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徒手攀岩》「这部叫做徒手攀岩的电影每一秒都看得我手心冒汗」
看标题相信很多聪明的读者盆友已经猜出来了今天说的是哪部电影——
没错,就是最近才上映的,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
《徒手攀岩》讲诉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却又血脉喷张的人类极限挑战故事,全程记录了美国攀岩大神亚历克斯 · 汉诺尔德( Alex Honnold)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徒手攀登900米高的酋长岩的登顶之旅。
作者看电影前,问了问身边玩攀岩的小伙伴,“徒手攀登酋长岩是个什么概念?”结果被震惊到了,对方说:
“酋长岩是所有攀登者心中的胜地,皇冠上最亮的那颗钻石,攀登难度相当大,在有保护情况下能攀登上去的人都寥寥无几,徒手上酋长岩,在攀岩界,意义大概就和人类登月一样伟大吧。”
看电影时,毫不夸张地说,紧张的连气都不敢踹,票根都握烂了。
有图为证
因此,作者决定来和大家好好聊聊这段壮举背后的故事。早在2017年就出版了Alex的唯一自传《孤身绝壁》。想要了解徒手攀岩这种极限运动,以及了解Alex这位攀岩狂人的人生态度,这本书里都有。
(一)
挑战不可能
FreeSolo,中文叫”徒手攀岩“,顾名思义,就是攀登的时候不带任何器具,也没有保护设施,一切都靠着四肢的力量,利用岩石上的裂缝、凸起、凹槽等攀上巅峰。
世界上专业攀岩者很多,但其中会玩徒手攀岩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因为这项位列世界十大危险运动之首、死亡率接近50%的极限运动,需要极其精湛的技巧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因为哪怕最微小的一点失误,带来的都是从高处跌落身亡的致命后果。
不熟悉攀岩的人也许看完他的故事后赞叹一句“是个狠人”,但知悉其中的难度之大,危险之高的圈内人,才知道Alex的举动有多么疯狂,徒手攀登酋长岩,是在挑战人类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电影中,Alex的朋友,同为传奇登山者的Tommy Caldwell说道,自己攀登过很多次酋长岩了,已经很熟悉这个大岩块了,但他绝不敢在无保护情况下爬: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项奥运会级别的运动项目,如果你得不到金牌你就会死。那么徒手攀登酋长岩就是这项运动。你必须做到毫无差错。这真的太难了!”
到底有多难呢?
位于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酋长岩(El Captian)是一座巨大的独块花岗岩石山峰,垂直落差近1000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壁之一,也是世界攀岩界的圣地,直到1958年才有人首次挑战登顶成功。
1905年-2018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在有系攀岩绳的情况下,都有30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酋长岩的难度不仅仅体现在它的高度上(垂直高度超过了目前世界第一个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更是体现在它独特的岩石结构和形状上。
酋长岩是花岗岩体,所以表面光滑,并且山体近乎垂直,这意味着很多时候攀登时只能从裂缝、边沿,甚至不到半个指甲盖的微小凸起寻找着力点,给个电影动图大家感受一下:
这种感觉,Alex在电影里形容到:
”就像走在玻璃幕墙上。“
攀登酋长岩,大部分高手能在一周左右登顶,小部分顶尖攀岩者可以做到4天甚至更短时间。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登的。
就在Alex 完成他历史性的徒手攀爬后没几天,一队由阿迪达斯赞助的专业德国攀岩队在上面爬了5天也没能挑战成功。
而Alex徒手用了多久登顶的呢?
答案是3小时56分!
是的,不到4个小时,只用自己的手脚加上一个镁粉袋,就拿下了这座号称全球最难攀登的岩壁!
(二)
和死神赛跑的男人
这不是Alex第一次做出如此疯狂的壮举了。
2007年9月,年仅22岁的他仅用一天时间就“无辅助、无保护、单人徒手”攀爬了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内的Astroman 和 Rostrum两块岩壁,一战成名。
2008年,他又徒手攀登上了位于美国锡安国家公园内的月华拱岩,成为完成此举的世界第一人,从此声名大噪。
此后,他一路刷新各地著名岩壁线路的首次无保护独攀、连攀速度记录,改写了攀岩这项运动的极限。登上《美国国家地理》封面,美国CBS新闻节目《60分钟》、《纽约时报》、CNN等媒体……成为站在攀岩圈顶端的绝对王者。
要知道,这些岩壁的垂直高度都达数百米,而普通人,从超过10米的高处跌下就会死亡。
生和死之间,没有过渡,就是在光秃秃的岩壁上与死神共舞。
在网上打出Alex Honnold的名字,排名第一的搜索联想永远都是”Alex死了没有?“
其他各大搜索引擎联想也是如此
在徒手攀岩这项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中,任何技艺不精的人都活不到成为大师的那一天。
电影中,Alex的朋友Tommy Caldwell曾不止一次对他徒手攀登酋长岩的行为表示过担忧,他反复对Alex说,身边已经有30、40个朋友死于无保护攀登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一个圈子打过照面的人,而Alex不一样,他是羁绊很深的朋友。
同为职业登山者,他钦佩Alex的勇气,但作为朋友,如果Alex有任何意外,他都觉得难以接受。
觉得难以接受的,除了Tommy,还有Alex的女朋友Sanni,他的妈妈,纪录片导演、同样也是专业登山者和朋友的金国威 ,跟拍了他几年的摄影师......
Alex和女友Sanni McCandless
电影中提到,就在Alex为攀登酋长岩做最后冲刺准备时,他的好友,瑞士登山家,Ueli Steck在攀登珠峰时坠崖身亡。
但酋长岩是Alex心中的终极,任何来自外界的影响似乎都不太能动摇Alex的决心。
每一次他开车经过酋长岩时,虽然有时候心里也犯怵,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任务,应该留给想死的人或者更牛的后人,但过后心底一直有声音说你可以征服它。
Alex几年前还在他的书《孤身绝壁》中表白过优胜美地和他的“上帝”酋长峰。
“优胜美地拥有干净的花岗岩岩壁,高耸庞大、攀登难度高,为当今最好的攀岩者提供了几乎没有限制的挑战。比如,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尝试过无保护独攀酋长峰上任何一条路线。”
很快,他成为了那个第一人。时间定格在2017年6月3日。
这项不允许自己犯一点点错的极限运动,需要强悍的心理素质,在几百米的高度攀爬时如何克服恐惧,Alex说:
“人们都在说要努力克服自身的恐惧,而我直面它,我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动作,来拓展我的舒适区。我会尽力消除恐惧,直到压根感觉不到恐惧。”
Alex19岁从加州伯克利大学退学,此后他买了一辆房车,吃喝住行都在车里,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他人生中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攀岩这一件事情上,他在电影中坦言,
“只有在徒手攀岩的时候,才最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要将这件事情做到完美,这感觉还不错。”
正是这种极致的专注精神,让他在频繁的直面死神的风险中,成为了一个更负责的自己。因为当他开始徒手攀爬时,路线上的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烂熟于心了。
对了,在2016年的时候,Alex去做了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他脑内的杏仁体异于常人,他的恐怖阀值和High点都很高,通俗来讲,就是一般人觉得恐惧或者很刺激的事情,对他来说,都不是事儿。
(三)
高手从来都不靠运气
刚刚听说Alex故事的人,很容易以为他直接就这么上了。Alex虽然有些疯狂,但他肯定不是个亡命之徒,《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真正拍摄攀爬酋长岩的过程只有15分钟,前面都在记录他对于爬酋长岩周密的准备过程、生活和训练状态。
徒手攀登酋长岩的念头已经在Alex心头萦绕了10年之久,而真正为此付出努力和准备,足足进行了近2年。
2年里,Alex 在有安全设备保护下攀登酋长岩不下 50 次,他将攀登路线分为33个绳段,每一段都不停地训练和总结,技术要点和训练状态写满了整整一笔记本。他甚至特意爬错,这样万一出错也不会慌张,知道怎么应对。
他反复地练习,寻找最适合的手点和落脚点,在岩壁上标出几毫米宽的支撑点,清理攀登线路上的碎石。
在正式挑战开始前,他已经对这条近千米的天梯的每一毫米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
正是因为他足够的谨慎,对自己的状态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活到今天,一次次挑战成功。
Alex在TED分享自己的经历时说,不做准备,只凭热血,那不是极限挑战,是自杀。而他做的,是通过大量的准备,反复练习,反复复盘,直到让他面对如同酋长岩这种可怕的岩壁时,也胸有成竹。
不过对于拍摄团队来说,拍Alex攀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即使导演金国威已和Alex有近10年的拍摄伙伴关系,但在这项艰难的挑战面前,他也变得犹豫不决,
“很难想象,看到你的朋友掉出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坠落身亡,是个什么感受。”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金国威的摄影团队里必须是攀岩高手,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他们必须能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且不能出错,每个人的位置需要精心设计,确保不影响艾利克斯的攀登,最好能够不让艾利克斯看见。
但即便如此,谁也无法保证在拍摄过程中一颗无意掉落的石子,无人机的声响,镜头的对焦会不会影响Alex的发挥,如有任何的意外,那都是生与死的距离。
用生命在拍摄,没错了
好在,拍摄进行的很顺利,Alex也如愿登顶,在山顶上Alex和金国威拥抱的那一瞬间,他笑的像个孩子。
Alex和导演金国威
网友说:
“一定是因为看过那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美景,他的眼睛里面才有闪亮的星星。”
而他也克服了自己不愿表达的性格,对电话那头祝贺的女友第一次说了“我爱你”。
极限运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一生都不会尝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敬重那些开辟者、探索者。
因为正是他们,拓展了人类的极限边界,而这种拓展表现出来的,是生命力的极致。
在影片里,Alex把这种极限挑战总结为:在拿生命当筹码的这场攀爬中,他逼近个人极限来获得完美体验,哪怕只有短短一刻也会满足。
在每个领域最出众的人,常常都具备一种能力——他们明确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并追随其召唤,全心全意。
王小波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而Alex对此的回答,正如在他自传《孤身绝壁》里写的那样,
“群山在召唤,我必前往之。”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作者:阿信
看完电影《徒手攀岩》,你有什么感悟?
苍茫的天地间,一堵巨岩拔地而起,笔直如刀,巍然耸立。在光滑如镜的岩壁上,一个红色的身影如一团燃烧的火焰,在飘移。镜头由远及近,从空中俯拍,观众们的心不由得都提到了嗓子眼里——一个身着红衣的男子,仅仅靠几个手指头和脚尖的力量将自己悬挂在几无立锥之地的岩壁上,身上没有任何保护装置。他的头顶一片蓝天,而他的身下却是万丈深渊。呼呼的风鼓动起他的衣襟,仿佛随时都可以将他刮下崖去。
这就是2019年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开篇中的惊险镜头,令人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部片子真实记录了世界首位无保护徒手登顶酋长岩的顶级攀岩大师,美国人AlexHonnold(亚历克斯)的攀岩经历。
ElCapitan(伊尔酋长岩)位于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是全球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高达975米,岩壁几乎与地面垂直,表面经过冰河洗刷,十分光滑,几乎没有着力点,被称为“攀岩界的珠穆朗玛峰”。亚历克斯的这次成功登顶,创造了攀岩界的世界纪录和历史奇迹,挑战了人类心理与体能的极限,堪称一次伟大的壮举。
可是,作为一名观众,在为他的成就叹为观止的同时更加关注的却是他的母亲对于他从事如此危险的事业(据调查徒手攀岩的死亡率高达50%),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一个母亲无条件的爱子之心。就算她心中再担心,再焦虑,再不舍,可是她不会假以“爱”或者“为你好”之名而强行改变孩子,迫使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志,她会理解、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而恐怕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勇敢执着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并创造出奇迹的人。
这部片子的导演伊丽莎白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说:“这部电影献给所有相信不可能的人。”而将这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除了具有勇士精神的亚历克斯,还有他那拥有无私成全之心的母亲。
致敬这部片子!致敬亚历克斯和他的母亲!
《徒手攀岩》观后感精彩影评6篇
《徒手攀岩》讲述的是亚历克斯·霍诺德在2009年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目标,徒手攀岩酋长岩,为此他先后做了1000多次的尝试和准备,在借助绳索攀爬了接近60次的酋长岩之后,他追求卓越的完美,在无绳索保护下爬上酋长岩的故事。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徒手攀岩》观后感一
画面震撼,叙事冷静,去掉抓马的“幕后”部分,只从这个顶尖选手自身愉悦角度出发,不产生刻意的共鸣,却会被“沿途平常人看不见的美景”给感动。最重要的一天开始时,没有任何刻意的仪式煽情的语言,才凸显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最终freesolo的三十分钟,在壮观的镜头视角和清晰的呼吸声音中,观影体验达到高潮,无不手心冒汗。电影纪录也就在“挑战”体能和头脑中,爆发出生命来源于个体的自由,倍增攀登高处的意义。
有些人追求幸福,有些人寻求突破,多元化的世界才会活跃地健康发展。比如,亲密关系的磨合,有时候就是在共同寻找这种认知落脚点。所以,征服这个世界之前,先征服自己。
《徒手攀岩》观后感二
体育题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讲述极限冒险家艾利克斯徒手攀岩酋长岩,儿女情长没有气短英雄,如果说登山相当于极限运动的马拉松,而徒手攀岩是极限运动中的100米短跑,是皇冠上的明珠,凭超高风险和死亡概率无异于"自杀",具备超常极限经验和心理素质的非常人,需面对气象等自然环境、客观条件和心理生理机能的多重考验,前方白骨累累,依然前仆后继,这些人肯定不是脑子坏了只是谜一般信仰在精神层面深处推动事业感融入生命,作为纪录片拍摄也存在难点,摄影机角位放置,叙事路线和角度,对白话语选取,介入事件的角度,考虑事故善后和镜头伦理,登顶后上帝视角的斜拉将渺小的人和陡峭险峻巨大花岗岩壁的对比的壮美表现到极致,主角心理活动展现平实,却举重若轻,也营造参与者和拍摄团队极度紧张甚至悲壮的气氛环境,挑战死亡威胁下人性伟岸的光芒,主人公情绪高度平稳,自制力极强,壮举之后接着日常惯例训练的平静和理性让人"难以理解和置信",带来另类心理冲击和震撼,征服前无古人的记录,又不以为然!!
《徒手攀岩》观后感三
很久没看过如此激动人心的纪录片。全程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惊心动魄,内心的震撼和感动,那种眼泪一直噙在眼眶最终却没掉下来的感觉很难用言语描述。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天生为了自己的内心和梦想而活,他们的人生征途就是星辰大海。眼里的光芒清澈纯净,如此有人格缺陷却又如此有人格魅力的Alex,内心一定超级纯净和单纯吧。这样的神人,确实不是凡人女友能够与之相配的。虽然作为一个其实很胆小的人,并不理解这样的极限运动,也无法理解这样的极限精神,却对这样的人生一万个敬重。
Alex母亲对儿子攀岩的态度很打动人,当她说,儿子攀岩的时候是他最触及生命本真的时刻(原话记不住,大意如此),作为母亲虽然担忧却又怎忍心反对和夺走那样的感觉。这个母亲其实很伟大,甚至让人重新思考母爱的定义。母爱永远不是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安全范围,而是让他去感知真正的生命。
当片尾登顶成功,摄像机拉远,Alex的身影越来越小,山峰和世界越来越大,那种壮丽、苍凉和无尽虚空终于让眼泪掉了下来。又见熟悉的金国威,想起上一部也曾如此感动过的《攀登梅鲁峰》。金国威的纪录片看似平淡,却有一种神奇而真实的力量,不虚伪,不矫情,直面真实的内心,直面独孤的灵魂,不管是犹豫,懦弱,真诚,虚无,还是勇敢。在《攀登梅鲁峰》里,他不仅是导演,本身就是攀登队员之一。大概也正因为作为登山家感同身受,才能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影片吧。
优秀的纪录片真的可以比剧情片更加动人,很开心有机会在大荧幕看到了这样的影片.——2019.08.24 成都盐市口博纳影城,淘票票小剧场提前点映
P.S.本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导演金国威纯正中国血统,5年前的《攀登梅鲁峰》让我成为他的粉丝。
《徒手攀岩》观后感四
徒手攀岩
整个过程非常震撼,即源于极限运动本身具有的吸引力,主创团队作为专业的攀岩选手非常有专业性的极限运动和视听语言结合。
首先,一个人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不断挑战自己,攀登新的巅峰,这很容易让人激动。
埃里克斯说自己热爱的事业能够带来收入,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的光芒。
非常喜欢的第一点影片开头就放了他攀登酋长峰的最后几步,他成功了,这个我们看电影之前都应该了解了。但是从头顶往下看,几乎垂直的陡峭悬崖,孤身一人,一样很震撼,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后面都是过程准备,正式攀登只有关键镜头,但是即使知道结果他的每一次尝试也扣人心弦。即使知道结果,过程也依然揪心。这让我更佩服攀登者的勇气,他们的开始就是面对未知,依然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惧。
然后就是主角的背景介绍,成功的履历和成长以及性格。
埃里克斯说母亲总是要求完美。埃里克斯也说真是如此,会不断追求。
然而目前说埃里克斯的父亲从小总是否定他,母亲对比不认同,埃里克斯说不记得了,父亲是泰迪熊,很亲切,无论如何,是因为父亲他爱上了攀岩。
影片里埃里克斯说,一次完整的徒手攀岩是完美的体验,也是自己追求的极致。所以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肯定有影响,但是都不重要了,或许也是解释埃里克斯攀登的动机之一,但是影片没有强求。
埃里克斯对于攀登的渴望是非常真实的,尽管他说有人格障碍,无法和人进行正常沟通,但是在攀岩这件事他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对着摄影机。
家人是不互相拥抱,说我爱你,这些是埃里克斯自己学会的事,他说自己有人格障碍,好像也不是这样,他说自己学会了拥抱和表达感受,能够和桑尼保持稳定的感情,应该也得益于此。
影片本身也对纪录拍摄本身进行了探讨,总有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也借其它攀登者的口说了,他们攀岩的过程,更享受独处,甚至大多数的死在路途中的人都是独自开始的行程。
但是埃里克斯同意了拍摄,甚至也在不断调试,中途因为拍摄的影响直接放弃过行程。
影片拍摄的难度也对效果产生了影响,这部电影非常难得。
还有一点非常喜欢。就是这样的狂热的极限运动爱好者非常的冷静和理性,这和他性格的特质密不可分,这个领域绝对不乏激情性的人,这是一项激情热血的运动,但是这个最后的动作前期的准备都是非常理性,冷静。
他记录每一个攀登的细节,因为每一个失手都是万劫不复。尽管没有科学的数据说明什么是完美的时机,但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他永远可以在感觉没有准备好之前放弃。
激情运动的选手居然是冷静型,这也是他可以更长时间在这个领域里前进的原因之一吧!
《徒手攀岩》观后感五
这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我第一次知道徒手攀岩原来会一次一次挂绳索去熟悉路线,以前太天真了;二是对主角深深的敬佩,一个人能为了一件事经年累月的努力,这种毅力和坚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对影片的一点不同的看法,刚观影交流的时候有个观众说导演想要表达的核心是攀岩,其实我觉得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是主角这个人,攀岩只是主角做的一件事。主角生性孤僻,天性使他对攀岩全情投入以至于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后来遇到了桑尼,才想起要买个房子,最后攀岩成功后喊的那句桑桑,让我想起了将夜,我想他最后要把桑尼支开,也是已经发现桑尼成了自己唯一的牵挂,而攀岩是自己的夙愿,所以在完成夙愿后他就隐退和桑尼投入正常的生活了。
《徒手攀岩》观后感六
让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男主角瞪大着那双小鹿般清纯的双眼,顶着凌乱的卷发,在房车中用锅铲吃自己做的纯素菜食物的样子。
我们时常说,其实神也是人,只是他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被称为神。
那么通过这个纪录片,是我们最近距离看到神的样子,真的,其实他也没什么了不起,也会谈恋爱,也会受伤,也会进医院,也会买房,也会放弃,也会说这一次不行。
可不同就在于,他能全情投入到这么一个赤裸裸用生命去做赌注的极限运动上。
涉及生命危险的极限运动非常多:高台滑雪、低空跳伞、自由潜水……可是,FREE SOLO徒手攀岩就是在视觉和心理上能给观众最直观的冲击。
我曾经历过飞拉达攀岩横渡,那时有挂锁有保护绳,一旦熟悉方法之后,其实攀得非常快,甚至有些环节为了求速度,懒得挂保护锁,直接凭蛮力通过。但看到了片中的失误坠落身亡后,不禁感到后怕,我那时候的举动和自由攀岩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我大脑一空,手脚上的一个小失误就可以让我直接送命。这种后怕直扎内心,甚至让我产生了轻微的恐高症反应。
但我也因为那些经历,特别能理解这个杏仁体没有普通人那么敏感的亚历山大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去征服那一座座垂直险峰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直与死亡同行的,然而
因为山就在那里。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么多年拼命努力的意义所在:
“谁都能活得舒服快活,但如果人人如此,世界就无法进步。”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