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人有多亚不妨看看这几部亚文化电影
从「非」主流的穿衣风格、各类小众文化爱好者被统称为「亚 x」,到他们因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被视为「亚运会」,「亚」似乎已成为当下潮流年轻人不可避免的指代词。
Gabber 亚文化群体 | Via EXACTITUDES
当我们习惯性地用「亚」这个词语去判断别人的穿着打扮、生活爱好时,难免会掉进刻板印象的陷阱。比如在之前的「Exactitudes」文章中,我们就向大家分享过上世纪年代「亚文化」与当下大众对「亚」认知的区别,以及人们对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
除单纯的视觉呈现外,「亚文化」电影也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如果说 Exactitudes 以 4 x 3 照片形式直面「陈述」社会群体的相似性,无形中探讨个性与统一性矛盾的社会学意义,那电影则以不同的视听、场面调度再现亚文化群体生活(衣食住行),集体活动,甚至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
此番,我们向大家分享 10 部不同年代的亚文化电影,为居家的各位提供一份兼具内容与视听的影单。
《Quadrophenia》(四重人格)
《Quadrophenia》 | Via DOUBAN
电影《Quadrophenia》背景设定在 1964 年的伦敦,主要聚焦于那群穿着 M65 军装,紧身剪裁的西装,听独立乐队,骑着改装后的 Vespa 电动车的 Mods 一族,他们大多游手好闲,整天聚在一起参加派对、服用安非他命、泡妞,甚至是与 Rockers 打架斗殴,后者是骑着 Triumph 摩托车,穿着黑色皮夹克,听着 50 年代摇滚乐的另类亚文化群体之一。
Via DOUBAN
影片真实再现那个年代 Mods 与 Rockers 斗殴场景,两个帮派多次在公共场合针锋相对,对市民产生的危害影响甚至被媒体报道为「Riot」(暴乱),但这些只不过是电影中的高潮或分水岭片段,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这群青年想表达的「I wanna be different!」——想通过特殊行径表达自己的独一无二,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
The Who ——《Quadrophenia》专辑封面 | Via THE WHO
电影 《Quadrophenia》| Via THE SCOTTISH SUN
其实《Quadrophenia》改编自上世纪 60 年代英国摇滚乐队 The Who 的同名摇滚歌剧,可译为《四重人格》,相比于电影,The Who 的歌剧内容更符合标题用意,Timmy Cooper 作为这两个场景的主角,在歌剧中他患有四种人格的精神分裂症(代表 The Who 四位成员),而在电影中他经历了从 Mods 帮派中受到来自身边朋友的关注与热捧,到最后被抛弃责骂等一系列事件。尽管歌剧与电影的内容截然不同,但双方核心点同样聚焦在一个正在寻找答案的青年群体中。
《This is England》(这就是英格兰)
《This is England》| Via DOUBAN
从《This is England》片名来看,可能探讨的角度更为宏观一些。同样来自英国一类亚文化群体,电影从一位 13 岁的 Skinheads 男孩视角出发,当时 1983 年的英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除了从穿衣外观 —— 校队夹克、Polo T 恤、牛仔裤、Dr.Martens 皮靴,光头模样还原 Skinheads 群体造型外,影片还透过战争背景、社会环境去探讨人性。
Via DOUBAN
Via FILM-GRAB
性格中带有反逆心态与不稳定性的 Skinheads,被引诱到满是空话和套路的政治阵营中,并自发且偏激地对非白人群体进行抢劫或施暴等行为。电影整体通过 Skinheads 的底层人物叙事出发,再延伸到政治、种族歧视问题。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亚文化的衍生或多或少都与政治、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Taking Woodstock》(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Taking Woodstock》 | Via DOUBAN
说起 Woodstock,大家应该能想到那个来自上世纪 60 年代,让嬉皮士日夜狂欢的音乐节。这部由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并没有郑重其事地还原 Woodstock 音乐节的经典场面,而是在一条温顺的故事线下,呈现音乐节举办前后的经过与场景。
Via DOUBAN
正是这种旁观者视角,我们更能透过主角角度去看待并惊讶于当年嬉皮士的行为与模样,他们会在举办前几天开车、骑机车,甚至徒步几十公里来看一场演出,也会在毫无掩蔽的环境中,赤裸裸地洗澡、睡觉、以身示范「性自由」的口号,或在迷幻维度中感受精神带来的快感…影片甚至没有将任何「笔墨」放在音乐节演出中,剧情上也没有讲述亚文化群体的暴力和冲突,而是透过嬉皮士的反应体现他们「娱乐至死」的态度,同时又突出那个充满偏激、荒诞、嘲讽心态的面向。
《SLC PUNK》(盐湖城朋克)
《SLC PUNK》| Via DOUBAN
作为一部朋克 Cult 片,《SLC PUNK》围绕着 80 年代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一位名叫 Stevo 的朋克生活,他放弃被哈佛法学院的录取资格,对曾经是嬉皮士,现在却为了富有而「背叛」自己年轻时的灵魂的父母而感到反感,于是叛逆的 Stevo 日夜混迹在同为 Punk 的朋友群体中。
Via Gifer
不止是 Punk,影片中出现不少亚文化群体—— Mods、Neo-Nazis(新纳粹,白人至上的 Skinheads)、The Heavy Metal Guys、被视为「新嬉皮士」的 New Wavers,呈现美国婴儿潮一代叛逆心态,企图通过其他途径证明自己。
Via We Heart It
Stevo 因自己的朋克身份引以为傲,但随着事情发展偏离正常轨迹后,他开始看到朋克生活的弊端,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无政府信念相矛盾,最后因朋友 Bob 去世而崩溃,Stevo 决定将自己的朋克发型剃掉,回到哈佛读书,变成与父母同一种类型的人 —— 装腔作势,年轻的自己可能会反感未来的自己。
《Kids》(半熟少年)
《Kids》 | Via DOUBAN
提及 hip-hop 派别的亚文化电影,相信大多数人会想到《Kids》。《纽约时报》曾将这部电影描述为「《蝇王》(出自英国作家 William Golding 的书籍,探讨群体思维与个性、理性与情感反应、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与滑板、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具有轻微麻醉作用,吸入它会感到开心)和 hip-hop…没有雷鸣般的道德清算,只有观察的超然。」
Via DOUBAN
全片立意明确,直接粗暴地呈现一群半熟的街头少年的日常生活 —— 嗑药、性、滑板,在看到同性恋、黑人等族群时会表现出歧视,甚至对他们进行施暴等等。电影名称既点明这群街头少年享乐主义的稚嫩心理,「K-i-d-s」又似乎与连接全片的关键词「Aids」(艾滋病毒)拼写有着相似之处。不管有意或无意,电影以街头少年视角展现孩子看待事物的另类方式,最后以其中一位少年 Casper 那句「Jesus Christ,What Happened?」独白后缓缓落幕。
《Wild Style》(伴我闯天涯)
《Wild Style》 | Via DOUBAN
在 80 年代拍摄并上映的《Wild Style》,以松散的叙事记录 hip-hop 文化较为初期的模样,这部影片被视为首部 hip-hop 电影,相较于像《Kids》这一类传达青年受到亚文化群体影响的电影,导演 Charlie Ahearn 更想在《Wild Style》中写实地呈现 hip-hop 文化的多样性与开创性。
Via DOUBAN
涂鸦、Mc、B-Boy…电影还出现了像 Busy Bee Starski、Fab 5 Freddy 等老派 hip-hop 音乐家或 hip-hop 视觉先锋,展示 hip-hop 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舞蹈和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这部非常纯正的 hip-hop 电影,从上映到现在受到大批追随者的热捧,比如 Nas、Beastie Boy 等多位 hip-hop 歌手/团队曾在歌曲中采样电影的台词或场景声音。
《Easy Rider》(逍遥骑士)
《Easy Rider》 | Via DOUBAN
比起亚文化,《Easy Rider》更倾向于公路电影性质,却又带着「反主流文化」的意味。影片中除了两位主角外,最亮眼的莫过于那两辆定制摩托车—— Chooper,带有延长叉的车头,没有后悬架的车尾,弯曲或过短的车把,此类改装的摩托车风潮曾在 1950 年后期出现在美国加州一带。
Via DOUBAN
电影中两位车手秉承着「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以非法交易获得金钱后前往目的地 —— 新奥尔良的狂欢节,途中他们遇到离群索居的嬉皮士群落,在保守小镇受到原住民的反感而差点被杀害,而后到达目的地却没有感到真正的喜悦,便打道回府,半路上又因突发事情让他们行程戛然而止。
Via DOUBAN
于 1969 年上映的《Easy Rider》,展现 60 年代的理想主义向放纵的 70 年代过渡期间,彼时全球正处于紧张局势中,越南战争、美苏冷战等大环境趋势下,人们充满惶恐、叛逆、漫无目的且空虚的状态,这种心理不仅体现在那时的嬉皮士、摇滚、Disco 等亚文化群体中,还有包括像《Easy Rider》中的机车等反主流文化群体中。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Fabulous Stains》(彻底失败)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Fabulous Stains》 | Via DOUBAN
该影片的中文译名似乎有点差强人意,Stains(污点)作为电影中的女性朋克乐队,由一位 17 岁女孩 Corinne Burns 组成并运营。影片讲述 The Stains 在音乐界经历的事件,《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Fabulous Stains》这个标题更像是舞台主持人向现场观众介绍 The Stains 的话语,其中「The Fabulous Stains」可理解为她们对朋克永不放弃的奉献精神。
Via DOUBAN
这部带有 Cult 性质的亚文化电影揭露朋克音乐内部环境,和媒体更重视噱头多于事实的现象,比如在 The Stains 以全新、更朋克的形象在舞台上宣示自己不会放弃的精神时,男性记者认为她们的反社会态度是(现有)乐队缺乏的人才,而女性记者则将她们的「咆哮」理解为对女性赋权的呼吁,并视为女性主义的新声音;但随着乐队被其他人污蔑时,媒体又责备她们对粉丝来说是一个糟糕的榜样。
Via DOUBAN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此外像朋克乐队 Sex Pistol、The Clash 成员参演也成为此片的一大亮点,电影透过 The Stains 的视角传达女性主义和朋克文化真实无畏的精神。
《Saturday Night Fever》(周六夜狂热)
《Saturday Night Fever》| Via DOUBAN
这部《Saturday Night Fever》作为 Disco 亚文化的代表性电影之一,高度还原 70 年代舞厅场景 —— Bee Gees、The Trammps 的 Disco 音乐,各类被称为 Hustle 的 Disco 排舞,带有亮片的高饱和度色系西装、高腰紧身裤、高跟鞋的 Disco 穿着打扮。
Via DOUBAN
70 年代 Disco 文化的出现,在当时缓和了人们对紧张局势和社会生活的不安,于是舞厅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最佳去处,电影中主角 Tony Manero 也不例外,他是一名 19 岁的意大利裔美国青年,成长至今只在两个地方被赞赏过,一是工作的五金店;一是在 Disco 舞厅并被视为「舞池之王」。电影在大量歌舞剧情的推动下,最后在 Tony 与群体产生思想分歧,而后找到自我目标等探索青年内心问题,从而升华整部影片立意。
《24 HOUR PARTY PEOPLE》(24 小时狂欢派对)
《24 HOUR PARTY PEOPLE》 | Via DOUBAN
最后一部电影《24 HOUR PARTY PEOPLE》,并没有像上面的电影那样,从亚文化群体角度出发,而是围绕 Tony Wilson 创立的唱片公司「Factory Records」以及俱乐部「Haçienda」,讲述 70-90 年代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亚文化音乐故事。
Sex Pistol 首秀 | Via DOUBAN
Joy Division 主唱 Ian Curtis 葬礼 | Via DOUBAN
以朋克乐队 Sex Pistol 首场演出作为引入,集中呈现后朋克乐队 Joy Division 如何演变成 New Order、结合独立摇滚音乐和锐舞场景的 Happy Monday,这部影片以传记喜剧的形式讲述这些乐队的「前世今生」,其中有不少关于这些乐队的「冷知识」,比如 Tony Wilson 与 Joy Division 之间的「血书宣言」(前者划破手指,用血写一份合作协议)、 Happy Monday 在录制第四张专辑《Yes Please!》时如何花光 Factory Records 的预算,还有知名平面设计师 Peter Saville 设计的唱片包装开销比单曲售价还要高,导致 New Order 的《Blue Monday》每售出一份就损失 5 便士等等一系列事件。
Via DOUBAN
尽管影片中并没有过多集中在亚文化群体中,但也能看到在音乐流派不断更迭的时代,一群群出现在俱乐部狂欢的亚文化青年们,从摇滚、哥特,再到电子、锐舞群体。在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下,这群年轻人沉浸在各种音乐场景,只为逃避现实,内心虚无的那一面。
以上 10 部电影是我们为大家推荐的亚文化电影,从 Mods、Rockers 到嬉皮士、Disco,从朋克、锐舞到 hip-hop,几乎囊括当下比较火热的亚文化阵营。
其中不少影片从青少年视角出发,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因政治、社会、家庭各种原因,在青春期没有形成真正的价值观之前,常有一种「我要变得与众不同」的认知,以制服般的穿着打扮在帮派/社团/组织中获得关注和存在感,他们反感大人的保守,排斥外来(其他帮派)文化的侵入。
可当一切事情的发生偏离正常轨迹,他们在经历过冲突、疾病、被抛弃后,才意识到群体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已产生严重分歧,他们开始失去最初的帮派信仰,重新回归独自一人的状态,或在虚无中继续挣扎,寻找下一个赖以慰藉的新信仰,或摆脱曾经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其实这种叛逆的心理不止是电影中的主角才有,你我他在青春时期皆有体现,只是环境不同,所折射的行为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像我们小时候流行的杀马特风格也是一种「对外宣泄,获得关注」的文化媒介之一。国内对「亚」的认知大多止于怪异风格的打扮,但真正的「亚文化」派别是拥有夯实的文化基地,种类繁多,会互相影响,甚至产生分支,其背后的根源、具体表现不是我们用只言片语就能讲清楚的关系与影响。
#电影##时尚##推荐好看电影##每日电影推荐#
30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有的健康有的畸形,你知道或玩过多少?
所谓“亚文化”,是指 社会 中存在的处于 社会 主流文化之外的小众文化,也被称为“次文化”或“非主流文化”。
比如个体外观类的——汉服、Cosplay、JK制服、美妆。
比如小众演出类的——饶舌、脱口秀、小众乐器。
比如街头技能类的——街舞、涂鸦、纹身、轮滑、滑板、跑酷、快闪。
以上种种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在玩,但你若以为“亚文化”只是年轻人的领域或地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就拿街头技能类的来说吧,年轻人喜欢的街舞属于“亚文化”,老年人随处可见的广场舞,你也不能说它是属于主流文化。
还有,以下几种“亚文化”的圈子,大概就不会是年轻人的天下——比如说风水圈、玄学圈;比如说 汽车 改装圈、网络键政圈、战忽局以及 历史 宅……
所以,其实“亚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不但经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而且一不小心就将我们包裹其中,甚至我们自己都会是参与者和体验者。
要我说呢,喜欢街舞的酷男潮女帅哥靓妹们,你们别看不上大爷大妈们的广场舞,因为大家其实都在街头混,都属于“亚文化”的一种。
反过来呢,每天都去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你们也别觉得在你们旁边练习滑板的年轻人,左摔一个大马趴右坐一个屁墩儿就是傻,别忘了这些孩子跟在冬奥会上拿金牌的谷爱凌,所玩的项目本质上其实是同款呢!
还有啊,很多煞有介事的“正义之士”老是看不上动漫啊、电竞啊,以为这是不务正业,认为这些玩意儿会毁了年轻人。
在老非看来,你大可不必持这种观点。
其一,如果上了岁数的人还记得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它们就是那个年代超级牛的动漫。
其二,日本动漫很发达,其中有个非常牛的老爷子名叫宫崎骏,他既是动漫大师,也是动画编剧和导演,其代表作品有《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幽灵公主》、《侧耳倾听》、《龙猫》等等。他的偶像,就是《大闹天宫》的制作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年的导演和绘画师。
其三,饶舌也好,电竞也罢;街舞也好,滑板也罢,现在都有各自的世界大赛——如果咱们中国人拿了冠军,那都是含金量极高的成就。
最后,大清朝的时候没有动漫也没有电竞,没有这些个所谓“不务正业”的玩意儿了吧?但那时的八旗子弟玩鹰逗鸟耍蛐蛐甚至吸大烟,全部都是大清统治阶层的“主流文化”,结果把大清玩了个腐朽透顶,把人们弄成了麻木不振,差一点把中国人几千年的“家国情怀”都给玩断篇了!
所以,“亚文化”不是毒蛇猛兽,玩“亚文化”也不等于不务正业。
话说回来——即便你再喜欢自己所玩的某个“亚文化”领域,“亚文化”都不是主流文化。即便其中 健康 的、艺术的某些类别也能登大雅之堂,但它骨子里的基因仍然是“小众”的。
反过来说,即便你再不喜欢,“亚文化”也是 社会 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我们身边都是随处可见的。
也就是说,“亚文化”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喜欢玩的人别想着能把它自嗨拔高,固执己见的人也别想着要将它一脚踩低。
作为一个认真普及知识的码字我,老非我还真是花了点工夫,认真梳理了一下“亚文化”的7个特点——以便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1,小众性
“亚文化”只存在于少数人中,而 社会 大多数人并不能接受、或不感兴趣,甚至根本没听说过。
2,局部性
大多数“亚文化”都发生并流行于小部分的集体中。
3,独特性
“亚文化”的圈层,其人群可能处于同一地理位置,可能有同一信念、价值观,可能有同样的爱好。
4,广泛性
在任何 社会 主流文化的背景下,都存在着丰富的“亚文化”。
5,易变性
某一个“亚文化”可能在一夜之间产生、过气、消失;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且“亚文化”都是不断产生和消失的。
6,影响性
因为主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亚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改进,也可能是消极的反抗。
7,转换性
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可能一个时代的“亚文化”会取代主流文化;反之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也可以变弱成为“亚文化”。
在展开“亚文化”以下诸多的分项之前,老非我跟你打个赌——咱就不说你玩过其中几个了,我打赌你不大可能全都听说过。
1,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近10多年汉服运动兴起,以恢复汉族民族服饰为主题,圈内有不同派别的细分,包括复原党、改良党、制作研习党、仙女党等等。
2,Lolita装
1976年,日本第一家Lolita品牌诞生;到了九十年代,Lolita装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 时尚 风格。
所以,Lolita装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其服饰以日本原宿街头的服装风格为基础,融合了维多利亚、洛可可、哥特时期的欧洲宫廷元素,再结合日式审美儿产生的新品类服饰。
圈内有甜系、哥特系、中华风等风格细分。
演变到今天,Lolita装已不仅是一种服饰风格,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可爱、精致、以及具备仪式感。
3,JK制服
JK为日语流行语,意为女子高中生,所以JK制服则为女子高中生制服。
JK制服一般为西式制服与水手服两种类型。
资深玩家甚至可以根据JK制服不同的校服特色,将其分为日本关东襟、关西襟、名古屋襟、札幌襟等类型。
4,Cosplay
cosplay是“扮装 游戏 ”的缩写,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 游戏 、绘画及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而玩“扮装”的人被称为扮装者(coser)。
基于这个定义,你可以想象这个领域可玩的东西有多宽泛——因为装扮者扮演的人物总有你感兴趣的领域,以至于很多人的手机中都会有Cosplay的美图。
5,异装
异装是指男性或女性通过穿着异性的服装,以及模仿异性的谈吐、举止等获得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这个群体中有不少成功吸引网络流量的博主或播主。
6,美妆圈
怎么说呢,“美妆圈”在欧美日韩属于主流文化,而随着大量美妆博主的出现,它在中国也逐步要脱亚入主了。
美妆指的是运用化妆品和工具,采取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的面部、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渲染和描画,调整形色,掩饰缺陷,从而达到精致美容的目的。
顺便说一句:千万别以为这个圈层只是女人们的天下。要知道近年来美妆男性博主越来越多,并且男性的美妆消费也在持续上升。
7,动漫宅
动漫宅的群体基数可不算小了——他们喜欢并研究动漫文化,总是不甘落后地体验最新发布的东西,并喜欢收藏这类东西。
动漫宅的口头禅是:动漫人物的口头禅、二次元、逛漫展、看live、买手办。
8,美漫圈
围绕美国漫威、DC、勇士、黑马等漫画公司出品大量作品而产生的“亚文化”群体,伴随着正义联盟、复仇者联盟等电影在主流市场的大热之后,美漫圈逐步膨胀,开始产生有组织的聚会和线上的KOL。
但是,随着所谓“灯塔国”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真相,漫威电影在中国的受众已不像之前那么火爆,这个圈子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9, 游戏 宅
正版的 游戏 宅——如果非要强调“正版”的话——是以微软、索尼、任天堂三大主机和Steam受众为代表的单机、联机 游戏 的群体,人均 游戏 时间1000小时起步。
当然, 游戏 宅还包括音游玩家、P社玩家、I wanna玩家、Galgame玩家、Roguelike玩家、Mugen玩家等小众 游戏 圈。
严格说来,王者荣耀、吃鸡等玩家不属于 游戏 宅。
10,网文圈
网文圈是以诸多网文网站为活动中心的网文作者及读者,要知道这个圈子基本上已经不能用“小众”来框定了——据社科院调查,全中国的网文读者数量已超过4.5亿!
所以,随着大量网文作品的制造以及影视化改编,加上90后人群逐步进入 社会 ,该群体逐渐主流化,未来将是脱亚入主的亚文化群体。
当然,近三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及 娱乐 圈的动荡,网文的影视化转换速度受到较大的影响。
11,同人圈
所谓同人,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作品。
同人圈衍生出一个当下很热的 游戏 ——剧本杀。
这个圈子里的人通常有比较高的忠诚度——你应该知道这个群体当年曾愤怒地同肖战粉丝玩过一次对线,并赢得了绝大多数路人的支持。
12,V家
这个V指的是“VOCALOID”,它是一款语音合成软件,是日本乐器制造商雅马哈公司开发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在软件中输入音调和歌词,就可以合成出原为人类声音的歌声。
VOCALOID最初是在日本流行起来,它的成功导致了Vocaloid软件的普及,代表作是甩葱歌。
在《初音未来—歌姬计划》 游戏 中,“初音未来”是开头动画的主角。
13,鬼畜圈
首先,不要把这个词跟某些人爱看的那款小电影给弄混淆了。
随着抖音、快手等小视频播放软件的推广与普及,该文化圈的影响力也开始逐步放大。
14,桌游圈
桌上 游戏 发源于德国,内容涉及战争、贸易、文化、艺术、城市建设、 历史 等多个方面,大多使用纸质材料加上精美的模型辅助。
它是一种面对面的 游戏 ,非常强调交流。所以桌游现在已是家庭休闲、朋友聚会、甚至商务闲暇等多种场合下极佳的沟通方式。
圈内知名作品包括万智牌、 游戏 王、龙与地下城、克苏鲁的呼唤等;现已出圈的作品有三国杀、狼人杀、炉石传说等。
15,小众文化作品爱好者
这个圈子的覆盖面很宽泛,但又很小众。
这个小众文化作品,包括cult片、特摄片、实验音乐、摇滚、重金属、电音、民谣、音乐剧、歌剧、舞台剧、宝冢、演歌、和歌、落语、漫才、俳句、黑童话、轻小说、本格推理等爱好者。
其实以上文化种类有不少在国外是主流文化,但在国内仍属小众文化,随着 娱乐 节目的推广,漫才、摇滚、实验音乐等内容,已开始慢慢切入主流视野。
16,小众首饰圈
这个圈子的范围其实也不算小。
包括手作圈:即对配饰、小物、手工艺品的制作、改装。
手账圈:经过充分精心装饰排版的记事本。
以及火漆、纹章、橡皮章、装裱、外文书法、滴胶、羊毛毡等爱好者。
17,小众饮食圈
包括红酒圈、威士忌圈、精酿啤酒圈、自酿白酒圈、小众咖啡、老餮圈、代餐圈、军粮圈等小众饮食爱好者。
好吧,要说人家品味的可不单单是饮食,而是人生。
18,小众动植物圈
就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热衷于养殖罕见异宠、爬宠、食虫植物等小种类的动植物,一不小心还研究和实操一下——如何在自己家里为它们搭建一个小型生态圈。
19,小众收藏圈
这个圈子可就不限年纪了,因为它包括但不限于文玩、星杯、球鞋、文具、兽骨、化石、陨石、琥珀、透明骨骼、蒸汽昆虫、兵人、复古小物等小众收藏。
这个圈子里的人,大部分对其收藏是否值钱并无执念。
20,蒸汽朋克
蒸汽朋克指一种接近于维多利亚工业时代,以蒸汽机械狂热为背景,所设置的架空世界观。
它的核心元素有指蒸汽、火焰、铜管、机械、皮革、废旧的设备等等。
顺便说一下,这个圈子里的人年纪覆盖面较大,包括70、80、90、00后的机械艺术爱好者。
21,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也是一种世界观——通常搭配色彩是以黑、紫、绿、蓝、红为主色调来描绘未来,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 科技 结合”的表现形式。
赛博朋克文学有着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
22,后启示录
因为他们专注于讨论世界末日之后的世界,比如其中的废土概念——假设世界被核大战毁灭之后会怎样?
这个圈子的人群覆盖80、90、00对未来世界充满幻想的爱好者群体。
23,神秘学
这个领域的范围很大,包括魔法书、女巫、炼金术、催眠术、巫术、国际阴谋论、符号学、宗教学、仪式学、外星人、飞碟 探索 等很多细分领域。
24,土味
这个圈层是伴随网络短视频流行起来的一种“亚文化”,它来自于民间,具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土味文化”。
其实这里面的“土”并不意味着粗俗,它可能是不合潮流的,同时也可能是很具备美学价值的——你知道,“接地气”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土”。
25,语C
这个圈子你若没听说过的话,可以将其理解为“戏精”。
语C圈内的人利用网络社群,集合起来扮演某些作品里的某些角色,并使用这些角色的身份来交流、并推进剧情。
26,老哥
是指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了工作、家庭、财产,成为随时“提桶跑路”的老哥,以研究打日结的零工圈。
不知道你们在城市的街道上看见这些人,是否会想到——其实他们也有一个被定义的圈子?
27,模型圈
是指一些人不但对塑料模型很感兴趣,而且热衷于对其进行拼装、打磨、改造、喷涂——这里的模型主要以军事装备模型和高达模型为主。
模型圈主要是男性,年龄覆盖30-50岁,资深玩家必须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
28,娃圈
可别理解错了——“娃圈”并不是“晒娃党扎堆在一起的圈”,而是对以球形关节人偶为代表的的各类娃娃,进行观赏、化妆、装扮和改造的人。
好吧,这可是一个富贵爱好,以15-35岁的女性为主,基本上都来自于城市中产及以上的家庭。
29,改装圈
顾名思义——这个圈子主要聚焦于对机动车辆进行改造和改装。
一类是改装 汽车 摩托车,增加车辆性能;一类是改造外观,增加车辆美观;一类是改装房车,增加车辆舒适度。
这个人群普遍爱好越野和旅行。
30,电竞圈
围绕电竞选手、赛事、主播、解说等要素产生的电竞爱好者群体,以15-32岁的爱好电竞 游戏 的年轻人为主。
有人说,电竞圈堪称网络最大的“骚话”生产基地。
其他类别
比较常见而又好理解的类别,老非我就不再逐一展开了。
比如说偶像圈(以及发育得很畸形的饭圈)、直播圈(以及某些为了流量走向低俗的直播主)、带货圈(以及某些做虚假广告还拒不承认的人或明星)。
比如说军迷、键政圈。
比如说表情包圈。
比如说穷游圈。
比如说街头圈——街舞、涂鸦、纹身、轮滑、滑板、跑酷、街球……
比如说小众演出——说唱、脱口秀、单口喜剧、小众乐器……
比如说小众玩具——魔方,花切,转笔,指尖陀螺圈,巴克球,机器人,无人机,穿越机,航模……
还有技术宅、手工党、卡圈、羊毛党……
技术宅里面还有一个黑客圈。
虽然本文归纳了30种非主流的“亚文化”分支,但提到的已远远不止30种;并且有一些不 健康 的、甚至畸形的类别,本文都略去不表。
另外,面对“亚文化”巨大的外延,即便老非我再写下去的话,也依然是无法全部概括的。
但了解以上种种不但很有意思,也会让我们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精彩。
还是那句话——“亚文化”本身是个中性词,它里面优质的、精彩的、多样的东西,既丰富了这个世界,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韩剧中有哪些青年亚文化
我觉得最多的是青年亚文化,还有虐恋亚文化,《浪漫满屋》就是虐恋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就更多了。单身亚文化也有,还有·企业亚文化。其实韩国亚文化跟中国差不了太多,有很多共性。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在虐恋亚文化中,虐恋者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各样的。从关系的时间长短看,既有短期的临时伴侣,也有长期伴侣,有些甚至是夫妇关系。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有些人是“全天候”或“专职”的,譬如一些男女“主人”和他们的男女“奴隶”的关系就是这样对另一些人来说,虐恋只是“临时工作”式的或“兼职”式的,周末相聚或假期共同出去度假。从虐恋的角色扮演来看,有的像父与子的关系;有的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有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的是典狱长与囚徒的关系;有的是军官与士兵的关系等等。关于角色互换问题,既有施虐受虐角色始终固定不变的关系,也有施虐受虐角色互换的关系。从性别来看,则可以概括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男性施虐女性受虐;第二类是女性施虐男性受虐;第三类是男男关系;第四类是女女关系。
在一个没有流动的社会,一个人除了在他所属的那个单位消耗掉他所有的才华和激情之外,还极有可能忍受长时期的无穷无尽的低能的管理者和鄙俗的同事的折磨,这种折磨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表示了一点不同的意见,甚至可能是哪一天穿错了一件衣服打错了一条领带。但是,你无法逃避,因为你不能辞职,不能将自己流动出去,你也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如果他试图避免受到上述折磨,他就必须时刻谨慎,他的言行必须完全符合领导、同事们的心意,以至于有的时候看起来,他活着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博得那些人的好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