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让老八当太子「八王爷最像康熙却为何当不了储君康熙他当皇帝大清必灭亡」

时间:2022-08-13 10:54:01阅读:550
康熙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可谓是高产皇帝。然而多子多孙也给他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烦恼,那就是应该将皇位传给谁。一开始,康熙精心栽培太子,想将这个嫡长子培养成最合格的储君。然而太子实在不成器,因此连续两次被废…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康熙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可谓是高产皇帝。然而多子多孙也给他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烦恼,那就是应该将皇位传给谁。一开始,康熙精心栽培太子,想将这个嫡长子培养成最合格的储君。然而太子实在不成器,因此连续两次被废掉。太子失势后,康熙的诸位皇子看到了机会,他们拉帮结派、各怀鬼胎,为得就是争得这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而其中,又以八阿哥胤禩的呼声最高。

胤禩为何人望那么高?这是因为他是最像康熙的一个皇子。康熙被称为“圣祖”,为人比较宽厚,非常能容人,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而胤禩正继承了康熙的这一点。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胤禩被江南士子们尊称为“八贤王”。在很多人看来,康熙肯定会选择最像自己的胤禩。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其貌类我”是作为储君的一个大加分项。

然而令大家吃惊的是,康熙非但没有选择胤禩,反而还大骂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此外,康熙还直接对胤禩进行人身攻击,说他是“辛者库贱妇所生”,甚至说如果将天下交给胤禩,大清必会很快灭亡。那么,康熙帝说这番话的用意在哪呢?

康熙在继位之初,尚属于一个励精图治的英主,对吏治抓得很紧。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康熙的进取心逐步消退,开始变得暮气沉沉。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康熙对官员、士绅们过分宽纵,导致朝野上下贪污横行。士绅地主们在地方大肆兼并,鱼肉百姓。为了反抗满汉地主的联合剥削,人民纷纷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向清政府发难。

康熙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天下的紊乱是自己过于宽仁的过错。但是他不敢与所有的地主、文人作对,毕竟他老了,不想自己得一个坏名声。秦始皇、汉武帝经常与知识分子为难,最后被黑成了什么样?熟读经史的康熙自然知晓。但是他也知道,继续这种宽仁政策,必会让爱新觉罗的天下分崩离析,因此在选择继承者上,他绝不会选一个“仁厚”的君主。

如果“贤王”胤禩当上皇帝,他必会“萧规曹随”,做官僚士大夫们的代理人,继续纵容他们鱼肉百姓。毕竟,是官僚士大夫将他推上了皇位,他怎么会向自己的恩主动手?而这一点,是康熙绝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打从一开始,胤禩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他越努力模仿父亲,就离皇位越远,也就越令康熙生厌。

反观四阿哥胤禛,此人就不太受士大夫欢迎。胤禛不苟言笑,不爱交际,城府极深,有“冷面王”之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皇子,反而是康熙最中意的皇储候选人。胤禛一开始就要做孤臣孽子,因此不与官僚士大夫为伍。所以当他挥刀砍向官僚士大夫,丝毫不手软。一个优秀的王者,必然是孤独,必然是敢于得罪人的!

最终,胤禛也不负康熙的期望,在他上位后,立即施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将官僚地主们从百姓口中夺走的钱粮,又还到老百姓手中。地主文人们满嘴仁义道德,实际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雍正(胤禛)强迫他们让利于民,他们自然会用笔做武器,拼命报复雍正,将他描绘成一个杀人如麻的独夫暴君。甚至还编出雍正被吕四娘砍去脑袋的荒谬传说。

虽然背负骂名,但是雍正的新政仍然取得了极大成效,曾经浑浊的官场逐渐变得澄清,人民负担被大大减轻,而国民经济也重获生机,大清帝国的粮仓堆积如山,银库里存有数千万两白银。而这一切,都为自己的儿子乾隆打下了基础,而康乾盛世也就达成了。如果由胤禩当上皇帝,不出二十年,大清帝国必然民变四起,他或他的子孙就会像元顺帝一样,被赶出中原。

或许胤禩并不是一个坏人,也不像康熙、雍正指责的那样不堪,但他绝不是做皇帝的好材料,输给胤禛,一点也不可惜。

赵德芳为什么被称为八王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题目,一般的小伙伴一准就在想,这还用问,赵德芳排行老八呗,可不就是八王爷吗?

你快别扯了,赵德芳搁他们家里头,也就是个老四,您这还带翻倍的?这又不是啥金银财宝的多多益善,排行这东西,这是老天爷安排的,咱说了不算。

那么小伙伴有心想把这事弄明白了,您就听俺嚼咕嚼咕这事。

首选咱把背景交代一下,不然这事呱嗒起来没味。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算是一代明主,说真格的,他要是活的时间久一点的话,指不定宋朝就能称为大宋,变成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可惜啊!天不遂人愿啊,49岁就死了,大宋王朝到他这里,锐气一家伙就没了,后来的皇帝也都是偏安一偶也没啥志向北进,守着一亩三分地也不做他想。

说道这里咱不得不提一鼻子,赵匡胤的兄终弟及,简单的说,赵匡胤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而没有留给自己的儿子。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嘛呀?”

咋说呢?宋朝刚刚结束了咱大华夏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个时间段咱大华夏那打的个稀里哗啦,算是一个大分裂时期,礼义廉耻这一套路很薄弱的,都信奉强者为尊。

很多开国皇帝一死就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年轻没啥影响力,他这嘎嘣一死,有那些个武将啥的,一家伙就给反了,不仅儿子守不住家业,连命也丢了。

而宋朝虽然说把这帮人都打的差不多了,打服了,但赵匡胤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儿子压不住的,所以只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家业和事业,显然赵匡胤选择了事业,就一个字——高!不这么做,很可能历史上就没多长时间宋朝了。

要照这么说,皇位是人家哥哥赵匡胤家里头的,但这是皇位啊,弟弟赵光义拿着这皇位,就不乐意送出去了,防着哥哥家里的儿子们,跟防贼差不多。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

老大赵德秀,没容他长大就死了,这是老天爷的关系,和其他人没多大关系。

老二赵德昭,按理说这皇位应该是这人的。

可这人被赵光义逼的自杀了事,咋回事呢?

有一次赵光义要带着部队打幽州,这赵德昭就想跟着去,一般人说,去就去吧,没啥大问题。

但这赵光义心里膈应的不行,这要是捞到军功,后边可不好压制的,但他也没法说:“你好好呆家里做个闲散王爷就完事了,别瞎操心!”这不行。

于是半路上,赵光义就不见了。好吧有人说是赵光义自己藏了起来,有人说是赵光义有事自己出去办事去了。哎!这事估计只有赵光义自己能说明白了。

不管咋说,这家伙营地里直接就炸了,毕竟皇帝没了,于是大家伙就谋立赵德昭做皇帝,这事正说着呢?赵光义一家伙就出现了,这事就很尴尬的。

那么这次北伐其实很不顺利的,这不回去之后不管咋样都要论功行赏不是,可好多天都过去了,赵光义像是忘记了这事,于是大臣们就督促赵德昭去问问赵光义啥时候论功行赏。

结果赵德昭去问了,这家伙赵光义怒了:“你啥时候当了皇帝,再赏也不会太迟!”

这没鼻子没脸的,仿佛赵光义看见赵德昭就来气一样,一听这话,是个人都明白,这不就是为了皇位的事吗?赵光义撕破脸了。

所以赵德昭回去就自杀了,其实走到这一步不死也的死了。

这家伙可把赵光义弄哭了:“痴儿啊!你何必如此!”

好了,心头大患算是没了,一个追封就能把事解决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不还有俩儿子吗?”

是啊!老三赵德林,这基本上一出生就死了,连个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这名字还是北宋那被金人抓走的皇帝宋徽宗给取的。

这老四就是题主说的赵德芳了。嗯!这赵德芳是病逝的,死的时候才二十二岁,就这时间点上赵光义又哭了,专门去了哭祭,还废朝五天。

所以什么八贤王啥的,真不靠边,这是后来杜撰出来的故事而已。

那么是啥时候杜撰出来的呢?

当然北宋的时候就别想了,谁敢这么干,这不是找抽呢吗?

大家伙都知道,北宋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宋徽宗天天画自己的院体,写自己的瘦金体,没事玩玩什么奇石啥的,就连漕运的粮食都得给他的石头让路,别说这了,遇到桥都能给你扒了,遇到民房没说的扒了,遇到人家的坟头也的扒了。

结果就他这一朝把偌大一个北宋给玩废了,金人入侵,顺道把他押回去,继续写他的瘦金体,画他的院体,只是似乎填了那么一点悲凉,最后在金人的精神折磨下,被折腾死了。

整个事情当中,就跑出来个赵构,被岳飞,韩世忠一群忠臣良将给护送了出来,这就成立了南宋。

赵构可没打算把宋徽宗给接回来,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把皇位留给了赵匡胤一脉的赵眘,也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是整个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他给岳飞平冤,启用主战派,意图收复中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就痛恨赵构亲近秦桧,让秦桧有了卖国机会的行为,这就杜撰出了赵德芳依然活着,这些个忠臣良将一出事,赵德芳八贤王就拿着打王锏就出现,伸张正义。

因为在戏文里头,老二赵德昭死了之后,赵光义自知理亏,人家赵德芳母子上了殿堂一顿质问,赵光义脸红了就给赵德芳赐下了一柄金锏,还给赵德芳封了八个王。

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

牛掰哇,简直就牛掰坏了,一把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所以八个王加一个人身上,可不就是八贤王了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