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铺垫手法,小说如何进行情节的衔接
《你能写出好故事》第十章讲的是铺垫与呼应,故事奥秘提炼出来就是:读者总在寻找模式;对你的读者而言,故事中的一切要么是铺垫,要么是呼应,要么是正从铺垫走向呼应。
是不是有点难懂?
简而言之就是,铺垫对小说的写作来说很重要,用好铺垫,就能让你的小说前后呼应,再反转的结局都会让读者读来有一种“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的感觉。
说来容易,但是怎么用呢?
那就先搞清楚什么是铺垫?其实铺垫就意思,就是指在结局出现之前读者需要早早了解的信息,它可以是一个事实、一个动字面作、一个人、一件事,而这些东西通常暗示着未来的某些行为。
还不明白?那我举个例子,最近我二刷了电影《流浪地球》,大家都知道这是部科幻电影,先不论里面的科学设想是否严谨,单看内容,电影开头就是航天员刘培强和四岁的儿子刘启在星空下聊天,刘培强向儿子解释:木星就像是一个大气球,百分之九十都是氢气,当时刘启疑惑的问:什么是氢气?刘培强的解释是:爸爸开大火箭的燃料。
这个开头的细节看似与整个流浪地球的计划毫无关联,但等你看到电影最后,你会发现正是在所有人绝望的关头,长大了的刘启蓦地想起小时候与父亲的这次聊天,才大胆提出“点燃木星”的计划,从而最终绝处逢生,使地球彻底摆脱木星的吸引,偏离轨道。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影开头的一幕看似“多余”的聊天,后面“点燃木星”的提议就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铺垫,在设计出色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命中注定!
所以这章揭示的故事奥秘换个说法,就是请牢牢记住:对读者而言,故事中的每一件事要么是铺垫,要么是结局,要么就是两者之间的通道。
故事中的事件(情节)从来不是单纯因为有趣、因为刺激,而是它们与主人公的目标相关,与故事问题相关,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凭借每一个事件或里面的细节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无意识地“参与”进去,获得愉悦感。
而这些,正是我们作者不遗余力要去做的事,不过想要让铺垫和结局之间有路可走,书作者总结了三条基本规则:
一是:确实有道路存在。
二是:读者必须能够看到道路铺开。
三是:预期的结果不得明显地不可能实现。
实话说,光是这几句干巴巴的总结不太好理解,我的做法是记住这三条规则,随后在看小说或电影、电视剧时有意识的带着这三条规则去看,就发现真正吸引我的故事,在铺垫的应用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时常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终于知道怎么用了”的感觉,大家不妨试试。
小说如何铺垫
经常阅读故事或小说的简友,一定知道,故事或小说的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常常会运用铺垫,伏笔和悬念等写作手段,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或小说才会一波数折,叙述中,才会出现高潮迭起,矛盾不断的故事情节。唯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此分享一下,如何在故事或小说中,灵活地、恰当地运用铺垫、伏笔和是念。为了学以致用,首先,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铺垫、伏笔和悬念这三个概念及其作用吧。
1、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伏笔。
2、铺垫,通常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作用: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但运用铺垫手法时,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3、铺垫和伏笔的区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是故事或小说中常见的描写手法之一。
4、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有哪位大神能告诉我,语文阅读中,铺垫与呼应有什么区别?
铺垫是在文章开头或者前半部分,呼应是在文章后半部分或者结尾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