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齐名的作者「金庸小说八大恶人」
金庸作为我国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其作品众多,而且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搬上荧幕。
在他的笔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或仗义、或不齿、或高大、或卑微,但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武侠江湖。
金庸的每一部作品大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脉络和主人公,但熟读金庸作品的有心人就会发现,在金庸大部分的作品中,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地方,这便是“专黑一名、专黑一辈以及专黑一姓”。
如此惊人的相同之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是金庸有意为之,那他为何要这样做?目的又是什么?
首先是“三黑”中的“专黑一名”,这里的“名”就是名字的意思,在金庸的两部作品《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中,都有一个名为“天德”的人物,而这个人物都是反派形象。
如果说是单一作品里的反派,倒也不值得讨论,可“天德”在两部作品中都不是正面形象,这显然是金庸有意为之。
对于“天德”之名的解释,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曾经借段天德之口这样写过:“上天有好生之德”。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具有爱惜生命的美德,大地有承载万物的容量,君子又成全他人的品性。”
从释义上来看,以“天德”为名之人,想必必定是爱惜他人生命的君子,可金庸笔下的两个“天德”,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实在是难当此名。
第一个“天德”是《射雕英雄传》中的段天德,此人在作品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角色,他所行之事几乎都是恶行。
段天德本是宋朝的一名武官,却在大是大非上犯了迷糊,认金人作父,完颜洪烈因为对郭啸天结拜兄弟杨铁心的妻子包惜弱心生歹意,从而指示段天德抓捕杨铁心和郭啸天二人。
段天德勾结金兵,围攻杨郭两家,致使郭啸天身死,其妻李萍为了保护遗腹子,与段天德多次搏斗最终逃离,却不得不寄居大漠二十年之久。
作为宋朝将领,却勾结异族残害自己的同胞,这种行为犹如“汉奸”,令人不齿,而在害死郭啸天后,丘处机追杀段天德,一路来到了法华寺。
在事件后续的发展中,法华寺住持焦木大师被段天德牵连致死,可以说段天德此人根本毫无德行可言,他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
段天德最后死于杨铁心之子杨康手中,被杨康一掌震碎了颅骨,郭靖也在旁边亲眼目睹了杀父仇人之死。
金庸虽然给这个人物起名为天德,又偏偏冠以“段”姓,这样看来,段天德不就是“断”天德吗?上天之德在他这里断开,不就是“无德”了吗?
相较于段天德的无耻行径,金庸笔下的另一个天德——吴天德,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这个吴天德也是宋廷的一位小官员,相比于段天德而言,他已经算得上是“有德”了。
吴天德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无天德”,他的无德之处体现在他喜欢仗势欺人,常常以自己的职务为由欺压他人,此外他还到处扬威作福,令得无人敢招惹他,直到令狐冲的出现,才将他的嚣张气焰掐灭殆尽。
令狐冲得知吴天德品性后,二话不说便将其痛扁了一顿,让他不敢再为非作歹,而在日后的故事中,令狐冲还顶着吴天德的名头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帮助恒山派,也算是给“无天德”“积了点德”。
那么金庸为何要将两个天地都塑造成反面角色?从“天德”的释义上来看,这明显是金庸有意为之。
有一种说法是,金庸年轻时曾经在重庆求学,当时他的校长便是名为天德,金庸因为一些小事招惹了他,以致于这位天德校长将他严厉批评了一顿,金庸此后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才在后来创作时,将两个天德都塑造成反面人物。
但这个说法的可信度有几成,还值得商榷,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来支撑这种观点,至于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或许已经随着金庸的离世而成为一个谜题了。
金庸的第二个“三黑”便是“专黑一辈”,这里的“一辈”指的是同辈份的表哥。
在金庸的很多作品里,都会有着一个“表哥”的角色出现,这个表哥往往都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但这些“表哥”们的面具之下却是另一副面孔,他们的结局也大都不好。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表哥卫壁,《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和云中鹤,《连城诀》中的汪啸风,这些表哥们都是长得一表人才,真实面目却令人作呕。
卫壁此人,满嘴油腻,念念有词,常常将“不分彼此”挂在嘴边,来欺骗朱九真和武青樱。
面对朱九真和武青樱这对“雪岭双姝”,卫壁想要兼得,而他真正所看中的并非两人的身心,而是她们各自的家族势力。
朱九真是连环庄庄主之一朱长龄的独女,武青樱是另一位庄主武烈的女儿,卫壁不仅看中朱家的财势,还觊觎着武家雪山派掌门的位置。
这样的一个虚伪贪图名利的人,最后的结局自然不必多说,死在了韦一笑的口中,被吸尽全身血液成了人干。
至于这慕容复,宛然一个忠实的功利主义者,为了所谓的“复国”,他结交草佞之人,后妄图成为西夏驸马,都是为了他心中那缥缈的“复国梦”。
在对待王语嫣上,慕容复同样是将她视为工具,若他真的对王语嫣有情,怎么会在她中毒之时选择易容套话?又怎会只在意她的一句“武功不如乔峰”?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慕容复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王语嫣,他自始至终都将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已。
慕容复总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借口,以此推脱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个人最后落得发疯的下场,倒也让人畅快。
相比之下,汪啸风则对表妹水笙可谓是尽显真情,但后来却在花铁干的谗言下,选择了自我毁灭,对水笙大打出手,最后在疯狂中走向了灭亡。
在这四个表哥之中,最特殊的就要数云中鹤了,因为有传闻称,这是金庸在影射现实里的表哥——徐志摩。
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的故事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云中鹤在金庸的笔下是一个恶徒,也是徐志摩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冷门笔名。
在《天龙八部》中,云中鹤穷凶极恶,十分好色,轻功天下第一,是一个实打实的渣男,他的结局同样让人大喊畅快,死在了华赫艮的刀下。
许多人都认为,金庸之所以会将书中的“表哥”角色都塑造成风度翩翩,却又心机叵测的形象,是因为他不喜欢自己的表哥徐志摩的作为,从而在书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也是传播度较广的一种说法。
但这毕竟是一种观点,由于金庸本人并未在生前谈及此事,这种说法是一些观众结合部分历史资料和人物关系,从而得出的一种猜测,所以可信度并非百分之百。
这里暂不讨论金庸对表哥徐志摩的态度,只论云中鹤之名,其实云中鹤之名在金庸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武侠小说中了。
比如1932年,还珠楼主李寿民所作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中,就有着一个名号为云中鹤的人物,此人同样轻功无敌。
更早时期,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武侠小说”的清代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的续书里,就有一个名为云中鹤的角色,同样是轻功高强。
从这些来看,“云中鹤”之名往往是书中擅长轻功的角色所用的名字,金庸笔下的云中鹤也是如此,所以金庸通过塑造擅长轻功的“云中鹤”一角来讽刺表哥徐志摩,更多的可能还是巧合。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而已,相信更多的读者会比较偏向于第一种说法,但真正的事实如何,也已成为了一个谜题。
金庸的最后一个“三黑”便是“黑一姓”,这里的“姓”指的是“田”姓,如《笑傲江湖》中的“采花大盗”田伯光,《雪山飞狐》中的田归农、田青文等。
在《笑傲江湖》一书中,田伯光是一个好色之徒,采花大盗,不知糟蹋了多少妙龄少女,他自己不仅不为之感到耻辱,反而以此为荣,其内心之邪恶,三观之不正可见一斑。
虽然后来遇到了令狐冲,也算是有改邪归正的行为,再后来他被不戒和尚“强行皈依”做了和尚,但他曾经做得恶并不能就此翻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改过自新而已。
《雪山飞狐》一书中,田家更是被金庸描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家族,田归农虽然是天龙门北宗掌门,在江湖上也颇有名气,但他为人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惜采用任何手段。
为了得到藏宝图,田归农屡次精心谋划设局毒害苗人凤,致使后者双目失明,而后又带领子弟前往追杀,幸得胡斐及时赶到才将苗人凤救出。
不仅如此,由于苗人凤沉醉武功,他的妻子南兰也改嫁田归农,苗人凤之所以后来多次放过田归农,皆是因为南兰的原因。
可田归农竟以此设计,引诱苗人凤前往天龙门,后将他关在大牢中,即使田归农如此不义,可苗人凤后来痊愈后夜袭天龙门,他还是看在南兰的面子上没有杀掉田归农,只是废去了他的一身武功。
此外田归农还无耻地偷袭胡一刀,暗害与自己站在对立面上的两位大侠,其心胸狭窄,行为之恶劣,道德之扭曲可见一斑,最后被迫自杀身亡。
除了田归农,还有一个田姓女子也是恶赢满贯,她就是田归农的女儿田青文,这对父女简直就是负面形象的典型。
田青文曾与师兄曹云奇相恋并怀有身孕,可田青文后来变心,在婴儿出生后,竟然残忍地将亲生骨肉杀害,埋在后花园里,这一切正巧都被她的未婚夫陶子安看在眼里。
即使被未婚夫看在眼里,但面对他时田青文还是鬼话连篇,似乎觉得自己所做的并不是什么坏事,对于这种残害自己亲生骨肉都无动于衷的人来说,已经没有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她了。
至于她最后的结局,则是被胡斐困在了藏宝洞中,在数日后死去,一同被困的还有曹云奇,陶子安等人。
除去这两人,《连城诀》中的花铁干,有一名田姓刺客手下,此人同样是心狠手辣,杀人不留行,也是一名田姓的反派人物。
而在《雪山飞狐》的田氏家族里,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称得上是正面形象,金庸又是为何在多部作品中,执意将田氏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反派?
很遗憾,关于这背后的原因,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有的推测是金庸年轻时曾经与一位田姓之人有过间隙,但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是空穴来风,毫无事实根据的臆想猜测。
总之,关于金庸的这“三黑”,至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彻底可信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作品的流传,金庸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编织了一幅壮阔的武侠江湖,
既然是江湖,那就会有是非恩怨和悲喜情仇,每一个角色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即便他们之中有的人只在书中出现过寥寥数面,但他们依旧是这个江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至于那些对立的正面形象和反派角色,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他们的姓氏和名字,也不必执着于探寻他们在现实中的原型,因为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江湖豪气和以此编制而成错综复杂的故事,才是这片江湖之中,最耐人寻味的精彩。
《笑傲江湖》中,定静师太临死时听到“吴天德”说自己就是令狐冲,到底作何感想?
全文2782字,看完需5分钟。
“恒山三定”,分别是定闲师太、定逸师太,还有一位就是定静师太。这位定静师太的出场次数很少,只有两次。一次是在《笑傲江湖》开篇的五岳剑派大会,另一次就是福建的路上和令狐冲相遇。原著描写她的,就这么两个片段。
当时,令狐冲扒了吴天德的衣服,乔装成了他,在福建镇上一战,定静师太死于“魔教的七星使者”之手。(这里为何要加引号,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有待商榷,后面会说)。
定静师太临死之前,终于知道了眼前这个“吴天德”,其实是华山派的令狐冲,她知道真相后作何感想呢?得从她的表现找答案。
定静师太“啊”的一声,道:“你……你……”一口气转不过来,就此气绝。这是定静师太,交代好遗言,确定眼前人并非任我行,也不是任我行的弟子之后,又知道了对方是华山派的令狐冲,最后说的几个字。从她的表现无法得知她的心理变化,但是从她对令狐冲的印象转变,就能猜到了她此时的感想,且听我慢慢道来。
定静师太受到掌门师妹,也就是定闲师太的嘱咐,带着众位弟子来福州相助五岳剑派,因为恒山派收到了左冷禅的令旗,为了防止魔教来福州夺取辟邪剑谱,让五岳剑派汇集于此,准备抵挡强敌。
那老人道:“这次嵩山左盟主传来讯息,魔教大举入闽,企图劫夺福州林家的《辟邪剑谱》。但是在此之前,令狐冲因为任盈盈的关系,已经被岳不群逐出了师门,江湖之中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除了仪琳知道令狐冲是个光明磊落的好男儿,其他人都选择相信了岳不群这个伪君子,众人都觉得令狐冲是个和魔教勾结的登徒浪子,预先杀之而后快。
定静师太最初也是相信的,因此他对令狐冲的人品十分唾弃。在仪琳帮令狐冲说话的时候,她这样说:
那苍老的声音喝道:“你还叫他令狐师兄?这人多半是个工于心计的恶贼,装模作样,骗你们小孩家。定静师太和定逸师太性格很像,为人虽然都是刚正不阿,但是智商欠缺,做人做事比定闲师太差的太多。定静师太只是听了岳不群的一面之词,她也未曾见过令狐冲,就认为他是坏人,大有自以为是之嫌。正是因为如此,到最后他知道真相,反应才会那么强烈。
令狐冲早早就看到了“魔教中人”埋伏在去福州镇的路上,就是为了伏击恒山派。他此时此刻正是以“吴天德”的身份行走,便起了恻隐之心,不愿见恒山派落难。
当时的令狐冲,已经练成了吸星大法,又吸了黑白子的几十年功力,体内六股真气化为己用,内里大增,施展轻功便轻松追上了恒山派的定静师太她们,走在了她们之前,希望能劝她们绕道而行。
但是事与愿违,定静师太她们只是当他是个行为不端的官兵,令狐冲的好意她们自然没有领到,就在这里,定静师太她们受到了“魔教”的第一次伏击。
这定静师太的武功,她自认比定闲师太和定逸师太略逊一筹,事实也是如此,她当真不是过谦。对方人多势众,恒山派的弟子多多少少都中了暗器之毒,恒山派眼看就要遭受罹难,定静师太顾自己足够,但是她没办法保护弟子。若非是令狐冲出手相助,这一波恒山派没到福州镇,就全部丧命于此了。
令狐冲为了不暴露身份,使的都是暗劲,明明招式十分粗糙,看起来毫无章法,但是打在敌人身上却十分奏效,他凭一己之力就打败了所有黑衣人,解除了恒山派的危机。
定静师太对这位“吴天德”,印象发生了改观,她对“吴天德”有好感,自然就是对令狐冲有好感了。她虽然看不出令狐冲的师承来历,但是他的称呼,从“将军”变成了“少侠”,可见此时的定静,是十分欣赏令狐冲的。她这样对弟子说:
定静师太微微一笑,说道:“这位将军不是勇敢得很,而是武功好得很。她虽然看不出对方的武功来历,但是回想了五岳剑派中的青年才俊,无一有此本领,此时的定静,对这位“吴将军”,内心是大大的钦佩,认为他是个高人侠士。
令狐冲一路相随,不过是害怕她们还会遇到危机。这一点恒山派的弟子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定静这么大岁数,自然懂这些人情世故,因此对令狐冲是心怀感激的。据我猜测,定静师太大抵是想安顿下来,再好好感谢他,只是上天没给她这个忌讳。
她们一行人,刚刚进入福州,就被所谓的“魔剑七星使者”打得落花流水。刚开始除了定静师太和令狐冲,其余所有弟子都被敌人抓了起来,这其中还出现了一段插曲。
就是定静师太和“魔教七星使者”对抗之时,被嵩山派的钟镇所救,这“魔教七星使者”的名号,也是钟镇告诉定静的。在攀谈的过程中,钟镇阐明利害,话里话外都是让定静师太同意五岳剑派并派之说,被定静师太严辞拒绝,二人便不欢而散。
聪明的读者就能感觉到,哪里有什么所谓的“七星使者”,甚至连左冷禅放出魔教中人要来抢夺剑谱的消息,全是假话。
这些人八九成是左冷禅的弟子,想要先礼后兵,如果定静师太同意,那自然放了恒山派的弟子,皆大欢喜,如果她不同意,那么这些人就会将定静师太他们斩草除根。他们计划得不错,只是没想到令狐冲会横空出现,打乱了他们的所有计划。
但是定静师太仍然死在了这些人之手,在临死之前,定静师太得知眼前这位吴将军就是令狐冲,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在打斗的时候,她分明看到了令狐冲使用吸星大法,只是分身乏术,没时间去询问。她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便在临死之前十分担忧,如果眼前这个人真是任我行或者他的弟子,那么恒山派这些弟子今日就会无一幸免。
这是定静师太临死之前,最关心的问题,当得知令狐冲说自己并非任我行,也有任我行无关,并且他的恩师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后,她的心就放下了一半:
定静师太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断断续续的道:“那……那我就放心了。眼下无人,她只能将恒山派交给眼前这个陌生人,等令狐冲真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之后,定静师太愣了几秒,便离开了人世。这几秒,定静师太的心里肯定很复杂,应该是风起云涌。
如果非要形容这种感想,应该是意外+感激+羞愧+惆怅。
他对令狐冲的印象,只停留在外人所说,如今真的见到这个少年,并不像他师父岳不群说的那样坏,反而是个品行端正、尊师重道的好男儿。定静临死前,对眼前的令狐冲是充满了感激,这一路若非他守护,恒山派大抵就全军覆没了。
但是转念之间又顿感羞愧,自己身为长辈,竟然不能断是非,只是别人的几句闲人闲语,就误会了眼前这位少侠,心情自是不好过。之后又觉得有些惆怅,一来是深感这世道,所谓正派人物,像岳不群、左冷禅的行径如此卑劣,而他们口中的魔教劣徒,却是人品正直的好人,此时的她对正义二字,实在是想不明白。二来就是她觉得如果自己不死,定要帮助令狐冲恢复身份,在岳不群面前为他说句话,只是眼下都没办法做了,心中些许遗憾。
虽然定静师太知道真相后,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她的心情复杂程度,就像过了几十年一般,她知道了一切的来龙去脉,心里一定觉得:江湖人心险恶,尽管谨慎做人,仍然暗箭难防。这人活着,实在是太累了。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若能再活过,希望不要再勿信小人。
参考资料:《笑傲江湖》原著。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