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遇断崖式差评「从电影花木兰遭遇断崖式差评我们再来仔细重读木兰诗」

时间:2022-12-29 08:24:23阅读:1060
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花木兰》,经过两年多的打造,终于上映了。这部电影由妮基·卡罗导演,刘亦菲主演花木兰,甄子丹、巩俐、李连杰、李截、郑佩佩等一众明星参演。可以说,是迪士尼的一部鸿篇巨制。但上映不…
  • 花木兰
  • 战争 音乐 爱情 剧情
  • 常香玉 汤兰香 赵仪庭 马天德

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花木兰》,经过两年多的打造,终于上映了。

这部电影由妮基·卡罗导演,刘亦菲主演花木兰,甄子丹、巩俐、李连杰、李截、郑佩佩等一众明星参演。可以说,是迪士尼的一部鸿篇巨制。但上映不久,这部巨制就遭遇了国内断崖式差评,国外媒体褒贬不一。

这其中有中外文化的差异,也有电影对人性解读的差异。

国内断崖式差评与国外褒贬不一

从豆瓣评分上看,《花木兰》今天的评分是4.8分,评分人数是4.58万人。

显然,作为鸿篇巨制与评分,是对比鲜明,凉热差距很大。

豆瓣评分截图

从豆瓣看过的2.3万短评中看,多数国内观众对《花木兰》是失望的,好评占15%,一般占18%,差评占76%。

网友“掉线CN”评论道:【C 】比较失望,看得出野心很大,想做出一种有别于此前迪士尼风格的历史史诗感,但受限于童话风格,打仗死人都看起来像儿戏(一定程度也和导演动作戏调度水准不佳有关)。其次,花木兰的人物刻画也不够好,这个角色明明塑造空间很大,但无论是花木兰选择面对自己的动机,还是军队们接纳花木兰女性身份的过程,都处理的太过于简单潦草,使得影片核心情感浓度大大减弱。最后,刘亦菲也不行,她太柔了,身上缺少战士的狠劲儿和不屈,面对复杂情绪的场景,其单薄的演技也无法撑住人物,以至于我看完全片,竟都觉得花木兰全无魅力。

网友“半夜梦游喝牛奶”评论道:只能说前期宣传太好了,导致看过很失望,在我的心目中木兰是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而不是从小就习武喜欢出头的女生,而且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文言文中体现的是木兰迫不得已才替父出征,而不是像电影中那么爽快,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处在尴尬中,果然外国人是拍不出那种感觉的,而且特效用的很尴尬。我感觉我可以转场看少林足球

网友“赵露思”评论道:“求求美国人别糟蹋中国文化了。”

这些众多评论表达的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文化的错位。比如,影片中的“河北土楼”,对花木兰形象刻画的呆板,巩俐女巫形象的失真等等。

国外影评也褒贬不一,但好的评论也都是集中在肯定电影的画面的“好看”上,差的评论也看出了人物的“单一”。

《芝加哥太阳时报》影评人Richard Roeper说:“是的,很遗憾美国观众不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壮观的真人巨制《花木兰》,不过好消息是这部电影拍得很棒,有着惊人的布景、出色的动作戏和鲜艳的素材,即使在家中的显示器上观看也能很好地欣赏。”

美联社评价为:“《花木兰》好的方面比坏的多,我们也应该庆幸能有适合孩子看的、华丽又鼓舞人心的战争大片。甚至可能激励一些孩子对亚洲电影感兴趣,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有时候也应该放弃对动画电影的盲目忠诚了,因为这阻挡了‘伟大’的诞生。”

而《THR》认为刘亦菲作为主角魅力十足,但剧本没有给她足够的深度以及合作的意义。影评人Christopher Lloyd则评价刘亦菲表现平平,缺乏感情。

仔细重读《木兰诗》

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但不管什么形式,中国诗歌之所以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诗言志”、“诗言情”这个内核上。

钱钟书曾说,中国诗歌的特点是早熟,早熟的结果是早衰。所以,在他看来,中国诗歌的顶峰是《诗经》,之后的诗歌,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这当然是从艺术形式上而言。

但中国诗歌毕竟有源远流长的5000年历史,有众多的诗集,其中也不乏精品杰作。《诗经》、《楚辞》、汉大赋、《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留下了可以传诵的诗篇。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两者从形式上都是叙事诗,从内容上都是“别出心裁”,表达了当时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主题。

在电影《花木兰》遭遇断崖式差评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新读一下《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目前没有具体的年代定论,从大时间段上,大家都认为是在北朝后期。

那时,北魏与柔然正在战争,诗中提到的黄河、黑山头、燕山胡骑,都在北方,黑山处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又称沙虎山;燕然山,现在已经是蒙古境内。柔然是北朝时期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柔然国存在于394年到552年之间。

“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由于众多影评都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质疑,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读《木兰诗》,看看“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1、木兰是一个大家闺秀

木兰生于战乱时代,这是大背景。就出身而言,从《木兰诗》来看,她是一个大家闺秀。

从全诗的第一段看,北方告急,可汗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见木兰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能征战的大人物。

当时实行征兵制,一般的人家只是要求出壮丁多少人,并不会明确指名道姓。

2、木兰战绩突出

木兰从军,并不是从一个小兵做起。因为他是替父出征,同时父亲又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可以猜想,她是带着军衔去出征。

在征战过程中,木兰打了十二年的仗,诗中的“壮士十年归”是虚词,并不是实指。

木兰的战绩在战后论功行赏中可以看得出,“木兰不用尚书郎”。

“尚书郎”初设于东汉,是尚书台的属官,位居中枢,虽然官职不高,但地位重要。魏晋之后,尚书郎逐渐指六部中的属官。

所以,木兰的功绩足以让她进入内阁做官,虽然官在六部不大,但是对他战绩的肯定。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3、木兰有豪情壮志,更有儿女私情

《木兰诗》对于木兰的从军经历的描写只有简单的八句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但恰恰是这八句话,把木兰从军的豪情壮志描写得异常高古雄奇。

如果只是能征善战,《木兰诗》并不会成为乐府双壁,反而诗中并没有对她从军过度描写,而是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定过程,战后归来抛却功名利禄,只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以及回到故乡,父老乡亲的热烈迎接,还有木兰迫不及待脱下戎装,“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明代的评论家钟惺一言切中肯綮,评论道:“英雄本色,却字字不离女儿情事。”

这恰是《木兰诗》的高明之处。高明在诗中所描绘的木兰,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不离本色的“女儿”。女儿情、英雄泪,在众多古代诗歌中,是两相对照的,但它们却都集中体现在木兰这个人身上。

木兰的形象因之更为丰满,更贴合人情、人性。

欧美大片与中国传统的相同与差异

众多欧美大片都在持续聚焦于中国的传统,从其中挖掘出可资演义的成分,像《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都是成功的典范。

但在《花木兰》中,这部片子的挖掘却不太成功。

不成功在哪里,值得我们思考。

集中到一点,就是文化的差异。欧美大片善于宏大的布景,制作五彩缤纷,这是长处。但中国文化在宏大之中,更注重的是人物的形象。所以张艺谋的《长城》,虽然有宏大的制作,但在人物形象上是失败的。

《花木兰》也是如此。我们看得场景很过瘾,但看完之后,只感觉到了场景的过瘾,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感慨”。

这其中当然也有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局限性,但更多地还是阐释的角度和着眼点的不同。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