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最新科幻电影「投资6亿科幻大片首日530万不到皮特很尽力但中国观众不买账」

时间:2023-01-14 13:38:05阅读:2701
首日票房不到530万,开画即哑火,这一个无法直视的巨惨成绩,正式宣告《星际探索》在赚钱方面彻底扑街。其实在上映前船长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除非中国票仓有奇迹发生,否则《星际探索》的票房失败已成定局,“内忧…

首日票房不到530万,开画即哑火,这一个无法直视的巨惨成绩,正式宣告《星际探索》在赚钱方面彻底扑街。

其实在上映前船长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除非中国票仓有奇迹发生,否则《星际探索》的票房失败已成定局,“内忧外患”来形容这部电影的困境很合适,“内忧”就是影片本身质量,缺乏了一定的娱乐性、观赏性甚至是合理性,“外患”就是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

要知道贺岁档12月值得花钱进影院看的电影实在有不少,想要突围可谓难上加难,同时期上映的院线电影,爆米花爽片有《勇敢者游戏2》,本土犯罪剧情片有《南方车站的聚会》,号召力均很强大,加上该电影在外网的口碑并不受大众待见,所以国内绝大部分媒体均不看好《星际探索》的前景,最乐观的票房预测也仅是8000万,而船长我预测其最终票房大概率会定格在5000万元左右。

影迷们都知道,这部科幻电影两个月前已经在美国上映,全球票房到目前为止也不过1.2亿美元,它的成本花了大概87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按照三倍回本定律,理论上《星际探索》要赚到3.6亿美元才能盈利,然而鉴于连很迟上映的中国票仓都彻底扑街,所以我很遗憾地对男神布拉德·皮特说声:I am so sorry about that。

其实从6号提档到5号晚上开始公映就可以看出,《星际探索》剧组应该也清楚自己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目前豆瓣分数已经降到了6.9,跟IMDb一样,而烂番茄的分数船长认为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好总结,专业评分84%,大众评分40%。

事实上导演詹姆斯·格雷,他上一部电影《迷失Z城》,口碑同样两极分化,历史惊人相似,那部电影专业评分86%,大众评分57%,果然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

星际探索

迷失Z城

说白了,就是影评人很喜欢,普通观众很抛弃。

认真地讲,电影入围了今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意味着不是什么无脑爆米花爽片,作为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入围金狮奖的电影要么文艺浪漫,要么深含人生哲理,要么反应社会现实,而这部《星际探索》,只是一部科幻片中的文艺片,文艺成分大于科幻,它真的不是让科幻迷满意的纯正科幻片。

倘若把《星际探索》与近些年引进国内的科幻片作比较的话,在各个方面综合考量之下它的确是一部平庸得让人昏昏欲睡的电影。

论硬核,它比不上《地心引力》,论震撼,它比不上《星际穿越》,论紧张,它比不上《降临》和《湮灭》,就算论科幻文艺片,它与《银翼杀手2049》的差距就更加不是一星半点,在主题和格局方面,你会发现《星际穿越》、《降临》等高口碑电影往往是上升到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而《星际探索》只是一个去外太空寻找失踪父亲的故事,仅此而已。

我认为,科幻片是所有电影类型中极度烧钱又极度考验逻辑性以及合理性乃至剧本质量的类型片,制作成本动辄就过亿美元,假如再来些战争场面或者大型毁灭场景,破2亿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最终给观众带来的,大概率会是一部震撼心灵、冲击力极强的视觉盛宴,往往能让我们遐想连篇、畅想未来,令我们的思绪能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也是科幻电影总能名垂青史、入选各大百佳榜单的原因

所以船长一直对这个类型电影情有独钟,极度热爱,用一种既宽容又严苛的眼光审视每一部商业科幻片,下面就来具体分析我眼中的《星际探索》。

首先,有两个地方,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月球枪战

这个未来世界已经发展到可以地月旅行,但是月球还是没有一个没有国界没有国籍的争议领土,而主角赶往月球火箭发射台之前的那一块区域,是属于作战地带,他们在行进过程中遭遇了所谓的海盗抢劫袭击。

开始我就不太明白这一段戏的意义何在,难道是因为影片沉闷地讲了快30分钟,所以要加一个冲突环节调节下压抑的气氛?

看下去后我才大概理解导演的意思,原来是为了让那个与主角同行的太空指挥部上校受伤,从而可以让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全都集中在主角一个人身上,让他只身去探索,增加困难险阻。

挪威船事件

仙王座号飞行路途中遇上了求救信号,是一艘挪威籍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飞船,该飞船被一只发疯的猩猩团灭,我还以为是与《猩球崛起》联动了,这一段戏的意义又何在?看了下去后,罗伊在接受心理治疗时说“我受到了袭击,那是愤怒的袭击,我在爸爸身上看到了那种愤怒,在我自己身上也看到”。

哦,原来这只凶狠的猩猩是导演化身,团灭一艘打酱油的飞船,还害死了仙王座号的船长,仅仅就是为主角的父亲挖了坑,为他那个下落不明的失踪找了个理由,顺便又深化了主角罗伊是一个有自闭症的人,不容许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否则将会像猩猩那样变得很愤怒很狂暴。

这两个片段被放进了预告片用作宣传卖点,所以真正的用意还有一个,就是充当好莱坞商业桥段,影片最开始的天线塔维修现场被电涌或者说能量波冲击造成主角在内的人员坠落,也是有这个商业化考量。

所以要说它是纯文艺片,也不尽然,还是有不少观赏性处理。

说到底《星际探索》作为一部在全球公映的主流消费级电影,如果太枯燥,缺乏娱乐性和冲突性,就很难引起更多观众买账。

即便是好莱坞制片巨头,也不愿意赔钱拍电影。

然而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观赏性,却又远远没有达到引人入胜的程度,我说的观赏性,不是说一定要拍成漫威那种热血亢奋的超级英雄故事,老实讲诺兰的《星际穿越》前半段同样比较沉闷枯燥,让人不太能提起精神,但起码做到了环环相扣,全片弥漫在一种大难当头的紧迫感氛围之中,让银幕外的观众也感受到银幕内的主人翁迫在眉睫的心情,而最后多维空间的高潮又做到了与前面所铺垫的一切相互呼应,顺理成章地击中爆点,令全球观众产生了无法自拔、汗毛倒竖的心灵震颤。

那样的科幻片才是既纯正又一气呵成,最终全球票房狂轰6.7亿美元,重点是中国贡献了高达7.55亿人民币,约合1亿美元,占据电影总票房的六分之一。

星际穿越

可以看出,中国确确实实已经是一个全球大票仓了,劝告所有想在中国赚钱的导演,如果不知道怎么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科幻电影,请好好以《星际穿越》为研究范本,那就是中国观众喜欢的严肃科幻电影经典案例。

如果说上面两个片段还能有合理解释的话,那下面这三个片段安排,船长就真觉得有点逻辑不自洽:

1,抢夺仙王座号

且不说罗伊能轻而易举毫发无伤偷偷摸进正在点火状态的仙王座号火箭,最戏剧化的是,那三个想要制伏他的船员居然一个接一个意外身亡,这智商确定是来自太空指挥部的骨干吗?

事实上整部电影看下来,不仅仅是这个夺船过程处理得太刻意,罗伊的寻父之旅真是一路开挂,凡是危急时刻全都能逢凶化吉,天线塔坠落,月球抢劫,猩猩袭击,无一不闪烁着主角光环。

2,用一块铁板冲回飞船?

我已经不知如何评价这个主角,基本他人到哪身边的人就死在哪,先是在月球死了一批护卫队,后来死了一整队船员,最后似乎说动父亲跟他回地球了,可是父亲还是选择永远留在了太空,然而没有他的到来,这父亲恐怕还会活个十来二十年吧?另外导演没有给出解释他是如何能在利马空间站生活了三十年,我只知道主角一来,好端端的父亲从此便与宇宙融为一体。

魔幻的片段来了,罗伊回到了空间站,而后掀起一块天线铁板,就这样用惯性穿越海王星光环,一路冲回了飞船。

当时我彻底傻眼了,请问这是超人吗?

导演你为什么不干脆点直接让主角用这块铁板直接飞回地球算了?

3,核弹的爆炸力能推回地球?

最雷人、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罗伊回到地球的推力,居然只靠一颗小型核弹爆炸所产生的动能。

在这部电影的设定中,从月球到火星需要17天左右,从火星到海王星需要79天左右,加上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也就是从海王星回去地球的时间,大概要花三个多月,你这一颗小小微型核弹爆炸的推力,竟然厉害到能维持一段长达三个多月的宇宙旅途?

科幻不等于科学,这点我十分认同,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技术和理论在影视里面确实可以做适度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但是科幻也不等于瞎掰吧,这一点,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完全没有自圆其说。

当然,吐槽了这么多《星际探索》的漏洞和不足,船长倒不认为这是一部无可救药的烂片,它也许不是一部卖座的院线电影,却是一部值得思索的文艺电影。

《星际探索》的英文名叫Ad Astra,来自拉丁语,大概意思就是循环苦旅,电影指代罗伊的父亲,利马计划的领导者,抛妻弃子只为苦苦探寻地外生命,耗费三十年却一无所获,我觉得中文名也比较贴切,之所以是叫星际探索而不是星际救援或者星际寻亲,在于“探索”这一个词。

在电影中是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渴望,远远大于对身边人的关心,可到头来,他们都成为了失败者,不仅没有实现梦想,还失去了爱,甚至被国家抛弃,这是一个残酷而悲情的主题。

其实这部电影有一条线索贯穿整个过程,那就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罗伊,是一个有自闭症的人。《星际探索》能够得到金狮奖提名,这一设定我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探索的是浩瀚的宇宙,是失踪的父亲,是神秘的利马真相,更是罗伊封闭自我的内心世界,船长前面说过该片文艺成分大于科幻成分,落脚点就在于这更是一部个人的内心探索之旅。

当然,到了最后主角大彻大悟了,他觉得父亲去追寻的那些东西,表面壮丽震撼,实则空无一物,简言之华而不实,虚无缥缈,导致失败以及变得绝情,而罗伊何尝不是像父亲?妻子经常说他沉迷于工作、就算在一起思绪也不知飘到哪里去,令到家庭关系越来越疏离,幸好重回地球后,罗伊解开了心锁的同时,也懂得了珍惜眼前人的道理。

但瑜不掩瑕,从一个科幻迷角度去评判,我为这部不够严谨、不够合理、不够科幻的科幻电影,感到了遗憾。

综上所述,假如你是个对任何科幻电影都着迷和钟爱的人,建议亲自去看看,但如果是抱着能够收获《星际穿越》那种紧张又惊艳的观影期待,你很有可能会大失所望。

皮特最新科幻电影「投资6亿科幻大片首日530万不到皮特很尽力但中国观众不买账」

电影《阿凡达》重映跟以前的有区别吗?

电影重映就是指电影下映之后为了经典再现或者为后面的续集做推广将电影再次上映。

电影《阿凡达》重映跟以前的有区别吗?

第一次上映和重映的电影内容基本一致,可能重映的在画面质感,影像,声音处理方面,部分细节处理方面可能会更好一点。电影重映的意义在于唤醒影迷心中的情怀,为后续的商业行为做铺垫,可能是为了续集做铺垫推广,也可能为了推出跟电影相关的商品,或者为宣传电影里某个明星/人物创造超级IP,同时也为了能再赚一笔。

《阿凡达》并不是全球第一部3D电影

但它是全球第一部最成功的3D电影,在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带给影迷们一场视听盛宴,将CG技术发挥到极致,极其震撼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让影迷大呼过瘾,精彩的科幻故事,让影迷们回味无穷。它的票房也达到当时的全球之最,并保持十年之久,阿凡达的成功可见一斑。

一般重映的电影跟以前的版本都没有差别

有些年代早的可能会用现在的技术改善下画质,像阿凡达这种年代比较近的不会有啥变化吧。如果说变化,可能就是现在影院硬件设施更先进,体验更舒适了,在观影的时候体验会更好。

《阿凡达》重映究竟扯下了谁的遮羞布?

阿凡达重映之所以票房还能如此高,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宣传,另一方面就是口碑好,还有就是卡梅隆确实是有货。可以说,他拍的电影很容易爆。

与国产电影不同的是,好莱坞更加注重细节,他们为了一个镜头,甚至可以花费10年时间去全世界取景,只为了捕捉一个瞬间。而反观国产电影,大部分不是煽情就是低级搞笑,而且很多特效极其粗糙。比起拍摄取景和制造所使用的成本,导演更愿意把钱投入到高薪聘请大牌明星上面。对他们来说明星的票房效应,远远大于剧本和制作本身。因此,我们之前看到明星拿天价片酬拍戏等娱乐圈的消息。

除了细节方面,一般国产电影拍摄的题材也十分有限。缺乏想象空间

所有的恐怖片看到最后都告诉你这只是一个阴谋,且演员的选角时也没有进行精挑细选,因此大多数演技比较浮夸,什么气氛都没有了,而且结局十分狗血。而推理类剧情的电影,剧本又缺乏新意,基本能一看完开头就能猜中结局的那种。科幻片更不用说了,又缺乏想象力。最后剩下的就只能是煽情和各种低级搞笑了。

这些电影大多数都是些没有营养的东西,真正能直面或者隐喻社会现象的好电影并不多。看完了,也没有多大个领悟,就像参加了一次娱乐消遣活动。

关键还是剧本在思想的局限性上,编剧在编剧过程和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十分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犯了禁忌。一怕观众不买账,没有票房而过分迎合观众。二怕拍摄话题敏感,过不了审。也因此现在拍出来的很多电影,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又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

最后还有一个投资成本问题,以目前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一般电影的票房都十分惨淡,导演通常为了节约成本在拍摄、剪辑包括选角方面就要粗糙很多。至于大制作电影,导演则更愿意选用几个知名演员来给电影做宣传,至于其他方面能省一点是一点,谁也不能保证电影一定能火起来。

皮特最新科幻电影「投资6亿科幻大片首日530万不到皮特很尽力但中国观众不买账」

流浪地球》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流浪地球》项目困难,总结就是没有钱,和没有任何经验,还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吧。

官方在2018年11月14日,曝出的首个“秋裤特辑”,大概有提过一下。实际上只要站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大环境上分析一下,情况一目了然。

中影买下《流浪地球》原著版权时间是2013年左右,但当时只是电影宣布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有很多。

后来确定导演是郭帆,各方面筹备工作准备完毕,2016年中宣布电影即将开拍了。

这个是《流浪地球》电影正式立项,已经报到电影总局,大家都懂的。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电影投资方除了中影,北京文化,还有万达影视。电影主要外景拍摄地,正是万达雄心勃勃打造的世界最大的电影制造基地,青岛东方影都。

2017年5月,《流浪地球》电影正式在青岛开机。

2014年中影筹备这部电影时,公布过预计制作成本是5000万美元,而2016年引入投资方北京文化之后,北京文化又注入了10750 万元,其中北京文化投资的影片制片成本 7250 万元,垫付的宣传和发行成本不低于 2500 万元、不超过 3500 万元。

但不止于此,2018年5月,郭帆导演作为主要股东的“郭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也对《流浪地球》投资3000万元。

这部电影在2017年就杀青,一直在做后期特效,本来预计2018年暑期档上映。但原本《流浪地球》出品方万达出事了。

2017年万达因为一些事情,经营很惨淡,只能全面收缩影视板块,《流浪地球》这个项目,于是受到了波及。

当然,后来万达站出来否认了这个传闻。但当时《流浪地球》前期准备的时候,投资方确实出现万达影视。到底是万达投资后撤出,还是万达准备投,觉得不行没有投资,只有内部人员知晓。

本片最大投资方是中影集团,万达本来是第三投资方,第二是近年迅速崛起的北京文化。现在第三资方万达中途撤资。《流浪地球》的特效和道实在太烧钱了,钱烧着烧着就给烧没了。

明明工作做了一大半,眼看最后这一哆嗦。此时此刻,吴京充当了白衣骑士,选择了带资进组,时间是2018年的5月份。

《流浪地球》现在的资方,由吴京的登封国际,完全取代万达原本的投资方位置。上面说过,是取代还是如何,只有内部人员知晓。

吴京补拍了一个月,考虑到吴京是带资进组,再加主演屈楚萧,李光洁,赵今麦,吴孟达等等,演员片酬不高。

最终几亿投资都用来制作特效,对于拍一部国产科幻大片,基本是够了。

再说说吴京加入《流浪地球》项目,吴京可以说是押上重注,带资进组,补拍一个月,真金白银几千万投进去,还让片方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人气,这是省了很多宣发费用的。

 那么,吴京加入《流浪地球》的理由是什么?

2018年4月,官方曾经有新闻宣传,吴京进入《流浪地球》项目补拍的时候,吴京和郭帆在酒局认识的,这个酒局极有可能是北京文化撮合。

有些观众可能不明白这层关系,吴京大卖特卖的《战狼2》,正是北京文化的投资保底。

当时新闻宣传也有,吴京看了剧本非常的感动,哭得是稀里哗啦的,加上吴京希望推动中国科幻电影,于是毅然决然的加入《流浪地球》这个项目。

最后《流浪地球》无比成功,中国电影票房第一名和第二名,变成了冷锋和刘培强的战争。

《流浪地球》创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大致如此,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