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到钱小豪就以为是僵尸片拍江湖秘术照样好看
小时候看电影,林正英的僵尸片系列总会成为一部分人的童年阴影,那是最早期的“恐怖电影”,也是能够不吃药、不精神错乱、不悬疑真正有“鬼”的港片。
英叔之后,原以为香港的僵尸电影会就此没落,没想到钱小豪的一部《龙云镇怪谈》却又让中式恐怖燃起了希望,作为2022年小编看完的第一部片子,可以说看出来团队的用心。
虽然在平台上面大家对于这部《龙云镇怪谈》褒贬不一,但是作为国内电影环境下,“阿飘”无法出现的情况下,光看剧本的逻辑,还是得到了肯定。
很多人把钱小豪认定是林正英的“接班人”,毕竟钱小豪当年在不少英叔的系列中都是英叔的“徒弟”,所以看这部片子,真的是奔着情怀而去的。
说实话,如果这部电影里面没有钱小豪这样的老牌打星,那么会减分很多,毕竟钱小豪对于武打的轻车熟路,能够撑得起“计先生”这样的主线角色。
说白了,一个恐怖片里面,如果不是全员挂逼,那么一定要有一个自带BUFF的人,不仅能够HOLD住全场,还要通过他的角度将观众带入到故事里面。
同样是武星,乍一看有的人已经飞黄腾达,而有的人却有名却无法得到与名相匹配的“利”,不得不感慨还是市场选择的原因,毕竟能够用特效代替武打,是最便捷的方式。
而同样是“真打”的那匹武星,要么就是年纪大了已经退位,唯有钱小豪还在坚持,所以当“计先生”出场的时候,武打方面让《龙云镇怪谈》得到了加分。
而计先生在对付幻术僵尸之时,那一幕把人仿佛拉回了当年他和英叔的《僵尸先生》,过去是师徒联手对付僵尸,而今是父子档(题外话,主演小林爷是戏外钱小豪的儿子)共同对付僵尸。
可以看出来,钱小豪还在坚持着中式恐怖风,虽然因为时代的变革,里面的“阿僵”要发生变化,但是在如今都在为市场改变方向的时代,有人还在坚持延续我们的情怀,无论片子好否,都值得一看。
Part 2大部分人吐槽点在于,氛围不够恐怖,秘术加上了机器人感觉极其违和,于是这样的“假恐怖”让人感觉是在消费情怀,这部分的人大多数过去都是英叔电影的粉丝。
但是如果能够理解到现在对于电影的限制,那么就会对此有所理解,不这么拍,不这么改,也许这部《龙云镇怪谈》就无法面市。
建国之后无法见“阿飘”是惯例,否则电影就会无法上映,所以大部分的国产恐怖片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阿飘”合理化。
早期的恐怖电影会把原因归为“精神错乱”“吃药幻觉”“人为制造”的原因,套路用多了,理解的人也能够理解,但是还是忍不住反手给了一个低分,毕竟我要“真实”恐怖感,而不是“套路”。
所以“中式”恐怖电影,一直都有好的题材,毕竟民间奇闻异事的素材多得很,最后却要改编的合理化,例如《京城81号》,《绣花鞋》这样的恐怖电影最后看的人非常尴尬。
有情怀的影迷停留在港版老剧中,那个时候“阿飘”可以存在,僵尸他可以自己“蹦”的,而《龙云镇怪谈》为了影迷情怀努力捡起来这情怀,也只能够搭建在“方术”之上。
所以即便感觉到拍得不尽如人意,但是留下的更多是让人叹息,那便是看到了努力却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
Part 3但是剧本的逻辑却比大部分的恐怖悬疑片要的好得多,不仅结合了民间传闻,“拍花子”、“造畜”这些传闻都是社会中真实发生过的,90年代的时候还有民警揪出了这些乞丐团伙,拯救了一些小孩。
并且里面的伏笔埋得多,最后也会自圆其说,并不会埋个烂坑给到影迷。
例如,老林当年拯救的那个孩子,最后成为了自己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小林爷,并且继承了自己探长的位置;宋三江多次不死并非是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用了易容术。
机器人的出现用了《鲁班书》中的肉傀儡来解释,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宋三江的团伙能够懂得如此多的方术。
最让人惊喜的是,宋三江只是一个代号,所以很多诡异的事情都是因为团伙分头作案,这一切就可以解释清楚了,让《龙云镇怪谈》主线清晰明了,如果从悬疑上来说,是一个合格的悬疑逻辑。
另外影片中也埋下不少的伏笔,一为小林爷的身份,计先生用小林爷的血枪毙了宋三江,并且说小林爷的血中有毒,而小林爷,其实是当时从邪门乞丐手上拯救过来的孩子,彼时小林爷已经被乞丐做法,只不过中途被强行停止。
而最后,宋三江死之前还说了一句“她回来了。”计先生眼睛瞪大,联想到宋三江曾经幻化的一张脸,不难猜出--那个“她”,很有可能是计先生的同门师妹,当年很有可能没有死。
所以对于《龙云镇怪谈》,虽然评分不高,但是小编却认为是一个好的开端,也看到了创作团队的努力,对于大环境下还能够坚持情怀的团队和影片,可以多给一些包容和谅解。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