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两千年亡国史,以色列打过哪些战争

时间:2023-01-03 02:54:57阅读:1941
1948年5月14日,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期满的前一天,当地犹太机构的负责人大卫.本.古里安宣布建国,成立以色列国。在经历了1900年的流散之后,一个古老的王国就这样在同一片土地上复活了。而它唯一的公开依据…

1948年5月14日,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期满的前一天,当地犹太机构的负责人大卫.本.古里安宣布建国,成立以色列国。在经历了1900年的流散之后,一个古老的王国就这样在同一片土地上复活了。而它唯一的公开依据就是一本古老经书上的几行文字,这在人类近代历史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类比的事件。更重要的是主导了这一过程的力量,至今仍然从精神到物质上极大的影响着人类的命运。

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建国

如今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仍然隐藏在各种有迷惑性的外衣之下。例如奠定了以色列建国基础的贝尔福宣言,是英国政府在1917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这让重建是为了“补偿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损失的”说法站不住脚。并且虽然犹太复国是一起宗教意味极其浓厚的事件,但奇怪的是带头宣布建国的本.古里安并不是一名犹太教信徒,而是一名无神论者。

而相当一部分虔诚的犹太教徒反而不赞成重建,他们认为在弥赛亚(救世主)出现之前就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明显与圣经中上帝的旨意相矛盾。这提示我们推动这一切的真正力量仍然被隐藏在鲜为人知的幕后,它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三代人世仇的推手,也是理解当今中东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一次中东战争

1799年7月15日,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市郊外,法国上尉皮耶.布夏贺正指挥部队挖掘防御工事,意外挖到了一块黑色石板,它立即被送到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古埃及研究所。这块同时刻有三种文字的石碑,成为破解古埃及文字的关键,被命名为“罗塞塔石碑”。但如今,这件珍贵的文物没有被存放在巴黎卢浮宫,而是在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英博物馆。这是当年大英帝国粉碎拿破仑的欧洲霸业所赢得的众多战利品之一。

就在发现石碑的同一年,英国的炮舰驶进了巴勒斯坦北部的阿卡要塞,这里是地中海东南的重要港口,扼守着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在过去上千年中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大约500年前,土耳其人耗费了几代人的时间,终于将最后一批欧洲人从阿卡要塞赶走,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如今他们却不得不主动打开大门迎接英国人的到来,因为他们需要共同抵御另一个来自欧洲的强敌拿破仑。随着近代以来奥斯曼土耳其的逐渐衰弱,欧洲列强开始讨论如何瓜分帝国的势力范围,这一命题贯穿了18和19世纪的欧洲历史,被称为“东方问题”。

大英博物馆内的“罗塞塔石碑”

1799年,为了切断死敌英国与东方的贸易联系,将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拿破仑选得了远征埃及和叙利亚,同样无论付出任何代价,英国都不能允许强大的拿破仑再控制中东,失去通往远东的海上道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选择支持日渐衰弱的奥斯曼土耳其,与穆斯林合作将炮口对准了同样来自欧洲的基督大军。拿破仑将军则选择了支持土耳其的敌人,他一边呼吁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土耳其人的统治,一边召唤犹太人投入自己的麾下,称他们是巴勒斯坦真正的传人,并承诺法国将为犹太复国提供保证和支持。尽管随着拿破仑远征的失败,他的承诺很快变成了不切实际的口号,但这是欧洲第一个有实力的大国提出类似的建议。

在此之后,无论哪个大国在中东陷入战争,总有人会建议以色列复国,将这块战略要地纳入势力范围的同时,把犹太人的财富、影响力也归到自己一方。实际上后来的英国也认为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选项。19世纪著名的犹太家族罗斯柴尔德,已经在整个欧洲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跨国金融网络,成为当时各个国家都绕不开的融资渠道。向政府发行战争债券,甚至成为了罗斯柴尔德银行的支柱业务。从1813年到181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大力资助了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绕开法国的封锁,向惠灵顿公爵在欧洲各地的军队运送金条。仅181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又向英国在欧洲大陆的盟友提供了980万英镑的战争贷款,作为回报英国也开始对将巴勒斯坦地区交给犹太人管理,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政治热情。

罗斯柴尔德家族

1899年,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联合会成立,旗下有30多个组织和5万多名附属成员。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耗尽,以及帝国内部对英国的不满不断加剧,英国越来越认为支持犹太人复国是一个可行的备选方案。时间到了1914年,此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亲德势力到达了危险边缘,日益紧迫的局势让英国认识到抛弃奥斯曼已经刻不容缓。

1914年8月5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的第二天,两艘即将在英国造船厂完工的奥斯曼战舰被英国皇家海军紧急征用。这决定引起了奥斯曼帝国的愤怒,因为帝国已经支付了全部费用。几天后,两艘德国巡洋舰通过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前往君士坦丁堡,他们连同上面的德国船员一起被正式移交给奥斯曼海军。尽管总理赛特.哈里姆相信土耳其帝国的最佳选择是保持中立,但是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是一个狂热的主战派,认为跟随强大的德国才能恢复帝国的旧日荣光。

奥斯曼土耳其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

两个月后,恩维尔.帕夏没有征得任何部长级同事的意见,命令奥斯曼海军,包括那两艘由德国船员驾驶的战舰进入黑海,攻击了俄罗斯舰队。恩威尔成功地将奥斯曼土耳其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站在了同盟国一方。11月5日,英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宣战。四天后,英国内阁就召开会议,时任财政大臣大卫.乔治在会议上主动提到了巴勒斯坦的最终命运。这里的关键地理位置决定了一旦土耳其帝国解体,英国必须将其据为己有,要么自己直接统治,要么通过傀儡间接统治。

对于傀儡当时的英国有两种选择,原本就生活在那里的阿拉伯人或者急于复国的犹太人,最终与拿破仑一样,英国选择两个全都要,一边秘密承诺战后将巴勒斯坦交给阿拉伯人,换取他们起义反抗土耳其的统治;一边与犹太复国主义者谈判,换取犹太人在财富和影响力上的支持,这是典型的英国实用主义外交风格。先用空头支票换取实际好处,事后再选择性兑现。谁先丧失利用价值,谁就会遭到无情的抛弃。

奥斯曼土耳其攻击俄罗斯舰队

结果证明犹太人在证明自身价值方面更胜一筹。当一战陷入僵局,犹太人巧妙地利用欧洲各国都想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的野心,掀起了一场席卷全欧洲的外交公示,很快便取得了英、法、意等国的广泛支持。法国外交大臣儒勒.康朋热情地表示,犹太民族在千年前被驱逐的土地上重建国家符合上帝的旨意,是一件正义之事。虽然各国都喜欢援引旧约上的文本强调这件事的道德含义,不过假如这些文本真的如此神圣,很难理解欧洲为什么会广泛存在迫害犹太人的传统。显然欧洲列强更加关心的是谁支持犹太人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谁就可以将这片土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获得犹太人雄厚财力的支持。

1917年6月19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与英国犹太社区领袖罗斯柴尔德勋爵和魏兹曼会面,商讨复国计划。会后罗斯柴尔德勋爵起草了一份46个字的草案,这便是奠定了以色列建国基础的“贝尔福宣言”的原始版本。这是一个伪装成道德声明的政治宣言,宣称以英国为首的所有正义国家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家园。宣言中所使用的“民族家园”一词是英国人刻意选择的,这不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和国际法术语,它的含义非常不明确,这意味着这个所谓的家园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只有依赖英国的保护才能维持下去。

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及贝尔福宣言

1918年由犹太复国主义志愿者组成的犹太军团协助英国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不过在随后的局势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一个是英国国力衰退的速度,另一个是犹太人对摆脱英国控制的急切渴望。1944年2月,当英美还在为诺曼底登陆计划的细节争吵不休,巴勒斯坦的地下犹太组织伊尔贡开始迫不及待地暴力反抗英国的统治,要求英国立即将权力移交给临时犹太政府。随后,英国设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海法的移民和税收机构就接连遭到了爆炸袭击,直到二战结束,犹太人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1947年7月,为了报复英国处死三名组织成员,伊尔贡将两名英国中士绞死在了树林中,彻底激怒了英国托管政府。7月31日,当纽伦堡军事法庭还在审判纳粹德国战犯的罪行,成群结队的英国警察和士兵开动6辆装甲车开始在特拉维夫公开袭击犹太社区,砸烂商店和公共汽车。同时英国本土也掀起了反犹太浪潮,各地出现了绞死所有犹太人,希特勒是对的等标语。此时距离德国投降仅仅过去了两年,“中士事件”让英国意识到继续维持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只会让双方的暴力行为升级。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谁也担不起希特勒第二的罪名。

以色列地下组织伊尔贡反抗英国统治

两个月后,英国内阁宣布提前结束委任统治,主动撤离了巴勒斯坦。英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判断了形势。二战后,埃及、伊拉克等成为了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并且与英国结盟。同时英国认为犹太人对自己的服从是有保证的,或者即使有轻微的反抗也是可控的。为了缓和同阿拉伯盟友之间的关系,英国政府开始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并屡次拒绝犹太人独立建国的要求。但是他没有想到,持激进反抗态度的犹太人根本不是微不足道的少数派,那位下令处死两名英国中士的伊尔贡指挥官梅纳赫姆.贝京,在英国人撤走后不仅成立了政党,还当选为以色列第六任总理。当然更重要的是,二战过后,英国本土的经济凋敝,已经无力支撑中东的局面。

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美国开始接过主持中东大局的身份,并延续了英国的外交思路。小小的巴勒斯坦地区在谁手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保它不落入另一个欧洲霸主手中。无论是曾经的拿破仑、刚刚失败的希特勒,还是新兴起的苏联,从实力角度看,以色列是一个四面临敌的小国,美国是一个呼风唤雨的超级霸主,无论如何衡量他们之间似乎都应该是绝对的从属关系。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民族,犹太人的危机意识深入骨髓,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刚上台就痴迷于研制核武器,以获得最终的安全保障。但美国最初并不支持以色列核计划。

以色列从建国至今领土变化

为此,以色列选择与英国和法国进行秘密合作,让美国十分不满。1963年4月,恪守核不扩散原则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对以色列的核设施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以确定他们只能用于和平用途。美以在核武器上的矛盾达到了顶峰,以色列一度担心肯尼迪会派空降部队直接控制以色列的核设施。幸运的是七个月后,以色列的担忧随着德克萨斯的一声枪响彻底消失了。此后美以之间尽管保持了紧密的合作,但仍然摩擦不断。归根结底,美国的最大利益是维持中东地区各方势力的力量平衡,巩固自身的霸权地位。而以色列的最高目标从始至终只有一个,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重合。

回顾以色列建国至今的整个过程,从拿破仑的野心点燃犹太复国主义的希望,到凭借雄厚的财力争取大国支持,再到独立拥核成地方一强。这一表面上看起来宗教意味极其浓厚的世界,所有的关键节点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利益博弈,那些道德意味十足的经文跟如今所谓的价值观外交或者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样,只是他们在高举利剑之前在胸前画着十字罢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