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游戏结合,如何在游戏中拍摄电影

时间:2022-12-31 16:29:05阅读:4148
与刚刚诞生时相比,如今电子游戏产业无论是发展劲头、制作方式还是娱乐兴奋点上都开始逐渐向“第九艺术”的定义靠拢。作为极度依赖技术发展的产业,随着数字工业技术爆发似的发展,电子游戏开始逐渐成熟并且呈现出融…

与刚刚诞生时相比,如今电子游戏产业无论是发展劲头、制作方式还是娱乐兴奋点上都开始逐渐向“第九艺术”的定义靠拢。作为极度依赖技术发展的产业,随着数字工业技术爆发似的发展,电子游戏开始逐渐成熟并且呈现出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趋势,而在各方面“相性”都极具共通性和互补性的电影艺术则首当其冲。

索尼作为将游戏以电影化叙事手法展现的大户,旗下《底特律:成为人类》《最后生还者》等一系列大作都得到了玩家的广泛好评,而PS4收官大作《最后生还者2》虽然遭遇了剧透和跳票等种种挫折,也因为制作上的过硬水平得到了各大游戏媒体的一致好评。2020年,Square Enix的《最终幻想7RE》、Monolith Soft的《异度神剑:决定版》也大量引入了电影化表现手法,游戏艺术的电影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最后生还者》处处体现着浓厚的电影风格

先说一句,“电影技法”的融合是一个思路,不仅仅限定于3A游戏哦。

一、游戏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电子游戏非常重视“沉浸体验”,尤其从RPG诞生开始,以“剧情”作为主要线索的表现手法更是加深了玩家的沉浸体验感觉,从此游戏与电影开始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开始将RPG称为“互动电影”。

当然,彼时2D为主的画面在人机交互上仍然存在着微妙的割裂感,引领玩家探索前进的要素更多侧重于剧本和游戏系统,与“电影”能扯上关系的最多就是几张插画。然而随着游戏机3D机能的逐渐强大,大量精美的CG动画和剧情演出随之引入使得游戏的表现力开始大幅增加。

现在看来极为简陋的3D,在当年提供了难以想象的表现力

弗洛伊德曾表示:“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里的一切。”日渐成熟的3D技术无疑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发挥空间,1997年决定初代PlayStation胜利的RPG名作《最终幻想7》,用出色的3D画面和宏大的世界构造,告诉了玩家什么叫做“华丽”,而在任天堂以不朽名作《塞尔达传说:时之笛》树立了3D游戏普遍的操作方式——第二人称自由(背后)视角操作之后,玩家探索的自由度、目之所及的场景都开始成倍增长,使得游戏制作人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心目中的天地,铃木裕创造的沙盒RPG鼻祖大作《莎木》则充分展现了游戏世界存在的无限可能性。

《莎木》给了游戏非常多的可能性,包括叙事“电影化”在内

CG技术推动了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融合,2000年前后大量3DCG动画开始加入游戏,甚至游戏业界已经开始利用CG技术制作电影,坂口信博耗时4年重金打造的大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虽然用1.42亿美元打了一个漂亮的水漂,但从画面角度看来却仍算得上是顶级表现,5年后同样是SE出品的《最终幻想7BC》则获得了广泛好评,充分展示了游戏与电影之间的高度融合性。

游戏硬件的提升给了艺术家们更多创造的空间,《鬼泣4》在公布之初曾大力宣传无缝连接技术,即CG动画后无需加载读盘画面立即进入战斗画面,进而提升玩家参与剧情的热情;真人配音技术早已是游戏的必备要素,人脸扫描也逐渐成为了3A大作必经的“手续”之一;次世代主机大力宣传的光追和SSD技术则将游戏表现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继续推进。

《赛博朋克2077》中,里维斯出场的这段主视角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电影拍摄逐渐“绿幕化”,游戏技术和电影技术之间似乎只隔着一张窗户纸,彼此之间的大量融合和借鉴开始变得繁多起来,无论是制作精度、制作体量甚至是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双方都开始互相对标——比如跳票了一次又一次的《赛博朋克2077》。游戏的“电影化”开始变得稀松平常,未来的游戏已有转向大规模电影化制作的趋势。

二、电影手法对于游戏表现力的提升

小岛秀夫一般被认为是游戏电影化之父,虽然现在小岛监督总被冠之“已经在做了”的名号,但其游戏电影化的功力至今仍是业界翘楚。1997年,小岛秀夫在E3上展示的《METAL GEAR SOLID》让人惊呼“互动式电影”时代来临,而其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对镜头的深刻理解。

双人跃肩视角 画中画(镜子),《MGS》的镜头的运用非常精妙

镜头是电影技法在游戏中最典型的运用,从1973年NASA Ames开发了历史上第一款第一人称视角“三维”游戏《迷宫战争》,效仿的就是电影中的主观镜头,而为了弥补第一人称视角在观察范围和距离上的缺陷,又效仿电影的双人过肩镜头开发了“过肩视角”,近些年《生化危机3RE》《战神4》以及大量第三人称射击游戏中十分常见,加上前文提到的背后视角和“上帝视角”,基本上构成了游戏的基本视角。与电影通过布设摄像机达到模拟视角的效果不同,游戏将视角使用进行了进一步延伸,能够完成很多电影中不能完成的灵活操作。

除了玩家可以自由操作的镜头之外,为了表现特定场景,在游戏的过程中还会强制更改机位,并采取摇镜头、跟踪镜头、特写镜头等方式提升游戏氛围。2020年初大作《最终幻想7RE》中,克劳德与艾丽丝从教堂向第五区逃亡的过程中,为了表现地形的危险,采取了大量的推拉和跟踪镜头,导演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前景遮挡和背景贴图,不仅营造了贫民窟的萧条,还反衬了艾丽丝的乐观,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和谐。

出色的镜头使用是《最终幻想7RE》成功的一大原因

近些年,电影中的剪辑手法也开始在游戏中得到了大量运用,比如最具游戏特色的游戏菜单功能如今已被制作人们玩出了花样,比如《女神异闻录5》的游戏菜单中,心之怪盗团各种花式炫酷动作让很多玩家都觉得非常新鲜。

而传统的电影剪辑手段也在游戏中得到大量运用,比如在推进游戏主线剧情过程中,依靠“画中画”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刺客信条》《异度神剑》等通过闪回的方法,将蒙太奇运用到游戏的流程中以凸显人物的背景和精神状态等;再如《鬼泣5》《鬼武者3》等游戏,操作多位主角推进故事流程的做法,本身就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思想等,这些技法的运用在表现力上无疑爆了旧时代单线剧情好几条街。

《异度神剑2》本篇的闪回,在后来DLC中得到了场景还原

然而,游戏在运用电影技法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得不去考虑的因素,在沉浸体验和交互方式上,比起电影被动灌输导演的想法,游戏则是一种更加主观的参与,同时因为游戏在流程上必定存在着探索的过程,因此出于氛围营造和心理诱导等方面考虑,游戏会更多地考虑用好长镜头(游戏主要操作都是在长镜头背景下完成的),而过多地使用特写镜头等特效,则可能会造成游戏节奏的拖沓。

说回小岛秀夫,他对于电影技法的理解无疑是业内顶尖的,甚至有人说小岛监督去好莱坞也能做个三流导演,但在游戏中运用了大量的CG播片也同样被很多玩家的诟病,这是过多电影技法的弊端——而游戏“电影化”的弊端不止于此。

三、电影手法过度融合带来的问题

法国著名刊物《电影手册》编委让-米歇尔·弗罗东,在2005年发表的《电影的不纯性——电影与电子游戏》一文中指出:“大众类的电影参照电子游戏和其他视听工业产品的模式,日益趋向于制造一系列壮丽场面;通过爆炸和搏斗的场景描绘,以及着重突出瞬间炙烈感情的场景描绘,不断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如今15年已过,从《阿凡达》到漫威电影宇宙的发展过程中,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电子游戏语言和电影融合的脚步,但更深度的融合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精彩如《复仇者联盟》也被很多电影导演质疑太过没有营养

电影借助游戏的表现手法无疑构建起了拍摄电影的新思路,但也间接促成了更多“打怪升级”似的爆米花电影的诞生,很多从业人员已经表现出对“绿幕流水线”的担忧,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游戏的叙事方式的表现手法,很难浓缩进2小时的电影中,反过来,电影的表现手法也不能全部融进游戏中,二者在内容创意、故事设置和文化想象等方面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大量播片”就是全部照搬最直接的体现。

极具艺术感的《荒野大镖客:救赎2》被一些玩家质疑播片过多

而随着现金技术的提升,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都容易陷入“炫技”陷阱而忘记了制作的初心,毫无疑问,电影化的3A游戏在场景表现、演员表现、剧本描述以及音乐渲染等方面都达到了业界顶尖水平,对于世界的还原极为真实而鲜活,但往往到了最后却忽视了最体现游戏价值的“游戏性”,比如《底特律:成为人类》等游戏,虽然在结束游戏后会引发玩家强烈的思考,但游戏玩法却往往被忽略掉了,相比之下同以“选择”作为推进游戏主要动作的《逆转裁判》,玩法上给很多玩家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游戏电影化过分重视技术的体现。

《底特律:成为人类》剧情很棒、演出精彩,但玩法……

另外,重视电影化表现的游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R星倾全力打造《荒野大镖客:救赎2》,一度陷入了“加班门”事件;“波兰蠢驴”集中全部力量打造《赛博朋克2077》已经多年,也代表着一旦游戏失败就会血本无归;《最后生还者2》历经多年打磨,最后卷入了“剧透门”,导致玩家差评如潮,这些都表示着游戏的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游戏的价格却没有任何改变,在保持多年60美元的大背景下,确保游戏质量和销量对于任何一家3A厂商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写在最后

电子游戏在探索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借鉴电影技法的历程,毫无疑问“电影化”有效地提升了游戏的表现力和玩家的参与感,在业界竞争更加激烈、硬件换代即将到来的时代,可以预见未来游戏向电影借鉴融合的力度将越来越大,“第九艺术”的未来如何真叫人期待。

电影与游戏结合,如何在游戏中拍摄电影

《双城之战》的成功,给游戏IP影视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任何IP(成名文创作品)最初一般只在一个领域发展,在具有足够影响力后会逐渐延伸到其它领域。可能小航母这样说有点抽象了,我们换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

JK罗琳的《哈利波特》,最初是小说,后面演变到了系列电影,电影一战成名后又衍生出电子 游戏 ,周边等。像这样的IP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例如《宝可梦》,《漫威》,《星球大战》,《魔戒》等。

就像音乐,一首曲子最初可能是在钢琴上演奏,但是只要足够有名就会出现吉他版,小提琴版,甚至唢呐版。

也就是说一个IP可能诞生于小说,或者 游戏 。但是最终可以延伸到漫画,周边模型(手办,乐高),电影,电视剧,动漫,甚至是歌剧等多个领域。同一IP在不同领域扩张,本质上是扩张影响力,随着影响力的扩张也会伴随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通俗的说就是影响力越大越值钱,所以持有这些IP的公司会不惜余力的扩张影响力。

但是以上说的仅仅是理论可行,很多东西实际一操作就裂开的经典案例太多了。 游戏 上也有无数的经典IP,例如《使命召唤》,《光环》,《刺客信条》,《最终幻想》,《生化危机》,《英雄联盟》等。 游戏 厂商也尝试扩张IP除 游戏 外的领域,其中一条路叫 游戏 IP影视化。

影视化也是 游戏 IP扩张最符合直观逻辑的一种模式,毕竟 游戏 和电影最相近,电影叙事手法,电影镜头运用在很多3A 游戏 中被使用的淋漓尽致。但是奇怪的是 游戏 IP影视化扩张却总是让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一些非常大牌 游戏 IP的电影拍得一塌糊涂。

尽管 游戏 和电影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是 游戏 IP改电影总是表现不是很让人满意。游改电影最成功目前应该是《生化危机》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版本的《古墓丽影》。实话实话,尽管这两个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表现也挺差强人意的。

如今《古墓丽影》 游戏 还在一部接一部出,电影2018年拍了一部重启作就没声了。《生化危机》系列电影早期拍得挺好,后面一部比一部偏离 游戏 设定,一部比一部烂。反观《生化危机》 游戏 ,就算变成日本人不擅长的FPS视角也一样好评如潮,炒个冷饭重置一下老版本《生化危机》依旧卖爆。

上面说的还算是好的,有很多大牌 游戏 IP改电影更是惨不忍睹。

暴雪《魔兽》电影,要不是中国票房给力连本都回不来。

日本国民级IP《最终幻想》,2000年时候,执行副社长阪口博信为实现自己多年夙愿,宣布投入巨资拍摄《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耗资1.6亿美元的《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票房惨败。这也为史克威尔与艾尼克斯合并埋下了伏笔,之后便有了如今的SE。

《刺客信条》电影,我是一个《刺客信条》系列正传大多数都通关的玩家,看我的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怪物猎人》电影,就算没有私货内容,那个电影也是烂片中的战斗机。

上面提到的 游戏 IP《最终幻想》,《生化危机》,《刺客信条》,《怪物猎人》,《古墓丽影》,《魔兽世界》谁在 游戏 圈不是呼风唤雨的一方强者?为什么偏偏拍出来的电影就是没有达到这个IP在 游戏 圈相同的效果,或者说地位。

还有一部分 游戏 IP改电影,虽然口碑好,但是小众,就是只是在自己小圈子里热闹。对于IP来说,一定意义上来看并没有达到通过影视化扩张影响力的目标啊。

当然有个例外,就是《寂静岭》。电影继承了 游戏 的三元世界观(现实世界,表世界,里世界)的设定,也借鉴了 游戏 的部分怪物设计,但是两者的主要剧情是有区别的。 游戏 和电影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算是个特例。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安德森导演,这人非常热衷于 游戏 IP改电影、代表作《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女主角就是她老婆米拉·乔沃维奇。保罗·安德森是好莱坞导演中最热衷 游戏 IP影视化的导演,也是好莱坞导演中最会魔改 游戏 设定的导演。

其实如果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会发现一个神奇的事,那就是尽管 游戏 和电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 游戏 IP影视化其实非常难,拍成电视剧或者动漫难度稍微低一点,拍成电影非常难。

首先在聊这个之前,小航母先给大家讲一个概念,就是信息量不同会影响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判断和认知。

这里还是小航母给大家讲个我自己设计的例子:

事件A:邻居王先生在修剪自家草坪,王太太突然开着自家车把王先生撞倒了。

事件B:邻居王太太怀疑王先生有外遇,于是请了一天假,假装去上班。实际上跟踪王先生,王先生看自己老婆去上班了就去和情人约会了一天,这些全被王太太看在眼里。快到王太太下班时间,王先生又快速跑回家,装模作样给自家草坪除草。这时候王太太开着车回家,越想越气,于是一上头,一脚油门把王先生撞了。

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你事件A,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王太太是 汽车 失控了还是没有看见。但是如果有人先告诉你事件B,这时候又来一个人告诉你事件A,你一定会觉得第二个人告知你的是废话。这就是信息差,让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理解。

同样 游戏 改电影第一个难点就存在于小航母上文说的这个例子中。一般电子 游戏 像《使命召唤》这种比较快餐的单人剧情在6小时左右,像《巫师三》那样的RPG 游戏 ,剧情在几十个小时左右。而且这些时间给玩家灌输的不仅仅只有一个故事,还有 游戏 的世界观,以及很多细节上的设定。

游戏 和电影不同, 游戏 需要玩家去互动,这更会加深玩家对于 游戏 中信息的记忆。那么第一个难点来了, 游戏 IP改电影要如何把 游戏 几十个小时讲的故事压缩到一个2至3小时的电影中呢?

这还才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就算电影把故事压缩好了,那么如果只是复述 游戏 剧情,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去打 游戏 ,看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呢?

接下来第三个难点,如果电影要拿出一些 游戏 没有内容,那么这个新内容要怎么做才会让 游戏 粉丝觉得合理,不是所有新内容都会得到玩家认可,这又是一个难点。

第四个难点,对于没有接触过 游戏 的观众来说,要怎么给观众讲解原IP世界观,而且又得让玩过 游戏 的观众感觉电影有自己的东西,这要如何去平衡,这也一个难点。

第五个难点,要在影视作品中,尤其是电影中还原某些 游戏 造型,道具,以及场景。这投资成本是非常高,如果只是小众狂欢必定血亏,那么还要迎合大众的口味。但是过度迎合大众口味,又会被原IP粉丝指责魔改,那么如何去平衡又成了一个难点。

把 游戏 IP做成动漫或者连续剧,难度会比做成电影小一些,但是也不得不去面对上面这些问题。

而且还有不少把 游戏 影视化仅仅想靠 游戏 热度,赚一波热钱,割 游戏 粉丝韭菜。通常这类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奇差无比,还败人品。要不就是打着 游戏 的名号,其实电影内容和 游戏 没有太大关系。

《双城之战》在发布前小航母看过新闻,但是没有看到铺天盖地的宣传。11月7日凌晨英雄联盟S11世界总决赛才结束,《双城之战》就在同一天流媒体上映,我一开始以为就是蹭《英雄联盟》热度做的一个动画,品质不会太高。

但是当我看完九集的《双城之战》后,我对这个剧的评价只能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出色的画面质感,精雕细琢的场景设计,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节奏非常舒适的剧情。即使没有《英雄联盟》这个IP的加持,《双城之战》也依旧是顶级的动漫作品。

《双城之战》真正做到了即使你没玩过《英雄联盟》这款 游戏 ,你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开始对《英雄联盟》产生兴趣。这就是 游戏 IP通过影视化扩张影响力的表现。

对于《英雄联盟》玩家来说,电影中登场的 游戏 人物:黑默丁格,维克多,金克斯,蔚,杰斯,艾克,凯特琳,炼金术师(疑似登场)每一个都塑造的有血有肉,而且和我们 游戏 玩家潜意识中该有的形象差距并不大,没有违和感。

《双城之战》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加入两位戏份很重,但是目前没有在 游戏 中出现过的角色。皮城和祖安各有一位,分别是女议员梅尔,以及希尔科。这两个角色出现,也就是小航母上文说的有别于 游戏 的新内容。而且这个新内容做得非常平衡,平衡在于这两个角色很重要,戏份也很多。但是并没有喧宾夺主,风头并没有盖过凯特琳,金克斯,蔚,以及杰斯这四个角色。

《双城之战》并没有魔改《英雄联盟》世界观,反而是把《英雄联盟》设定非常好地诠释了出来。尤其是金克斯那股疯劲。金克斯是《英雄联盟》2013年9月上线 游戏 的角色,如果你经常在 游戏 中使用这个英雄,你一定会记得金克斯有一句台词 “我有最美好的初衷”。 在2021年《双城之战》中还是爆爆的金克斯,为了救所有的同伴,第一次使用了不稳定海克斯能量石,很可惜她炸死了两个同伴还被蔚责备,然后蔚被警官带走。金克斯以为自己被抛弃就变得疯疯癫癫,她的初衷确实是好的,不是么?

《双城之战》给 游戏 IP影视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没有魔改 游戏 设定,也没有脱离 游戏 世界观;有 游戏 之外的全新内容,但是并没有喧宾夺主;适合 游戏 玩家,也适合之前没有接触过该 游戏 的观众;有着《英雄联盟》这种超级IP的加持,却要靠自己的质量去赢得口碑。

《双城之战》最厉害地方在于,这是一个大众向的作品,能让非 游戏 玩家观众开始对《英雄联盟》世界观感兴趣,同时还能让《英雄联盟》玩家看了如同看了粉丝向作品一样的热血沸腾。

小说,电影,动漫,漫画, 游戏 本质上都是IP的载体,同一IP在不同载体上能散发出不同的魅力。作为一个玩家,其实很多人都希望在 游戏 之外的地方看到自己喜欢的IP,不是么?

最后强调一下,《双城之战》真的很值得去看,即使你不是《英雄联盟》玩家。

电影与游戏结合,如何在游戏中拍摄电影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引言

  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电影技术革命经理了三次大变革,改变观众传统的欣赏模式同时,还激发了电影创作者的艺术创造思维。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更是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可以说,电影正在处于一个崭新的数字电影时代,数字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产业的最彻底变革。2002年,电影《西蒙尼》讲述的一个让演员不安的故事,即发明的虚拟演员编码程序,整个电影制作只要有导演操控即可,而演员的表演却被计算机演员所代替。那么这个由数字技术主控的电影表演时代会不会成为现实?

   一、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断强化了对表演者的表演风格。在电影表演中,应用数字技术能不断拓展电影的叙事空间,而多元化的影片题材也给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童话、魔幻和更多的未知世界能借助数字技术将电影制作者的想法和构思完好的实现,一些捕捉而成的表演虽然是虚拟而成的,是和日常生活相区别的。这就要求表演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想象力,甚至需要对传统的审美原则大胆颠覆,而去塑造一个与观众审美需求相符合的电影角色。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提高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推进表演者的专业化发展。一个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演员是不能在蓝幕前进行表演的,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蓝幕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虽然很多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主要是以演员的气质形象为标准,秉着可塑性开展工作,而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完成整个演员创作,但是面对数字特效的时候,演员就无法完全应付了。同时,传统的电影表演,演员是在真实场景下完成的,比较容易发挥自己的情感,但是在数字技术下,搭配的是虚拟场景,演员很难找到情感寄托,对其表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字技术推动下,虽然对演员的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促进演员的专业化发展。在新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需要更为专业的演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实际应用

  1.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空间表演

  电影和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电影能很好的表现出电影空间,电影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上都有很好的表现.观众能通过电影表现对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和空间有所了解,可以跟随导演的创造力天马行空,而数字技术将电影的这种时空优势扩大化。在影片《乱世佳人》中,导演就是借助多次曝光的技术在影响中重塑空间,影响就是多次借助该技术自由的改变荧幕空间环境。传统的电影表演很难直接将一些瞬间和细节捕捉到荧幕上,但是借助数字特效技术能将不同画面拍摄到的各个元素合成后,制作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这就是数字特效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在船上展开双臂相拥,与海水、海风相接融合的场景之所以能成为电影永恒画面,很大程度都归功于数字技术。相信没人会因为拍摄一部影片去特意铸造一艘这样的巨轮,加上四周的灯光、蓝幕及其他虚假的模型,都是依靠数字技术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幅画面里,让环境和角色真实的融合在一起。数字技术在电影空间的应用,给电影发展带来了更高的表现力,也给演员的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合成和虚拟生成的空间越复杂,就更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创作。

  2.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克隆

  克隆人在电影荧幕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双胞胎,虽然存在真实的双胞胎,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借助电影技术来完成的。最初技术借助多次曝光技术进行原始合成,并用手工操作进行画面分割,但是这种技术制作出的克隆形象多数是固定的.而数字技术在电影克隆中的应用,很好解决了这种问题,电影中的克隆形象和现实中没有什么差别,能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运动。电影《克隆人》就是对数字技术应用电影克隆中的最好体现,该影片导演在美国电视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骗过90%的观众是毫无问题的。3.数字技术应用于虚拟影像虚拟影像是借助数字软件在计算机工作站上直接生成的一种影像,生成后不需要摄像机拍摄,能直接输出在胶片上。数字技术在虚拟影响中的应用,能很好的结合表演者和虚拟影响,使得演员的表演是在演员和虚拟影响结合后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不单单是演员的简单表演。《终结者2》中,就有数字技术应用虚拟影像的'主要体现。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未来杀手在不费吹灰之力下就穿越铁栏杆的时候,不得不惊叹数字技术将虚拟影像和真人能在肉眼不能分辨的基础上完美结合。

  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表演中,有项重要技术,即数字合成技术,是在技术条件下,把两个以上的源图像合成为一个单独图像。为了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合成效果,技术人员应该在电脑上把不存在的生物设计形状找到与导演需求相符的物体质感,并为其创作出相应的运动轨迹。一旦导演设计出的虚拟形象能根据导演意图自由运动时候,就可以将虚拟形象和演员真实的行为和表情融合一起。同时,为了能充分表现演员的表情和行为,如捕捉演员微笑时候肌肉运动的形态,可以在演员面部贴上一些感光金属片来提高表演效果。

   三、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发展路径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进行电影制作的高级技术,包涵了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生产图像技术等形式。

  在电影表演中应用数字技术,能使用计算机的虚拟仿真、三维动态和合成技术来对影像进行构成,在计算机上利用数字技术对摄影、场景、剪辑等内容进行构建。数字技术电影表演中的发展路径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构电影时空

  着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就是使用幻觉来产生一种更高更真实的假象。”电影的最大魅力是能将人类带入更多的未知,而数字技术给这种更多的未知提供了纽带。使用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能通过重构电影时空来完成。数字技术下的电影表演时空重构通过以下方法完成,即在虚拟影像的作用下,对传统影像本体核心的真实性进行转变。数字技术下的电影表演虽然保留了传统电影表演艺术的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已经超过了传统电影的真实,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即超真实。

  通过重构电影时空,在很大程度上发散了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把观众带领到一个全新的观影世界。但是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演员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演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哲学思维来更好的进行角色创造。虽然,电影时空重构在我国电影界还未完全形成,但是相信不久将来,这种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2.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数字特效技术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是动作捕捉技术,对演员的形体要求很高。因此,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是数字技术下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主要手段。比如《指环王》中咕噜姆的表演者安迪·赛基斯就是以一种特殊方式给角色注入灵魂的,是动作捕捉技术的代表演员,其在电影表演中时而四脚爬行,时而直立行走,很好的演绎出了一个有古怪性格的小怪物。如《绿巨人》中的主人翁浩克就是导演李安自己披挂上阵的。张建亚导演在拍摄新版《大闹天宫》电影时候,曾邀请六小龄童参演,但是当六小龄童得知自己只是一个数字道具时,并没有答应。因这部数字技术主导的电影里,导演需要的只是六小龄童“猴化”的形体而已。可见,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对数字电影的重要性。

  在电影《德赛克·巴莱》中,影片中的野猪即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但是动物并不受控制,无法进行现场真实拍摄,只能有专业的武打演员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并经过后期数字技术合成而得。当然,另一方面上看,数字特效技术的诞生,对特技演员来讲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可能是专业形体演员的主要机遇.总而言之,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员的素质是专业的、是全面的。

  3.实现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创新

  电影《阿凡达》中蓝色外星人给人格外深刻的印象,很大是因为反射球的缘故。在表演者身上闪闪发光的反射球是一种重要的数字技术表现形式,即表情捕捉和上面提到的动作捕捉技术。

  表情捕捉技术是利用演员脸部肌体的表演数据来展现虚拟角色表情的,该技术的直观描述是演员的衣服及其衣服上的感应点。在拍摄中,能使用包括数字摄像机和照相机在内的数字设备多方位的对演员身体的不同位置反射球运动轨迹进行记录,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合成后,制作出动态人物形象,塑造出新的电影表演角色形象。《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是数字化电影发展旅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全片只有三位真人演员,将“抠像技术”这种数字影像技术展现在观众眼前。抠像技术是使用蓝色或绿色幕布搭建摄影棚背景,然后使用反射球对数字进行抠像,使用数字技术构设了一个真实的拍摄场景,最终构建成完整的电影显示空间.

  在日本电影界,曾经有人使用电脑绘图技术设计出了一个世界上第一个与真人形似的“计算机活动人物形象”.世界上整部电影都是数字演员的电影已经出现了,《最终幻想》中的全部角色都是计算机制作完成的,具体方法如下:将真人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输入电脑后,使用计算机制作出逼真的数字人物模型,并借助影响捕捉技术成功的塑造出一个有“声明真实感”的人物形象。《阿甘正传》中主角和已逝总体相会的场景深入人心,丹中尉腾在半空中的断腿触目惊心,但却很真实,其功劳就是数字技术中的局部抠像技术。局部抠像技术除了要注重对局部抠像界点外,还要让演员对角色进行创作。

  总之,新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正处于飞速变革时期,数字技术在对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在电影空间表演、电影克隆人和虚拟影像合成中都有良好应用,而为了更高的提高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作用,可以通过重构电影时空、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实现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创新来实现。

   注释:

  1.侯李游美。数字时代下电影创作的新方向探析大众文艺[J].2013(20):34-35.

  2.李昂。浅析数字时代下电影创作的新方向[J].华章,2013(17):09-10.

  3.李立宏,孙德元。新媒体技术趋势下的影视表演与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电影,2013(09):18-19.

  4.刘珂珂。数字电影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探析[J].电影文学,2012(02):22-23.

  5.喻晓和。现代电影艺术与观众心灵感应[J].影视制作,2014(05):19-20.

  6.范倍,程刚。从游戏到电影:试论电影化改编与游戏性表演[J].当代电影,2013(03):27-28.

  7.万传法。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表演美学及其生态研究[J].当代电影,2015(03):36-37.

;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