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燃烧》中字「李沧东燃烧中的隐喻和最终谜团解答」

时间:2022-12-30 21:15:00阅读:4788
引用李沧东访谈一句话作为开始:“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有着无奈和愤怒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日子真的是一个谜。”这也是李沧东最新作品《燃烧》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能量积压到最后带来的澎湃,让无奈和愤怒最终转化成…
  • 燃烧
  • 破案
  • 经超 张佳宁 林籽 奚美娟 张志坚 刘敏涛

引用李沧东访谈一句话作为开始:

“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有着无奈和愤怒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日子真的是一个谜。”

这也是李沧东最新作品《燃烧》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能量积压到最后带来的澎湃,让无奈和愤怒最终转化成了悲剧。

李沧东导演风格接近于人,作品中对边缘人物内心碰撞的影像化,总是能让观众沉浸体验。

如果看过李沧东之前的作品《诗》,《密阳》,《绿洲》,《薄荷糖》等,就都能感觉到笼罩在主角对现实迷雾的抗争。

村上春树是文青必备的手册,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中心视角依然是边缘人对世界的呐喊。

李沧东《燃烧》灵感来源于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同时也受到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烧马棚》的影响。

村上春树《烧仓房》篇幅极短,只有8000多字,留白的地方很多,就像一首诗可以让人不断的解读重构。

《燃烧》对《烧仓房》加入了很多丰富的解读,让影片的人物内心更饱满。

但李沧东准确的抓住了《烧仓房》的骨髓,虽然《燃烧》故事更充沛细腻,但依然保留着迷宫一样对人心的探索,以至于影片故意让观众在情节中迷失,最后面对的只有悲剧。

《燃烧》这样的电影,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但不限定于谁对谁错,这正是影片精妙的地方。

所以大聪按照自己的解读,有了自己心中的《燃烧》(不喜勿喷)。

——剧透解析线——

片中的主题和讽刺

影片的人物都是边缘人,即使有钱的ben,依然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他们三人不去关心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去谈及时事天气,他们都在细致经营着自己内心的饥饿。

海美在片中提出了一个议题,“little hungry”(小饥饿)和“great hungry”(大饥饿)。

小饥饿是解决温饱衣食住行,大饥饿则需要解决内心的空虚,用自己的方式达到心底平静。

海美自认为内心充满了大饥饿,所以学习哑剧,跑到遥远的非洲寻找自我,恨不得让自己化成一道晚霞,泪流满面。

但讽刺的是,海美在现实生活中,是那种紧迫要解决眼前小饥饿的人。

海美自己在街边做着收入甚微的站街工作,欠下一屁股卡债,导致家人都离她而去。

按理说,海美不应该奢望于内心的不平静,而是要解决更多衣食住行的实际问题。

所以这样现实和精神状况极为不相符的海美,在ben带海美去酒会聊天时就极为不相称.

那些所谓的倾听者,每个人脸上都带对海美的不屑和嘲讽,虽然很微妙但也足够证明在他们眼里,海美只是一个无病呻吟的疯子。

在他们眼里,他们很清楚海美只是ben的第N个玩物,ben只会找这种在社会没有存在感的人作为他的陪衬,以填补ben内心的大饥饿。

ben的大饥饿在大家看来,似乎更符合逻辑,ben就是韩国的盖茨比,身世成谜,家缠万贯,开着跑车寻找内心的绿洲,似乎这样类型的人,更有资格谈论大饥饿,追求精神领域的贝斯。

这也是影片中的一道隐喻和对观众的提问,凭什么只有完成小饥饿的人,才有资格去探索内心的大饥饿?!

而钟秀人设和内心也充满了这种讽刺,而且是更激烈的小饥饿和大饥饿的对撞。

钟秀学的是文学,有一个做小说家的梦,但现实的情况是他的阶层和身份,让他在小饥饿的边缘中挣扎。

钟秀的父亲的官司,家里的一地鸡毛,自己无业艰难的找着工作,养着一头和自己一样孤独任人宰割的奶牛。

而讽刺的是,在海美出现之前,钟秀精神世界是一个自己都不想探索的迷宫。

按理说,一位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内心世界应该充满了各种大饥饿,把自己内心的饥饿,转换成文字,宣告世界。

但钟秀口中说着要写小说,却迟迟没有动笔,性格上的慵懒,造成了他一直没有勇气跨出追求精神世界的那一步。

钟秀平时的举动和状态,在海美和ben的对比下,也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在酒会钟秀的不自在和一言不发,在舞池中的无所事事,都影射出钟秀自卑的一面。

而在牛棚中的钟秀,却自嘲的找到一种精神上的释怀,用那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诠释最好不过了。

其实《燃烧》的核心,就是阐述钟秀如何找到自己心中大饥饿的主题,海美的出现,让迷宫里的钟秀渐渐找到了出口,这个出口是钟秀的海美的爱。

因此最终钟秀用自己的方法,来释放了对海美的爱,也就是愤怒的杀死了ben。

影片最后钟秀的赤身裸体,和海美在夕阳下的半身裸体相呼应,让两人特殊的关系产生一种奇妙的关联,海美用忧伤无奈诠释自己的大饥饿,钟秀用愤怒表达了自己的大饥饿。

隐 喻

影片的隐喻非常多,留白和闲笔的空间非常大,让每个观众看完之后,都能可以填上自己想要的解读。

剥橘皮

剥橘皮是一出哑剧,影片的谜团就如同剥橘皮,越往后看,就越清晰,一层一层揭露真相。

但看到最后,一切都是哑剧,看不到,摸不着。

在哑剧剥橘皮汇总,你似乎在剥橘皮的过程中看到了橘子,甚至品尝到了橘子,但一切都是一场空。

自慰

在钟秀和海美亲亲前,海美说过阳光会借着南山塔照进来,非常短暂。

于是在他们亲亲时,钟秀看到了那一短暂的“阳光”照到墙壁上。

很多人觉得这一段很诡异,大聪认为一个人在长期单身独处的情况,为了发泄自己情欲自慰,是会对着某一处地方展开闹钟幻象的。

钟秀正因为长期自己在家,看着某个地方自慰,在真正和海美亲亲时,也会造成了分心,而且钟秀的人格,就是很容易分心的,整个片子钟秀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此外钟秀对着首尔标志性建筑南山塔自慰,也说明底层阶级代表的钟秀,对韩国这个国家的失望和发泄,甚至是故意的亵渎。

钟秀父亲

钟秀父亲的故事线受到威廉.福克纳《烧马棚》影响,在《燃烧》中,钟秀父亲因为一些邻居琐事被告上法庭。

影片中海美的失踪和钟秀父亲的纠纷案件对比起来,从中讽刺了韩国政府对真正需要关注的案件漠不关心,却大费周折去判决一个邻里纠纷。

钟秀在父亲不在家的期间,钟秀打开了父亲的一个保修柜,里面有各种精致的刀具,这些或许是父亲内心“大饥饿”的一种象征。

塑料棚

这应该很多人能看懂了,在Ben眼里,塑料棚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他所谓烧的塑料棚,可能就是女人,那些游走在边缘的女人。

那些女人就算在这世界上消失,就如燃烧塑料棚一样,最终化成一缕烟,最后无人问津。

影片的谜团

影片视角重心放在了钟秀身上,所以观众所了解的剧情,也和钟秀了解的一样多。这也造成了变相的罗生门。

脑洞的大聪还是从中找到一丝丝的线索,去为大家展示一下“完美犯罪”的案发现场。

首先大聪认定海美是死了,第一是ben说过钟秀是信任她的人,如果海美自己有危险或为了躲债,不会不去找钟秀。

再来是钟秀在找塑料棚的时候,接到了一通海美的电话,电话中没有声音,只有急促的跑步声,然后有一个有力响亮的声音靠近手机,之后有手机被抢夺的声音,之后再也联系不上海美。

这可以断定海美是试图找过钟秀,从而也说明之后海美的消失很有可能已经死亡。

因此在确定海美是死亡的假定下,有两种可能性。

我们先来分析是Ben杀掉海美的剧情:

在最难侦破的杀人案件里,就是凶手是无动机杀人。Ben就属于这一种,Ben杀死海美,是因为要满足心中的“大饥饿”。

Ben把她接触的女人都视为塑料棚,可有可无,像垃圾一样存在,他把自己比作洪水,冲垮了谁,不会有罪。

在Ben和钟秀的谈话中,Ben自己透露自己烧塑料棚,其实是烧女人。

Ben还说最近看中了一个塑料棚,就在附近,其实就是海美,而此时的海美,确实就在附近,Ben没有骗人。

所以在钟秀找附近塑料棚有没有被烧掉,指向性是错误的,因为Ben根本没在烧塑料棚,而是在不知名的地方烧了海美。

在钟秀追踪Ben的时候,其实钟秀当然知道,但他或许也在享受着这一种追捕,让自己得到一种优越。

有一些变态杀手,就是想对别人分享自己杀人的过程,Ben这种或许也在享受着别人追查他的过程。

在Ben去到一个水库的时候,似乎这个水库是Ben下一个烧塑料棚的踩点位置,他也不担心钟秀的跟踪,因为在Ben眼里,钟秀其实也是一个塑料棚,一个可有可无的loser角色。

就像当时钟秀告诉Ben他爱着海美,Ben呵呵的笑着,充满着嘲讽,因为在Ben眼里,钟秀这样的人不配谈论爱情,不配谈论文学,更不可能是什么小说家。

Ben三番五次问钟秀想写什么样的小说,小说进展如何,而钟秀一直没有动笔,这其实也是Ben在嘲讽,Ben就是想坐实钟秀就是那种无所作为的塑料棚。

所以Ben也认定,钟秀就算跟踪他,也找不出什么蛛丝马迹,也不可能对他下手。

而钟秀,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着Ben,虽然从探案逻辑上来推测,这些并不算是证据,但导向性还算明显了。

首先是叫boli的猫,钟秀叫它的时候有反应。

海美的房间被收拾过,而这种一尘不染被折叠得整齐的风格,和在钟秀打开Ben厕所的毛巾折叠很相似。

Ben的哈欠,侧面说明他其实对海美,对免税店卖货的女孩的谈论话题,兴趣都不大,Ben所要下手的目标,都是这样社会存在感极低的女性,这和他固定的朋友圈十分不吻合。

而在Ben厕所的首饰来看,也能看出这些首饰都是廉价的,多达15 个,似乎也说明在Ben的手里,“消失”过不止十个女孩。

Ben对免税店卖货女的化妆,就像Ben在做一场仪式,完全不把女孩当成恋爱对象,而更像Ben在雕塑着自己的作品,或许这位免税店卖货女,就是下一个目标。

因此所有的指向性,其实都对Ben不利。

海美不是Ben杀的

当然,以上说的每一条对Ben不利的“证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反驳的论点,这正是影片值得探讨的地方。

如果海美不是Ben杀的,更大的可能,是债主杀的。

那么债主杀海美的故事走向就是这样的:

钟秀说海美是妓女,闹翻后海美就不联系钟秀了。

期间海美被债主追债,期间可能被用东西捂住嘴巴,虽中途试图逃脱,给钟秀打电话,但打通一半却被债主抓住,之后再也没办法联系钟秀。

而后海美被债主带回她自己家里,债主想要从海美家中找找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但事与愿违,因此在家中杀人灭口。

债主为了不留下证据,把房间收拾了一遍,跟猫有关的东西也带走。

总之,海美成了钟秀始终的谜团,于是钟秀用了自己的判断视角(第一个假设),认定是Ben要为海美消失负责,于是钟秀用了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了断。

到底海美有没有死?如果海美死了是否是Ben所为?

李沧东在影片中言外之意的表达已经很明显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不管从什么角度下定论,都只占50%的可能性,任何一种假设,都会有被一种可能性摧毁。

李沧东正是想要用这样的迷雾般的剧情走向,让观众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转变上,愤怒上,燃烧上,从而去了解悲剧结局中钟秀真正的蜕变。

关注《大聪看电影》,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李沧东《燃烧》中字「李沧东燃烧中的隐喻和最终谜团解答」

《燃烧》剧情介绍

《燃烧》剧情介绍

在一次送货的过程中,年轻的邮差钟秀(刘亚仁饰)被正在人行道上做促销活动的惠美(全钟淑饰)所散发的魅力所吸引,这个年轻女孩之前曾住在与他相同的街区。

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请求钟秀照顾她的猫咪。旅行回来后,惠美向他介绍了本(史蒂文·元饰),一个她在旅途上认识的神秘男人。

影片处处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导演李沧东在这部作品中,用不断升级的危机和谜团,探索了最难以言喻的话题。

演员刘亚仁和史蒂夫.元双双给出了事业中最杰出的表演,而新人演员全钟淑尽管被夹在两个如此经验丰富的演员中间,仍然毫不失色。

李沧东《燃烧》中字「李沧东燃烧中的隐喻和最终谜团解答」

韩国电影《燃烧》:两个故事,三个男女

《燃烧》是韩国导演李沧东,于2018年5月17日在韩国上映的,一部悬疑电影。
01

电影里讲述的故事
男主李忠秀住在乡下的老家里,父亲因为打架官司缠身,忠秀为了父亲的案子在村里四处奔走。平时他会做一些兼职,还会在网上写点没人关注的小说。一天,忠秀在城里的商场中,邂逅了中学同学申惠美,惠美主动和他搭讪,2人逐渐开始交往。
惠美独自去非洲旅行,同时回来的还有一位韩国欧巴ben。忠秀和惠美、ben频繁见面、聚会,忠秀发现ben过着富豪的生活。一次三人在忠秀家相约,ben聊起了自己有烧毁废弃塑料大棚的爱好,还准备在这段时间内,在忠秀家附近烧一个。
聚会过后几天,忠秀在接到惠美的一个无声电话后,就再也联系不上她了。忠秀在自己家方圆几里地的地方,到处寻找废弃大棚,但都没有什么被烧毁的痕迹。忠秀开始跟踪ben,他认为是对方杀死了惠美,自己却没有证据。万念俱灰中,他约ben出来,将他杀死,然后将他拖进保时捷车里,一并烧毁。
自己则开着车离开了。
02

电影里没有讲述的故事
电影始终没有正面回应,惠美是不是被ben杀死了?忠秀坚信惠美是被ben杀死的,有几条线索可以证明:

1、惠美的家里被收拾的干干净净,但是旅行箱却在阳台放着。根据他和惠美的交往来看,惠美平时有点邋遢,不会将屋子打扫的如此整洁。

2、ben洗手间梳妆台里的女性饰品,里面有惠美的手表。

3、惠美家的猫,出现在ben的家里。

4、惠美告诉忠秀和ben,年幼时掉进家附近的井中,ben将她杀死后,最后埋藏的地方。

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忠秀最后选择了以暴制暴,并用ben向他描述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
电影里也没有正面回应,惠美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显然她是一个略为随便的女人。
从第一次见面,惠美就有意撩拨忠秀;2人交往时间不长,就立刻进入肉体阶段,而惠美还会非常熟练的,从床底下拿出杜蕾斯;去非洲旅行和ben认识以后,很快进入了交往阶段;同时还会在嗨飞了以后,随便在男人面前裸露起舞。
从惠美的同事、家人口中不难得出,惠美平时喜欢到处旅行,羡慕多金中产的自由生活,可自己只有街头促销的经济水平,还会刷卡、借债透支消费。她没有朋友,受到家人指责,在单身公寓里与陌生男人一起,寻找一丝身体和心灵的慰籍。最后却成了变态富豪的掌下冤魂。
03

电影之内的小说
电影中的忠秀,是个写网络小说的作家,他最喜欢的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而电影关于忠秀和父亲的故事,则是取材于福克纳《烧马棚》这篇小说。
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1925年开始创作小说,被西方文坛誉为“现代经典作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大量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方式,在时序颠倒、象征隐喻方面有着独特的,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194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后,2次获得普利策奖,深深影响了马尔克斯、略萨等作家,在中国,作家莫言、余华也对他赞誉有加。福克纳的小说背景,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土地集中在一些白人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他们雇佣穷苦的白人和黑人,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
《烧马棚》讲述了一个南方白人农民家庭的故事,父亲脾气暴躁,与邻居发生争执后,粗暴的烧掉对方的马棚。之后被告上法庭,十几岁的小儿子出庭作了伪证。但后来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之后,小儿子不再站在父亲一边。
电影《燃烧》将小说中父亲和儿子的故事,套用在忠秀和父亲身上,也将现代社会一般平民和ben代表的中产阶级身份,明确指出。
04

电影之外的小说
忠秀、惠美和ben的故事,则是改编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烧仓房》。
小说中的男主是个中年已婚男人,女主则是个20岁的广告模特,收入很少,平时靠和男人交往补足。2人也是露水之交,直到那个搞贸易的多金男人出现,小说和电影的情节便融合在一起。
只是,最后女孩“消失”后,男主并没有为她报仇,而烧仓房似乎只是ben的一个随口而说。
读过小说《烧仓房》,不仅让人想起电影《嫌疑人X的现身》,那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本小说,也曾经被日、韩、中等导演拍成电影。
小说和电影中都有将视角投入到了社会“边缘人”的部分。这些人多为流浪汉、残障人士,他们通常被家人抛弃,被社会冷处理,与那些住在豪宅、开着豪车的人没有任何关联。有时候,他们像老鼠,住在“地下”,凭空消失也对任何人毫无意义。
显然,李沧东导演也透过电影,将视角投射到了,当下社会中拜金的“边缘”女性。她们常常超前消费,要求能力范围之外的享受;她们纸醉金迷,与“真爱”无缘,通常将“肉体”有偿出卖。而他们的死活,却无人关心。
05

导演的阐述
导演李沧东曾经在采访中说明,“电影里的2个年轻男人,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忠秀是嫉妒ben的,他尾随ben是想要搞清楚,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生活?但最终换来的,却是绝望。”所以忠秀并不是因为爱惠美,想为他报仇才杀死了ben,最根本的问题是,ben剥夺了忠秀的一切。
当然,在更深的层面,这也是导演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无情嘲讽。拜金主义的蔓延,不仅在韩国、日本、西亚、美国、欧洲,拜金主义一直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样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样的矛盾不可调和。
《燃烧》2个独立的故事,3个纠葛的男女,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思考。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