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少林童子功香港被骂烂片内地却轰动一时成经典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内地电影市场,曾经流行过一阵“少林热”。
在整个八十年代,内地银幕上充斥着数十部以少林英雄为主角的合拍武打片。
这股风潮的带领者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在内地、香港、日本乃至东南亚地区上映后均取得了空前的轰动,粗略估计当时的观影人次高达7亿人次到8亿人次之间。
由于《少林寺》的巨大影响,当时的香港制片公司纷纷北上内地,合拍少林功夫片。
李连杰在《少林寺》后接拍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片中的女主角丁岚也主演了一部《少林寺弟子》,同时期还有徐小明的《木棉袈裟》,华山导演的《少林俗家弟子》等电影。
这些少林功夫片在当时很受观众的欢迎,它们大多邀请真实的武术冠军出演,主打真功夫的武打场面,同时香港电影人的商业娱乐创作手法,也极大地刺激了内地观众的观影热情。
有学者甚至将其定义为:万片归宗出少林,表明少林功夫片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关于八十年代的少林功夫片此前已经介绍过不少,这一期要介绍的是一部童年回忆作品《少林童子功》,影片也是八十年代跟风李连杰《少林寺》的一部合拍电影。
影片的主角设定是为一群少林小和尚,特别邀请了当时在社会上非常轰动的海灯法师做武术顾问,全片的主要核心就是展现海灯法师的成名绝技“童子功”。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片」,就来聊聊这部老电影——
《少林童子功》
Consumate Power: Shaolin Tongzipong
本片拍摄于1983年,由香港金马公司与内地的河南少林电影公司联合拍摄。
金马影业原是香港的一家二流电影制作公司,但在八十年代初顺应潮流进入内地,专门以制作合拍片为主,除了这部《少林童子功》之外,另一部影响力较大的电影是吕小龙导演的《长城大决战》(香港叫做《龙火长城》)。
本片的内地合作方叫做河南少林电影公司。这家制片公司正是在《少林寺》上映之后专门成立的,先后与香港联华合拍《少林寺弟子》,又与金马合拍了这部《少林童子功》。这两部电影都得到了内地的大力支持,得以在少林寺实地取景。
影片的导演薛后是《少林寺》的编剧之一,这是他唯一一部独立导演的电影长片,编剧侯启贤的另一部作品正是丁岚主演的《少林寺弟子》。
演员方面,本片的主要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内地的武术队员,男主角张龙毫无特色,只演了这一部电影就消失在银幕。稍微知名的是女主角王丽莎,12岁便招入湖南武术队,80年代初始出演电影,主演过《巴陵窃贼》、《血洒天涯》等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反派小福王的邱方俭,也是一位武术高手,后来成了一名武术指导,最有名的参与作品应该是山东版电视剧《武松》。
他在片中有个非常著名的武功绝招叫做“霹雳旋风腿”,每次出招都是身体旋转,凌空将对手扫倒在地,现在看来设定比较浮夸尴尬,但在当年却让很多中小学生着迷模仿。
影片的故事层面就比较简单,电影基本上就是将《少林寺》的故事框架全盘照搬,只是时代背景从唐初换到了明末,主角也从成年李连杰和牧羊女丁岚,换成了一对更加青涩的小和尚童灯和表妹小翠。
相传童子功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需要从童子之身开始修炼,练成后“全身可软如棉,可硬于铁”(这是海灯法师的说法)。
时间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生凋敝,以李自成为首的民间起义军蜂拥而起。
当时藩封洛阳的是当朝福王和他的世子,人称“小福王”的朱由菘。福王父子俩在中原地区横征暴敛、欺压庶民,惹得天怒人怨,民众纷纷敢怒不敢言。
小福王又盯上了传承千年的少林寺,将少林武僧视作心腹大患,一心想要剿灭少林。
于是,他假传朝廷的圣旨,以"御边"为名来到少林寺颁布敕令,调派了少林寺的五百僧兵远征,无令不得撤回。
小福王此举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少林的力量,因此才将少林武僧全部被调走。
但让小福王没料到的是,在少林寺内却有一帮年纪不大的小和尚,为首的童灯,他和师弟们都是落难的孤儿,生活在少林寺,跟着师父广慈大师修行。
广慈大师是寺内后厨的厨头,专门负责烧火做饭,但其实他有着一身不凡武艺。
他担心少林武僧全部被调走后,一旦小福王居心不良,少林恐有灭顶之灾,于是他悄悄向童灯、童灵等人传授武艺。
然而少林有着严苛的门规,不允许私自传授武艺,方丈和戒律僧偶然发现广慈私下传功的事情,指责广慈身为厨头,不务本份,严禁他向年轻弟子们传授武功。
但广慈却一意孤行,虽然没有得到方丈的允许,依旧偷偷带着徒弟们在后山练功。
在广慈的徒弟中,大师兄童灯武学天分最高,平时也最用功苦练不辍,可他仍旧不满足现状,认为广慈大师一直不肯把真正的少林绝学传给他,只让他练的都是劈柴做饭、走桩桃水。
童灯如此急于速成武功,只因他背负着一段深仇大恨,一心下山报仇。
原来,童灯的父亲张铁头,原是一名绿林大侠,后流落中原以卖艺为生。
然而张铁头因为曾经给闯王李自成带过路,被小福王给盯上,小福王从小聘请名师教导,学成了一身霸道狠毒的功夫,绝招便是非常狠毒的"霹雳旋风腿"。
张铁头在小福王的围捕下,最终不敌,死在了小福王的"霹雳旋风腿"之下。
小福王又见张铁头的妻子风韵犹存,于是想要凌辱对方,最终将其逼死。
张氏夫妻惨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以及和他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小翠,两人恰好遇到了下山采买物资的广慈大师,在他的帮助下才摆脱了小福王的追杀。
广慈原本想要将两人交给小翠的父亲白玉峰照顾,但白玉峰是闯王手下的大将,要前去支援李自成无暇照顾两个孩子,只好将张铁头的儿子托付给广慈大师。
广慈大师带着张铁头的儿子回到少林,为他剃度,并取了法号童灯。
童灯上少林后,一直寄望于学成少林武功,能够破解小福王的旋风腿,替父母报仇,因此练功十分拼命。
广慈大师看出他的心思,反倒劝他练功要有恒心,报仇需要等待时机。
于是,广慈大师开始教授他一门少林绝技“童子功”,而要破小福王的"旋风腿",唯有练成"童子功",广慈从此开始向童灯等小和尚细心传授,众人勤学苦练。
然而就在童灯等人学有所成时,却被小福王藏在少林的奸细给发现。
小福王立刻传令在少林寺各处设卡,欲加追捕,并让王府的孙太监借休养为名,住在少林寺中监视,最终发现童灯正是张铁头的儿子。
孙太监正准备命人将童灯抓回福王府发落,结果方丈却坚持要按照寺规来处决自己门下的弟子,乘机宣布童灯来路不正、屡犯寺规,将其逐出山门,实则是让童灯立刻逃走。
之后童灯在广慈大师的护送下,暂时告别少林寺。
临别之际,广慈大师将一封送给闯王的密函交给童灯,让他想办法去往洛阳的五龙潭与表妹小翠接头,并想办法将密函送出洛阳。
童灯抵达五龙潭之后,与分别多日的表妹重逢,两人原本就是青梅竹马,早有婚约,因此再度重逢都很高兴。
就在两人乔装打扮乘船混过官兵的哨卡之后,童灯却意外发现,小福王竟然带着兵马奔向少林,想要剿灭少林寺。
童灯当机立断,决定与小翠兵分两路,将密函交给小翠送走,自己立刻返回嵩山向少林预警。
童灯等小和尚巧施妙计,阻敌于山门之外,少林众僧已有准备,与官兵展开殊死搏斗。
虽然广慈、童灯等武艺高强,还有随后奉闯王之命前来助战的白玉峰和小翠,可终究还是寡不敌众。危急时刻,少林僧兵在完成协助闯王对洛阳的包围后赶回少林。
在少林僧兵的加入下,局势瞬间反转,小福王的兵马被打得落花流水,而童灯等人则使用“少林童子功”,大败小福王的旋风腿,将他杀得荒而逃。
少林危难化解之后,童灯等少林武僧又协助闯王的义军一起攻下洛阳城,拿下福王府。
洛阳平乱之后,白玉峰等人代表闯王在城中设下宴会,宴请有功之臣,并决定为外甥童灯和女儿翠翠举办婚礼,少林方丈也赶来祝贺。
方丈同意让童灯还俗成婚,但同时让他在成婚后,再回到少林当俗家弟子,将童子功发扬光大。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但看到这里的朋友估计都会有个共同的疑问:
既然童灯都允许结婚了,还能继续练童子功吗?如果不能,又如何将童子功发扬光大?而且一个已经结婚的人还能回少林做俗家弟子?
以上这些剧情上的漏洞,正是影片的最大问题,故事单薄且混乱。编剧虽然在故事中设计了童子功这样的武功绝学,但同时剧情又不能推陈出新,而是一味照搬《少林寺》中的剧情人设,导致故事难以自圆其说。
而且电影以一群青少年作为主角,整体故事比较低幼,刨除掉主角童灯学武报仇、襄助闯王的主线外,电影前三分之一的情节都是一帮小和尚在少林的嬉戏玩闹,基本就是一部儿童电影,之后童灯等人对付小福王的兵马,竟然是通过放风筝这样的手段,实在是有些太浮夸雷人了。
再说制作方面,影片也比较粗制滥造,武打戏本来是应该电影的最大卖点,可惜电影中的打戏实在是平平无奇,远远低于同期的《木棉袈裟》或是《少林俗家弟子》,无论正方反方,无论拿起刀枪剑戟哪样武器,总是三五下就被打掉,然后就变成了肉搏。
场景设计也没啥新意,最后大战中主角站在寺院围墙上的打斗场面,跟《少林寺》中的镜头角度都是一样的。童灯和翠翠去渡口混过官兵哨卡,分明就是一个小河流旁边站着几个衣衫不整的龙套士兵群演,完全看不出有重兵把守的既视感,由此可见创作者的偷懒。
尴尬的还有演员的表演,影片中的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因此表演大多比较灾难,尤其是承担了电影最重要戏份的主角童灯的扮演者张龙,几乎全程表情呆滞,给人的感觉都没有入戏,完全是靠着上海译制片厂的配音艺术家们的声音表演,才挽救了他的灾难演技。
总而言之,这部《少林童子功》放在八十年代的少林功夫片中属于一部粗制滥造之作,也因此该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相当一般,仅仅收获了200多万票房,只是因为当时内地观众接触到的武侠片较少,才令很多观众有了童年滤镜,成为露天电影时代的回忆。
即使这部电影是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我也要说它是一部“烂片”
1982年中原电影出品的《少林寺》,在内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年仅19岁的李连杰出道即巅峰,因此片成为当时内地最有前途的动作明星。
与少林寺所在地河南省郑州市相邻的开封市,有一家河南开封演出公司。
该公司嗅到了开发少林寺电影的前景,便决定效法《少林寺》的成功经验,与香港联华电影公司达成协议,拍摄少林寺武侠题材电影《少林寺弟子》。
这部电影由杨吉爻导演编导,在同期打着少林寺旗号的武打片中,演员也大多是新人。
当时借着《少林寺》的巨大影响力,舞蹈出身的丁岚成了观众喜爱的武打女星。
她白皙如玉的俏脸、秋水明眸的凤眼、巧捷万端的身手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多数人都是冲着她才去看这部电影的,因此电影的大部分票房收入都应该归功于她。
可惜那时候内地并没有系统地统计过票房收入,只知道后来出过电影的连环画册,而很多80后小观众家里至今都还珍藏着这样的画册。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只有CCTV怀旧剧场的版本比较清晰,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部老电影和它幕后的故事,以及演员们的现状。
一、
先看故事
恶霸调戏民女,英雄路见不平
民国初年,由于河南大旱,灾民们流离失所,很多人流落他乡,以街头卖艺谋生。
这其中就有一支洪家杂技马戏班车队,班主洪远(蒿然饰演)的两个女儿彩云(李冰饰演)和彩霞(丁岚饰演)都身手不凡,他们表演精湛,深得老百姓们的喜爱。
洪家班辗转来到开封相国寺卖艺,却招惹到了一伙当地恶霸。
从少林寺叛逃下山的无赖侯八赖(马青山饰演)因为看上了彩云和彩霞姐妹,就出言调戏,双方便因此起了冲突。
洪远劝阻不成,反而被侯八赖踢成重伤,这引起了洪家班与侯八赖为首的众流氓的一场斗殴。
侯八赖手下的打手人多势众,眼看洪家班的人渐渐不敌。
这时候汴梁的豪侠李中洲(金宏饰演)从此经过,他对侯八赖平日的霸道作风早已经非常不满,劝阻无效之下,也加入了战团。
由于李中洲的加入,侯八赖等人才落了下风,终于被他们打退。
但当洪家姐妹返回相国寺时,却见到她们的父亲洪远已经被侯八赖一伙人打死。
彩云姐妹怀着满腔的悲愤掩埋了父亲的尸体,她们在坟前发誓一定要为父亲报这个血海深仇,再重振洪家班昔日的雄风。
亲哥拒绝下山,女侠手软,留祸害
彩云和彩霞都是女流之辈,她们觉得自己当不了班主,彩霞就提议到嵩山少林寺去找她们的哥哥下山来接任班主。
原来她们的哥哥自幼在少林寺出家,法号转洪(聂建国饰演),但他早已削发为僧,即使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也不愿意破戒杀人,因此他拒绝下山。
洪家姐妹见难以劝动哥哥下山,也只好离开少林寺,但他们在路上又遭遇侯八赖一伙的骚扰,好在她们又得到李中洲的帮助才击退强敌。
彩霞用飞刀射瞎了侯八赖的左眼,但在李中洲的劝说下,她们并没有取侯八赖的性命,还寄望于他能够改邪归正。
侯八赖带着重伤回到家里,他的父亲侯廉(邱方俭饰演)见到儿子受伤大发雷霆,与妻侄吴健(王健饰演)密议报仇。
侯家的打手们找到了洪家班留宿的荒郊草房,他们纵火焚烧了草房,熟睡中的洪家班众都葬身火海,只有洪家姐妹和她们的师弟四保(王孝峰)逃得性命。
混乱中三人失散,彩云被嵩山脚下的义士田志高(朱瑞琪饰演)救走;
彩霞则逃到少林寺的塔林中,被转洪和他的师兄转尘(崔毅饰演)救入寺中。
少林惩凶,转洪下山,开杀戒
少林寺方丈妙月大师(张建文饰演)和主持(阎涤华饰演)彩霞的哭诉后,都支持转洪下山铲除侯八赖这个少林叛徒。
妙月又将一对少林至宝燕子铛赠给转洪防身,转尘也私自下山来帮转洪报仇。
这时候侯廉又派人抓住李中洲关在家中的牢房里,彩云和田志高夜探侯府救出了李中洲,又和侯家的打手们打了起来。
转洪、转尘和彩霞及时赶到支援,这次有两位少林弟子的支持,侯廉、侯八赖和吴健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最后侯八赖被转洪亲手杀死,侯廉也被转洪、转尘和洪家兄妹合力除掉,报了洪家班的大仇。
二、
即使这部电影是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但我也要说这是一部“烂片”
由于河南开封演出公司地理的优势,本片中少林寺、塔林等外景都是直接在嵩山少林寺取景,很多场景都与电影《少林寺》大同小异。
但电影的质量却和《少林寺》有很大的差距,从演员阵容到故事编排都差了一大截,明显就是一部跟风蹭热度的电影。
首先故事的主题和立意就差距明显。
《少林寺》改编自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片中觉远和尚与反派王仁则之间虽有私仇,少林众僧救秦王,和对抗隋将王仁则的斗争却带着鲜明的反暴政色彩,这个主题就非常宏大。
反观本片中洪家班与侯廉、侯八赖父子却是单纯的私人恩怨,并没有拓展和升华出更广大的主题。
而像《少林寺》那样清晰的故事线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在本片中也完全看不到。
片中出场的人物众多,但这些人物的行动都缺少逻辑性,也有动机不明之处。
电影从洪家班到开封相国寺卖艺开始,侯八赖就一直追着他们不放,洪家班到了哪里,侯八赖的人就跟到哪里,他们为何要穷追不舍,片中也没有认真交代。
李中洲这个人物明显是男主角,总是在需要他的时候出现,但他的行为也令人捉摸不透。
比如洪家姐妹和侯八赖有杀父之仇,他却劝俩姐妹把侯八赖放走。
而他前面出场时似乎武功很高,后面却又被侯廉的手下轻易抓住,在牢房里被打成重伤后,缺席了高潮的武打戏,电影的后半部分完全没有存在感。
类似李中洲这种人物的,还有义士田志高。
他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出现并救了女主角彩云,后来在与侯廉父子的打斗中牺牲。
但这个人物从出场到领便当都没有一点剧情交代他的背景,只是像一个工具人一样突然冒出来分担一部分打戏。
然而作为电影重头戏的武打戏的编排,也不像《少林寺》中那样精心设计。
《少林寺》的每一场打戏都是经过认真编排,其中觉远和尚在春夏秋冬四个场景中练功的场景,还找到当时全国最顶尖的武术运动员来做替身拍摄完成。
再看本片的武打,就显得随意很多了,武打动作明显能看出套路编排的痕迹,显得软绵绵的,缺乏武打片应有的力量感。
再加上大量弹床的使用,使打斗镜头更显得“弄虚作假”。
除此之外,电影的取景很随意,经常能看到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厂房、烟囱和电线杆。
导演也似乎不知道如何给演员打光,依然的都是自然光,演员们的脸上经常是大片的阴影,像丁岚这样漂亮的女主角,也经常因为背光而变成非洲人,这些缺点就不一而足了。
三、
自1983年电影上映,至今已有38年,片中演员们现状如何?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明显的缺点,使这部电影和同时期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内地动作片一起,沦为被时代淘汰的平庸作品。
片中很多演员都有功夫底子,也用心去塑造角色,却因为剧本本身的问题而未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到最后也没有因为电影而走出自己的演艺之路。
皮哥比较有印象的是饰演转尘和尚的崔毅,虽然他的表演青涩,却努力塑造出角色的诙谐 搞笑 气质,是本片唯一比较出彩的人物。
但在这部电影之后,崔毅就再也没有参演过别的电影了,不在这个圈子里,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饰演转洪的聂建国其实是河南省武术队运动员,现在是河南省武术队总教练和国家级教练员。
他只出演过这一部电影,之后就退出了影视圈。
从1987年开始聂建国担任河南省武术队的教练员,培养了一大批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优秀运动员。
只有饰演男主角的李中洲的金宏,在影视圈中活跃至今。
《少林寺弟子》是金宏出演的第一部电影,他其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并不是武术队员出身,但在片中展现出来的过人身手,能够看出他为此下过一番苦功。
此后金宏又在1983年的 历史 题材电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中出演司马相如,有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1988年之后他就转向电视圈发展,出演过《家庭》、《乱世香港》、《晨光》等剧,而在剧版《小兵张嘎》中饰演的罗金保(老罗叔)是观众最熟悉的人物形象。
饰演少林僧人的张建文和阎涤华两位老人,他们都是来自河南戏曲剧团。
因为参演《少林寺》进入电影圈之后,也陆续参演了一些电影,但电影圈并不是他们发展的方向。后来张建文担任过河南戏曲剧团的副团长,但两位老人现在都已经退休很久了。
片中的女主角丁岚,皮哥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已经介绍过了。
她在80年代的戏路其实很广,除了《少林寺》和《少林小子》之外,她塑造过的经典角色还有《少林俗家弟子》中的彩霞;《侠女十三妹》中的十三妹何玉凤;《红楼梦》中的贾惜春等。
1991年到了新加坡之后,也参演过《莲花争霸》、《东游记》、《莲花童子哪吒》、《家事》这样的经典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角色也越来越边缘化,据说她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在2001年回到北京从商,如今仍是单身,但已经是身家过亿的女富豪,妥妥自己成了自己的“豪门”。
四、
80年代打着“少林寺”旗号的电影还有《少林俗家弟子》、《木棉袈裟》、《少林童子功》、《绝处逢生》等片。
其中《木棉袈裟》是徐小明编导的精品,其余几部作品也都是良心制作,相比而言质量都比这部《少林寺弟子》要好得多。
但本片也有给观众留下很好印象的地方,就是女歌手远征演唱的那首插曲《风凄凄》,如泣如诉、凄婉悲愤,令人闻之肝肠寸断,配上洪家两姐妹的画面,直到今天依然能够记起。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少林童子功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少林童子功。
少林童子功
练精化气法亦名少林童子功,过去为修持之士不传之秘。近年由武林泰斗、自然门大师万籁声先生传出。练法极简,每天寝前、早起、午休之时,均可练习。真诀是:侧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两耳孔,以舒适不透气为度,闭目,闭口,轻合齿,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静后,由鼻呼气时,将气送至两脚板,吸气时不要管它,如此二三次即可。以后仍是自然呼吸,3分钟内,口内生津,咽下就是,随之10分钟内,练至很舒适,觉精管、尿管有收缩感为宜。未成婚的学生、青年,可在阳举时练,练至阳气安顿便可止。慢慢松指放手,停一会或起或卧。有家室之人,房事后练一次,可使全身扩张的毛细血管立即关闭起来,防止风寒入侵,疲劳也得到了恢复,起到及时复元作用。故此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和控制生理冲动。此功传人万籁声先生曾说:“人身的精液一满就要外泄,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气,而回精补脑。”又说:“固精固气,回精补脑,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参、燕窝都强。”
少林童子功夫正本清源
张旭东
几年来《气功》杂志陆续刊登了多篇关于万籁声老前辈所传童子功的文章。但各篇文章在说到童子功的练法时,除摘录几段万老的原话外,大多掺杂个人的修炼方法,有的甚至有违万老所传,令初学者无所适从。万老曾就童子功发表过两篇短文,一篇是补遗,一篇是更正。补遗刊登在《武林》杂志1983年第11期上,更正发表在《武林》1984年第1期上。为正本清源,便广大读者能对童子功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免出偏差,我把这两篇短文摘录如下。
“童子功——补遗”一文中,万老指出:
童子功,是门人为了通俗自编的。实则名为:炼精化炁。这炁字,即代表无形的气。有如原子,也是物质,你看得见吗?所以说是无形的物质。精在人身,有如汽油之在汽车内,为人身发动之本。蜻(注:疑为“精”,可能是印刷排版有误——本文作者)满自溢,溢则炼成无体而回精补脑。真诀是:口闭,目闭,卧式,以两食指塞两耳孔(如食指有毛病时,中指亦可),以不透气为度!不可重塞,亦不可太轻,以不透气很舒适为旨,有时,由鼻出气一口时,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上来时,不要管它!如觉气不顺时。如此一二次。此后即是自然呼吸,不要管腹部胸部的弛张紧缩!要自然、不要握固、着相。三四分钟,觉口内生津,咽下就是。觉精管尿管似乎紧缩,很舒适,即可慢慢将两食指放下,安静而卧。如此积精充盈,身体自健了。睡前、起前,均可习之。中夜、午睡将起,亦可习之。是很容易练习的。而故意呼吸鼓气,一练就半小时,反而练坏了!这一步功夫,是以前修持之士不传之秘!一试便知。
在“童子功——更正”一文中,万老写道:
前数期《武林》刊有孙崇雄等的一篇《童子功》,即我在《中华气功》上所述的“炼精化气”,原是秘传,简而适用。因他们没有学好,又未交我校阅,直接发表。效法今天的一般“气功师”传授,还加了什么小腹鼓气等等,又未说明只需练数分钟则可。致使学者一练即半小时、一小时,反而练出偏差。这是出我意料之外的事。不得已,兹再申言之:步骤以两食指塞两耳孔,以不透气为度,不可用力塞紧;口闭,以鼻呼吸;有时,由鼻出气时,觉气徐徐达两脚板,吸时不要管它;也只一两口气如此,此后仍是听其自然呼吸,不出两三分钟,觉口内生津,咽之可矣。觉得很舒服了,不想练了,轻轻放手,自然休息。过一段时间如愿再练,仍可如此习之。切勿一练半小时,把它当作气功去练啊!通常是寝前、起床前各习一次。此外,中夜心不宁时,均可随意习之。切勿著相鼓气!如有练出偏差的,按此法矫正即愈。固精固气,回精补脑!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参燕窝还强: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等等症候。我今行年八旬有一,除得力于自然门气功外,此功作用不小。今天纸上传人,是出于不得已。所以俟余著作出版后,要开训练班,口传面授,几句话就解决了!“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好的东西都不多。这不是学武功,花头多;这是练身体的基本功夫,务要注意。一着相,鼓吹什么胸式腹式,调节正呼吸,又如双回气,呼吸分九种,自发功等等,久必出问题。特此更正,务希望重视之!
近在《气功》杂志1998年第3期上见到贺广先生的文章“童子功之我见”,对上两篇中的一些讹误之处给予指正,值得称道。但贺先生的某些观点也值得商榷。如贺文中说:“从此功的功理和操作方法来看,应属道家。”而在前文中万老开宗明义即说“童子功,是门人为了通俗自编的。”但贺文中又说:“至于称其力童子功,当指未婚童子而言,已婚之人对此功需要不大。”这个说法就更值得商榷了。愚以为:称其力童于功,是指此功能使人返老还童之意。并非单指童贞者可练。如梁健生大师最近推出的“武当纯阳童子功”即是男女老幼皆可练的。至于万老的童子功是否适用于女性,我不敢妄断。但适于已婚之人则万老的文章中足以证实。如万老指出此功“可以治遗精早泄”,未婚之人何来“早泄”一说?再说既然能治上述病症,对这些病症也必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另外,以前有些文章说练的时间越长越好。也有的说要腹式呼吸,并介绍了呼吸的方法。而万老则一再强调要自然呼吸,只是在气不顺时才深呼吸一两口。练功的时间也只要数分钟即可。一练半小时,反而练坏了身体。我认为还是不要超过10分钟为好,望修习者慎之!
少林童子功,实则名为:炼精化炁。这炁字,即代表无形的气。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气,而回精补脑。因之,不仅可以身强体健,延年益寿;且可治遗精早泄和生理的冲动。然而方法又极简,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诀是:口闭,目闭,卧式,以两食指塞两耳孔(如食指有毛病时,中指亦可),以不透气为度!不可重塞,亦不可太轻,以不透气很舒适为旨,有时,由鼻出气一口时,觉气微微直达涌泉,吸气上来时,不要管它!如此一二次。此后即是自然呼吸,不要管腹部胸部的弛张紧缩!要自然、不要握固、着相。三四分钟,觉口内生津,咽下就是。觉精管尿管似乎紧缩,很舒适,即可慢慢将两食指放下,安静而卧。如此积精充盈,身体自健了。睡前、起前,均可习之。中夜、午睡将起,亦可习之。是很容易练习的。而故意呼吸鼓气,一练就半小时,反而练坏了!这一步功夫,是以前修持之士不传之秘!一试便知。
万老指出:步骤以两食指塞两耳孔,以不透气为度,不可用力塞紧;口闭,以鼻呼吸;有时,由鼻出气时,觉气徐徐达两脚板,吸时不要管它;也只一两口气如此,此后仍是听其自然呼吸,不出两三分钟,觉口内生津,咽之可矣。觉得很舒服了,不想练了,轻轻放手,自然休息。过一段时间如愿再练,仍可如此习之。切勿一练半小时,把它当作气功去练啊!通常是寝前、起床前各习一次。此外,中夜心不宁时,均可随意习之。切勿著相鼓气!如有练出偏差的,按此法矫正即愈。固精固气,回精补脑!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参燕窝还强: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等等症候。
【 万籁声先生传少林童子功】
其实和易筋经等都是相类似、一样的。要练易经筋的膜论、内壮、揉法等篇,可参照这段。
在睡后与起床前,先闭口空咽两三口气,以右掌绕左乳外围肺部位置,揉摩50圈,在咽两口气,左掌绕右乳外围肺部位置50圈。如此一个月后,再各增加50次,每50圈后必咽两口气。先摩完左边,再摩右边。如此可增加到每边两三百圈为恒。胸部揉毕,即揉摩胸口下胃脘部同腹部兼医胃肠病及胸胁气痛。何处不适,即揉何处!两手交换揉之。这也即是祖国的“按摩运动”。揉腹部时,不必再空咽。空咽之理,是先使肺脏得着自然气体与津液。再借揉力,使内气遍行肺脏。则揉力可达肺叶边缘。使肺脏充分发育和煅练,功效很大。注:女性不可揉胸,只可揉腹。
少林童子功--揉囊法:
即以中指揉“会阴穴”24转!在肾根与肛门之间。所谓:“脑坚,肾健,气足”才可以少病的说法,如不按上边所述的种种秘传练习,是不易短时间收成果的。 今日所谓“老年学”、“老年医学”,固然理论很全面;也即是气功。他说了“三百篇”不及“炼精化气”和“达摩内功”;同这些固精固气,自行推拿按摩等功夫,幸三致意焉!要言不繁,习之自知。
少林童子功--炼精化气:
喧功夫为固精养气第一要功,习之可以治遗精早泄的疾患。无病的习之,可以添精力,益寿算。这所谓炼精化气,是它自然化为元气,是无形的。其原理在内经上,就是 “肾,开窍于耳”;以古说言之,左属阳而右属阴。练法即是用左右食指塞两耳孔,目口皆闭,以鼻呼吸,有时在由鼻微微呼气呼尽时,觉气下达两足板而已,是为“深长呼吸”。 两食指塞两耳孔时,以塞好向里一扣,即是不松不紧之候。透气不效,口漏气不效!太紧难受,太松走气,须要按法操习而自然行之。〔大指在耳后,其余三指,可以卷屈〕,时间以三、五分钟至七、八分钟为宜,不愿习即缓缓将指放下,不可急遽,不可强习!习时即有人推喊,亦不可惊动,可慢慢将指放下,现慢慢应之不用气下达之功时,即是“自然呼吸”。亦不拘于次数;靠椅时固亦可习,但仍以正式练习之睡时为宜。侧卧、仰卧都可以。只是有鼻疾不通气之人。无法练习。无食指者,不妨以中指代,男女皆同。如即在习功时睡着,亦无妨。即多习若干时间亦无妨。在体弱耳鸣或聋者,只要耳膜未伤,习此功后,均可有助于恢复其听觉。因口闭、目闭、耳塞,只留鼻以通呼吸。但耳为精之 通路故在其本身自然机能上,即使精逆行而化气,无他道路。如此习之。此气即回精以补脑,补脑即填髓,所以亦治头晕齿疼〔由于肾亏者〕,筋骨酸痛之症。总在持恒,习之自悉。又凡大小便后。有精液外滴者,习之旬日即愈〔有花柳病者在外〕。我行医十余年,专医此等症候,传授此等功夫,虽有少数人未能治愈。但十之七八,莫不痊可。或因其他之客观原因。 又:此功在性后习之,毛孔即回收,翌日亦少疲敝。但不可纵欲,此功只是养精固气,非使人不爱惜身体者,幸注意及之。须知一部道书与宗教类说到修养身心的学问,莫不讲如何固精炼气的法门,以及男女生活的大道理,所以这些功夫,就成为人们养身的锁匙。今天去其什么“乌兔也、药物也,黄婆作媒也,烧铅练汞也,沐浴温差也”·· ····等等神秘的外衣,直揭其本来面目,原来是人人可以学习的,并不需要成佛作祖啊! 又凡在阳壮不下时,只要意对会阴穴出气出得、重一些,吸气时不要管它,如此两三口气即下。行这方法时,是在用上述功时行之!这以后,仍用“自然呼吸法”,隔一个时间,愿再行此功,仍可再行。 以上的“炼精化气”的呼吸法,名为文火;这种用重呼吸法,名为武火;都是以前所谓“烧丹炼汞”的神话,故意迷糊阅者,不传真诀的比喻,说穿了,不过如此而已。 会阴穴在肛门前约一寸之处,即是两胯中点指男性言。是每周修平指甲一次,留指甲不好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