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森林里迷路了,假如你在森林里迷路

时间:2023-01-03 12:26:40阅读:3485
《我在森林,也许迷路》尽管彼得·汉德克拿了他自己觉得该废除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依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如果你是维姆·文德森的拥趸,或者戏剧爱好者除外。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受众当然是对他感…

《我在森林,也许迷路》

尽管彼得·汉德克拿了他自己觉得该废除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依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如果你是维姆·文德森的拥趸,或者戏剧爱好者除外。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受众当然是对他感兴趣的人,其次是对一个“非典型作家”这一身份感兴趣的人。如果是被风景或画面吸引,我更推荐你去看别的,因为这位主角根本不会因为镜头的浪漫或对自己的形象有益而妥协;换句话说,好的一点是由这样一个人来做纪录片里的动作,反而会降低你对“表演”的戒备心。

乍一看“小森林”式田园牧歌之下,却尽是他的傲慢与笨拙。例如,像是童话里会出现的、由海边贝壳码成的小径,成因却是他野蛮的踩踏和没有章法的一通乱刨;在窗台旁边为衬衫别上钮扣,尽管阳光让他拥有了一张平和的脸,气氛却暗涌着由于屡次穿针失败引发的暴躁。

看完也许你会和我有类似的感觉,即他在某些时刻显得叛逆而乖张,是因为他是一个高度沉浸于自我意识中的人。这部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这件事:年轻时留着约翰列侬的发型,在发表政治论见时唱反调,也在“观众就是上帝”的剧场“骂观众”;成为一个老人之后回忆过去,也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和蔼、亲切、释然,当女儿说起自己的童年因为沉默的教育并不幸福时,他甚至依然非常自然地坚持着“孩子的沉默是一种美丽的沉静”。多么让人苦恼,又多么古怪有趣的人!

甚至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部纪录片,把它当作一个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跨越时空的社交实验,也许“他说了这一点之后,就悄悄控制了我们隐藏的想法”,而我们作为观众,也可以非常自由地理解每个画面,完全“不需要与作者的意见重合”。

为了保证能从多个维度共享这种体验,强烈建议你选一个闲暇(但精神并不疲惫)的日子,在看这部记录片之前,先看一部维姆·文德森,大概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以上涉及彼得汉德克的描述,都有一种颠三倒四又充满矛盾的离奇感了。

资源指路:这个无能为力……大家各显神通吧(懂得都懂)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