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主题乐园在哪「主题乐园之殇评阿凡达」

时间:2022-12-28 12:03:41阅读:2097
2009年,自称“电影之王”的加拿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推出了自己继《泰坦尼克号》后时隔11年的电影新作《阿凡达》。而在时隔13年的今天,《阿凡达》的续作也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13年间由《阿凡达》所引发的电影…

2009年,自称“电影之王”的加拿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推出了自己继《泰坦尼克号》后时隔11年的电影新作《阿凡达》。而在时隔13年的今天,《阿凡达》的续作也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13年间由《阿凡达》所引发的电影环境的变化是巨大且影响深远的,且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分析表述是庞杂的,但似乎关于影片本身的探讨又是相对贫瘠的,故这里将回归于《阿凡达》电影本体的内容与形式运作中来,分析《阿凡达》在对技术和电影文本间的贴合运用处理中具有怎样的独特之处与问题弊端。

在当时的电影环境中,《阿凡达》中3D技术的使用是革命性的,其带给人们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而也就是从《阿凡达》开始,3D技术真正意义上开始广泛普及,制片厂、发行方、电影院线和观众,从放映设备到3D眼镜,几乎人人都想在电影院体验突破银幕二维平面的立体视效,去追求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但到如今,在这13年间,除了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20帧制式的《双子杀手》、戈达尔在《再见语言》中的3D实验、《猩球崛起》的面部捕捉技术以外,我们能见到的3D技术使用的上限似乎还是卡梅隆的这部《阿凡达》。为何《阿凡达》的3D效果会如此震撼?排除卡梅隆对于3D技术本身多年的积累、理解和实验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其将此技术如何合理地使用并贴合于他想要的呈现效果。这里首先需要从影片镜头设计调度这方面展开诠释。在《阿凡达》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主角初登潘多拉星球时,摄影机始终与角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让画框内的事物安排以角色为主体;克制对于全景镜头的使用,尽可能的限制画面内部的信息量。

而在男主初入潘多拉丛林被野兽追逐时,便大量使用长焦镜头,并在电脑特效所构建的世界中去模拟手持摄影的晃动感。同时利用草木丛生的环境,来框住摄影机的视野,始终更换的视点与机位也是如此。直到男主获得纳美人的接纳,开始学习部落的文明知识后,镜头风格也随之发生改变:广角镜头的选择、俯视/仰视的视角开始逐渐增多,为了加强画面内部的纵深感。镜头运动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短促不安,而是游弋自如的运镜风格,以及精心调配的镜头剪切,如此以来形成的便是如同舞蹈一般优雅的场面调度,产生极度舒适的观影体验。卡梅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从未滥用各种全景镜头来提供直截了当的视觉刺激,而是有意去限制单个画面所传递的信息量,并在不同镜头排列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调动观众对环境的渴求欲望,并在最关键的时刻给这种贪婪补偿满足。当观众从高空俯瞰,亦或是在旷野眺望,画面内的信息穷尽了双眼,在沉浸的战栗中观众开始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但这种技术运用所伴随产生的问题也是无法被忽视的。《阿凡达》在上映当年或许是理想的先锋的视效大片,但糟糕的是它的后继学习者们却不完全理解这项技术是怎么一回事,这在影片本身中就埋下了巨大的阴影。卡梅隆制造的昂贵且丰富的视觉世界体现出了一种反向的迷茫,卡梅隆越是琳琅满目地将潘多拉星球的盛景以最高规格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影片剩余的部分便越显得粗糙和简陋。在影片整体对技术全面高度地介入使用中,卡梅隆会将一些自己在影片中相对更为看重和与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元素进行更有效地表现,如还原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环境、地貌、植物、动物,人类的科技设备、枪械、直升机、基地,人物如何通过其时而有效时而失灵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拥抱和徜徉于这个外星世界。在这种对“世界”本身的关注与呈现的方法中,卡梅隆所做的就是:在每次进入一个全新的未被介绍过的环境时,先将人物置于一个被新环境所包裹的大远景镜头之中,其后,人物开始好奇且兴奋地奔跑、攀爬亦或是乘龙飞翔于这广阔的之前未给观众展示过的环境之中,由此,人物在电影的这些片段中也就成为了一个带领镜头运动即就是带领观众并引领观众的视线扫过新环境里每一处奇观美景的游览导游式人物。

潘多拉星球完全是一个奇观的宣传机器,它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同时也是绝对安全的,每一次的台词与镜头运动都是为了推销它的美丽而来,卡梅隆用3D摄影机的前后景深、光线质感和出屏效果来捕获观众。在这种展现中,节奏也出奇的快速,节奏自身的转折都是为了戏剧的编排、铺垫和推进而出现变化:每当需要制造戏剧矛盾冲突时,每当需要人物学习成长时,每当需要介绍世界观环境时,每当需要人物的爱情刻画时,整部电影也都会开始放下对其他事物点的关注,转而全神贯注地专注于使当前此刻这些被需要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剧作层面的殖民/反殖民、自然/现代科技的二元对立冲突也毫不新鲜,卡梅隆也只是将一个人类历史上不断发生的“寓言”再度搬演了一番,试图从《阿凡达》的文本中寻找什么有警醒意义的话题是老生常谈且徒劳的。

在3D技术全面、深入且碾压式地参与到影片内容创作的情况下,《阿凡达》所引发的讨论热潮的重心似乎从来都不在影片自身的文本与调度上,当人们试图谈论这部影片时大多数人也都会以描述自我的即时观影感受为先,这些观影的即时感受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身体记忆,它挤压并扁平化了感官之外的精神生成。马丁·斯科塞斯曾经将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描述为“主题乐园”,而在回看《阿凡达》时,这般的感受也同样如此,卡梅隆令人欣喜的对于物质、感官的还原构建尝试,也只是他在关心“银幕的浩瀚世界”时所捎带做到的而已,如果他能短暂地让音乐安静一下,许我们听听潘多拉自然的风声那也好啊。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