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片们跟CC学学怎么设计海报吧
Criterion标准版的封面一直是设计师追求的逼格所在,在外国,很多平面设计师都跃跃欲试,模仿CC的路数创作自己的封面,被称为mock CC或fake CC。2007年中文网络上也有这么一位设计师陈懒汉,他脑洞开得更大,把华语片按照CC的风格DIY在一起:大家都知道,华语片受到CC青睐的很少,所以基本上这些华语片CC封面就属于影迷们的一种期待,陈懒汉用这种方式表达华语片CC化的愿望。这批华语 CC的封面当年在中文网盛传一时,甚至被外国网友转到国外电影论坛去。小编就为大家展示一下这些作品。
▼
CC
CC——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公司,简称标准公司,它所发行的影片都是一些大师作品,或是影史经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a continuing series of important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films,presents”,这是在CC公司推出的每张DVD的封套的背面都可以看到的一句话。CC公司以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为原本,制作出最符合电影导演原始意图的DVD。标准的DVD一般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数码技术制作而成,每一部电影都有丰富的花絮内容,并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是由电影制作原班人马和标准公司共同完成制作的。
熟悉DVD的影迷对CC公司一定不会陌生,这家公司之所以能被越来越多的影迷所推崇,除了其独特的选片角度、精湛的DVD制作技术之外,该公司其精美的DVD封套设计也是攻不可没,在琳琅满目的DVD中,CC公司的DVD总是能被人一眼认出。
对于平面设计,我一直很喜欢“三秒钟概念”。“三秒钟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成功的平面作品应该可以在三秒钟内吸引人的眼球并使其印象深刻。而在我看来,CC公司的DVD封套设计则是“三秒钟概念”的一个典范。
在很多人的眼里,DVD封套就是电影海报,电影海报就是DVD封套,两者是通用的,然而事实证明,如今一张可以在三秒钟之内刺激观众眼球的电影海报,却未必是一张优秀的DVD封套。
电影海报的作用
电影,短则几十分钟,长则上百分钟甚至更长。追溯到电影刚刚开始商业化的那段日子,如何能让观众掏钱走进电影院并愿意在里面呆上几十分钟,海报则起了关键作用。
在我们只能从报纸以及相关杂志甚至更为原始的信息获取渠道上来获取电影信息的那段日子里,电影海报无疑是一种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宣传方式。电影海报其在成本以及数量上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冲击人们的眼球,使每个见到这张海报的人都可能成为这部影片的潜在观众。
一张完整的电影海报包括海报主画面、电影颜色信息(黑白或是彩色)、首映时间(或发行时间)、发行公司、制片公司、制片人、编剧、导演、主演等信息,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有海报主画面、制片人、导演、主演这些信息,因为这些是直接关系到影片票房的因素,然而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海报主画面则是影响自己是否走进电影最关键因素。在海报上的文字信息因为距离的因素而看不到的时候,主画面则成了提供电影信息的唯一元素,同时主画面还可以提供另外一个重要信息——主演。
然而正是海报的这个优点,却造成了近几年来诸多海报千篇一律的状况。
电脑流水线——大头贴式海报
对电影海报略有了解的朋友或许都听过“复刻版海报”这个词。“复刻版”这个词源自于日本,所谓复刻版产品,就是复制某个品牌曾经推出过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品,也许是因为一个年份,也许是因为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是因为某个设计师一鸣惊人的创意。复刻版的东西一定是针对另一个具体的产品,从设计、材质、模板等细节上加以还原,再有所创新,是对当年那款产品表示怀念和敬意。对于喜欢某部电影的影迷而言,既然无法拿到当年的原版海报,复刻版海报则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仔细观察诸多的复刻版海报时,大家会发现,其中很多海报都是手绘出来的。
在电脑制图尚不流行的时候,手绘成为电影海报的制作中最常见的手段。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效率低下的方法,却造就了诸多经典的老电影海报。浓浓的怀旧色调让影迷感受了时间在这部影片上的沉淀,影迷对“复刻版海报”喜爱除了对电影的喜欢之外,同时还包含着对一种出自于电脑流水线海报的潜意识排斥。
这种流水线的代表作品,就是现在随处可见的大头贴式的海报。
△英雄
对于越来越功利的电影而言,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是最重要目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目的。而在资讯逐渐发达的情况下,在一部电影的官方海报出来之前,观众已经可以通过了其他渠道——包括电影预告片、官方网站、杂志报刊上的软文,各个论坛上的“抢手”等——对一部电影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到了上映之时,如果观众愿意,甚至可以较为的清楚的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剧情。因此电影海报的作用已经不是纯粹的传达一部影片的信息,制片公司除了要推出官方海报(非公映版海报)作为前期的必要宣传手段来吸引影迷的注意力之外,同时也要设计公映海报来壮大公映时的声势。而在诸多的电影海报中,公映海报也是印刷量最大、受众面最广的一种海报。
公映海报的设计就是直接运用了“三秒钟概念”,由于公映时所面对的目标消费群体存在着文化程度以及年龄上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公映海报往往没有紧咬影片的内涵,而将重心放到了纯粹靠“演员出场秀”这种信息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上来吸引观众。久而久之,使得公映海报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谁更大牌,谁的戏分更多,谁在海报上所占的面积就更大,海报上的“演员出场秀”已经逐渐演化成“演员排位秀”,这种原本只是存在于国内报纸上的官本位排位思想被照搬到电影海报上来,不能不说是海报这种艺术形式的悲哀。
从设计角度来看,其中大部分的大头贴式海报往往缺乏美感,只是简单的用电脑让各位主演的脑袋在海报上那有限的面积内找个合适的方式堆积。而更让人惋惜的是,随着电影越来越多,这种大头贴的海报已经成为电影海报的主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对于某些电影来说, 这样的大头贴海报已经是该电影的全部海报。——这就是电脑流水线上的标准作业,没有想法,没有创新,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海报的衍生方式——DVD
早在录像带时代,电影海报就登上了录像带盒子的封套,但是由于当时录像带的体积较大且不容易保存,使得录像盒封套的设计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直到DVD这种小体积大容量的介质出现,才使得电影真正从一种仅供娱乐的商品成为一种可收藏的文化商品。DVD的流行,使得影迷可以很轻松的将原本要在大荧幕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放到自己的书架上,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随时观看。
然而对于DVD封套的设计上,诸多的发行公司却体现出明显的不负责任,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的DVD的封套设计都是直接使用公映海报。如果说大头贴式的海报给了观众三秒钟的冲击,却缺乏在观众的脑海里回响的力度,是因为要直接面对市场是适当的需要这种“浅薄”的话,那么对于要购买DVD的观众而言,DVD的封套应该要承载更多的电影内涵。
在天涯上,曾经有网友反驳我,说DVD封套应该如电影海报那样通俗易懂,甚至有的朋友还举出了如“记忆度”之类的专业名次来否定更具内涵化的DVD封套设计。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内DVD市场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是盗版造成的。
以美国为例,一部影片如果有公映(因为有不少影片是专门给电视台拍摄的,这被称为“电视电影”,还有的电影拍完后是直接发行DVD的,比如《蝴蝶效应 2》),那么DVD的发行时间是比公映时间晚三个月甚至更长,这是制片公司保证票房的一种手段,除非在票房上的惨败,才会在公映后很短的时间内推出DVD 以减少制片公司的损失,去年的《本能2》就是如此。
△青春梦工厂
而DVD发行前的这段时期内,国内关注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已经在电影院看过电影了。或许有的朋友或许会说,可能他们有的人不愿意上电影院去看,而一定要等 DVD看呢?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两者的价格,美国一场电影的公映票价大约是在8美元左右,在早上这种场次,价格可能更低,而一张DVD的价格最低是15美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张最便宜的DVD的价格,都至少够一个美国人上音效更好、画面更大的电影院享受两次,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哪个人会仅仅为了看一部电影 而舍弃更便宜效果更好的电影院而去选择价格更贵,效果稍次的DVD呢?
因此,在一个成熟的DVD市场里,DVD所面对的目标消费人群是对电影有一定了解且喜爱这部电影的影迷。因此购买DVD的人无非是以下这两种人:1、喜欢 这部电影并且希望以后可以反复观看或和家人一起观看;2、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想更多的了解这部影片。这第一点,正是DVD可重复观看性的体现,而这第二,则 是DVD包含影片花絮的重要特征,而正是这两种特性,构成了DVD是供收藏的商品的本质。
而我们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电影公映的票价远远高于一张普通DVD的价格。由于盗版的影响,制片公司更多的指望公映以及出售影片的版权来收回成本,而同样也是盗版的影响,一部电影的DVD是等不到三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再发行,因为在这段时间内,价格更为低廉的盗版会将这原本属于正版的市场吞噬——这便造成了我们国内DVD一个可笑却又无奈的局面,在电影刚刚上映不到两周的时间内,低价的简装DVD也跟着发行了,因此在许多城市造成了正版DVD和电影院抢市场的一个局面——原本的合作者成了竞争者。
正是这种畸形的市场造成了我们国内的DVD封套的设计经常如同公映海报一样急功近利缺乏美感,而这样的后果是,一些原本是要面对准收藏市场的DVD封套的设计也如同抢市场的低价DVD的封套一样成为“演员出场秀”。
DVD封套不应该仅仅简单的追求“三秒钟冲击”。
关于CC
在美国,早期的DVD封套设计也是比较简陋和粗糙,但随着DVD市场的成熟,已经不少的DVD封套抛弃了演员出场秀的设计方式,使得DVD封套更为美感。而诸多电影的10周年纪念版,15周年纪念版这种的收藏版本的DVD封套,设计的则更具艺术,这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该DVD的收藏价值,很多DVD的封套上已经找不到公映海报的影子,如《七宗罪》终极收藏版。
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CC。
这里就不再重复CC公司在向影迷重现经典方面所做的贡献,做为一家独具特色的DVD发行公司,CC公司的封套设计如同他们的DVD制作一样极具水准。
CC公司所设计的DVD封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我们在CC封套上几乎难以找到我们传统DVD那样的演员出场秀,简约、安静、内敛几乎是CC所有封套所 共有的特色,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可以将CC所设计的封套作为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来欣赏,而也正因为其出色的封套设计,使CC有了一个区别于其他DVD发 行公司的最根本的区别。
CC的封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便是取出影片中最具代表性或者最具经典的画面,略微加工,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DVD封套,如《第七封印》上那个展开披风的死神、《第三个人》中那躲在阴影中的奥逊•威尔斯、《不夜城》那站在高高的铁架上的杀人犯……这些都是看过这部影片后观众无法忘怀的画面。不仅是CC 公司,就是北美大部分的DVD发行公司在发行珍藏版或周年纪念版的DVD时多采用的也是这种介于写实和写意之间的手法来设计DVD的封套,比如FOX公司最近推出的《最长的一天》纪念版便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手法的衍生便是将该画面的对比度拉高,使得整个画面成为单色画面,并配以高对比色的底色,以刺激人的眼球,《士兵之歌》便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少林足球
如果说以上所说的方法是放大影片中那些所让人难忘的镜头的话,那CC还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放大影片中的一个元素。
大凡一些经典的影片中都有一个让人难以难忘的元素,这基本上是个道具,比如被无数影迷所津津乐道的《肖恩克的救赎》中那个藏在圣经中的小锤子。去年CC的 大作《七武士》三碟收藏版便是用这种手法设计中的佼佼者,该封套上那六个没有合并的圆形以及下方的三角形所组成便是影片中七个武士所使用的那个旗帜,而且封套上的那六个没有合并的圆形又和CC新LOGO很相似,加上整个封套设计以黑色为底色,更显得沉稳大方,使得该DVD的封套设计足以成为CC所有封套中的经典之作。同样也是黑泽明的作品《懒汉睡夫》也是该手法的一个典型,利用影响剧情的一个重要道具加以修饰成经典的黑白红三色搭配,整个封套的设计充满了张力,堪称一个极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懒汉睡夫》CC版的封套也因此成为CC的DVD封套中的不可多得精品。
以上这两点都是基于影片本身来设计封套,这里的本身指的是狭义上“本身”,就是无论封套怎么设计,在影片中总能找到一样的镜头或者道具,然而CC有不少的封套设计,其封套上所采用的元素在影片中是找寻不到的。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英格玛•博格曼的CC套装(套装包括《穿过黑暗底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沉没》The silence、《冬日之光》Winter light、《关于英格玛•博格曼底短片集》Ingmar Bergman Makes a movie)的封套——纯白的底上印着一只略有点恐怖的蜘蛛。而无论是《穿过黑暗底玻璃》、还是《沉没》、《冬日之光》都没有这只蜘蛛的存在——由于这套装中的三部电影都有一种宗教味道,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只蜘蛛理解成是“上帝”,因为上帝是什么形态我们是不知道的,他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正是如这只蜘蛛一样神秘。这个足以成为平面设计标准教材的DVD封套,是CC诸多的套装设计中最为出彩的一个,同样,从CC对该套装设计的用心,也可以看出CC公司对博格曼 的重视,同样我们可以从上面所介绍的《七武士》的封套设计中看出CC公司对黑泽明的崇拜——一家DVD发行公司对一个导演的喜好程度从其电影的DVD封套 设计上便可以看出,这是很有意思的,这足见CC是一个颇具以自我为中心的公司,简单来说,是一家很个性的DVD发行公司。
当然,CC公司远不满足于此,绘制封套又成了CC封套的一个特色。
△赌场风情画
为一部电影重新绘制一个封套,这是包括北美大部分的DVD发行公司在内都很少干的一件事情。我们在CC封套中可以看到诸多重新绘制出来的封套。这不但包括 颇具怀旧色彩的油画型封套,还包括大量的速写风格型的封套,如《苏利文的旅行》《曼哈顿的大人物》《都城风情画》等都是属于这一类,这其中又以《赌场风情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该封套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将影片的两个主角开车的形象绘制于封套上,并且以夸张的手法将两个人的脸进行的极度扭曲,使得整个封套有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和影片的风格极其相符,从这个封套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对影片理解的重要性——一个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极具美感的封套,又要符合影片的涵义,这样的DVD封套设计师是不多见的,而《都城风情画》正是此类DVD封套中的典型代表。在CC公司换新标志之后对于手绘风格的封套依然 重视,推出的63部电影中(截止至2007年5月6日,下同),手绘风格的封套就占了7个,其中就包括一个《怪兽和怪人》(含4部电影)套装。
中国电影在CC的遗憾
毫无疑问,CC公司出色的设计水平使电影变得更加迷人,也让更多人关注。
对于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来说,我们或许有理由不需要一家美国的DVD发行公司的承认,然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倘若CC公司能更多的关注中国电影,那么无疑中国电影将比现在来更有影响力的。毕竟,CC公司所发行的每张DVD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世界影迷选择电影的风向标,同时CC公司也承担着向 入门影迷推荐电影大师的工作,而该大师所在的国家以及该国家的电影,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一部电影往往会改变大家对某个国家电影的 看法——五十多年前的《罗生门》让西方观众认识了黑泽明,同时也萌发了西方对日本电影的关注,日本电影在八十年代之前的辉煌和这种关注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说黑泽明之所以能被大家所广泛认识是拜CC所赐,但在进入DVD时代之后,CC公司对黑泽明的“特殊照顾”,多少都使日本电影再次以新的姿态进入世界影 迷的视野,而开发日本电影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丰厚利润则让CC公司对日本电影的开发更为重视,在CC公司换新标志之后推出的63部电影中,日本电影就占了 8部,这其中还包括换标后的拳头产品《七武士》三碟装。——CC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让影迷更加关注日本影片,这种关注给他们带来了利润,使得他们会更有信心 的去挖掘日本电影,这便形成了一种让我们中国影迷非常眼红的良性循环。
△七武士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华语影坛同样发生过,《卧虎藏龙》的流行使得世界影坛重新关注武侠片,也从而带动了武侠影片的热卖,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甚至开始大批量的发行香港老武侠影片——然而由于技术、市场规模以及DVD所自带的花絮内容数量等因素的差距,欧洲等国家发行的武侠DVD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让各个国家的影迷有了一个重新认识华语电影的窗口,却没有从本质上让他们开始关注华语电影。换句话说,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武侠电影的这种形式,而不是关注整个华语电影。从这点上来看,CC公司对于日本武士片的开发则只有让我们羡慕的份,我们在他们所发行的DVD中不仅仅看到了武士片,甚至可以在一张武士片的DVD里了解 到日本电影的历史,这种对电影知识有普及化的花絮正是影迷所需要的,同时也是这些花絮影响了影迷。CC公司也是用这种方式让影迷越来越关注武士片以外的日本电影,同样从CC换标后发行的8部日本片中,仅仅黑泽明的三部影片(《七武士》《椿三十郎》《用心棒》)是武士片,其他的五片,都和武士无关。在日本电影远离大师时代之后,CC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让日本电影的影响力继续壮大。
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需要被更多人认识,除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之外,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推广渠道。我们的武侠片得到了武士片曾经拥有的关注,但其他电影却没有如日本的非武士片那样被更多人认识。在中国电影的推广中,我们缺少象CC这样一家有实力,对电影了解的DVD发行公司的支持。
△大腕 △大事件
CC的盲点——中国电影?
这个是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一个名单: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日本
1951年《罗生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4年《地狱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5年《宫本武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6年《缅甸竖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1年《永远的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3年《古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4年《砂之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5年《怪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7年《切耶科的肖像》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71年《电车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75年《望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76年《日与夜》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0年《影武者》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1年《泥水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3年《黄昏清兵卫》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中国
1990年《菊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喜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3年《霸王别姬》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4年《饮食男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2年《英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戛纳国际电影节
日本
第七届(1954年)大奖 《地狱门》衣笠贞之助
第十三届(1960年)评审团奖 《键》 市川昆
第十六届(1963年)评审团特别奖 《切腹》小林正树
第十七届(1964年) 评审团特别奖 《沙丘中的女人》赖史河源宏
第十八届(1965年) 评审团特别奖 《怪谈》小林正树
第三十一届(1978年)最佳导演奖 大岛渚《爱的亡灵》
第三十三届(1980年)金棕榈奖 《影子武士》黑泽明
第三十六届(1983年) 金棕榈奖 《楢山节考》今村昌平
第四十三届(1990年) 评审团大奖 《死亡之刺》小栗康平
第五十届(1997年) 金棕榈奖 《鳗鱼》今村昌平
第五十七届(2004年) 最佳男演员奖 柳乐优弥 《无人知晓》
中国
第四十六届(1993年)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陈凯歌
第四十七届(1994年) 评审团大奖 《活着》张艺谋
第四十七届(1994年) 最佳男演员奖 葛优 《活着》
第五十届(1997年)最佳导演奖 王家卫 《春光乍泄》(香港)
第五十三届(2000年) 评审团大奖 《鬼子来了》姜文
第五十三届(2000年) 最佳导演奖 杨德昌 《一一》(台湾)
第五十三届(2000年)最佳男演员奖 梁朝伟 《花样年华》(香港)
第五十七届(2004年)最佳女演员奖 张曼玉 《洁净》(香港)
柏林国际电影节
(本表只收录金熊奖得主、导演、男演员和女演员获奖者)
日本
第八届(1958年)导演奖 今井正 《纯真的爱情》
第九届(1959年) 导演奖 黑泽明 《战国英豪》
第十三届(1963年)金熊奖 《武士道》
第十四届(1964年)女演员奖 左幸子《她与她》
第五十二届(2002年)金熊奖《千与千寻》
中国
第三十八届(1988年)金熊奖《红高梁》
第四十二届(1992年)女演员奖 张曼玉 《阮玲玉》(香港)
第四十三届(1993年)金熊奖《喜宴》(台湾)
第四十三届(1993年)金熊奖 《香魂女》
第四十五届(1995年)女演员奖 萧芳芳 《女人四十》(香港)
第四十六届(1996年)导演奖 严浩 《太阳有耳》(香港)
第五十一届(2001年)导演奖 林正盛 《爱你爱我》(台湾)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本表仅列主要奖项)
日本
第一十六届(1951年)金狮奖 《罗生门》
第二十三届(1958年)金狮奖 《车夫松五郎》
第二十六届(1961年)最佳男演员 三船敏郎《大镖客》
第三十届(1965年) 佳男演员 三船敏郎《红胡子大夫》
第三十六届(1979年)最佳女演员 乙羽信子 《绞杀》
第五十四届(1997年)金狮奖《花火》
第六十届(2003年) 最佳导演奖 北野武《座头市》
中国
第四十六届(1989年)金狮奖 侯孝贤《悲情城市》(台湾)
第四十九届(1992年)金狮奖 张艺谋《秋菊打官司》
第四十九届(1992年)最佳女演员 巩俐 《秋菊打官司》
第五十一届(1994年)圣马克金狮奖 爱情万岁(台湾)
第五十一届(1994年)最佳男演员 夏雨 《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五十六届(1999年)金狮奖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
第五十六届(1999年)最佳导演奖 张元《过年回家》
从以上的这个获奖名单来看,在得奖方面,日本电影在数量上着实要多过中国电影,然而仔细分析这个名单,就能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日本获奖的影片大多集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而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电影则占据了主要优势。这个表多少客观的体现了在上个实际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逐步超越了日本电影而成为亚洲电影的代表,而将获奖名单作为参考之一的CC公司,却没有将过多的目光放在中国电影身上,以至于在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只能发现两部中国电影曾经被CC公司发行过,那就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杨德昌的《一一》,而CC公司发行的另外两部中国电影则是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和《喋血双雄》,而且还是作为Cult片被入选,更为大陆影迷遗憾的是,这四部影片都不是大陆内地出品的。而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给世界影坛所贡献的永远不止这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渔光曲》《神女》这些影片永不该仅仅被我们中国人所铭记。
于是在和一些喜爱CC的朋友聊天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CC太哈日。与其说这是一种愤慨,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这便是我为什么要自制CC封套的重要原因。
自制CC——用CC的角度解读电影
自制CC封套的最关键之一是是否可以用CC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因为正是这种角度,才使得CC封套有着更大回响空间的“三秒钟效应”。
《英雄》是我自制的第一个CC封套,因此便从《英雄》说起。
《英雄》这部影片是否优秀现在已经不是争论的焦点,但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坛乃至于世界影坛的影响都是我们所无法忽视的,它不是中国最好的电影,但绝对是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倘若这部影片不是因为结构上和《罗生门》的相似,是应该可以在CC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样,这部影片的导演张艺谋在国内的遭遇和早期黑泽明有点相似,当然当年黑泽明则远比张艺谋要悲惨的多,张艺谋充其量仅仅被影评人骂,而黑泽明则还要长期忍受着拿不到投资的痛苦。黑泽明因为《罗生门》让世界认识了他,同样,张艺谋的《英雄》也让他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直到现在,《英雄》仍是全世界DVD发行版本最多的中国电影,在德国、日本、韩国这样的DVD产业发达国家所发行的《英雄》甚至成为玩家收藏的精品。将《英雄》做为自制的第一个CC封套便源自于此——这个封套的想法可以说是拷贝自CC 新版《七武士》的,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的除了颜色之外,便是“剑”,但并不是无名他们手中的剑,而是那幅一直挂在秦王身后的“剑”字,而也正是这个“剑” 字,贯穿了整部影片。
这种用影片中的某个元素或某个镜头放大最为封套的作法,在我的自制封套中是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无间道》中的档案袋、《十面埋伏》的竹林、《蜀山传》的月精轮、《可可西里》中的那对藏羚羊角、《我的父亲母亲》中那个破碎的碗、《赤脚小子》中的那对赤脚等。这些封套除了取自于影片中的某个元素和镜头之外, 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安静,或者说,让该元素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呈现,然后在设计上加以修饰,使得某些封套看起来静中有动,《刀》以及《新龙门客栈》中的刀痕 便是如此。说来凑巧,在制作完这两个封套后不久CC公司发行了黑泽明两部武士片《椿三十郎》和《用心棒》同样也有了相同的构思来设计这两部DVD的封套。
△我的父亲母亲
△蜀山传
△无间道
△秦颂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元素和镜头来设计封套,加上素材的限制,让我有时不得不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解读影片,然后再构思一个画面来配合这个角度,这样封套设计出来的后,其封套就已经和影片中的任何一个镜头都没有关系了,这种作法和CC公司的英格玛•博格曼套装的作法相类似,只是比他们更多了一点无奈罢了。如《垂帘听政》的封套,我用慈禧的画像来压住一个“龙”字,且“龙”字被压住的部分正好是一个“点”,这便和影片的内涵颇为相符,同样 的手法还用在用水墨画表现的《梁祝》和《卧虎藏龙》,用敦煌壁画中飞仙图的部分设计成《新蜀山剑侠》的封套,将铁丝网作为主要元素的《监狱风云》等封套上。这种偏于写意手法的设计最终让我完成了酝酿已久的《倩女幽魂》三部曲和《笑傲江湖》三部曲CC自制封套的设计,前者用老树和鬼火作为主要元素,并通过 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诡异却热烈的风格;而后者先在标题上用简单的横纵排列,并将整个色调变得沉稳,主画面则找了一副漂亮的工笔画,让整个封套显得古朴却 隐含侠气。虽然大部分的CC封套都不放上外国字体,但是在某些日本导演的作品封套上,CC公司常常加上几个中文字作为点缀,典型的如前面提到的《椿三十郎》和《用心棒》。因此在《笑傲江湖》三部曲CC封套的中文字体的设计上,我模仿了《椿三十郎》和《用心棒》的设计,选择了繁体楷体这种字体,这样的构思 组合使得《笑傲江湖》三部曲的CC封套成为我所有设计的封套中最具东方风格的一组,也是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组。
当然,某些电影的公映海报已经是非常出色的,将其做稍微的修改便可以成为一副极有CC味道的封套,比如《七剑》、《夜宴》等,我所做的仅仅是在色调上进行简单的调整,而象《铁马骝》这样经典的画面更是无须再去影片中寻找任何镜头来替代了,如同《不夜城》中那个凄凉的背影,因此《铁马骝》的自制CC封套则几乎完全拷贝了《不夜城》CC封套的构图。
△铁马骝
△鬼子来了
到目前为止,我的自制封套已经到了99张,其中有三个导演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张艺谋、杜琪峰以及徐克。除了杜琪峰是出于个人偏爱之外,张艺谋和徐克是我 现在认为最有可能进入CC眼光的两个华语导演。这两个导演在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都是两个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尝试的导演,尤其是徐克。有个法国的影评人曾经这样评论徐克的《蜀山传》——这是一部超越了时代十年的电影,在《蜀山传》从原来的被人广为批评到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影迷所接受似乎也印证了这个略微夸 张的评论,徐克的电影语言总是领先于我们的视野之外,因此我们永远摸不透他下一部电影会是怎样,这样的导演应该让更多的西方观众认识。
无关CC的一点期盼
与其说希望中国电影能被CC这样的公司所关注,不如说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够真正的代表亚洲而被全世界影迷所研究,希望CC公司能够更多的关注中国电影的目的也在与此,而中国电影,也理因得到比现在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希望,国内DVD封套的设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三秒钟冲击”,而是三秒钟过后的回响,让DVD封套成为一部出色的“三秒钟电影”。
△黄飞鸿系列
E/N/D
来源 奇遇中国
第一电影观察
专注观察中国电影市场
投稿 . 转载 . 推广合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