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为什么没有存在感「感觉没有存在感怎么办」
今日,我们大西北的邻居哈萨克斯坦乱了。民众因为不满液化气价格上调而开始上街游行抗议,进而引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暴动。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关系还算不错,因此在暴乱后俄国方面很快派遣部队入哈平叛,到目前为止,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暴动已经基本平息。
对于生活在东部的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对哈萨克斯坦的了解想必是仅限于地理课本上的粗略介绍。如果再多一点,估计也只有陆上一带一路第一站这么个头衔了。至于他们何时诞生,如何发展,故事怎样,怕是一个空白。
我今天也是蹭一波这个热点的余温,随便扯一扯哈萨克人的历史。
差不多在15世纪中叶,有几支蒙古——突厥部落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的带领下脱离了当时中亚霸主乌兹别克汗国的控制,迁徙到了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并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468年,哈萨克人击杀了前来找茬的乌兹别克汗国大汗阿布海尔,并开启了扩张模式。到16世纪20年代为止,哈萨克汗国南至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到包括七河地区,东北至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达玉邪克河流域等地。可以说已经做到了独霸欧亚大草原中西段。
由于汗国领土太大,而汗国的统治方式是落后松散的部落联合制,哈萨克人逐渐分化成了大、中、小三个玉兹,其中大玉兹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主要分布在大玉兹以北,夏牧场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冬牧场在托博尔河、伊斯姆河、努腊河、萨雷苏诸河流域;小玉兹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西部地区。
牧牛放羊,逐草而居,原本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哈萨克人却碰上了东部开启狂暴扩张模式的准格尔汗国,在卫特拉蒙古人强大的武力下,大玉兹很快沦陷,中、小玉兹为了自保,纷纷投靠了西方蒸蒸日上的沙俄帝国。
当然,被征服的哈萨克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们和尚未被征服的中、小玉兹不断联合,一同反抗准格尔汗国的征服。之前有一部哈萨克抗蒙神片《无畏一千勇士》讲述的就是这么个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不过在对抗蒙古人的征途上,哈萨克人并不孤独。此时远在东方的大清帝国也在乐此不疲地攻伐着准格尔汗国这个巨大的威胁,经过了近百年漫长的征战,乾隆二十二年,体量巨大的清帝国终于彻底征服了西北的准格尔汗国,并同哈萨克人取得了联系。作为自己的救世主和曾经不得见的战友(确实也没有联合作战),哈萨克人对大清整体上是有着莫名的好感的。估计是看着清廷比毛子靠谱(毕竟一个想羁縻,一个想同化统治),三玉兹都纷纷请求归顺大清,成为清廷的藩属国。
只是不成想,大清阔气了没几年(好吧,其实有一百年了),一个鸦片战争让这个老大帝国在世界面前露了马脚。先前对中亚虎视眈眈的俄罗斯一下子没了心理负担,直接就把军队开到了巴尔喀什湖南岸,后来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功夫,俄罗斯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夺走了哈萨克的宗主权,并抢走了已经被大清吞到肚子里共计44万平方公里的大玉兹领土。(所以黄皮斯拉夫们,怎么说你们好呢)
得到是一回事,统治又是另一回事,哈萨克这块地方民族成分很复杂,各有各的习惯,这就让毛子很难调剂过来。加上哈萨克又是突厥化伊斯兰领土,和莫斯科的东正教格格不入,这双管齐下的打击,使得毛子对中亚的控制一直不太稳定。因此在十月革命期间,哈萨克人差点借着“大突厥主义”就成功独立出去。
还是说“伟大的”慈父有办法,斯大林同志在如何通过削弱民族力量强化中央集权上绝对是圣堂级的人物。他一方面将中亚最强大的乌兹比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大片领土划给较弱的哈萨克人,又输送了大量的俄罗斯人进入哈萨克斯坦企图弱化他们的民族力量。
当苏联获得了蒙古的控制权后,高层迅速划走了唐努乌梁素海,目的就是防止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联合,不利于苏联对中亚地区的控制。
在一系列的骚操作下,哈萨克斯坦一举成为了中亚最大的国家,不过按照《循迹漫聊》的说法,这个最大着实是掺了沙子的。国内的俄罗斯族人口和哈萨克族人口占比都高达37%以上,国家没有优势主体民族,人口结构偏向苏俄,这下子就算是落在苏联手里不好逃出来了。
不过大多数美好的算盘终会落空,苏联人的设计固然巧妙,却还是忽略了民众不满和民族矛盾积小成多的累积。当苏联整体的力量越来越弱后,哈萨克斯坦爆发了阿拉木图事件(主要是戈尔巴乔夫自己作,直接任命俄罗斯人科尔宾做哈萨克斯坦总统)。虽然暴动被平息,但苏联和哈萨克斯坦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所以在苏联解体之际,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成为主权共和国。
但是独立归独立,新生的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因此脱离先前国内矛盾的困扰,好在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打得一手好牌,他先是和西方还有俄罗斯同时保持良好关系,然后积极鼓励在哈的俄罗斯族离开哈萨克斯坦回到俄罗斯,并反向欢迎在俄的哈萨克人回到祖国同胞的怀抱。事实证明,纳扎尔巴耶夫做得很成功,哈萨克人再次成为共和国主体民族,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得以解决。
作为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劣势非常明显,本国的经济主体也是石油能源出口,总体经济水平不高,本身也没有什么逆天的大动静,所以虽然是我们的邻居,缺陷的很没有存在感。不过前总统老纳是个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后不久,哈萨克斯坦便开始积极响应,企图和中国建立几条成熟的贸易线。
2016年中哈两国政府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目前,中哈已开通5对常年对开口岸、5条油气跨境运输管道和1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无水港、“欧洲西部-中国西部”高速公路等项目相继落地运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现有6条铁路和11条公路过境哈萨克斯坦,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成为哈萨克斯坦直抵太平洋的出海口。而这一切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可以说,如果不是老纳大搞绝对权力和滋生腐败,他兴许会是哈萨克斯坦历史上一位名利双收的总统。如今看来,是可惜也不可惜了。至于哈萨克斯坦未来的路会怎么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了。
为什么中国没有描述霍去病、陈汤、班超、苏武、裴行俭、李靖这些人的煌煌战绩的电影?
先说一下这几个人物的共同特点,霍去病、陈汤、班超、苏武、裴行俭、李靖这几人的事迹都和匈奴或者突厥有联系,他们都对国家边疆安稳做出过贡献,除了苏武其余的人都有过对匈奴或者突厥的作战。我们一一说一下他们的大体事迹。
看过《汉武大帝》的人或者在历史课上都知道,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当然也就是汉武帝外甥,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率兵攻打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这一年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时年十九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率军深入漠北,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歼匈奴左贤王部7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并举行了祭天封礼,经此一战,改变了汉朝长此对匈奴的被动状态,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安全。
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示友好,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在任务完成回国前,匈奴内部政变,苏武被扣押,并要求背汉降匈奴,苏武不降被流放至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放羊,这一扣押就是十九年,昭帝继位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匈奴被迫放苏武回国,苏武不变节的爱国精神被后世一直歌颂。
班超为东汉人,弃笔从戎,永平十六年(73年)、十七年(74年)两次出使西域攻打在西域作乱的匈奴人,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与汉朝的友好关系。公元80年(建初五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朝廷肯定了班超的功绩并给他派去了增援人手,在西域的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龟兹、姑墨、温宿、大月氏、焉耆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在西域期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永元七年(95年),封为定远侯,后人称之为"班定远",为西域稳定以及回归做出了贡献。
陈汤西汉末年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和甘延寿出使西域,郅支单于侵犯欺凌乌孙、大宛等国,陈汤认为攻打郅支能够稳定西域,是千载功业,并矫诏攻打郅支,郅支单于被杀,为西域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陈汤的上疏中。
李靖唐朝开国元勋,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精兵趁夜色攻打定襄,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此战威震匈奴,雪耻了唐太宗在渭水与突厥结盟。李靖在攻打吐谷浑中,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使唐朝控制了吐谷浑旧境,稳定了大唐边境。
裴行俭也是唐太宗时的大臣,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设计俘虏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
这些人都是爱国功臣,为边疆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鉴于当时是对属国攻打,像当时的匈奴,吐蕃,西域各国等,但是现在属于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拍这些人物的电影可能会使上层建筑觉得这会对现在的民族团结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外国产生一种对外扩张的信号,不利于我们现在的一带一路发展和对外和平的影响,以致无法审批通过,为了减少成本尽量不去自找麻烦,以上仅是我个人理解。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