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自导的电影,大学生自编自演的电影
我从呱呱坠地到而立之年,三十个年头,六岁之前的懵懂之路,十七年的求学路,三年的国企之路,三年的创业路,路路皆有幸与不幸,皆有美景也心留遗憾。
幸运与不幸运,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自己对事情以及人生的一些看法,作为大山里面的孩子,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走出了2016年才通水泥路,2017年才有高压电的大山,但是我出大山又是不幸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却只有读书,唯一的幸运就是父母能看重教育,能辛苦的养育儿女读书,而不是盼着子女走进工厂补贴家用,给了我一条能靠努力去追梦的道路。
其实大山真的很大,不仅是面积,更是给予大山里的人很大的精神抑制,也许很多人不了解穷是什么,很多人对穷的定义也只是不能经常旅游,没有一身LOGO,或许是吃个路边摊就是穷。真正的穷,是能穷到骨子里面的,经济只是一方面,我认为的穷是给精神致命一击的穷,能让人丧失斗志,丢失梦想。
我们的小山村,几百户人家,在2015年修水泥路之前需要七个小时车程到县城,水泥路通车后时间缩短至4个小时,高压电也是2010年以后才通的。然而偏僻的并不是山村,而是山里人的眼界。我第一次有印象的进城,大概五岁左右,,坐上摇摇晃晃的大巴,进城路上有一条河,河很宽水很蓝,那时候的我从来没看电视,只是听外出打工的人说大海是蓝色的,很宽,于是我问父亲,爸爸,这是海吧!引起车内其他人哄堂大笑,他们觉得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说了一句滑稽的话,但是他们的笑直击了一个男生的内心直到今天,也就是那个笑声让我发誓走出大山,让自己的眼界能看的更宽,去见识大城市的世界。
大山里的教育,是真真切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我没上过幼儿园学前班,三年级之前,我在村里的小学,小学的配置是一个老师两个班级总共师生十一人,所谓的两个班级就是一年级两个人,四年级八个人,我就是一年级的两个之一,所谓学习就是自己拿着发的书本,学习一下基础知识,听一下老师讲他们四年级的课文,因为他们要去乡里面学校读书了得跟上节奏,而一年级得小朋友还可以继续在村里读几年。不幸的是原本应该开学读三年级的我却没有书读了,因为唯一的老师不教了,幸运的是也得到了乡里关照,来到了乡里的小学,每到周日上午便提着米扛着菜走二十多公里的去学校读书,到学校刚好能赶上晚自习,周五中午又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回家赶晚饭,持续了三年。
幸运总是眷顾我,小学毕业,乡镇成绩排名前三可以进城读初中的名额中又有了我,于是再一次坐上摇摇晃晃且拥挤的小巴车进城求学,但是幸运总是伴随着不幸的,第一节英语课,老师说ABC我就不教了啊,直接开始单词语句吧,我有点疑惑,举手问老师:ABC是什么?引起班上的同学捧腹大笑,老师脸色发青的说,第一节课就捣乱吗?我忍住眼泪没掉下来,说了一句我真的不知道,老师也没说什么,重新教起了ABC,整的一堂课,只有我学得最认真,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他们三年级开始学的英语,有人进初中了还没接触过,他们不懂我们乡镇学校是没有英语课程的。
初中毕业后,勉强考入了其他县城的好一点的高中,兢兢业业学习三年,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何其幸运,又何其的不幸。我为我村里人的想法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面自己才明白往往不争并不是自己不想争,只是莫大的环境压力已经把自己认为没有争的资格了,也就是磨灭了梦想。
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重新分配回自己县城工作,工作三年,业绩没提升,能力没提升,技能没提升,唯一提升的是自己的体重和懒惰的性格。
不想让不幸再次靠近我,三年合同期一结束,不续签立马辞职,进入省城创业,虽然现在还是默默无闻的奋斗者,但是我的梦想还是没有随着我一路的环境所磨灭,还在努力的向前追梦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可能不成功,但是已经是人生美景,不留遗憾就行。
生活,都有色彩,人生从来没有灰色,自己有一双白彩色看待生活的眼睛,生活就会有彩虹。
奋斗吧,年轻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