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伯阳到一年级女生志愿军在三八线上看过哪些电影

时间:2023-01-02 05:36:02阅读:3858
从《一年级女生》到《夏伯阳》——志愿军在三八线上看电影这两天到济南,遇到了一位十分喜爱的“老朋友”,这就是志愿军老兵李继德。蒲扇般的大手,洪钟般的嗓音——87岁的老兵李继德,有着山东人典型的爽朗和高大身…

从《一年级女生》到《夏伯阳》——志愿军在三八线上看电影

这两天到济南,遇到了一位十分喜爱的“老朋友”,这就是志愿军老兵李继德。

蒲扇般的大手,洪钟般的嗓音——87岁的老兵李继德,有着山东人典型的爽朗和高大身材。

捏得人手疼,但是好久不见,看到老爷子依然如此康健,老萨实在是高兴。老爷子这次穿了一身特别的军服,这又是从哪儿来的?

老人家告诉我,最近站岗去了,当哨兵嘛,当然得有一身军装喽。

站……岗?我国哪个部队需要87岁的老兵去站岗呢?

原来,这是一身我军空降兵的军服。老爷子此前是去了武汉,到那里的部队去站了一班岗。这支部队是如今我国第一个空降军,和老爷子有着不解之缘。70年前,老人家便是跟着这支部队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恶战——上甘岭。当时在身边还有一位大他5岁的战友,他的名字是黄继光。

李继德是被从战场上抬下来的,身负三枪七创;而黄继光,永远把生命定格在了上甘岭上。

老人家是想老战友了吧,所以去了老部队。我是这么猜的。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第一次见到老人家的时候,他曾很清晰地告诉我,黄继光后来被称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这样拗口的外国名字,李老却说得十分流畅,让我有点奇怪,老爷子看出来了,说这个名字我记得清楚呢,当年我和黄继光一起看过他的电影呢。

苏联著名导演列奥尼德·卢柯夫的确曾经拍摄过一部反映他事迹的电影,叫做《普通一兵》,主演是苏联功勋演员弗拉基米尔·巴拉索夫。这部电影很成功,是当时红色阵营中很多国家都引进放映过的,我国也不例外,不过……

和黄继光一起看电影?在哪儿看电影?

当然是在朝鲜啦。

这个回答让我颇为意外。谈到志愿军,我们想到的便是爬冰卧雪,艰苦卓绝。难道在弹雨纷飞的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还有机会可以看电影?!

事实证明我是有些孤陋寡闻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看电影并不是一个传说。

在抗美援朝初期,面对一个强大而缺乏交手经验的疯狂对手,志愿军的补给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前线部队也有过十分艰难的时刻。但是,也正是这样严峻的考验,迫使我军在后勤工作上投入了极大的努力。

据我们所知,从原子弹到华为,中国人一旦认真起来,似乎无所不能,面对朝鲜战场上的补给危机也是一样。到了五次战役之后,随着中美双方进入对峙状态,我军日益完备的后勤系统给前线送上去了越来越多的物资,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总在不断改善。

常香玉在前线慰问演出。

物质条件在改善,精神层面也是一样,包括常香玉、侯宝林这样的艺术家也出现在了抗美援朝的最前线。随着我军防空力量的不断加强,美军飞机的攻击也多了很多忌惮。这样,1952年后,在战斗间隙,就有了部队在前线放电影的情况。比如在上甘岭,双方全线开战之前,志愿军和美军都在前线放过电影。

志愿军的电影放映队。

有意思的是,双方放的内容,也有着接近之处,我军放的是《夏伯阳》和《普通一兵》,美军放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纪录片《坚强不屈》,都是带有英雄主义意义的影片。美军回忆,每当放这样的影片,那些无聊的大兵便会口哨声四起,但是“教育效果还是有的”。

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放映的地点有时就在前线的炮火范围之内。在这类地方双方会有默契,不会打放电影的地方。推测原因,到了对峙期,美军厌战的情绪越来越明显,而且他们也不想招不自在——毕竟美军也要看电影啊,到了战争后期志愿军的炮弹也比水桶还粗了,朝美军的电影放映点上来两下,他们也吃不消。

在战场上对峙的时候,有时会有些看似不可思议的默契。比如南疆自卫反击战期间,双方都很一致地不打对方的女兵,理由却不大相同。

我军不打,是因为对方和法国、美国,我们打了几十年仗,寡妇很多,一炮下去闹不好就造出几个孤儿来,中国人不忍心。

对方呢,是因为如果打了某个有女兵的猫耳洞,那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会把一山的中国小伙子都招得嗷嗷叫,不拿炮弹把对面的山头犁几遍是不能算完的……

随着对峙阶段的延伸,残酷的战争之外,电影慢慢成为志愿军部队在有可能的条件下一种难得的娱乐。

甚至在前线还会放映一些轻松的影片,比如《一年级女生》。

《一年级女生》是苏联1948年的电影,其故事和朝鲜战场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这件事是真的吗?

看到我有些狐疑,一位和我谈到此事的志愿军后代便发了这样一张照片给我。

在这张志愿军46军在三八线上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电影队预告左上方便清晰地写着“今日上映 一年级女生”。

我想,这背后既有着给部队在战斗间隙放松的原因,也代表了前线官兵们对未来的憧憬吧。

而给我照片的朋友还问我——看到照片上还有什么特别的人物吗?

都是背对着我们,即便是特别,我也认不出来啊。

注意,最前面有个站着的女兵,这是我们的放映员啊。

女……放映员?

这不免让我感到大吃一惊。要知道志愿军中的确有女兵,主要集中在卫生和保密部门,而前线的战斗十分残酷,在大多数部门应该找不到女兵的影子。电影放映员虽然听来是个文气的工作,但战场前线上的放映员需要扛着几十斤的放映机和胶片上山下岭,一般的女生,恐怕也干不了吧?

看我不大相信,于是对方又发了一张照片过来——这回不能不信了。

对方告诉我,志愿军46军的这位女电影放映员,大名叫做王小英。她之所以会出现在前线,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原来,王小英的父亲,才是46军第一代电影放映员。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他本来的职业就是电影放映员,战斗打响后,他便随着部队上了前线。

那么,王爸爸又怎么把这份工作交给女儿了呢?

这是因为王爸爸在志愿军部队中放电影,目睹战场的情景,觉得放电影毕竟是后方工作,自己是七尺男儿,应该和战友们一起到战壕中去战斗。因此,他放弃了这份工作,决定到前方去作战。

可是放电影是个技术活,首长不舍得他去前线,便说你要走了,这份放电影的工作交给谁呢?

王爸爸便说,我女儿也会。

于是,16岁的王小英,便到了前线,变成了一名志愿军的电影放映员。

原来如此。

忽然觉得有个遗憾——这些照片中,我们这位女放映员王小英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后背或者侧脸,能不能让我们看看,在战场上英姿飒爽的女放映员是个什么样子呢?

能发一张来看看吗?

发一张来看看嘛。

您有这样的照片吗?

发一张来?

在线等……

等……

……

咣,对方忽然就发来了这一张。

又是一张……

老萨,收到了吗?怎么样?

女神。

过了半天,我回了这样一句。

可不是嘛,当年我们的这位女放映员王小英,在战士们心中,肯定就是女神啊。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