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建议部分怎么写的有针对性「论文的启示/建议部分怎样写更容易发表基于C刊已发论文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在之前的文章《国外启示类论文“选题缘起”的3个常见问题与规范写作步骤》曾讨论过国外启示类文章前言写作的常见问题。不过,在笔者日常所审阅的稿件中发现,除了“选题缘起”部分之外,不少作者在对国外情况阐述完后,转而谈对国内的启示时,亦会出现以下几点较为常见的问题。
一是启示无抓手,缺少目的性。即文章在对国外经验阐述完之后,便基于经验的总结直接给出对国内有何启示,而这些启示对国内是否有用,抑或是对哪些方面有用则无具体阐释。以《国外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启示》为例,在这篇文章中的启示部分,作者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政策的梳理,总结出其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上“制定绿色低碳交通战略规划、加快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船推广、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的经验,继而在谈对国内的启示时,直接提出应“注重综合性可持续交通的战略引领、建立健全绿色交通战略法规标准体系、注重发挥运输结构调整的节能减碳作用、注重强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加强财税激励政策的运用”。而提出的这些启示的出发点仅是因为国外这样做了,所以国内也要跟着这样做——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采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财税手段促进运输结构调整,发展共同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建议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应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和经济手段……。
二是启示有抓手,但又非启示。即在文章的启示部分中,作者所提出的启示虽出发点明确,但给出的这些启示内容并非基于其在前文所写的国外经验而来,也即,文章出现了前后脱节的情况。如《迪士尼管理思想对企业员工积极性提升的启示》一文先是提出由于“企业评价机制不完善、任何事都需要最高管理者审批、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导致我国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而在后文给出的启示方案中给出了“完善评价机制与考核制度、赋能可为企业增添更多的活力、利用心理学理论布置工作环境”,这些启示内容虽是针对前面所指出的国内现存问题而给出,但这些启示从何而来却无从得知,作者只是在针对问题而给出新对策。
三是启示太空泛,不具落地性。即文章在谈启示时,一方面由于详略不当导致启示方面的内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将论述重点放在了提出启示的缘由上;二是由于站位过高导致给出的启示难以落地。以《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机制的经验与启示》为例,该文在第三部分提出启示时,其中一条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在谈国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仅在最后一句提到“要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能力与制度建设,增强体育服务主体自身的价值,做好产业间的协调合作,避免协同供给运作过程中出现错位、缺位等不协调情况,注重引进人才,大胆创新,促进体育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提高”,至于具体如何做好产业间的协调合作、通过何种措施可避免协同供给过程中出现不协调情况等,并未能给出具体可行性操作措施。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为解决上述问题,探究此类文章在具体启示部分的写作逻辑,笔者以“启示”为篇名在知网进行检索,为获得高质量范文,将检索来源限定为CSSCI,对检索结果前500的文献来源利使用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该类文章的来源分布中,《国际城市规划》占比最高(图1)。是以,本文选取了该刊2022年来刊发的19篇国外启示类文章(表1),对这些样本文章启示部分的内容做文本分析,尝试析出其中的写作逻辑。
图1
三、研究结果
基于对上述19篇样本论文其实部分的内容分析发现,其启示部分的写作都遵循着同一逻辑,整体按照以下三步展开阐述:
(一)首先明确国内在研究主题上的现存问题
在上表所列的19篇样本论文中,其启示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国内在研究主题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开端,且其中关于国内不足之处的阐述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把国内的不足一次性阐明,将其置于启示部分的过渡段中;二是将国内的不足分别置于每条启示内容之中,且仍是以“不足”作为每条启示内容的开端;三是既在过渡段中阐明国内不足,然后在后续的各条启示中再逐条提出。不过,总的来看,后两种处理方式在样本论文中较为多见,而第一种处理方式在所有样本论文中仅有4篇。以《旧金山湾区规划隐含的整体主义逻辑转型——兼议对我国都市圈规划的启示》为例,该文便是将我国都市圈规划存在的不足统一置于过渡段中(图2),指出我国都市圈规划在思路认识、规划逻辑等方面存在缺陷。而在《巴西贫民窟协作式规划对我国城中村治理的启示——以贝洛奥里藏特市为例》一文中,作者则是采取上述第三种方式(图3),先于过渡段中总地提出当前我国城中村治理存在“高昂的治理成本和流动人口排斥性使城中村治理难见成效”的问题,而后在后面的几条启示中则再分别以“国内不足”为开端,逐条阐述对我国的启示内容,如3.1开篇伊始便提出“以所有权变更为前提的改造引发了城中村更新的排斥性问题”,3.2则开篇指出“村集体和村民个体受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理念等因素约束,客观上处于土地权益受损的弱势地位”,后面几条亦皆是如此。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2
图3
不过通过对第一种与后两种论证严谨性的对比来看,后两种的论证效果更好一些。因为他能够将“不足”与具体的启示内容一一对应起来,更具层次性。因此建议大家在写此类论文的具体启示内容时采用后两种方式。
(二)其次阐明国外在研究主题上的启示内容
从样本论文来看,在明确国内存在的不足之后,接着便是提出国外的什么启示内容对于解决国内的这些不足有借鉴之用,其中既包含国外的什么启示内容,又包含具体落到国内基于此启示该如何做。仍以《旧金山湾区规划隐含的整体主义逻辑转型——兼议对我国都市圈规划的启示》为例(图4),如第(一)小节所述,该文在过渡段中便将国内的现存问题已交代清楚,继而在后续的启示上,其先指出旧金山的“系统性统筹”可为我国的都市圈规划提供启示,而后便具体展开阐述我国围绕此启示应如何去做。再如《蓝绿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与启示》(图5),可以看到,在提出当前我国在蓝绿空间的研究存在“健康效能的评估还没有落实”的缺陷之后,指出“美国公开的NLCD为我国蓝绿空间数据库的搭建提供了参考”,随后便围绕此启示内容具体到国内解决上述缺陷该如何做的详细阐述上。
图4
图5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主任)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论文##论文发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