品形象,都是和自己形象比较贴近的。比如话剧《阴谋与爱情》《夜晚过去》等,不会在形象上有特别大的反差。以至于后来话剧团演员经常要出乡村题材的剧,导演都会“自动排除”他,认为他是“硬派英俊小生”,不适合演农村故事。
“那些年,大家去演农村题材的戏,我就当舞台监督、当场记,时间长了,肯定是心有不甘的,我就想知道,自己能演啥!”上世纪90年代初,刘培清决定办停薪留职,到北京闯荡。“当时巍子还在话剧团当团长,他很支持我出去闯闯。我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去了北京。”
初到北京的头两年,并没有戏可演,刘培清主要做译制片和专题片的配音工作。让他最难忘的,是1993年,给荣获2013年“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配音。“我给先生出演的一部电视剧配音,当时太忐忑,配完一段都紧张得不行,听了不满意就重新录。反反复复录完第一集,心里才稍微有些自信了。”刘培清回忆说,后来,蓝天野老师对他的配音很满意,说:“这个演员声音不错,将来了不得。”这对于刚刚三十出头的刘培清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鼓励
2022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
《撼沙》
本片根据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进行改编。再现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以及沙逼人退,人进沙退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万里归途》
北非努米亚爆发战乱,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张译 饰)与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 饰)受命前往协助撤侨。任务顺利结束,却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正在白婳(殷桃饰)的带领下,前往边境撤离点。情急之下,两人放弃了回家机会,逆行进入战区。在撤侨的最后100公里,面对反叛军的枪口,穿越战火和荒漠,赤手空拳的外交官,如何让125人走出一条回家之路。
讲述了北大荒开发时期,西部大开发时期,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三段关于青年人的故事。无数热血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洪流,用满腔热血谱写青春之歌。影片以普通人的青春故事侧写时代的大发展,彰显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维和防暴队》
影片聚焦中国维和警察,讲述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外执行任务的故事。他们头戴蓝盔,全副武装,在危险中前行,枕着枪声入眠,只为维护世界的安全与和平。这一次,维和防暴队的成员们将如何应对全新的严峻挑战。
《无名》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汪伪政府跟随日本对英美宣战,日本象征性占领上海全境。随着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抗战形势也因此完全改变。中共地下党员冒险送出情报,破坏日蒋媾和,维护祖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