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总投资超7亿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图说:签约仪式现场 采访对象供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玉红)“和浦东有约,创更大奇迹”上海市工商联与浦东新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民营企业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日前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包括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内的一批民企投资项目在浦东集中签约。
本次签约落地浦东张江的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是复星重点科创项目,总投资超过7亿元,总占地面积约2.08公顷(31.2亩),将打造一个由技术、培训、服务、支持和解决方案构建的本土化手术机器人生态系统,加速推动本土医疗行业变革,进而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直观复星2017年在上海成立。它由全球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之一直观医疗与复星旗下复星医药联合创立,旨在建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中国本土化精准医疗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直观复星一直秉持“患者第一”的价值观,本着“中国制造、共同研发、全球销售”的宗旨,立足上海、扎根中国。近年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装机量和手术量稳步提升,截至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总装机量接近300台,总手术量超过32万台。
创新驱动是复星重要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支撑其稳健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2021年复星科创投入89亿元,今年上半年科创投入达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截至2021年底授权发明专利超1500项,在研新产品超500个。
近年来,受益于浦东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复星依托全球科创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新兴产业落地、深耕浦东。截至目前,除创新生物制药公司复宏汉霖、国内首个获准上市CAR-T产品的复星凯特以及这次签约的直观复星三家创新型医药企业外,还有国内首家民营合资寿险公司复星保德信人寿,提升生活业态的复地活力城等一批重要产业也落子浦东。
活动中举行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桌会,汪群斌作为企业家代表发言。汪群斌表示,作为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复星是这座城市高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今年是张江科学城诞生30周年,也是复星创立30周年。30年来,复星依托上海,发展成为一家既具备全球化运营与投资能力,又积累了深厚科技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各项业务展现出坚韧致远、厚积薄发的态势。“未来,我们将继续植根中国、植根上海,以本次签约为新起点,深度融入浦东引领区建设,为浦东再创新奇迹贡献‘复星力量’。”
机器人看病,会是怎样的呢
机器人给人看病已经不是稀奇事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贴心“大白”——医疗机器人或将逐渐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继互联网医疗之后,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人工智能又成为了医疗健康产业的新热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最高水平,它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 EndoWrist、3D 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案例 数量:截止 2016 年上半年,全球共完成达芬奇手术300 万例,其中 2015 年全球共 65.2 万例,同比增长 14%。2016 年上半年全球达芬奇手术案例增长幅度大约为 16%,美国之外的增长幅度大约为 23%。来源机器人家当然,机器人给病人做手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
优点
从患者角度:(1)手术操作更精确,与腹腔镜(二维视觉)相比,因三维视觉可放大 10-15 倍,使手术精确度大大增加,术后恢复快,愈合好。(2)曲线较腹腔镜短。(3)创伤更小,使微创手术指征扩大,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减少术中的组织创伤和炎性反应导致的术后粘连,增加美容效果,更快投入工作。(4)术中对机体损伤大大减小。
从术者角度:增加视野角度,减少手部颤动,机器人“内腕”较腹腔镜更为灵活,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围操作,能够在有限狭窄空间工作;使术者在轻松工作环境工作,减少疲劳更集中精力;减少参加手术人员,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缺点
机器人做外科手术的成本比较高,每台医用机器人的最高成本 200 多万美元。全世界仅有少数医院可实施机器人手术,因此使机器人手术的成本不能大幅度降低。因此,手术费用明显比常规手术要高。
备受看好的医疗机器人因其高门槛和高价值的特征,一直以来被当做是机器人领域及医疗器械产业“金字塔上的皇冠”,虽然中国尚未出现“达芬奇”这样的明星产品,但从初创公司的融资规模来看,医疗机器人无疑是最受资本追捧的香饽饽。
短期内来看,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机器人一家独大的局面难以改变,可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进入该领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势必将大大降低手术成本,惠及更多患者。然而,国内同行们也应该从达芬奇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看到,技术迭代是需要时间和技术实力的,打好基础,不断在临床验证过程中完善提高才是中国手术机器人取得长远进步的关键。医疗机器人取代医生的那一天其实不远了。
B轮融资数亿元后,伽奈维医疗要做什么样的「肿瘤微创机器人」?
在微创肿瘤医疗器械的赛道上,浙江伽奈维医疗还是个新名字。但从创业到现在,公司已经在这个行业中布局了八年。
凭借一批成熟的介入耗材产品,伽奈维医疗顺利拿证并上市销售。后来,从研发和生产肿瘤微创耗材产品,到逐渐走上微创机器人的道路
2月14日,伽奈维医疗宣布完成B轮融资,获得杭实资管、海尔资本、老股东海邦沣华的数亿元投资。本次融资后,伽奈维医疗将进一步推进临床验证和新产品研发。
在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大会上,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与伽奈维医疗副总裁、技术总负责人陈强,以及智能医疗事业部研发总监斯辉健, 从器械生产商的角度,剖析微创肿瘤行业的临床需求、伽奈维医疗在行业风口中的立足点,以及创业八载以来的技术和产品筹划。
2014年,伽奈维医疗成立。
截止目前,伽奈维医疗研发中心分三个独立事业部运营:设备事业部、耗材事业部、智能医疗事业部。
陈强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斯辉健担任智能医疗板块负责人,领导算法开发团队和机器人团队,负责CT引导穿刺介入手术导航系统的开发。
成立之初,伽奈维医疗专注在微创耗材领域,搭建了自身的技术平台和产品线,并同步对接临床资源和耗材加工产业链。
有了耗材领域的积淀后,伽奈维医疗在2016年投身微创机器人赛道。
据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了解,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分别为2020年12月A轮融资、以及2022年1月的B轮融资。
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肿瘤微创、外周介入、精细外科、智能医疗四个领域的产品线。
在能量消融方面, 为了应对不同的肿瘤适应症,伽奈维医疗布局了四种产品:
肿瘤射频消融:主要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局部治疗,比如早期肿瘤的根治性治疗和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射频消融产品配备大功率能够快速消融,针对大体积不规则肿瘤进行适形高能消融。目前,伽奈维医疗已设计出一系列一次性使用射频消融电极针,如双极射频消融电极针、冷循环尖端可调单针、冷循环尖端固定电极针。
陡脉冲电场(纳米刀):陡脉冲电场治疗方式是微创介入类肿瘤治疗最新技术,通过纳米脉冲电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适用于肝肺等危险部位消融以及前列腺、胰腺等实体肿瘤。
微波消融:适用于肝肿瘤等实体肿瘤的消融,可同时双源双通道消融,消融时间短,消融区域呈现球形、消融效果可预测。
静脉腔内射频消融:适用于慢性静脉疾病的治疗,疗效可靠、创伤小、疼痛轻并且术后恢复快。
值得注意的是,伽奈维医疗在射频消融技术中加入了名为“呼吸漂移”的公司专利,能够自动跟踪人体呼吸运动,当显示波形锁定时表示处于最佳穿刺时隙,保证穿刺时呼吸位置与CT扫描时状态一致,避免呼吸位移,从而实现高精度空间定位。
其次,在术前活检和切除手术上, 伽奈维医疗搭建了针对不同病变部位的一次性经皮穿刺活检针,可用于甲状腺,肺部,肝脏,肾脏,乳腺,前列腺、骨髓等组织病变诊断中,尤其是在妇科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上,伽奈维医疗研发转化了活检和旋切的产品线。
伽奈维医疗在当前最复杂的软组织机器人领域做了长期研发积累,通过高频手术设备发展了精细手术,适用于皮肤外科、整型美容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妇科、肛肠科、骨科等领域。
此外,伽奈维医疗还在加速智慧医疗机器人的布局 ,引入了牵星 GNV-F1 CT引导穿刺介入手术导航系统。该机器人导航系统为智能化穿刺介入手术提供了新标准,具有操作稳定、精准和灵活等特点,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操作难度、缩短培养周期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以上产品线的设计,陈强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无论是射频、微波、激光、纳米刀还是冷冻消融,没有一种产品是通吃的,病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适应症。在外科医生看来,它们组合起来才是一套手术刀。”
去年年底,针对肿瘤、肝癌和静脉曲张的多通道射频消融系统都已经进入注册和临床阶段。经皮活检针系列、肿瘤射频消融针系列产品已上市销售。
目前,随着影像学等科学技术的成熟,治疗肿瘤的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技术的成熟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肿瘤微创消融治疗技术包括热消融和冷消融,如微波、射频和冷冻消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国内市场,并迅速兴起,目前已经成熟应用于肝、肺、肾等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当中,适用癌种超过 80%。
这种无需开刀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可以实现在小创口下完成肿瘤治疗,患者痛感减轻,无需全身麻醉,恢复时间也将大大缩减,对于高龄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也同样适用。
其中,针对软组织的微创机器人,正在吸引着一大批从业者的加入。
2000年至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几乎垄断这一市场达二十多年,也验证着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是当下商业化最成功的手术机器人领域。目前,软组织机器人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都拥有较好的应用,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80亿美元。
尽管前景向好,但是微创机器人仍然面临一些落地上的难题:
量产难。 微创医疗器械属于动态的动力结构,需要配合医生穿刺率、手感取样、超声显影等诸多问题,当所有的性能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硬件上,复杂度高、产能低。
关键性能迭代与标准化。 换用微创机器人做手术,很多医生强调触觉反馈,但不同的医生感受不同,对器械的品质和标准化都是考验。
难以找到适用于智能介入穿刺医疗的机械臂。 通用机械臂虽然很容易买到,但难以适应微创介入手术的要求,比如在安全性、承载的力矩、力反馈精度方面,通用机械臂无法达到临床设计要求。
陈强表示,“精准、微创、智能是我们的研发方向。精准是微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智能化是方向。医疗器械行业的临床标准化,不可能短期内建立,需要很多企业都来做,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对症下药。另外,我希望医生用户们降低对微创智能机器人的过高预期,看到它好的一面,这样才容易落地。”
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上,浩悦资本合伙人杨振军也提到,国内正向着“ 机器人公司收购耗材公司 ”的方向发展,并体现出微创化、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技术趋势。
机器人公司输出可视化、导航定位和操作能力,提高手术效率;耗材公司输出多品类的高精度产品,产品生产线以及临床资源,或许能够打破耗材行业整体的小散乱、行业集中度尚低的困境,打造手术机器人上下游市场壁垒。
总体而言,中国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与国际相比仍然很低。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安装189台,手术渗透率仅0.5%。
而美国同期已安装3727台,手术渗透率达到13.3%。这也给国内手术机器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从2018年开始,由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美敦力、强生、西门子、史赛克等医械巨头开始入场。
2025年,随着达芬奇机器人专利的陆续失效,国产机器人企业迎来新一轮的产业机会,他们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雷峰网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