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戴锦华在抖音讲电影 品读社会与人生「北大教授戴锦华抖音直播剖析电影艺术电影是窗口镜子和画」

时间:2022-08-13 10:26:05阅读:4220
戴锦华是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大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戴锦华一直从事电影领域相关研究,并参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对于电影,她有自己独…

戴锦华是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大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戴锦华一直从事电影领域相关研究,并参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对于电影,她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直播中,戴锦华首先指出,电影不是单数而是一种复数形式,世界上不止有一种电影。如漫威系列科幻电影代表了大手笔、大制作的好莱坞式大片,但好莱坞同样不乏类型丰富的小成本电影,它们共同支撑起了庞大的好莱坞“电影工厂”体系。戴锦华说:“如果你真正爱电影,一定要试试各种电影,了解各种电影,这会使你观影的乐趣变得更加丰富。”

在讲到电影的发展历史时,戴锦华特别指出,在影院集体观影是电影作为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胶片时代被终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或观看短片,“但电影仍然是工业的,电影艺术是一种公共艺术,公共性是电影的重要前提。”

说到电影就离不开电影语言。戴锦华告诉大家,所有关于电影语言的讨论都是从三组比喻开始:窗口、镜子和画。在接下来的直播中,她围绕这三种比喻对电影的意义展开了详细阐述。

电影作为窗口的意义是指什么?戴锦华介绍,所谓窗口,是指人们通过银幕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画面,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她以《隐入尘烟》和《小偷家族》举例,指出这样的电影让我们看见了不一样的人群。“正是这种看见,让我们体会到共情,我们自己的人性也得到丰富。”

当人们把心里的梦想和渴望投射到电影上时,电影就变成了镜子。戴锦华用“电影魔镜”这个词来形容电影这面镜子的魔力。她说,“当我们看一个电影时,不光是看这个故事,而是重新回到讲这个故事的年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渴求和梦想。”人们通过电影之镜照见自己,也照见昔日的风光。

“我们在电影中自觉不自觉地获得生命中的美育”,这就是电影作为画的意义。戴锦华在直播间展示了《一代宗师》《磨坊与十字架》等电影剧照,指出电影是一门“用光做画,用光书写”的艺术,电影艺术本身必须成为美的营造,每一幅画面都包含着构图,都包含着光与色。”

在直播最后,戴锦华还就网友们关心的电影问题进行了回答。有网友希望她推荐几部暑期适合给孩子观看的电影,戴锦华则表示,只有好电影,没有只属于孩子的电影。她以伊朗电影《小鞋子》举例,指出这部电影使用了简洁朴素的电影语言,“但所包含和看见的绝不只是孩子的世界。”

能推荐一些电影吗,可以增加艺术审美的?

1.学习配色篇

(1)《心灵奇旅》(2020年,豆瓣评分8.7分)

(2)《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年,豆瓣评分8.9分)

(3)《聚会》(2016年,豆瓣评分7.9分)

(4)《肌肤》(2017年,豆瓣评分7.7分)

(5)《阿凡达》(2009年,豆瓣评分8.8分)

(6)《银翼杀手2049》(2017,豆瓣评分8.3分)

2.学习构图篇

(1)《至暗时刻》(2017年,豆瓣评分8.5分)

(2)《只有芸知道》(2019,豆瓣6.3分)

(3)《丹麦女孩》(2015,豆瓣评分8.3分)

(4)《伦巴》(2008,豆瓣评分8.3分)

(5)《1917》(2019年,豆瓣评分8.5分)

3.学习光影篇

(1)《傲慢与偏见》(2005年,8.7分)

(2)《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豆瓣评分8.7分)

(3)《天堂之日》(1978年,豆瓣评分7.9分)

(4)《生命之树》(2011年,豆瓣评分7.1分)

(构图也很棒!)

(6)《燃烧女子的肖像》(2019年,豆瓣评分8.6分)

好了,以上就是今日的各种推荐。

其实很多电影都有色彩、构图、光影等美学知识,只是你看电影的时候需要注意。

比如说《至暗时刻》,很多人可能就关注了丘吉尔的牛x,而忽略掉了整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所以身为艺术生,不仅仅是去看这些有艺术成分的电影,

更需要从普通的电影,甚至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

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成为“心有瑰宝,璀璨绚烂”的艺术家。

(码字找图不易,如果喜欢请点赞再收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