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那些曾被禁播的好电影推荐「国内那些曾被禁播的好电影」
1、《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阿贵从乡下来到北京,开始他的城市生活。他的梦想是买一辆山地自行车。一天他终于找到一个快递工作,骑著公司指派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送件,每趟十块钱。 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台车。小贵因此每天力地工作。就在小贵终于快要赚足六百块钱的前一天,却发现自行车不见了。他焦急地寻遍了整个北京,当小贵快绝望时,终于发现另外一个男人(小坚)骑着他的自行车。小坚是北京长大的都市小孩,正惬意地和同学们玩著单车特技。 小贵不顾一切地想向小坚讨回他赖以维生的爱车,在一番争夺之后,他们选择学习如何共同拥有......
该片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最新作品。按照制片方协议规定,该片如果参加国际电影节,须经过电影局审查批准方可。但王小帅显然对使电影局满意信心不足,在没有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赢得了一尊银熊奖。这使得《十七岁的单车》成为迄今为止最新一部被禁止在国内公映的电影作品。
2、《鬼子来了》
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抗日战争末期,一天夜里,撤退的中国军队在村民马大三家里留下两个黄麻袋,马大三发现其中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6个月过去了,中国军队不见踪影,村民们必须精心地看管住这两个俘虏不让敌人发现,而且还要防止俘虏查觉到情况的变化。村民们要求马大三解决这两个鬼子,但他却下不了手。鬼子向马大三提议,愿意以粮食来换取自由,这可以救济正陷于饥荒中村民。马大三相信了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双方互为友好的宴会在日本兵对村民的大屠杀中结束,村子也被烧成白地。
《鬼子来了》是姜文在成功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第二部电影作品,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在题材的深刻性与影像的丰富性上都达到了姜文电影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由于姜文是在未经电影局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该片送往戛纳电影节参展的,虽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但仍然不足以打动电影局领导的心,迄今为止,《鬼子来了》还只是一声“狼来了”,始终不见放映的踪影。
3、《苏州河》
十里洋场的上海,一条苏州河彷佛隔开旧上海的风花雪月和新上海的纸醉金迷。马达骑摩托车往来苏州河替人送货,有次他送的「货」是纯真少女牡丹(周迅饰),两人日久生情。不料有天他竟绑架她来勒索钱,牡丹发现后愤而跳下苏州河,留下一句:「我会变成一只美人鱼回来找你的!」
马达出狱后,在酒吧遇见一个和牡丹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在酒吧扮金发美人鱼赚钱,名叫美美(周迅饰)。但美美说她不记得什么马达、牡丹了,她到底是不是那投河自尽的牡丹呢?
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影片以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但该片因未获批准拍摄,被定为地下电影,迄今未公映。
4、《过年回家》
《过年回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和平文化电影特别奖”,并令导演张元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中国内地导演首次获得最高导演奖项。该片将目光投向家庭冲突和情感矛盾,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情感的弥合过程。该片风格质朴凝练,沉郁大气,既保持了张元一贯的“直接”,又充满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5、《小武》
小武是个扒手,自称是干手艺活的。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陪歌女枯燥地压马路,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每当城里风声收紧,小武总是被公安人员第一个看押起来。
这部影片的悄然问世及它此后对中国青年影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标志性的。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中国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与其他独立制片人并无二致,走国际融资与发行的道路,基本与本土电影市场不发生任何关系。在国内,《小武》及其他类似的电影作品都是通过录像带或盗版VCD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对崇拜他的人而言,贾樟柯似乎代表着“业余电影时代”的到来。
6、《东宫、西宫》
张元执导的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与张元的其他作品一样,他又一次把镜头对准当代中国社会的边缘人和地下文化。但这部影片的下场也和其他电影一样再次遭到禁映。故事发生在北京,某公园(可能是“东宫"或者“西宫")的夜里。
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编剧、摄影大奖。根据王小波的小说改编,讲述一对同性恋者复杂的心路历程,迄今未被准许上映。
7、《爸爸》
本片改编自王朔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说《我是你爸爸》。讲述了丧妻的男人马林生与他一手拉扯大的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这个在机关里混日子的小职员在对待儿子的时候,时而滥施暴力、时而摇尾乞怜,有时又满腔热情地和儿子称兄道弟。但最终父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爸爸》是中国著名“痞子文学”作家王朔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据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些隐晦的讥讽,因此从来就没有在国内公映。富有戏剧性的是2000年的瑞士洛加诺电影节将本片评选为当年的最佳影片,票友导演王朔也许并不因此有太多的兴奋感:本片的公映为此又遥遥无期了。
8、《邮差》
北京,某所不大不小的邮局,青年小豆是属于设置各类信筒的外线人员,一天邮局突然将他调回,第五区路段的邮差因违章偷拆人家信被收审,邮局让他接管送信手续。
小豆一直和姐姐在老平房里过着情同手足的纯朴的生活,那份早年在他心底留下来的早年失去父母的凄凉,由于日子的渐渐延续,他已经淡忘了许多许多,但新婚的姐姐和姐夫的生活,打破了这老平房以往平静的气氛,使他心底产生了一些不安和躁动的情绪。
在百无聊赖中,他开始把信件偷偷带回家拆开看。渐渐地他不满足于只是偷窥,而是开始干预别人的生活。他写匿名信,冒名写假信,甚至闯入别人家中,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以为可以改变别人的生活,然而,最后他发现他只是改变了自己。
这部电影是导演何建军得到鹿特丹电影节的一个基金的资助拍摄,并在欧洲完成后期制作的。这就决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国内获得放映的机会。从国外电影节或电影基金获取资金支持是不少青年电影导演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他们完成的电影无法得以审查通过并与观众见面的根本原因。
9、《活着》
描述国共内战时期,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却发现凤霞生病成了哑巴。数年后,大跃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先后发生,有庆与凤霞亦先后惨死。剩下凤霞难产生下的孙子馒头跟老人家继续活下去。
10、《蓝风筝》
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在国内审查未通过的情况下得以日本影片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并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因此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