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模仿一张照片的色调「摄影后期如何快速模仿其它影片或照片的色彩风格」
如果快速调出电影感的照片,应该是每个初学者都很困惑的一件事。
使用本文后面提供的Image 2 LUT工具,这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下载方法在文末)一、简介在摄影后期调色时,有时候会模仿其它照片的色彩风格,这对初学者而言,非常困难。有一款名为Image 2 LUT的小工具可以将一个画面的色彩风格通过计算和匹配,完美移植到另外一个画面上,这听起来是一件特别美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情。
Image 2 LUT不仅可以将一张画面的色彩风格经过软件的自动匹配赋予给另一个画面,并且可以将匹配的结果生成LUT来供调色软件(如photoshop,达芬奇等)重复使用。
二、使用说明软件按钮不多,使用非常简单,下面是软件界面,几乎全部操作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软件界面
软件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原照片、目标照片和参数调节,原照片即是要模仿颜色的照片;目标照片就是需要调色的照片;参数调节用来进行细微修正。
功能区域
原照片区域的左上角有如下的操作按键,按从前至后分别作用是:载入原照片;上一张原照片;原照片文件夹;下一张原照片。如果我们只有一张原照片,点击第一个按钮载入即可;如果我们有多张原照片,可以点击“原照片文件夹”载入照片后,即可使用“上一张”“下一张”按钮依次载入,以便观察效果。
原照片区域操作按键
目标照片区域的左上角也有类似原照片区域的功能按键,用来载入目标照片。不同的是它的左上角多了一个按键,用来保存照片;在右上角有一个眼睛图标的按键,它用来对比照片调色前后的变化。
目标照片区域操作按键
调色前后对比按键
参数调节区域有Color Tint(色彩)、Exclude Skin Tones from Tint Color Calculation(从色调颜色计算中排除肤色)、Protect Skin Tones(保护肤色)、Boost Skin Tones(增强肤色)、Protect Contrasts(保护对比度)、Protect Saturated Colors(保护饱和颜色)和One Color Look(单色外观)七个参数设置,以及Export LUT(导出Lut文件)按钮。
其中Exclude Skin Tones from Tint Color Calculation(从色调颜色计算中排除肤色)、Protect Skin Tones(保护肤色)、Boost Skin Tones(增强肤色)三项调节用来调节有人像照片中人物肤色受影响的程度。
参数调节
三、使用效果1.载入目标照片(也可先载入原照片),目标照片由“柔情雪人”(头条号)提供。
调色前的目标照片
2.载入原照片
需要模仿颜色的原照片
3.勾选保护肤色,并调节其它参数,直到满意为止
参数调节效果
4.保存目标照片
最后效果
使用Image2Lut仿色效果1
使用Image2Lut仿色效果2
四、软件获取途径1.官方购买:需要花费47美元(适合商业用途)。
2.按如下步骤免费获取(仅供个人学习研究用):
返回顶部点击“关注”;发私信,内容为“仿色”。后期修图如何模仿胶片风?用这2种方法高效又简单|Snapseed教程21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使用胶卷拍摄照片了,但是胶片风格的照片是摄影人永远的情怀,怀旧的胶片质感常耐看,看起来永远都不会过时。哪些照片可以被称为胶片风格的照片呢?
这里选取了著名摄影师森友治和滨田英明的几张胶片照片,可以看出,胶片照片的最大特点是有一种”厚重感“,看起来非常的复古怀旧。这种厚重感在修片的角度解说就是:
照片看起来很通透;
黑的不死黑,白的不刺眼;
一般有暗角,指图片四个角都是暗的;
独特的颗粒感;
每款胶片有其独特的色彩和影调,虽然现在拍摄的大多都是数码照片,但是胶片风并不是望不可及。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怎么只用手机还原胶片作品的质感呢?
本节分享就用2个案例讲述如何用手机后期修出胶片风的摄影作品:
用到的软件是snapseed:
这是snapseed系列的第21篇教程。
原片分析: 这是手机拍摄的一张图片,原片看非常的普通,如果我们想要把它修成胶片风,思路是什么?用刚才我们观看的那一组胶片风图片得出的结论:
通透——下图的对比度有点“过”,因为画面右半边看起来“灰灰的、脏脏的”,不够通透
黑的不死黑,白的不刺眼——这一点这张图基本做到了,没有大面积的死黑,也没有刺眼的白色,但是食物的部分缺少了细节
一般有暗角,就是图片四个角都是暗的——后期需要添加暗角
独特的颗粒感——添加颗粒
看完了分析,直接开始操作。
打开snapseed——导入图片——对图片进行整体的基础调整:
针对这张图——
(整体偏暗,不符合胶片的明亮)增加图片的整体亮度;
(整体灰色较多)减少对比度;
(颜色不够浓)增加饱和度;
(厚重感不够)增强氛围;
(白云过曝)降低高光;
(食物部分没有细节)增加阴影;
(树木的绿色、天的蓝色都属于冷色调)偏冷色调。
调整参数如下:
对图片进行裁剪,裁剪掉下方的人行步道,突出作为食物的主体,调整前后对比图为:
第一个案例中介绍1个调出胶片风的懒人办法,snapseed中本身有一套胶片风格的滤镜,大部分的图片直接套用就很好看。
点击 粗粒胶片 ——里面有很多预设的胶片滤镜可以直接套用,其推荐X04这款,适用的场景最多:
选择了某一款合适的滤镜后,还可以单独对该款的胶片颗粒、样式强度进行调整:
最后,就差暗角没有加了,在snapseed里面没有“暗角”这个功能,但是有一个可以替代的工具 “晕影”, 有两个选项:
外部亮度:指中心点不变(中心点可以移动),四周调亮或者调暗
内部亮度:指四周不变,中心点调亮或者调暗(中心点可以移动)
除了内部和外部的位置可以移动以外,范围也可以随意控制。
调整完成效果图如下:
原图:
调出胶片风的第二个方法——曲线调整
原片分析: 上面分析了胶片的特点,不再赘述。这张图想要变成胶片风格,需要:
通透——画面左半边看起来暗部太多,但是右半边的亮部又太多,需要分开调整
黑的不死黑,白的不刺眼——下图左半边的黑色太多,需要提升一点暗部
一般有暗角,图片四个角都是暗的——后期需要添加暗角
独特的颗粒感——添加颗粒
导入snapseed——点击曲线
进入到曲线调整页面:
RGB曲线:整体控制亮度、红色、绿色、蓝色4根曲线
红色曲线:向上提拉是红色,向下按压是青色
绿色曲线:向上提拉是绿色,向下按压是品红
蓝色曲线:向上提拉是蓝色,向下按压是黄色
点击亮度曲线,进行反“s”形提拉和按压,提升照片的暗部的亮度,同时压低亮部的高光:
然后分别对红色、蓝色、绿色三根颜色曲线进行调整,这部分调整不唯一,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胶片风格进行调整:
完成效果图:(如果觉得有问题可以再度回到案例1中的“调整图片”中进行饱和度、氛围、色温的调整)
原图:
曲线调整只是讲了操作,原理已经在这篇文章阐释过了,详情可翻看前文:
懒人修图,一根曲线调出任意理想色|Snapseed教程5
胶片风格有共同的特点:趋于中间调,就是没有大面积的纯黑、没有大面积的高亮、颜色饱和度偏低、颗粒感、暗角等。但是由于胶片种类繁多,有复古风、清新调、高级灰、黑白影调等不同风格的图片,所以针对某款胶片,也有区别于其他胶片的特性。
后期修胶片风的图片时,要根据原片的影调,结合自己喜欢的风格,尝试各种工具,让经典延续。
如何实现照片的电影级调色
首先谈一下我对电影感的看法吧,我觉得电影感是个很综合的感受,(长文,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一句)它包括但不限于:
1.构图:这个一言难尽,电影构图千变万化,为突出电影的视觉特点,大概要思考包括画面划分,人物处理,背景处理,前景处理,景次,角度,越轴等等。作为摄影师去模仿电影单帧截图的感觉,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画面的划分,人物,前后景,同时考虑景别大小即可。因为我们的故事没有整体性,谈不上系统的镜头语言,仅仅是保证这一张照片能让人感受到故事,感受到前后的承接即可。 我会结合下面的例子具体来谈我的理解。
2.色彩:我们大家都知道,日系/东亚电影的色调,和法国/西欧电影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越来越现在导演的创作风格而非其地域特征上了。然而色彩本质上还是为了电影的表达服务,通过色温高低,色调冷暖高低长短来烘托出截然不同的气氛,创造不同的情绪基础。色彩的表达也是最为个人化的,我们模仿电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心情,和对画面的理解出发,呈现出非常个人化的色彩搭配。但影响色彩的变量却常常非常可观:色彩不仅仅和拍摄时间,天气,季节,空气质量,拍摄的地理人文环境有关,而且和镜头,胶片,或者CCD,CMOS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简而言之,德味即是镜头的味道,也是拍摄地点的味道。
3.宽容度/动态范围:我们从很多电影里都能感受到,电影画面区别于一般摄影照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极端曝光部分的细节保留。侧逆光的画面,依然能够看清人物的眼眸,背光脸颊的轮廓;路灯的微光下,依然不失街道暗处的细节;整个画面,从曝光的角度看,尽量去接近人眼。我们知道人眼对光线强度的响应并非线性,而是一个S型,大多数胶片也是。而数码相机却基本为直线,CMOS捕捉了一份光,就展现一份亮,因此造成画面高光很容易溢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前期使用RAW拍摄+正确的曝光。后期方法在后面教给大家。
4.微反差/细节质感:
很多时候电影画面能够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不仅仅是宽容度接近人眼,也因其对我们熟悉的事物表面质感的正确呈现。简而言之该柔的地方柔,该锐的地方锐。画面中出现了墙壁,长椅,石板地砖,柏油马路,树叶,就应当用USM锐化和高反差保留加锐,增强相关像素的微反差,从而呈现出更加强烈的粗糙/纹路/油亮/颗粒/等质感;而遇到天空,光晕,云朵等元素时,则应该让他们柔起来,使用模糊工具或者柔焦插件,配合蒙版,让该软化的软化,使之更接近我们生活中的感受。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