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行动攻略,企业道路救援策划
纪录片【火线救援】策划
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新闻宣传处二级督导员
胡婧
2019年春天,我第一次在纪录片中心见到郭静,她说想拍一部关于消防员的纪录片的时候,我脑中想到了大学时候的一位老师。当时我还是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老师上课为我们分析电影时说,“我随时准备着要拍一部电影。”当时年轻的我不太理解他的执着。2019年的我,差不多和老师当年同龄,终于理解:有些创作的热情,是可以长时间埋伏的,像一颗种子,静待一个被唤醒的契机,随时准备萌芽。
加入消防之前,我做过记者、独立撰稿人、摄影师、专栏作家、影评人、综艺编导……加入消防之后,我只专心做了一件事:消防宣传,普及消防常识,宣传队伍形象。虽然不出警,但我可能是往基层队站跑得最勤快的女干部。
在短视频尚未席卷各大平台的2016年,我和我的同事,走遍了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的7个站点,其中就包括《火线救援》取景地的虹口站和宜昌站;在上海施行烟花爆竹“禁燃令”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共同拍摄了一部名为《过关》的纪录片,拍摄的也是宜昌站。这两个站点的角角落落,前世今生,都记在我脑子里。
当郭静团队兜兜转转在上海10多个消防站点调研后,告诉我,他们想拍摄虹口站和宜昌站的时候,这种不谋而合让我明白,这两个站点自带魅力,既然能征服我,也必然能征服他人。
虹口消防救援站上是中国消防史上的“活化石”。155年来,它始终矗立在原址,始终作为一个消防站,记录中国现代消防的发展。
它传奇般的历史上,留下了新中国第一部消防电影的画面,还出现了一位国际主义战士(1927年,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成为当时虹口救火会的小队长,他和宋庆龄、斯诺等联合成立了工合组织,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得这座消防站本身成为国际友谊的桥梁。站在虹口站漂亮的扇形大开面车库门口,上海这座城市的市井气与国际化美妙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即将迈入90岁的宜昌消防救援站,因其紧依着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而建,留在了很多土生土长上海人的城市记忆里。传说中当年外国军官俱乐部里铺着的弹簧地板,寝室里曾经用过的黄铜床架子,口耳相传,让这座ART DECO风格的消防站也成为了“都市传说”。如今随着母亲河生态的优化,宜昌站也成为“网红景点”,积极向市民敞开神秘的大门。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一开始或许因为站点的魅力加成吸引了郭静团队,但是270个日日夜夜之后,终究还是人,这些年轻的人,赢得了关注和尊重。
虹口站的指导员张屹捷,典型上海男孩子的形象,白白净净,文质彬彬。《火线救援》拍摄期间,他升级做了爸爸。消息传来,摄制团队火速赶到医院,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新手爸爸(女儿奴)的诞生。不是每一个消防员爸爸都能幸运地看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但我见过的每一位消防员爸爸都会用这种柔情似水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只能隔着手机屏幕。每一个赴汤蹈火的消防员,都把内心最柔软的东西留给了家人,《火线救援》用镜头里收录了许多这样的瞬间,弥足珍贵,足以让硬汉红了眼睛。
宜昌站的指导员王彦升,风风火火大嗓门的东北大男孩,来到消防站以后俨然成为了20多个大男人的“家长”。吃饭睡觉,打扫卫生,日常学习,除了出警训练,他负责照料好所有人的生活。
拍摄期间,因为一个偶然事件,王彦升成了“网红”,也因为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宜昌消防站,粉丝们亲切地叫他“老王”,期待他每一次的露面,他却在此时一头扎进档案馆、资料室,决心要翻遍90年里的点点滴滴,把宜昌站队史上的空白填满。来到宜昌站短短2年,还没学会上海话,却从没把自己当外人。
创作初期,我们就达成了共识:《火线救援》要记录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场面,更要展现一支年轻而独特的队伍,在历史的交汇点,做了什么?为什么而做?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如何一头扎进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域,用滚烫的青春,守护“第二故乡”。他们作为“火焰蓝”这支队伍的缩影,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经历创作的阵痛、疫情以及各种现实的困难,《火线救援》最终交出了一份真实深刻的答卷。而我也恬不知耻的,把它当作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郭静工作室出品
纪录片《火线救援》
每周二晚 23:00
东方卫视、百视TV、哔哩哔哩、腾讯视频
隆重推出
来源:纪实人文频道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