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班|海内外著名电影大师齐聚西安分享电影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以“文化自信与人文共情”为主题特别企划了电影节大师班活动。本届大师班活动邀请海内外著名电影大师,就中国人文之美如何打动海内外观众、电影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艺术影像文化接轨国际等话题,进行分享、探讨与交流,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电影界文化的距离,助力了未来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
日期:2023年1月2日
时间:16:00-18:30
地点:盛美利亚酒店
主题:文化自信与人文共情
嘉宾: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谢飞、霍建起、市山尚三、万玛才旦
特邀嘉宾:张献民
主持人:阿郎
上半场:霍建起、市山尚三、万玛才旦
下半场:谢飞、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大师嘉宾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VITTORIO STORARO
意大利著名电影摄影师,被国际摄影师公会评选为“史上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 凭借电影《现代启示录》《烽火赤焰万里情》和《末代皇帝》获得三座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此外,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还被美国电影摄影师学会、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影评人协会等授予了50多个终身成就奖。
谢飞
XIE FEI
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编剧、制片人,电影《湘女萧萧》获第3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电影《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电影《香魂女》获柏林金熊奖,电影《黑骏马》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电影《益西卓玛》,获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编剧奖。
霍建起
HUO JIANQI
中国知名导演,1995年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赢家》获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奖,第2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第31届印度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孔雀奖;影片《蓝色爱情》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影片《暖》荣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奖;影片《秋之白华》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影片《大唐玄奘》荣获美国金色银幕奖最佳合拍电影奖、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市山尚三
SHOZO ICHIYAMA
电影制片人,制作了北野武的《凶暴的男人》,竹中直人的《无能的人》和侯孝贤的三部电影《好男好女》《再见南国,再见》与《海上花》。1998年,市山尚三加盟北野武工作室,开始与亚洲导演合作,制作了贾樟柯的《站台》《任逍遥》《世界》《二十四城记》《天注定》和《山河故人》,伊朗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黑板》和伊朗导演阿伯法周·贾利里的《沙漠中的少年》。除担任制片人之外,市山尚三创办了东京银座电影节并出任主席一职,2013年起担任东京艺术大学的客座教授。
万玛才旦
PEMA TSEDEN
电影导演,编剧,作家。已出版《诱惑》《乌金的牙齿》《故事只讲了一半》等多部藏、汉文小说集,获得“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青海文学奖”、“花城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等多种文学奖项。主要电影作品有《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获得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美国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等数十项国内外电影大奖。
特邀嘉宾
张献民
ZHANG XIANMIN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学术部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独立电影批评家。
曾任亚太电影奖、亚洲纪录片基金、香港国际电影节、台北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云之南、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飞帕、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首尔数字电影节、Ebs、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等电影节或大赛评委。在国内多次组织独立电影巡展、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等,致力于发现中国优秀的青年电影人才,并推广中国艺术电影。
曾出演电影《巫山云雨》《颐和园》《举自尘土》,联合制作剧情长片《街口》《金碧辉煌》《大雾》《盒饭》《老驴头》《老狗》等等,以及担任《路边野餐》的艺术指导,近年监制或出演《塔洛》《照相师》《柔情史》《东北虎》《云霄之上》《内沙》《金陵范特西》《日常生活》等电影。
主持人
阿郎
ALANG
阿郎,影评人、作家,《看电影》杂志主编,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曾出版电影评论文集《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晚安,人类》《闭上眼睛看电影》、小说集《肥梦》等。
哪些电影讲述中国人关于居住的故事
关于中国人居住的电影有《万家灯火》。
《万家灯火》是一部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沈浮执导兼编剧,阳翰笙编剧,上官云珠,蓝马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代价惨重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作为金融中心的大上海并未在胜利的曙光下重焕生机,前途未卜的国内政治局势以及飞涨的物价让这里的民众迎来新的磨难的故事。
剧情介绍
该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大陆上映。抗战胜利后的上海。伟达贸易公司职员胡智清和经理钱剑如有同乡和同学之谊。胡智清日夜为公司操劳,妻子又兰持家有方,一家三口。
尚能维持温饱。智清十年不见的老母因农村生活困难,带着次子春生夫妻到上海投靠智清。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智清负担加重,生活发生困难,且引起婆媳之间矛盾与不和。
钱剑如幼年曾受胡母资助,长大后善于钻营,成为富户,仍秘密从事黄金美钞投机。智清苦心规劝,反遭忌恨,与好友小赵同被公司解雇。春生见智清失业,不忍坐食,每天背着兄嫂在街头擦皮鞋,因不谙行规而饱受凌辱。
又兰为智清找工作求助于钱剑如,而老母则因春生被殴找钱问罪,婆媳之间矛盾激化。又兰因体力不支而流产需钱用,老母吵着回乡要路费,智清筹款不着走投无路,一次乘公共汽车拾得一钱包,他一时心情矛盾,但随即把钱包归还原主,不料反被诬为窃贼而遭毒打。
智清羞愤交加,茫然不知所向,竟被汽车撞倒,幸由路人送往医院。智清自医院踉跄奔回,见老母与又兰在小赵、阿珍等人帮助下已相互谅解,一家人重又团聚,对生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血战台儿庄电影简介
《血战台儿庄》该片讲述了1938年春,国民党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对战,最终告捷的历史。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血战台儿庄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血战台儿庄电影剧情简介1938年春,侵华日军新任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陆军大将,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统帅权。为一举打通津浦线,他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冒着硝烟炮火,急速抵达徐州,亲自布置战略,与敌人进行决战。李将军力排众议,起用了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同时,将川军王铭章师收编进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线的韩复榘集团军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重镇济南,致使津浦线大门洞开。日军主力矶谷乘虚南下,连克泰安、济宁、大汶口……蒋介石闻讯,将韩复榘骗至开封扣留,后押赴武昌枪决。日军坂坦师团为策应津浦线上矶谷师团的正面进攻,占领青岛后,沿胶济线进迫鲁南军事重镇临沂,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台儿庄会战的序幕拉开。临沂激战,庞炳勋集团伤亡惨重。李宗仁命张自忠部队增援。由于张自忠部队及时赶到,与庞炳勋部队前后夹攻,打得日寇溃不成军,保住了阵地。3月15日,日军矶谷师团不待东南两路日军的配合,抢先入关,直扑滕县,与王铭章的川军一二二师展开激战。由于汤恩伯没有及时增援,致使滕县失守,王铭章以身殉国。
日军攻克滕县,又全力向徐州进犯。李宗仁决定扼守要塞台儿庄,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大规模决战。他迅速向孙连仲、张自忠、汤恩伯几个集团军下达了命令,并做了周密部署。经过与日寇空军、坦克部队几个回合的拼杀,孙连仲部伤亡惨重,三十一师池峰城部张静波营长又因负伤临阵脱逃。池峰城激愤之中决定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他炸掉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忍痛处决了张静波。屡遭挫折的日军改变部署,遂占领了台儿庄四分之三。但抄后路的汤恩伯却依然按兵不动,李宗仁以军法严令汤立刻出兵,汤恩伯不得不率部队从侧后向日军进攻。同时,台儿庄一线中国守军全线反击,日军矶谷师团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进击,全歼日军于台儿庄外。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向国民军事委员会发出电报,台儿庄大战告捷。
血战台儿庄电影影片评价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电影《血战台儿庄》拍摄和上映的台后幕前
丁晓平
江苏徐州历来为兵家要塞。侵华日军在1937年12月分别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联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在1月至5月间,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2个集团军和军团约60万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军会合,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这次闻名中外的大会战的关键环节,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而台儿庄这个弹丸之地也因为经历了这场惊人血战,闻名世界。1986年因为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儿庄推向世界。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竟然对改变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日前,著名电影编导、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先生作为电影《血战台儿庄》当年拍摄的具体组织者,向笔者讲述了电影《血战台儿庄》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
1965年李宗仁海外归根。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给大导演成荫敬酒,说起拍“台儿庄”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1985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轰动海内外。这部具有恢弘史诗般气势的大片,不仅获得了“金鸡奖”的数项大奖,还获得了一个由中国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据陈敦德先生介绍,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这次欢迎李宗仁归国的宴会上,有一桌嘉宾是周恩来请来的新中国电影界人士。宴会时,周恩来特此来给电影界的同志们敬酒,并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同志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成荫始终牢记周恩来的嘱托,但因为““””的爆发,拍摄“台儿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在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起了这件事。因为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陈敦德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他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
1985年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就接过重担,并取得了广西自治区政府老主席韦纯束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电影界,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是个小厂,很难完成这样一部战争大片,陈敦德就北上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杨光远执导。两人一拍即合,杨光远还向陈敦德推荐了田军利和费林军在《八一电影》上发表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
但该剧原作是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为原型的,根据成荫院长生前所述的周恩来的嘱托,结合改革开放形势及广西的情况,陈敦德决定重新创作,将田军利和费林军请到广西,提出让他们将剧本改为以李宗仁将军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并得到了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和总编室主任邹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当年参战的黄埔将领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将军的热情协助,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先生也出任顾问给予积极指导。这样,《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在经过多方研讨,前前后后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后,终于投拍。影片震动海内外,因此也获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在长达一年多的摄制工作中,没有拍过战争片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得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肖穆厂长还应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派出优秀战争片导演杨光远执导,还同意杨导点将带去各方面优秀主创人员。同时,拍摄工作还得到了台儿庄当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将军。还派出了在全军都响当当的优秀部队参加拍摄,使敌我两军拼刺刀的戏,拍得真实动人。当时的文化部顾问、曾以新闻记者身份亲历“台儿庄大捷”的荷兰籍世界著名新闻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也提供了当年战场的纪录片《四万万中国人民》作为参考文献,《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如今,当年拍摄的外景地已经建成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名,启功先生题写了馆名。当年有名的德国式火车站,近年已经重修作为“李宗仁将军纪念馆”。
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说:“这个影片没有给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台湾老兵赴大陆探亲。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将军唯一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中国大陆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李幼邻先生就向来机场迎接他的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拗不过李幼邻的执著和迫切,陈敦德只好请示国家电影局的领导石方禹。在得到同意之后,李幼邻就在陈敦德的陪同下观看了《血战台儿庄》的“台词双片”(即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十分钟,李幼邻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指蒋介石,笔者注)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的这个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国民党、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新华社有关负责人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胡耀邦的批示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这样,谢忠侯马上带着《血战台儿庄》的录影带飞回台北。
一年后的1987年,程思远先生在其家中告诉陈敦德,台湾方面反馈说:收到《血战台儿庄》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终于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程思远先生谈起此事时非常激动,也赞赏陈敦德为该片所作的贡献,欣然为其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血战台儿庄》上映后,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赞誉。白崇禧将军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于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长文论述抗日战争和徐州大会战,文中也专门谈到“《血战台儿庄》影片肯定国(民党)军将领贡献”,说:“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而台儿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罕有胜利,中国两岸的政府,不论其政治立场,理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但因为蒋中正氏与广西将领李、白之间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国大陆,台湾国民党政府对抗战史台儿庄大捷这一章,一向低调处理,台湾媒体对淞沪战争等役都曾大肆宣扬,反而对抗战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儿庄会战则有意忽略,因为这一仗是李宗仁指挥得胜的,大肆赞扬李宗仁,国府立场尴尬……
80年代后,中共对待民国史已逐渐走向实事求是,1987年(应为1986年,笔者注)广西电影厂摄制《血战台儿庄》巨型战争影片,相当合符史实,对李宗仁、父亲以及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此片在大陆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人民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国(民党)军抗日的真相,以及国(民党)军将士英勇牺牲的形象。1987年此片上映,笔者正在上海,看到广西电影厂摄制的《血战台儿庄》,不禁感慨万千,国民党自己军队打的一个大胜仗,竟让中共越俎代庖拍成电影,大肆宣传。抗战胜利迄今已有50年,国共两岸政府都应该抛弃政治立场,严正对待中日战争这段中国军民伤亡1000多万的惨痛历史了。”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樊篱,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因为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