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什么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脍是什么意思」
在大多数人眼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饮食之道,意思是“食物精制细做才养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并力求各种精致做法。美食界更是把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一道菜从选材、搭配、刀工、火候、调味、摆盘都追求极致。然而,这句话到底啥意思呢?
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饮食生活30余年、现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亚洲食学论坛主席的赵荣光教授表示,大家都理解错了这句话。“食不厌精”的意思是说米要放在石臼里捣,去掉所有壳,并且保证米粒都是饱满完整的;“脍不厌细”的意思是,即使切肉的工具不那么锋利,也要努力把肉切得薄而均匀。这些都是孔子对祭祀祖先或神仙祭品的要求,以表示对祖先或神仙的虔诚,并非是孔子对日常膳食和烹调的要求。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之道值得推荐,具体原因如下。
去壳又完整的谷粒很营养。用石臼给谷粒脱壳还能保持谷粒的饱满和完整,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全谷物。跟精米白面比起来,全谷物能更好地保留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发现,全谷物不仅能降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的风险,还能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现代人吃得过于精细了,就该增加点全谷物。所以中国营养学会也建议每天全谷物和杂豆吃到50~150克。
肉切得薄而均匀也很营养。一是因为肉切得薄而均匀熟得快,营养损失也就少。美食家动辄一个菜烹调半天到一天,追求的是更为丰富的味道,比如富含蛋白质的肉在长时间煲的过程中能分解出各种呈鲜物质,如氨基酸等,汤的滋味的确更丰富。但这不等于更营养,因为烹调时间越长,一些怕热的营养素损失就越多,急火快炒、沸水焯后凉拌或直接凉拌才是更值得推荐的烹调方式。二是因为很多人吃的肉都超量了,如果烹调时切成大块,更容易吃过量。如果切成肉片、肉丝再烹调,大家就能主动掌握摄入量,这对控制肉量更有帮助。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这句话难道在倡导奢靡的生活吗?
题主,断章取义类同于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第十章描写弟子们看到的孔子日常中生活行为方式,你挑的这话出自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沾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后面补充说明:“食饐而饣曷”馊了的食物吃了会生病的好吧?这是基本常识;鱼肉腐烂了那能吃吗?所以“鱼馁而肉败”不吃;“色恶”和“臭恶”不吃是补充前两句的;“失饪,不食”没做熟不吃,吃了也不消化;至于“割不正,不食”,切割方式不对的肉很容易做不熟比如肥瘦肉烹饪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句能当上句的补充;不到吃饭的时间还不饿当然“不时,不食”;没有酱料对消化不好,不吃也很正常;肉再多也是辅食、吃肉不超过主食这也正常。孔子年纪大了,注重消化吸收,这一章都没毛病啊!
“唯酒无量”又“不及乱”,说明孔子有自制能力;“沽酒市脯”比自己做的贵还不合口味所以不食,这是俭以养德,也没毛病。
“不撤姜食,不多食”:东方之地生风木酸,能生筋又能伤筋,辛胜酸、姜味辛,姜是东方之地的养生之味,辛味吃多了伤皮毛所以孔子不多食。这句话只说明春秋之时《内经》已经广为流传,孔子懂医懂道,故有“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说管理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医即道,10.16“康子馈药”说明孔子懂医不及药故不敢尝。
题主问的这句话这一章,看不出孔子特别讲究饮食啊!集结《论语》的是孔门弟子,弟子们平均年龄比孔子差着二十岁呢,熊孩子们认为孔子“食不厌细 脍不厌精”只说明他们年轻人消化能力强、医理还不通而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音屋),故几于道。”圣人处在众人都在的地方,恶是语气助词,之是动词去往……,所是地方。孔子不可能去追求出格的享受,那就不是圣人了!孔子追求“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这叫利万物而不争。孔子的“至圣先师”名头是后人给的,那些一个劲诋毁圣人的人以为古人是傻子不成?孔子当时的人不识圣,是因为圣人之道超越常人思维太多难以理解,从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各位总持决策的在位者心知其圣故誉其圣。先秦诸子是求治决策思维和应用比拼的大绽放时期,圣人之道千古仍放其光!
历史是民心欲望与资源配置矛盾推进的,说皇帝如何不如说其历史时期所有的管理者心性思维不过如此,所以皇帝背锅而已。黑儒的人想着让圣人背锅,还不如检讨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思维深度决定行为能力,社会人群中因果思维的平均深度决定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文明的核心是思维。文明传承在于思维能力的对接和衍生,不是诋毁圣人自己的思维能力就能提升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