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喜相逢「话剧喜相逢小人物视角下的新北京故事」

时间:2022-08-12 21:08:14阅读:2235
进入剧场,什么样的戏最能感动观众?最通俗的回答是——真、善、美兼备的戏。因为只有三者不可或缺,戏剧的艺术魅力才能以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直抵观众的灵府。否则,如果仅仅有真与善而无美的传递,则让人无法进…

进入剧场,什么样的戏最能感动观众?最通俗的回答是——真、善、美兼备的戏。因为只有三者不可或缺,戏剧的艺术魅力才能以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直抵观众的灵府。否则,如果仅仅有真与善而无美的传递,则让人无法进入艺术欣赏的境界,观众与戏剧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隔离”感;如果仅仅有美与善,而无真的表达,则显得做作、不真诚,这样的戏就会失去“根本”,如空中楼阁;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美与真而无善,那么这样的创作初衷就让人质疑,所谓的“低级红”“高级黑”本质上都属于这样的类型。分析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今天要说的剧目——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出品,林蔚然、王人凡编剧,李伯男、韩清导演的话剧《喜相逢》上来。因为在笔者看来,这部剧很好地调度了真、善、美的元素,不仅艺术张力十足,而且真诚、自然地流淌出一种带有时尚感又承继“京味儿”传统的正能量。

一提到北京城,人们首先会想到“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皇城根儿。然而真正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戏谑改编的《五环之歌》里所谓的五环、六环以至于七环都不是编造,而是北京正在发展的事实。老北京有胡同、京剧、四合院,外加处处的吆喝声;新北京有高楼、大厦、立交桥,还有那芭蕾、歌剧和电影。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衣食住行,北京的特色既鲜明又不鲜明,既摩登又不摩登,这种看似杂处的样子,正是北京最真实的样子,因为它是那么包容、那么大气。

包容且大气的北京城,吸引了无数人来到这里、爱上这里并留在这里。话剧《喜相逢》中的赵大河(朱晓鹏饰演),就是一位为追逐梦想而进京的北漂,他从一个北漂再到一个新北京人的成长经历,便是见证北京发展变化的一个“参照物”、一双看北京的“眼睛”。与赵大河相比,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龙珑(明家歆饰演)则显得霸气得多,也豪迈得多。这个典型的北京“大妞儿”天生叛逆,你说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好,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也罢,总之她想干什么干什么、爱干什么干什么,看似随性挥霍,实则折射着青春少女对成长的认识以及对认同感和价值感的追求。他们俩是年轻人的代表,是拒绝躺平的青年一代。

与青年一代构成映照的是关姨、孙老师、钱大爷、李大爷等老一辈北京人的知足常乐,以及苏茜、杨斌、章小娜等中年北京人的平和。不同群体内部又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老北京人钱大爷(张万昆饰演)和同是老北京人的李大爷(陈强饰演),就是一对张力十足的对比关系。他们当中,一个话多、爱发牢骚,天天盼着自备井改造尽快落实;一个是当地的回迁户,在天通苑住了一辈子,性格相对平和。两个人对待天通苑的态度显得格外不同,所以常常抬杠,还以下棋的方式相互厮杀,然而真正离开天通苑的时候,才发现两个人对这块土地的爱是一致的。这就印证了生活中老百姓最爱说的那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相爱相杀的生活细节一旦立在舞台上,就显得格外有趣,这一点在两位大爷身上属于显性特征,而在关姨和她不想承认但最终认可的儿媳妇章小娜身上则属于隐性特征,还有一对活宝是社区主任苏茜(孙翌琳饰演)和她的前夫杨斌(李劲峰饰演)。他们两个是相爱的一对,然而因为杨斌的贫嘴、好面子、不踏实,两个人难以继续维持婚姻关系。不过,生活中他们在离婚后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展现了一个好面儿的“京油子”其实有他的苦衷与无奈。比较而言,苏茜因为对杨斌的爱,她在关键时刻的巨大付出也就更加顺理成章。所以整体看舞台上的人物不但丰富,而且有对比、有层次,还有成长和转变的过程。

如果说编剧为整部剧铺就了最纯真的底色,那么导演的手法和演员的表演则是这个剧最能捕捉观众的抓手,比如那折叠式的舞台、马赛克式的灯光以及入情入理的对话与表演。这部剧的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属于最接地气的群像式人物塑造。因此,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支点,他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新北京的生态网络,有人、有事、有情感,还有精神与信仰。除了前面已分析的主要人物外,孙老师(张喜前饰演)这一人物其实很耐人寻味。他既是北京人又是外地人,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独居老人。他在天通苑住了20年,这种特殊身份让他的情感依托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办一个免费的书法班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人一生必然有追求特别是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是这位老人的真正内核。

总之,真、善、美的交融呈现是话剧《喜相逢》的特色,也是该剧的亮点,三者很难拆开了单说。但为了分析的需要,笔者做了3个维度的提炼——真的方面,演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了新老北京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同构;善的方面,说的是平凡人烦琐事,烟火人生映现了一座城市的使命担当;美的方面,小切口大主题,真挚情感塑造出立体且丰富的人物形象。平凡人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然而他们不卑不亢,心存善意、怀抱希望地奋斗着、努力着、坚守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与底色。话剧《喜相逢》中老、中、青三代之间的情感与琐事纠纷以及他们如何相处、产生的矛盾以及最后得以化解的过程,反映了新老北京人的理念变化以及对自己生长、生活环境的关心、认知和认同,侧面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祖国的日渐强大和富裕。(景俊美)

锡剧界历史上,汪韵芝有哪些故事?

汪韵芝先生,有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有“活姑母”之誉、锡剧艺术大师、锡剧名家、锡剧一代宗师、锡剧大家、锡剧有名演员、锡剧名角、经典锡剧《珍珠塔》的“铁三角”为王彬彬、梅兰珍和汪韵芝。

汪韵芝老师,汪韵芝老师的演唱清晰纯正、别具特色,表演兼收并蓄、细腻真实,她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她在《珍珠塔》、《红花曲》、《江姐》、《信陵公子》、《罗汉钱》等剧目中塑造了多个性格各异、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舞台人物形象,圈内人钦佩她戏路宽泛,观众们称赞她演啥像啥。锡剧《三访桑园》是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一出传统戏,由他们无锡锡剧团的四大台柱中的两位汪韵芝和季梅芳老师主演。汪韵芝老师的戏路非常宽,传统戏演得好,现代戏也演得相当出色,她在现代戏《红花曲》中饰演的萧桂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都知道,戏曲、尤其是锡剧这样的地方戏曲,剧中的人物主要是小生与花旦戏为主,但是汪韵芝演起老旦也是同样出彩。观众朋友们都知道汪韵芝老师在锡剧《珍珠塔》中扮演的方朵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她把老旦的稳重、花旦的俏丽、彩旦的夸张集一身,把一个富贵、高傲、势利、刻薄的姑母一角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享有“活姑母"之称。

以前《珍珠塔》中方朵花属于彩旦行当,是由男丑角来演的,头戴蚌壳帽、鼻旁点颗痣,面孔涂得一副滑稽相,活像个三姑六婆,在戏里只是烘托气氛,让观众笑笑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汪韵芝老师开始接演《珍珠塔》中的方朵花这个角色,由衷地对原先的那类表演不满意,她认为方朵花虽然是反面人物,但毕竟是相府千金、御史夫人,她的浅俗势利绝不应如此庸俗,因此,当她的方朵花在舞台上出现时,无论化妆、服装还是表演都变了模样,观众们交口赞誉,说汪老师真的把势利姑母演活了,“活姑母"之称由此传世。

1959年,锡剧《珍珠塔》在晋(进)京演出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亲临观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曹禺、欧阳予倩等专家也都高度评价她的表演,许广平先生甚至来到后台抱住她说,“你演得最好”。1961年,毛泽东同志视察无锡期间,汪韵芝老师和王彬彬、梅兰珍一起在太湖饭店为他演唱了《珍珠塔》中的“赠塔”、“夸富"两折,受到主席的好评。1962年10月,彩色锡剧影片《珍珠塔》在香港首映时引起轰动,对汪老师饰演的姑母一角好评如潮。汪韵芝老师在《珍珠塔》里饰演的方朵花赢得了“活姑母”的美誉,汪韵芝老师是锡剧界女演员演方朵花的第一人,锡剧前辈艺人顾嘉生更称赞她为“锡剧里能塑造人物的第一人"。

在《珍珠塔》中汪韵芝老师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剧中那几次摇头,真可以说是一绝了。这个摇头,她是塑选了三种摇头,第一种就是在她得意的时候,她头要摇得稳稳的,慢慢的,她得意了。第二种她要对方卿恼怒的时候,她头要摇得紧,要摇得急促,这样的。还有种她要瞧不起对方、嘲笑他,头要侧一侧、眼睛要斜一斜。

锡剧界有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汪韵芝老师演的方朵花艺术水准很高,时至今日很难有演员逾越。有人在总结汪老的艺术成就时说,汪老师演戏、除了仔细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思想内涵、寻找特定的表现手法外,更是把她自己的人生感悟揉合到所扮演的戏剧人物中了,因此,她才演啥像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