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身价过亿「李成儒很有钱吗」

时间:2022-08-12 13:21:54阅读:4726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听到这三个词,相信你会想起那个手拿麦克风,光头锃亮,歪着脖子谁也不怕的李诚儒。一年前,在《演员请就位》的录制现场,李诚儒像训傻儿子似的,当着众人的面,把郭敬明骂的“无地自…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听到这三个词,相信你会想起那个手拿麦克风,光头锃亮,歪着脖子谁也不怕的李诚儒。

一年前,在《演员请就位》的录制现场,李诚儒像训傻儿子似的,当着众人的面,把郭敬明骂的“无地自容”,至今都让人意犹未尽。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李诚儒“横着走”的天花板,那就大错特错了。

还是一年前,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李诚儒给许君聪提出意见:希望你提高眼界,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不要总盯在墙角,不要盯着那些八十年代以后,流行起来的无厘头表演。

听着对周星驰的暗讽,许君聪当场提出质疑,李诚儒却否认:自己没说周星驰。

李诚儒真不是说周星驰吗?要知道,周星驰就是无厘头的代表啊。

同样在蓝台的一档节目中,李诚儒和主持人有一段关于周星驰喜剧的对话。

除了怒批郭敬明、暗讽周星驰外,李诚儒当众还DISS过张艺谋。

除此之外,李诚儒对收视大剧《甄嬛传》也是口诛笔伐。

甚至在摄像机面前大骂《甄嬛传》,多达三次,足以见得他对《甄嬛传》有多恨了。

一个看似不太起眼,几乎没什么代表作的演员,究竟是哪来的底气在娱乐圈横着走?

他就不怕这些话影响自己?

他又有什么资本,对周星驰、张艺谋、郭敬明、《甄嬛传》大放厥词呢?

01

1954年,故旁边的一处胡同里,李诚儒出生了。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10个哥哥姐姐们都很疼他。

每到周末,大哥大姐们回家后,李家的三间房就不够住了。

李诚儒会和哥哥姐姐打地铺,睡觉时弟兄姊妹十几人,一个头朝北一个头朝南,大家相错着挤一床被子睡觉,因为实在没地儿。

这时的李家很落魄,在李诚儒2岁半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为了生存,李母在铁路上扛枕木、砸路钉,当过帮厨、瓦工、保姆。

尽管李母拼尽全力挣钱,李诚儒每天的食物也只是棒子面粥和干白菜叶,没有一天吃过饱饭。

好在大哥是学拉胡的,没事儿就拉着李诚儒学唱戏。

这让他的精神世界充实了很多。

那几年,看话剧表演逐渐成了京城人民互相追捧的“潮流”,来北京人艺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

从李诚儒家出门往东走10分钟路程,就是北京人艺。

为了看戏,李诚儒经常蹭着人多逃票,第一次看就入了迷。

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针锋相对》中的演员董行佶,异于他人的嗓音,让李诚儒瞬间成了他的戏迷。

要是能和董老师学唱戏,那该多好啊。

李诚儒经常“不着边际”地幻想着。

谁知,这一天,还真被他“幻”来了。

一次,民族宫有全国地方戏调演,李诚儒费尽心思弄到了一张票。

正当他排队检票时,身后董行佶的出现,让他惊喜万分。

“您是…董老师吧?”李诚儒压抑住愉悦,满脸崇拜的搭话。

“是的,你有事吗?”

“老师…那个…我想跟您学唱戏。”

董老师倒也没拒绝:“有作品吗?”

“我会读几篇散文。”

“好,明天下午三点半,来人艺宿舍找我。”

那天,民族宫都唱了哪些戏,李诚儒一概不知。

他心里的那股子兴奋劲儿,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人艺宿舍楼下。

虽然,董行佶对李诚儒的表现很不满意,但他还是收下了这个徒弟。

从那天起,每周五都会有半天时间,是董行佶的教学时间。

也是从那天起,每天早上六点到八点,李诚儒会准时出现在故宫后门,也就是景山前门练台词,雨刮不跑雷打不动,一练就是十年。

这期间,李诚儒的身份从学生转变成了工人,清早练完台词后,他得去北京景山服装厂上班,一月工资16块。

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李诚儒觉着,他的生活得有点追求。

于是李诚儒去考了中央戏剧学院。

一次考完试后,考官竟然追了出来,问李诚儒:“你散文读的真好,和谁学的?”

李诚儒自然特别自信:“董行佶啊。”

听完,考官才豁然开朗。

因为散文读的好被追出来问,这基本能确定是考上了,李诚儒向恩师汇报了这件事。

没想到董行佶告诉他:“你这次又考不上,他们很多是我学生,以后出去别提我,不然谁会收别人的徒弟当门生?”

果然,李诚儒落榜了。

1980年,李诚儒只好去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业余表演进修班。

那一年,北影的考生特别多,7000多人中,北影只选40人。

因为有十年台词功底,李诚儒在7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和赵宝刚等人做了同学。

本以为,从北影毕业后,能找一份比服装厂更体面的工作。

谁曾想,由于形象不是高大全,不是奶油小生,也不是丑角,根本没地方要李诚儒。

唯一对他有兴趣的,就是《西游记》剧组了。

那年,杨洁导演带队招《西游记》演员,李诚儒想着要能演唐僧就好了。

杨导倒是也挺他给面子,得知李诚儒会写点东西后,主动和他介绍起了剧组现状。

目前为止,剧组一共五个人,需要一个场记,如果愿意的话,那你写份简报来看看吧。

第二天,面试唐僧失利的李诚儒,拿着写好的新闻简报,成功面试上了《西游记》场记,成了《西游记》的第六位工作人员。

《西游记》开拍后,李诚儒为剧组做了不少贡献。

例如帮人订火车票;给大家买饭;服装道具;甚至去内蒙古买马,都是他跑的。

可以说全剧组的衣食住行都由他负责,一干就是五年。

原以为,干活勤恳些,努力会换来回报,最起码有机会留在中央电视台吧。

谁知《西游记》杀青后,李诚儒又没了工作。

02

那些天,李诚儒总睡不好觉,自己都奔3的人了,老婆孩子还要张嘴吃饭,手里再有钱也不能坐吃山空啊。

这时,他想起了北影老师和他说的话:“诚儒啊,老师的话你甭嫌难听,以你的形象来看,不是高大全,不是奶油小生,连丑角你都不是最佳人选。你啊,等40岁以后再找机会吧,最起码那时候你有阅历。”

想到这儿,李诚儒心一横,一头扎进了下海经商的人群里。

当时正赶上过年,他拿着家底,从北京国营的果品批发公司进货,卖给各大厂矿企业,用于春节福利。

联系北京水产方面,批发带鱼。或者倒腾烟。

最后在服装上,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刚开始,他和别人没两样,拿着钱去广州西湖路上货,再坐火车两天一夜,回北京出货。

有时候回京没车钱了,就躲在座位下面逃票,闻别人的臭脚丫子。

要不说就该李诚儒发财呢,当别人还在上货出货时,李诚儒就发现,北京有很多专门做出口的服装厂。

他就开始进上好的面料,找设计师设计,和服装厂合作,把服装供给各大商场。

鼎盛时期,王府井、西单、东安市场都有他的服装。

1990年,李诚儒胃口越来越大,他去西单租了1000平米,创建了赫赫有名的“特别特”服装店。

“特别特”服装店主打自产自销自选模式,一开业就异常火爆,李诚儒也自此开启了捞金模式。

当年,随便一款普通衣服一天都能卖上百件,一双昆山草编凉鞋更是卖出了上千万双。

甚至服装厂裁剩下的边角料,都能被他做成旗袍,不管边角料剩多少,李诚儒只做一件,50元的成本直接卖880块,打的就是独一无二。

那年,李诚儒除了定衣服款式,就是数钱,一天50到60万的营收现金,那真是数钱得数到手抽筋。

这也让李诚儒对钱没了概念,出门开着几十万的奔驰S560,穿着七八万一套的西装,戴着一万块一条的领带。

最可气的是,西装领带每天换一套。

“特别特”成立第二年,李诚儒开始接触起了外汇。

他每天的固定行程是,下午五点半,准时给香港那边打电话,确定了美元兑日元行情后买入。

吃了晚饭,去天上人间潇洒,看服务员顺眼就给小费,一次最少一百美金。

晚上10点半,在天上人间接电话抛售,5个小时赚7万美金轻轻松松。

那时,他的外汇账上最多时有1300万美金,几乎1个亿RMB。

那时,去澳门玩儿都是常有的事儿,赫赫有名的“北京四李”中,就有李诚儒的大名。

可人就是经不起肆意挥霍,曾经有多高调,到时候就摔得多狠。

李诚儒就应征了这句话。

1993年,美日贸易战开启,胸有成竹的李诚儒认为,日元兑美元的底线就是100.40,不可能再低了。

但,那次,日元跌到了80,李诚儒再有钱也托不住这么跌,直接破产。

隔天李诚儒就开始掉头发,直到从一头密头发,掉成现在这个样子。

破产后,李诚儒整备了两年,他准备再次出发,这次他要朝着演员这个理想去。

那一年,李诚儒已经42岁了,他早几年就和糟糠之妻离了婚,每年都要带儿子去买一次衣服。

03

李诚儒,42岁,究竟谁会用这个42岁的新人演员呢?

好在没破产前,李诚儒碰到过赵宝刚,两人一拍即合,有过几次合作,李诚儒还算结识了一些圈内好友。

可朋友把李诚儒推荐给别人时,42岁、没有任何拿得出手代表作的男演员,根本没人要。

谁能想到,当初风光无限、手握上亿的大老板,为了有戏拍,愁的四处找人。

被逼无奈之下,李诚儒决定自己抓本子,自己组剧组拍戏,《重案六组》和《我这一辈子》应运而生。

好在两部剧中火了一部,《重案六组》播出后,火得一塌糊涂。

李诚儒也第一次尝到了当红演员的滋味。

可他的“红”犹如昙花一现,没有好作品持续曝光,没几年,李诚儒又没了戏拍,就算有,也是警察角色,戏路越走越窄,李诚儒又着了急。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终极解决办法,自己编剧,自己导戏,想演什么角色那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2009年,李诚儒买下了《龙须沟》的电视剧改编权,执导、编剧、主演了电视剧《龙须沟》

虽说这部剧没有名满全国,但也是好评不断。

2010年开始,穿越宫廷剧正是火的时候,只要用心拍,一经播出保准能火。

那几年《倾世皇妃》《杨贵妃秘史》《美人心计》《宫》《武则天秘史》《步步惊心》《甄嬛传》就是这么来的。

此时,《重案六组》之后已,李诚儒已经十年没有拍过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了,他必须要抓住这次机会。

2011年,李诚儒和朋友一起筹集了4000万,准备在宫廷剧上大干一场。

他认为,当时市面上的宫廷剧改编量巨大,是在胡编乱造,他想把观众的认知掰过来。

当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因为“任性”会赔掉4000万。

经过五次稿件整理后,李诚儒终于写了一部正剧,取名为《红墙绿瓦之残阳》,又叫《宫锁秘史》。

《红墙绿瓦之残阳》中,李诚儒是导演兼主演,饰演恭亲王。

然而,这部耗资4000万的大剧,竟在上星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

当时,李诚儒带着片子找遍了各大电视台,最终都以“太正”为由拒绝,导致投资方亏了个底儿朝天,包括李诚儒。

可能也就是从这开始,那些改编量巨大的宫廷剧,在李诚儒这儿成了“垃圾”、不入眼的东西。

当了导演、编剧的瘾后,李诚儒终于被现实打败,可能他也觉得自己不适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于是老老实实接起了戏拍。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李诚儒被人们记住的,只有电影《大腕》中,那段3分半的表演,当然,也是至今无人可超越的经典。

不过,在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中,李诚儒对自己的表现也特别满意。

他觉得,自己的那场表演,才是高级喜剧。

如今,李诚儒在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附近,有一处可以种五百颗樱桃树的院子。

如今,他家中名贵字画挂满墙,紫砂壶一堆,各种陶瓷更是藏了几抽屉,家里的200件家具中,有180件是金丝楠木的,还有堪称“世界之最”的金丝楠木朝服柜。

可以这么说,李诚儒家除了那五百颗樱桃树,就只剩古董了。

有懂行的可以粗略估计,这得值多少钱。

上半辈子名扬四海,见惯了大世面,下半辈子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儿,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有堆金积玉的家产。

这种状态的人,他说什么做什么,在娱乐圈横着走,就都不足为奇了。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老十三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一直传到了清末,只不过末代怡亲王混得着实有点惨。

爱新觉罗.胤祥,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实际是二十二子,序齿为十三子),也是清朝历史上第九位“铁帽子王”。

在胤祥之前,清朝的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的王爵),均是靠军功得来的,而唯独胤祥,是第一个不以军功得到“铁帽子王”资格的亲王。

而他能获此殊荣,得益于他和雍正皇帝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更得益于他为雍正皇帝做出的巨大牺牲。

那么,怡亲王这一爵位,在清朝传承得如何呢?还有,在胤祥去世之后,他的后代都是什么境况呢?

怡亲王爵位始封者:爱新觉罗.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胤祥出生于紫禁城,其生母为康熙皇帝的庶妃章佳氏,胤祥的名字,是康熙皇帝亲自起的,取平安吉祥之意。

由于章佳氏当时并无封号,因此按照清廷规矩,无封号的妃子,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必须交由等级更高的嫔妃代为抚养,因此,胤祥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了德妃那里。

德妃即雍正皇帝的生母,也正是这个身份,让年幼的雍正和胤祥走到了一起。

自此之后,两个人的感情日渐深厚,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多年后,雍正皇帝每每回忆起此事,总是感慨万千。

除了与雍正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外,年轻时的胤祥,也曾经深受康熙皇帝喜爱。

根据记载,胤祥天资聪慧,当初在南书房读书时,成绩就是众阿哥们中的佼佼者,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

此外,他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骑射功夫十分了得,曾经某次狩猎时遭遇老虎,胤祥独自一人便“手刃之”,由此可见,胤祥确实是个神勇之人。

这样的儿子,就让康熙皇帝必须喜欢,从胤祥十二岁开始,康熙就经常带着他出巡塞外,而在康熙一生的六次南巡中,胤祥就四次随行,可以说,在当时胤祥是除太子胤礽之外,最令康熙喜爱的一个皇子。

但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原本前途无量的胤祥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当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此事波及到了胤祥,导致他最终被圈禁,而在此之后,胤祥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父亲的喜爱,康熙对他也日趋冷淡。

究竟胤祥在太子被废期间做了什么,才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由于大量资料在雍正登基后被抹掉,因此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有一种说法,是说胤祥在“九子夺嫡”期间,为了帮助雍正登上皇位,做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因此就招来了康熙的不满,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祥才失去了父亲的喜爱。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暂不去讨论,但自此之后,胤祥在康熙一朝,过得十分不如意,甚至直到康熙去世,胤祥也未能受封,还是一个光头阿哥。

而在雍正继位之后,胤祥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在灵前继位,在他继位后,颁布的第一道诏令,就是晋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

从一个光头阿哥,直接被晋封为亲王,并且还是世袭罔替的亲王,整个大清朝,恐怕也只有胤祥这独一份。

如果仅仅是晋封亲王倒也不太夸张,但在之后,雍正又将诸多权力交由胤祥,如户部、会考府、造办处等,到了后来,胤祥又兼任议政大臣,负责营田水利,另外,他还管着八旗禁军、又兼筹办军需等多种职务,军、政、钱三项几乎他都有涉及。

而胤祥的职务之多、权力之大,当时有个十分贴切的形容,说他是大清朝的“常务副皇帝”。

而通过他手里能掌握如此多的权力,也能够看出,雍正皇帝对他的高度信任,历史上很少有皇帝能放心的把这么多权力交到一个人的手中。

但职务一多,也代表着工作量巨大,在胤祥日以继夜地不断操劳后,终于身体宣告罢工,从雍正七年开始,他的身体状况就逐渐恶化,到了雍正八年,再也坚持不住,于当年五月病故,年仅四十四岁。

胤祥的去世,让雍正皇帝极为悲伤,据载,雍正“数日食不甘寝不安”,而为了表达自己的哀痛,他又坚持穿素服致哀,另外,特意将胤祥之名由“允祥”改为“胤祥”,并赐谥号为“贤”。

和硕怡亲王这个封号和爵位,始于胤祥,他也是第一代怡亲王,其谥号为“贤”,全称为和硕怡贤亲王。

第二代怡亲王:爱新觉罗.弘晓

弘晓是胤祥的第七子,也是胤祥最小的儿子(第八、九子出生后便夭折),原本,弘晓是没有继承爵位资格的,但因为胤祥在世时的坚持,这才让他在几个哥哥中胜出,继承了继位。

胤祥一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均在幼年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五个,这五个儿子里,三个是嫡子,其余两个均是庶子。

而在三个嫡子中,弘晓年纪最小,他上面还有哥哥弘暾和弘晈,不过,弘暾在雍正六年就英年早逝,因此,在胤祥病故时,他的嫡子仅剩弘晈和弘晓。

按理说,弘晈年长,理应由他继承爵位,但胤祥却担忧他继承爵位的话,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因此,在临终前特意交代,让幼子弘晓继承爵位。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雍正皇帝

不过,弘晈虽说没承袭怡亲王的爵位,但雍正为了表彰胤祥曾做的贡献,还是将弘晈晋封为了多罗郡王。

但让雍正和胤祥两个人都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个安排,在未来居然酿成了一场祸事。

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位,他按照雍正的遗嘱,先是明确了弘晓的亲王以及弘晈的郡王世袭罔替的资格,接着又将叔叔胤祥的庶长子弘昌封为了贝子。

但弘昌对此很不满意,他认为自己是长子,如今只混了个贝子的爵位,因此,带着这种情绪,他找上了同样对自己爵位不满的弘晈,二人联合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准备密谋造反。

不过,没等他们的造反计划实施,就被乾隆皇帝一举粉碎,事后,弘昌被革去贝子爵位,弘皙不仅被革去了亲王爵位,还被改名为“四十六”,而弘晈虽说没被革爵,但世袭罔替的资格却被就此收回。

而怡亲王弘晓,却自始至终没有涉及到此案,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不过,在亲眼见证了此事后,让弘晓在朝堂上越发谨慎,开始一门心思投入到了藏书上。

据记载,弘晓在家里建有三座藏书阁,分别名为“乐善堂”,“明善堂”和“安乐堂”,据说其中藏有历代珍贵典籍孤本多达几千本。

弘晓之所以醉心藏书,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自保,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哥哥被废除爵位,因此,他不想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只能用喜好藏书来保护自己和身后家族。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弘晓病逝,年五十七岁,乾隆皇帝赐其谥号为“僖”,因此,他也叫做和硕怡僖亲王。

第三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永琅

永琅能继承怡亲王爵位,完全是靠运气得来的。

永琅的父亲弘晓,一共有九个儿子,其中嫡子有两个,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永琅,他的生母为侧福晋石佳氏。

按照嫡子继承制,怡亲王爵位理应是该弘晓的嫡子继承的,但他的这个两个嫡子,运气实在不怎么好。

其中,嫡长子永杭,生于乾隆九年,他也算是较为聪慧,二十一岁时,就被封为镇国将军,按这个轨迹发展下去的话,再加上嫡长子的身份,将来必定能继承亲王爵位。

只不过,到了乾隆四十二年时,时年三十四岁的永杭突生大病,并在当年就去世,而就在他去世一年后,他的父亲弘晓去世。

也就是说,他死在了他爹前面,两人仅仅相差一年。

既然他死了,自然就没有继承爵位的机会,而弘晓的另一个嫡子,刚出生几个月就因病夭折,连一岁都没活到。

而除这两个嫡子之外,在弘晓去世前,他活着的儿子,全部都是庶子,因此,只能是从庶子中挑出来一个继承爵位了。

所以,作为年纪最长的永琅,就成了怡亲王爵位的继承人。

永琅一共活了54岁,在嘉庆四年时去世,其谥号为“恭”,全称为和硕恭怡亲王。

怡亲王:爱新觉罗.绵标和第四代怡亲王:爱新觉罗·奕勋

之所以要把这两位放在一起,是因为其中一位的怡亲王爵位,是在死后追封的。

嘉庆四年(公元1799),第三代怡亲王永琅去世,按规制,爵位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但问题是,永琅只有两个儿子,并且,他的这两个儿子,都已经去世。

其中,长子绵槿在乾隆四十三年去世,和他的爷爷弘晓死在了同一年,而去世的时候,只有十七岁。

另外,次子绵标则是在嘉庆四年去世,与他的父亲永琅死在同一年,去世时间比永琅早三个月。

这样一来,在永琅去世时,他已经没有儿子在世,但如果直接让永琅的孙子辈继承也不行,因为传给哪个孙子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为了明晰爵位传承,追封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而在永琅的两个儿子中,长子绵槿是庶子,次子绵标则是嫡子,因此,绵标就成了被追封怡亲王爵位的不二人选。

不过,由于绵标属于追封,因此,他没有谥号,只是名义上继承了爵位而已。

既然绵标被追封为怡亲王,那么下一代怡亲王必然是在他的子嗣中选择,而他的长子奕勋,就顺其自然地承袭了父亲绵标的爵位。

奕勋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他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而去世时则是嘉庆二十三年,仅仅活了24岁,其死后,谥号为“恪”,是为和硕怡恪亲王。

第五代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坊和第六代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

载坊和载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其中,载坊是嫡子,而载垣则是庶子。

嘉庆二十三年,第四代怡亲王奕勋去世,在他死后次年,其嫡长子载坊继承了爵位,当时的载坊只有四岁,而在他继承爵位仅仅一年后,也就是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就因病夭折。

也就是说,载坊只活了五岁,这个年纪自然没有子嗣,因此,怡亲王爵位就不得不从旁系中找继承人。

而这一找,足足找了五年的时间,直到道光五年时,才最终确定由载坊的弟弟载垣来继承爵位,也就是说,怡亲王爵位有了长达五年的空窗期。

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载垣正式袭怡亲王爵,在此之后,他靠着卓越的个人能力,深受道光皇帝的信任,道光皇帝也多次委派他担任要职,如正蓝、正红、镶蓝、镶白、镶红等诸旗都统,以及领侍卫内大臣等。

可以说,载垣是除首代怡亲王胤祥之外,最受清廷重视的一个怡亲王,不过,他的结局却没有老祖宗胤祥风光。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道光皇帝病逝,临终前,将载垣定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即将继位的咸丰皇帝,自此,载垣成为咸丰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而到了咸丰皇帝去世时,载垣再受顾命,咸丰留下遗嘱,命他和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史称“顾命八大臣”。

咸丰明确这“顾命八大臣”的目的,是为了辅佐长子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但此时的两宫太后(慈安、慈禧)有意掌权,因此,在同治登基不久,慈禧与“顾命八大臣”便因控制皇权问题,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据记载,双方曾经在同治帝登基不久后,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冲突,场面一度失控,导致小皇帝同治都被吓得尿了裤子。

由此可见,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慈安和慈禧也在这件事之后,一心想除之而后快。

最终,在公元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以及宗族中一些对顾命八大臣不满的人发动事变,一举摧毁了顾命八大臣集团,成功的夺回权力,自此开启了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

而顾命八大臣中,为首的大学士肃顺被斩于菜市口,终年45岁,怡亲王载垣以及郑亲王端华均被三尺白绫赐死。

载垣的倒台,让怡亲王一脉受到了沉重打击,慈禧太后革除了载垣的爵位,当时慈禧有意将怡亲王的爵位直接废除,但考虑到怡亲王祖上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最终并未彻底废除,而是将亲王爵位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

清朝的宗室爵位,共有十二等,其中亲王最高,而不入八分辅国公与亲王之间,则相差足足有八级,虽不是排名倒数第一,但也能看出,慈禧对载垣的恨意。

但这还不算完,载垣死后,其弟载泰承袭入八分辅国公,刚坐了两年,就再次被降级,变成了排名第十等的辅国将军,而辅国将军仅当了两年,又因错被革除了爵位。

至此,老十三胤祥的儿子弘晓这一脉,算是彻底与怡亲王王爵没了关系。

第七代怡亲王:爱新觉罗·载敦

前文讲到,载垣之弟载泰被革除了所有爵位后,怡亲王爵位出现了空缺,不过并没有被彻底废除,在同治三年,清廷平定了太平天国后,对大臣以及宗室的加封中,就再次恢复了怡亲王的爵位。

不过,恢复之后让谁来继承呢?弘晓这一脉肯定不在考虑范围内,毕竟曾犯过重大错误,所以,就得从老十三胤祥其他儿子的后人中来找。

找来找去,就找到了老十三的第四个儿子弘晈这一脉,之所以从这一脉找,是因为自弘晈开始,包括其本人以及其后人,都没有犯过什么错,说白了就是相对清白,因此,弘晈的四世孙载敦就成了继承怡亲王爵位的人选。

按照规制,在册封载敦之前,需要将他父祖进行追封,只有这样,他才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爵位,因此,载敦的父亲奕格、祖父绵誉以及曾祖父永福(弘晈次子)均被追封为怡亲王。

之所以不追封弘晈,是因为弘晈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是郡王王爵。

一切手续料理完毕后,载敦正式承袭了怡亲王的王爵,而算下来的话,他也是第七代活着时继承爵位的怡亲王。

载敦的一生,以小心谨慎著称,毕竟他亲眼见证和经历了怡亲王爵位的没落,而他又幸运继承了这个爵位,因此,对于朝堂上的各种斗争,他是有多远躲多远,时时刻刻都注重自身的言行,生怕重蹈覆辙。

而他的这种小心谨慎,也为他换来了一个“端”的谥号,和硕端怡亲王就是指载敦。

第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溥静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载敦去世,在他死后次年,他的长子溥静袭爵,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溥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同辈人。

不过,溥静这个怡亲王也没当多久,前后仅仅当了九年。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溥静继承爵位数年后,也就是公元189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是风起云涌,同时八国联军也成了清王朝最头疼的事情,为了抗击八国联军,溥静以及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等人公开支持义和团,意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对抗八国联军。

但在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失败,导致侵略军进入京师后,溥静却诡异地死在了家里,据说是被侵略军洗劫了王府后鞭答而死。

而在他死后,慈禧太后为了向八国联军求和与示好,不得不公开处置了一部分支持义和团的大臣,其中庄亲王载勋被赐死,端郡王载漪则被流放,至于已经死了的溥静,也被革除王爵,以儆效尤。

由于溥静在死后被革除了王爵,因此也没有什么谥号。

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

毓麒是溥静的弟弟溥耀之子,也就是溥静的侄子,在溥静被革除王爵后,他这一脉没有了继承爵位的资格,因此,就从旁支中找到了毓麒。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年仅两岁的毓麒承袭怡亲王爵位,由于其太过年幼,因此当时并未举行册封典礼,直到宣统元年,也就是溥仪登基那一年,才对毓麒进行了正式册封。

而在毓麒成为怡亲王不久,清王朝就走向了灭亡,而朝廷按月拨给王府的俸禄也就此停止。

没了收入来源后,毓麒的日子很不好过,无奈之下,不得不靠着典当家里的珍宝度日,但即使境况沦落至此,自幼养尊处优的毓麒始终没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在这期间,毓麒练就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成为京城有名的美食家,不管是什么菜,只要让他尝一口,他立马就能说出这道菜是京城哪一家饭馆做出来的。

而在这种花钱如流水的日子中,怡亲王府的家当被典当一空,到了后来,为了维持生活,毓麒居然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都倒卖了出去,最终整个怡亲王府,也被抵押给别人,成了毓麒的杯中酒和盘中菜。

1948年10月,末代怡亲王毓麒在穷困潦倒中,默默无闻的死在了京师某处,时年49岁,自此,由老十三胤祥开创的怡亲王一脉,彻底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综上,怡亲王一脉共传了九代十四人,算是从开创伊始,一直传到了清末,只不过,在胤祥之后,怡亲王一脉基本上再也没有出现和他一样能文能武的国之栋梁。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