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影视剧把握社会大变革「电视剧热潮风云迭起电影圈却陷入寒冬中国式电影该如何破局」

时间:2022-12-31 14:49:11阅读:180
今年电视剧领域推出的佳作一部接一部,好评与热度双收的作品涵盖了各路题材,年代剧《人世间》,现实题材《警察荣誉》,古装剧《梦华录》,《星汉灿烂》,《苍兰诀》等再一次证明如今电视剧热潮风云迭起。反观电影圈…

今年电视剧领域推出的佳作一部接一部,好评与热度双收的作品涵盖了各路题材,年代剧《人世间》,现实题材《警察荣誉》,古装剧《梦华录》,《星汉灿烂》,《苍兰诀》等再一次证明如今电视剧热潮风云迭起。

反观电影圈却直接陷入了寒冬,除了2019年全年的票房高达642亿,在这之后的三年时间每一年的总票房数字都在下降,不仅仅是国庆档的票房与2014年的持平,截止到目前为止,包含春节档影片的票房成绩在内,全年也仅有283亿。

疫情的影响看似是主因,在封控期间无法走进影院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仅仅只是表象,其背后的主因是票价暴涨以及缺乏真正有力度以及可看性的影片。

尤其是后者,直接将更多的观众拒之门外,没有值得花费高价钱去看的电影,自然就会导致大部分电影无论投资高与低都很难吸引大家,而电影圈也渐渐陷入影视寒冬。

陈道明提出的概念恐怕是唯一的拯救办法,那就是拍“中国式电影”,但这类电影该如何破局?

流量替代实力,乱象横生影响中国电影发展

曾经将电影推向票房高点,并且将大量观众引流入电影市场的作品是《泰囧》,商业电影的大卖,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商机,在这之前电影行业并不是主流,许多大咖级的演员如陈宝国,陈道明等人,均是在电视剧领域深耕。

然而电影行业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流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流量开始替代实力,即便是一些大佬级别的演员,也喜欢与流量明星合作,比如“归国四子”就先后受到周星驰,成龙等人的追捧。

曾经高标准严要求的电影人为了迎合这股流量风潮,可以违心的对他们给予高评价,但每一句看似真诚的夸赞背后,都是为了流量时代服务的谎言。

其根本目的就是用流水线式生产的作品,迅速的完成以小博大,而利用流量赚钱就成了主要目的。

这就直接致使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始不进则退,大量用以吸睛的作品打出各种各样的流量噱头和旗号,但本身剧情内容并无卖点。

转折点出现在《战狼2》,吴京的这部爱国影片以黑马之姿迅速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首,这样创纪录的作品不再是将流量做卖点,而是稳抓观众爱国情怀,与之同期竞争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本开局表现强势,但在《战狼2》上线后却直接陪跑。

也是在《战狼2》之后,国内的观众越发意识到好看的电影并不是流量撑起的作品,而是将相对冷门的题材拍出超乎预期的水准,亦或是用现实题材打动观众,真正将剧情内容和人物塑造作为卖点。

其中的代表就是《流浪地球》和《我不是药神》。

正是因为这类作品的出圈,使得电影对于流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想要做出真正好作品的电影人,直接将流量拒之门外,也就出现了大批流量演员,无法在电影领域分一杯羹,只能在电视剧领域讨饭吃的现象。

但随后爆出的便是各种各样的丑闻,无论是流量明星演技差还是出现阴阳合同,无视限薪令等,本就是不利于一个领域发展的,因此电视剧领域看似一路高开高走,实则是用数据堆起来的高热度表象,对行业发展起不到任何的正向作用。

高品质国剧打败“畸形”审美创作

在越来越多同类型的国产剧占据主流,并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时,一部分制作团队开始拨乱反正,直接打败了各种畸形审美创作的作品,把抄袭,速成品,阿宝色等低质的作品反手钉在了耻辱柱上。

完成这波操作的是正午阳光团队,先是2015年的《琅琊榜》,拒绝是用大红大绿的色调来拍摄古装剧,并且用细密的笔触去描绘人物,让角色真正在剧本人设加持以及演员演技下散发出魅力,让观众见识到了国产古装剧的另一种可能。

与此同时,抛开的也是玛丽苏剧的常规剧情设定,不把感情戏当做重点,因此大量的观众给予《琅琊榜》好评,这是一次完全自发性的打分,没有流量明星的粉丝在背后做数据。只有观众的切实感受。

其次是正午阳光对于各类题材的尝试和精准把控,最抢眼的是主旋律,《山海情》是其中的代表,而家庭剧《都挺好》,年代剧《大江大河》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即便是今年年初尝试的无限流题材《开端》也实现了热度与口碑双收。

正午阳光的作品不但让国剧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赋予了演员发挥自我演技的广阔市场,与正午阳光合作的演员中既有观众本就熟悉的胡歌,黄晓明,靳东等人,也有一部分戏骨是被正午阳光发掘出来的遗珠,如刘奕君,吴越等。

相对年轻的演员如热依扎,黄轩,也在正午阳光的作品中发光发热。

演技的跨越式提升不但说明正午阳光的眼光精准,也更体现了这一团队在创作作品时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而这几年电视剧崛起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创作团队像正午阳光一样,把视线真正放在了作品本身,而非除此以外的任何噱头,可以肯定观众喜欢的一定是真正有内容的作品。

于是《人民的名义》得以成功破圈,悬疑剧也因为《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直接被推向热潮,主旋律更是有《功勋》,《觉醒年代》等优质作品。

这些剧集的共同点在于剧中演员的演技都是服务于角色,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鲜活。而剧本也是尽可能的做到将人物描摹细腻,将故事讲出新鲜感和真实感,直接对一部分速成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式”电影的3重体现

在电视剧领域整体口碑回暖,并且越来越多佳作推出的当下,几乎没有再出现电视剧寒冬的现象,按照如今的方向发展,国产剧的品质还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但国产电影的寒冬却需要无数电影人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困境,并用虔诚的态度去把中国电影派出陈道明口中的中国个性与自信。而中国式电影的三重体现,就是最表层却也最内核的演员,故事与情感。

第一,“中国式”演员。目前国内的影视圈中有很大一部分演员拿着外国的国籍,在中国拍电影或是电视剧。

这些非中国式的演员,演绎的却是要让无数中国观众感同身受的中国角色,这就像国外的演员拍中国电影,因为缺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拍不出真正的味道。

这些演员的真实思想就是对国外的一切更加认同,可以利用走红毯的方式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演个露脸只有几秒钟的小配角。对于这部分演员而言,国外能够提升地位,故而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国家,这样的演员谈爱国演中国人物就毫无说服力。

过去许多作品都会将演员国籍的问题掩盖过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无法再将这一点模糊,甚至会在作品中直接标明演员国籍,而外国的演员演中国作品,他们难以认同人物,自然不会把角色演出水准。

因此中国式演员对于中国式电影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中国式演员才能演绎出更具中国味道的作品。

第二,“中国式”故事。好莱坞电影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大量的粉丝,并且拥有独特的标识,其主要原因是超英系列作品的受众群十分广泛。顶级特效再加上对于拥有超能力的英雄式人物塑造,直接让美国故事打开市场。

然而,中国电影缺少的就是中国式的故事,由于美国故事迅速占领市场,使得国内的一部分观众认为美国人一打十不是问题,但国人做到这一点根本没可能,这也是对中国故事不认同的表现。

再加上各种翻拍的影片大量涌入市场,借着外国电影的故事内核拍成本土化的作品,但从一开始就难以让人相信这是发生在我国土地上的故事,可见真正拥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式故事同样重要。

第三,“中国式”情感。而备受大家诟病的许多国产作品大都离不开各种浮夸狗血,又不切实际故事情节,例如抗战神剧或是卖腐的古装剧都是用走捷径的方式试图给大家带来新鲜感,但这种外放式的表达都不符合内敛式的中国式情感。

中国式情感讲究的是细水长流,也是细腻深沉的,当大量可以制造冲突的手段来凸显情感矛盾,就让观众难以代入到自身的感受中,去了解其中的中国式情感。

可见中国式电影想要拍好,还是要回到最本源的故事,情感以及演员。还有主创团队对于方向的把控,才能真正拍出被国人认同的优质作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