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有没有好看的抗日动作连续剧)

时间:2022-08-12 17:35:52阅读:4010
2016年6月23日,《东方战场》江苏卫视、 湖北卫视首播。《东方战场》是由孟凡耀监制,刘星编剧,路奇执导,黄海冰、罗嘉良、马晓伟、袁咏仪、俞飞鸿、侯祥玲、 周航、应采儿、叶璇、张鲁一等主演的抗战史诗剧。关于…

2016年6月23日,《东方战场》江苏卫视、 湖北卫视首播。

《东方战场》是由孟凡耀监制,刘星编剧,路奇执导,黄海冰、罗嘉良、马晓伟、袁咏仪、俞飞鸿、侯祥玲、 周航、应采儿、叶璇、张鲁一等主演的抗战史诗剧。

关于14年抗战长路的全景展示,关于高空俯瞰六大阵营的博弈,关于正面战场的惨烈顽韧,关于游击战场的内伤式打击,关于毛泽东(黄海冰 饰)战略眼光的深邃智慧,关于蒋介石(马晓伟 饰)撑持危局的内外交困,剧中都有详略不一的书写,剧外都有精确对位的解读。

孱弱的国联

在未有联合国之前,就有过一个名曰“国联”的组织。这个组织在鲁迅的文章里是被讽刺的对象,在中国人的知识谱系里是个模糊的存在。《东方战场》显形了这个孱弱的国际组织。

“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先犯沈阳,再炸锦州,铁蹄踏向东北全境。当时国民政府的应对是,张学良(周航 饰)下令不抵抗,蒋介石提请国联调停。《东方战场》正面表现了国联开会,西方国家主导的圆桌会议上,一开始是颟顸的推诿,让中日两国自己解决,后来实在说不过去了,国联作出决议给日本人提要求,但日本代表根本不把国联放在眼里,拂袖而去。

国联最多时有58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听起来,这跟后来的联合国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国联没有军队配置,依赖大国援助,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日本鹰派军人早就看出了国联的虚弱,一再在华扩大事态,偏偏蒋介石死求一计,总是冀望于国联的调停作用。结果不问可知。

弱国无外交。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打铁先要自己硬。这些话用在1930年代的中日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蒋介石也未必不知道国联的纸老虎本色,只是他要全力“剿共”,要行缓兵之计,求助于国联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面对汹汹舆情有个搪塞罢了。

二战爆发后,国联也就形同虚设了,二战结束后终被联合国取代。而联合国虽然也无奈于某些悍然的入侵事件,但它真的配备了维和部队,在某些国际争端的调停中硬起了腰杆子。

“贼喊捉贼”战术

1931年,日本关东军按预定计划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段铁轨,并诬为中国军队所为,随后关东军炮击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没错,这是十四年抗战史上,日本人第一次使用“贼喊捉贼”战术。此前的零星侵扰他们就用过这招,此后的大举进袭更是把这个用成了熟招。

《东方战场》中有清晰描述,川岛芳子(叶璇 饰)赚溥仪(张鲁一 饰)入瓮,就是派了日本特务在溥仪公馆附近打枪,诬为国民党要派人暗杀溥仪,骗得他仓皇逃往东北。

日军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武装部队,在侵华战争中轰炸平民、屠杀俘虏、施行“三光政策”,屡屡突破国际惯例和文明底线,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对于这个国家可能的变脸要永远保持警惕。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群魔兽级的军队,美国人有时候也不那么守规矩。当中国密码天才池步洲(张晓晨 饰)侦知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出行计划后,中国当局通报给了美国。

已经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重创并对日宣战的美国,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对山本的伏击令。随从曾提醒罗斯福总统有“交战国不能刺杀对方统帅”的战争规则,罗斯福说“那就把这个消息通知那些不知道这个规则的人”。后来,山本因座机被美军击中而身亡。

汪精卫和陈璧君

汪精卫革命资历比蒋介石老,当年刺杀过摄政王载沣。汪精卫长期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蒋介石压得郁郁不得志。他在国军一败再败,国民政府一再西迁,苦劝蒋介石“和平救国”不果后,踏上了投降卖国的不归路。

《东方战场》中出场人物众多,但还是大致捋清楚了汪精卫(罗嘉良 饰)叛国的心路历程。对抗战前景的悲观失望,对“千秋功业”的无限贪恋,自然是主因。

不过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姜宏波 饰),显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每当汪精卫慑于公议而心生动摇时,她就在边儿上鄙夷地来一句:“犹犹豫豫的,能成什么大事?”这句不变的台词听得多了,汪精卫终于痛下决心,出山组织南京政府,充任日本人走狗。

当然,不管是溥仪,还是汪精卫,当傀儡的过程是复杂而痛苦的。溥仪是凡人被贼惦记上,跑不了打不过,加上一点点复国野心,不从也从了。汪精卫的遮羞布是日本人“没有领土要求”,他就说服自己此行是“忍辱负重为救国”了。

陈璧君女人男相,行事果决。在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前夜,以身相许壮行色。结成夫妇后,也一直是汪精卫的精神支柱,每临难以决断事,必是陈璧君拿主意。可惜的是,在叛国投降的事上,陈璧君起了最坏的作用。

萨师俊和高志航

在一般印象中,抗战就是国军正面战场的溃败和共军在敌后战场的小胜累积成大胜。抵抗者都是陆军和游击队,空军轰炸和海军炮击那是日本人的专利。

《东方战场》足以扭转这种错误印象。空军有高志航领衔的“民国四大飞行员”,在抗战初期曾给日本空军以沉重打击,受到宋美龄(俞飞鸿 饰)的亲临奖掖。只是,民国空军在洛阳落地加油时遭到偷袭,损失惨重,其余飞机也在与敌空战中近乎拼光,从此不再有制空权。

剧中记录了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率部抵抗的故事。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曾以必死之心撞向吉野舰,萨师俊在武汉保卫战中也是与敌人拼到沉船而绝不撤退。从四行仓库的守军,到喜峰口的大刀队,从宁肯耗尽航油也要击落敌机的飞行员,到江兴轮上架炮轰击日机终至沉没的炮兵,中国并不缺乏热血男儿和断头将军。就算没有美、苏参战,小日本也休想在占领的中华国土上安坐!

张自忠、戴安澜、高志航、萨师俊...,还有杨靖宇、赵尚志、彭雪枫、左权...,都是有据可查的抗战英雄。《东方战场》的记录也许并不完整,但从这些片段也能看出,抗日战争动员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斗志,前线杀敌的兵将是不分你我,不争主次的,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将侵略者赶出家园!

在抗日神剧满天飞的日子里,这样处处讲究的正剧让人耸然动容,热血奔涌,追慕先贤,感慨万千。

主讲人 | 李星文

《东方战场》中马占山的百人机枪连歼灭日军半个联队是真的吗?

假的。

第一,不符合常识。

捷克式、布伦式这类轻机枪虽然可以端起来扫射。

但是,由于捷克式的全重接近十公斤。

并且,射击时的后坐力不小。端射,尤其是端起来连射时,跳的厉害,毫无精度可言。

又并且,捷克式的弹匣只有二十发子弹。如果采用连射,一梭子就打完了,火力输出缺乏持续性。

因此,捷克式的通常用法往往都是这样的。

主射手在预设阵地中,以脚架依托机枪,进行点射。副射手在旁提供弹药供给。

阵地总体呈现为交叉式。战斗中,以交叉火力杀伤敌军。

插一句。淞沪会战时,日军判断国军机枪手是不是菜鸟,就是靠听枪声。

通常是日军射手先点射三发,进行刺探。如果国军的回应也是两发或三发的点射,即表明这是一个老机枪手,不能冲锋。如果国军的回应是“啪啪啪啪啪啪”的乱射一气。即表明这是一个菜鸟,无作战经验。日军只要待得我方机枪手放光子弹,进行换弹时,就能瞅准空隙发动进攻。

再说回来。虽然在电视剧中,编剧借日军参谋人员之口,说马占山是土匪出身,打仗不拘泥于常理。

还借日军师团长之口,说马占山“高明的使用了机关枪”。

仿佛轻机枪在马占山手上,玩出了新花样。

但捷克式机枪在端起射击,且还处于连射状态时,毫无精准度可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如果实战中,真是这么打——机枪手不在掩体内射击,反倒是集体跳出掩体,而且还是密集的一字队形排开。

或许趁日军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机枪连确实能用密集火力将日军压制。

但一旦日军反应过来,全员卧倒。以捷克式端射加连射的精度,将很难瞄准日军。

而日军机枪组和投弹筒组如果再进行火力反压制。

以电视剧中机枪连一字排开的阵型。或许全军覆没的,将会是机枪连的战士们了。

第二,不符合史实。

我在手机上看这一集时,看到有不少朋友发弹幕说这是真实的历史。

还看到有些朋友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中说这场机枪连团灭日军半个联队的战斗,记载于中国文史出版的《马占山将军》一书中。

这本《马占山将军》,现在不好买。但庆幸的是,网上还能找到了电子版。

在看完这本书的电子版后,我发现很多言之凿凿,说机枪连灭日军半个联队的人,可能压根就没看过这本书。

可能就是某人胡说八道后,然后一传十,十传百。谣言传成了所谓的真实历史。

这里简单说一下书中与网上传闻不符的点。

首先,江桥抗战前,我军确实得到了大量捷克式轻机枪,借此改善了装备水平。

但是按照书中的记述,张学良并没有给黑龙江驻军提供装备支持。马占山将军当时也并不在齐齐哈尔。

这批机关枪(原有100挺,有1挺拿去作模型仿造),由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购置。原本闲置于军火库中。

九一八事变时,万福麟远在北平,以各种理由拒绝返回齐齐哈尔领导军民抗战。黑龙江省督军署参谋长谢珂将军见此情况,索性就担起了省主席的担子,召开军事会议。并在会议结束后,把这99挺捷克式分发给了黑龙江卫队团。

我(谢珂)随即下令即日夜间卫队团全部出发。工兵营两连、辎重兵一连、炮兵一营归徐宝珍团长指挥,开赴嫩江桥北岸构筑阵地。并令军务、军医两处迅速筹设运输、救护机构。并将库存的99挺捷克式轻机枪(原有100挺,有一挺拿去作模型仿造)发到卫队团使用。

也就是说,历史上确实有一批挺捷克式轻机枪于江桥抗战前,装备到了我军手上。

但这批机关枪不是张学良赠送的。而是原本就在仓库中的。

这批机关枪并不是马占山分发的,而是参谋长谢珂分发的。

谢将军当时并没有把这99挺机关枪拨给一个机枪连,而是拨给了一个卫队团。

据当时在卫队团任机枪连长的邢介兴回忆。

他的机枪连,编制为160人。去掉团营占额实际为120人。装备有4挺日本三八式重机枪和6挺捷克式轻机枪外。除了这十挺机枪外,其余都是杂乱步枪,大概百八十支。

但这是改善装备前的装备水平,还是改善装备后。那就不得而知了。

个人猜测,应该是改善装备前。

卫队团在分到99挺捷克式后,每个连应该能装备有十余挺。机枪连是精锐,大概20挺。

其次,江桥抗战期间,马占山确实指挥我军多次伏击日军。并几乎团灭了浜本支队。

但历史上的江桥抗战,并不是电视剧中的那种打法。而是以阵地战和白刃战为主。

具体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我军击退张海鹏伪军的进攻后,日军调集四千余人(主要为伪军),欲摧毁我军位于嫩江北岸的阵地。

我军的部署,是以卫队团主力和另一个步兵团在正面阵地硬扛日军,卫队团的机枪连在嫩江北岸边的芦苇丛中埋伏。另外还有一个骑兵旅在侧翼支应。

开战后,日军渡过嫩江,并突破了我军的第一道防线。但我军奋起反击,以白刃战的方式将日军打退。

日军不甘心退回嫩江南岸,便打算在嫩江北岸构筑防线。

但就在日军还在挖壕沟时,埋伏在芦苇中的我军突然扫射,打死打伤不少日军。

当天下午,日军增援赶到。但我军的骑兵也在此时杀出,重创了日军。

日军见攻击不成,死伤惨重,只得全部退回嫩江南岸。

当天晚上,日军贼心不死,搜集船只,企图过江偷袭。

但我军白天埋伏在江岸芦苇丛中的机枪连并没有撤走。而日军对此毫不知情。

因此,当日军的小船快划到江岸时,又被我军机枪连重创。

天亮后,日军第二批增援赶到。总计约八千余人。

由于兵力充裕,日军指挥官随即下令进攻。

先是以飞机、大炮对我军一通轰炸。接着又以百余支小船,运送了两千多日军过江。

我军方面,由于被日军的炮火轰得惨,未能阻止日军渡江,只得与日军再次进行短兵接触式的厮杀。

厮杀期间,我军后方增援而来的一个步兵团和骑兵团赶到。

当我军骑兵再次杀出后,日军再次被瞬间打崩溃。纷纷上船跑路。日军的后勤部队由于行动不灵敏,撤退途中被我军全歼。

此一阶段的战斗,按照日军的报告,日伪军死伤了一千多人。

按照我军的报告,日伪军死伤近三千人。

江桥抗战第一阶段的战斗,基本就是这个情况了。

我军当时虽然装备了大量轻机枪。并且这些捷克式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由于日军握有制空权,且火炮数量远多于我军。所以我军与日军的较量,实际上多为近身战斗。

也就是和日军厮杀在一起,让日军的飞机大炮无法发挥作用。然后凭借满腔热血,将日军生生杀退。

后来,由于日军增援不断。而我黑龙江守军得不到任何支援。连日苦战,我军的兵力和精力均耗尽的情况下。无力与日军厮杀。只得无奈放弃齐齐哈尔。江桥抗战也因此失利。

真实的江桥抗战,就是如此惨烈。

《东方战场》这电视剧,整体很优秀,格局很大。

但剧中的部分情节,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