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被当作弱点的世界,恶人致命的弱点
在好莱坞,评价一部电影是否成功,有两个标准:票房和奖项。前者体现普通观众对电影本身的喜爱程度,而后者则反映了专业评委对电影艺术价值的肯定。
这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二者缺一不可,有了高票房而没有好口碑,则难免沦为圈钱的“烂片”,而有了好的口碑,却没有票房保障,则又陷入“小众电影”的范畴,曲高和寡,难以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接受。
幸运的是,电影《弱点》完美契合了这两点:《弱点》获得了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而主演之一的女演员桑德拉·布洛克荣获最佳女主角奖,拿到了演艺生涯中的首个“小金人”。在豆瓣上,接近18万观众参与打分,给出了8.6分的高分,而整部片子,在同类型的剧情片和家庭片中,《弱点》好评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票房收入上也堪称“奇迹”,这部投资仅为290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上映三周,票房累计1.29亿美元,全球票房累计超过3亿美元。
上映之后,外界对这部电影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喜欢的,称其为“励志经典”,不喜欢的,则攻击它是美国披着伪善面具,贩卖美国“普世情怀”的电影。抛开这些偏见不谈,我始终认为:如果这也算伪善的话,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伪善”。
01在好莱坞影史上不乏励志类电影,譬如说《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等,而电影《弱点》同样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类电影。故事脉络清晰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讲述了迈克尔从寂寂无名的小人物,一步步成为世界知名橄榄球明星的励志故事。
迈克尔的成长经历暗暗契合了美国观众对英雄典型的期待:在美国人眼里,英雄就是那些经过个人奋斗获得金钱与地位的人。而迈克尔的经历非常符合这一点,他出身卑微,身世坎坷,又是黑人,被不同的人家收养,却只能睡在沙发上,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床,在生活的重压下险些流落街头,可是凭借过人的运动天赋在橄榄球比赛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一步步成为了职业球星,获得价值千万美元的签约,他成功了。
跳出电影反观迈克尔的成功因素,不难发现:促成迈克尔成功的,是本身的善,以及来自于收养迈克尔的陶西夫妇一家的善良。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意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人都有两面性,善与恶在人的内心相互交织,此消彼长。在电影《弱点》里,无处不彰显着人性的善。
02迈克尔的童年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童年,母亲是个瘾君子,父亲在他刚生下一个周时就抛弃了他,这使得他的童年一片黑暗,亲人分崩离析,母亲无力抚养生下的众多孩子,只好将他托付给福利机构或者愿意收养他的独立家庭。
但家庭的巨大变故并没让迈克尔性格变得阴郁,内心滋长出恶的因子。相反地,他依然保存着内心的善意:看球赛时,他独自留下收拾垃圾,橄榄球训练时,他不肯撞倒球员,陶西家的小儿子一起乘车出车祸,他首先的反应是伸出手去保护小陶西……和陶西夫人一起去黑人贫民窟,受到骚扰时,他说会竭尽全力保护她。
陶西夫人问迈克尔:你是怎么做到保存这份内心善良的?
而迈克尔的回答是:这源于我的母亲。
母亲在干坏事或者吸毒的时候,总会先蒙住儿子的眼睛,然后等一切都结束后告诉儿子:一切都过去了,世界很美好。
也许,正是这点看似单薄的善意让迈克尔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丝美好的幻想,不肯轻易放弃心中的善良。这也是迈克尔被收养之后会反复“逃”出去找到母亲并照顾她的原因。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迈克尔的善良,使得他遇到他了同样善良的陶西一家。
在迈克尔即将流落街头的时候,陶西一家收留了他,在迈克尔走投无路时,是陶西一家收养了他;在迈克尔在学校遭到同学嘲笑和质疑时,是陶西的女儿不避嫌地和他一起学习;在迈克尔参加橄榄球训练不得要领时,是陶西夫妇小儿子一直陪伴他,为他指点迷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而善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善良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在电影《辛德勒名单》里,以犹太人为谋生工具的辛德勒,从无良商人到跨越国界和民族界限拯救数千犹太人的英雄,凭借的是内心的善良;《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从一个投机取巧的商人,到愿意为白血病人倾家荡产的英雄的转变,同样是源于内心的善。善良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也是获得内心救赎的最佳途径。
陶西一家的善意,拯救了迈克尔,而陶西一家的善良,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03美国是一个基督教色彩很强烈的国家,电影里陶西一家是基督教的坚实拥护者。
根据盖洛普调查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美国每10个人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基督教对自己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基督教组织,大约每6个人坚持每天祷告,有50%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道德的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必去教堂,在美国有30多万个以上的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
《弱点》里也有很多体现基督教的色彩,多次用镜头特写对准了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大门上的格言:依靠人, 或有可能 ;依靠上帝, 一切成为可能。基督教是美国人的主流宗教信仰,尽管美国社会依然存在很多社会问题,但他们依然坚信,解决的方法就是重新回归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念。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小细节:陶西夫人在收留迈克尔的第二天,正好是美国人的感恩节。一家人只顾着看橄榄球比赛,这使迈克尔受到了冷落,。看到这一幕,陶西夫人关掉了电视机,并让丈夫和孩子都坐到了餐桌前面举行正式用餐,一家人一起祷告。
感恩和心存善念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国人心里,这不仅仅是一种盛大的仪式,更是洗涤内心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除去宗教信仰之外,美国人追求的平等观念、独立发展和权力意识又是另一种更高级的“善意”。
在陶西一家人的身上,这种高级的善意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收留迈克尔的这件事上,陶西夫人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并征询了他们的意见,不仅如此,在迈克尔选择读大学这件事上,陶西夫人也充分尊重了迈克尔的选择。
影片的结尾,迈克尔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橄榄球比赛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完成了人生的转折,电影以画外音的形式道出了全片的深刻内涵。
陶西太太说:并不是我成就了迈克尔,而是迈克尔改变了我。
这与佛家的渡人渡己有异曲同工之妙,渡人,也是在渡己。迈克尔在陶西一家的帮助下,找到了社会的认同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追求,而陶西夫人,则在迈克尔的身上找寻到了内心的救赎,从最开始流于形式的“慈善”,最终学会了更好地尊重别人,点燃自己内心的善,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善意,缺乏的是相信善意的心灵。
如果说陶西一家的善良是伪善的话,那么,我希望这样的“伪善”多一些,再多一些,那样,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些光明,多一些温暖。
——END
参考资料:
1,王佳莉:《弱点 》的文化解析
,2,李娟:《从电影《弱点》看黑人运动员的身份认同构建》
3,苗 珺 张艳红:《探讨电影 《弱点 》对人生的启迪》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