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太假了农村没有鸡鸣狗叫悲剧换亲拍成了喜剧

时间:2022-12-20 17:31:16阅读:4557
很难理解,国内最强媒体力捧推出的主旋律重磅大剧竟然漏洞百出,其编剧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生活的杜撰和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当然,全国天南地北的农村在同一时期的风俗习惯、生活水平有差距,但无论…

很难理解,国内最强媒体力捧推出的主旋律重磅大剧竟然漏洞百出,其编剧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生活的杜撰和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当然,全国天南地北的农村在同一时期的风俗习惯、生活水平有差距,但无论哪里的农村在同时代改开的巨大背景下,也应该有所变化和发展,否则就无法解释当今的脱贫攻坚战是如何取得巨大成功的。

再回到《山河锦绣》这部电视剧,我想无论你曾经生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哪个省的农村,都一定会对当年农村的生活场景有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这份记忆,很难被忘却。

、副县长国文口中的“200亩水浇地”哪里来的?

第三集开始,要想解决半山村和柳家坪村合并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柳家坪村村民的群体反对意见,而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获利。

于是,国文告诉柳大满说“县委县政府通过研究决定,给柳家坪村200亩水浇地”作为补偿,村主任柳大满也当场喜笑颜开地表示“那就好办了。”

要知道,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太深了,这一点只要看看历史上曾经造反起义的人为何都会围绕“均田免赋”喊口号就非常清楚了,因为只有这样喊才会获得最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戴。

给200亩水浇地,当然太好了,只不过我很想知道这个地从哪里来呢?

不懂的人会说,“县委县政府那么大的权力,弄200亩地还叫个事儿?”

说这话的人,就是对八九十年代农村土地政策三十年不变的无知。

八十年代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已经在全国广大农村实行,也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个人耕种,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国家(村集体),但耕种和获利的权利归农民个人所有并保持三十年不变。

而县委县政府都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都是分农业户口,无论是机关还是个人根本都没有一分土地,那么这200亩地是哪里来的?

还必须清楚一点,这200亩地还要在距离上最大限度地靠近柳家坪村,你要是在几十里开外弄到这200亩再分给柳家坪村的每个村民也是无法耕种的。

更何况,这个剧情的时代背景是九十年代初期,农民都分开地十几年了,哪里还会有闲置无主的土地可分?

假如这个桥段能够成立的话,还不如直接说“县政府决定拨款10亿给柳家坪村村民分了”更容易实现。

很明显,这个剧情就是编的。

、多处剧情不真实,严重缺少农村气息和元素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是很穷,但农民并不懒惰,你再看看上图剧中老百姓所住摇摇欲坠的房子,以及墙头的残垣断壁,这种情况真实吗?

那时候的农民都是自己盖房子,乡里乡亲的都来帮忙,男人们负责干重活,妇女们干力所能及的轻省活,主要是负责给干活的男人保障饮食。

看看上图房子中的大墙缝,这种房子来一场大的风雨就倒塌了,而实际情况绝对不会这样,老百姓会及时用麦秸活成泥将缝隙堵得严严实实。

说白了,老百姓没多少钱盖新房,但在维护旧房子上绝对不懒,而剧中的这些道具房子明显是长期无人居住且年久失修才造成的局面,看了让人出戏。

剧中的学校教室内,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十几年毫无变化,还是墙皮脱落、黑板缺角、窗户漏风撒气、用木头凳子当课桌的情况,我很想知道这是几个意思?

想当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大山深处,这种简陋的教学设施真实吗?

何况,图中的教室修缮能需要几个钱?没钱换新窗户可以找一块塑料布钉上也能挡住冬天的风寒,没有钱买新课桌可以打土坯垒成土台子当课桌,墙皮脱落的大洞可以和泥补一补。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道具组根本就没有用心,而编剧也懒得查一查那个年代的陕西秦岭地区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个什么样,说白了就是没有用打造精品之心完成拍摄,一切都是为了糊弄。

但是,观众们却越来越难糊弄了。

给宅基地打夯

更让人可笑的是,上图男主赵书和所穿的衣服十几年也不换,无论夏天多热,哪怕是背景音中传来一片夏季三伏天的蝉叫声也得穿着这件“迷人”的厚褂子。

而国文副县长的的确良短袖,依然是一尘不染的洁白无瑕,这像是个分管农业且经常风里雨里跑农村的好官吗?

我之所以给上图专门加了“给宅基打夯”的标注,是担心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剧中的人在干什么。

打夯的目的是砸实宅基地,防止盖房后地基塌陷,这一步对于建设好房子太至关重要了,而剧中“糊弄鬼”的镜头设置却让人啼笑皆非。

因为众人合力举起并砸向地面的“夯”根本不是石头做的,如果你稍微仔细地看一看会发现是一根柱状的木头。

对,接着糊弄,估计以为没人会懂,反正就是个两秒钟的镜头。

当拍摄者们心存“糊弄”之心,就不会再有精益求精和打造精品的耐心,一切只是为了拍摄而拍摄,至于会不会留下好口碑又有谁会在乎呢?

好吧,接着来“糊弄”。

我不知道当年的贫困县有没有购买桑塔纳轿车的条件,但是当国文副县长亲自驾驶着桑塔纳轿车到达柳家坪村时,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

因为在刚刚过去的剧情中,赵书和与柳大满两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回家途中刚刚吐槽了那条极其难走的路,真不知桑塔纳是从哪条路开进村的。

剧情自相矛盾,何时何地修的路都懒得在台词中说一句。

图中有羊

我之所以说该剧缺少农村元素,意思就是没有产生农村的代入感,怎么看这个农村剧都没有感觉。

比如,两个村的农民都有自己的地,却极少看到有人在农忙季节去干活,更没有探讨过如何耕种、施肥、如何增收,镜头中看到的是满大街的男人游手好闲外加闲扯淡,整天家长里短的拉舌头。

这种剧情正常吗?到了九十年代都是自家过自家的日子,忙着种自家的田,农闲时就去打短工,村里的壮劳力都很忙,谁有闲工夫整天替别人瞎操心?

更重要的是,这个村里没看到一只鸡鸭鹅狗猪牛猫,没有凌晨的鸡鸣犬吠声,也没有傍晚家家户户都冒出袅袅炊烟的烟火气息,这是真实农村该有的模样吗?

当然,因为剧情需要才在上图的教室中出现了一只羊。狗呢,鸡呢,是不是都被拍摄者们吃光了?

、“换亲”这一陋习,绝对是“男尊女卑”封建残余思想的真实写照,但该剧却塑造成了一个喜剧结果

年轻的朋友们,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换亲”的含义,明白其中所蕴含着的封建残余思想是什么,小编又为何要加上“男尊女卑”这个前缀呢?

因为真正的“换亲”目的,是通过牺牲女儿的幸福来帮助儿子实现传宗接代,说白了就是“用女儿给儿子换一个媳妇。”

这里面很少考虑女儿会不会幸福,反正让女儿嫁给对方的男人,对方男人的妹妹或者姐姐嫁过来给儿子,至于双方的女儿愿意不愿意、幸福不幸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靠正常条件都娶不到媳妇的男人终于有了婆姨。

有了婆姨才会传宗接代。至于两个女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男人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既然是这样,那为何要说是“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残余呢?

因为这里面从没有考虑过女儿的一生幸福,反正不管是儿子因为矮矬穷还是什么原因娶不到老婆的,只要他还有个妹妹或者姐姐,而另一方也是差不多的条件才会出现“换亲”的情况。

至于女儿出现矮矬丑嫁不出的情况,很少会拿哥哥的幸福搞“换亲”这一套,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不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残余又是什么呢?

说实话,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我们这里的农村也存在“换亲”的情况,普遍原因就是家里太穷,少部分情况是男人个子太矮或者有身体残疾,这类男人很难通过正常情况娶到媳妇。

记住一点,对于真实“换亲”中的两对男女和原生家庭来说,这一定是一件在村里抬不起头并且终生屈辱的事。

美的小秋鼻涕泡都出来了

我不知道编剧是几个意思,为何要胡编乱造出“支书换亲”的戏码来,因为这种事总是发生在村里最落寞、最贫穷、最无助的家庭之中,拍摄者们把这种屈辱强加在赵书和这个支书头上是什么意思?

再说了,谁能在国内找出一个“支书换亲”的真实例子来?

要知道,当年能当上支书的人基本上都是来自村中大户家庭或者是大家族(大宗族)之中,难道有这种出身的人会穷到依靠“换亲”娶媳妇的地步?

这个剧情,是不是胡编乱造呢?

更重要的是,剧中对于这种封建糟粕思想不但没有强烈抨击,而且还弄出几个诗情画意、郎才女貌的画面,最终还通过独白美化了小秋和细妹幸福了一生。

当然,我并不否认“换亲”者也有碰巧的幸福,不过这种概率极低,完全达不到剧中所描述的美好景象。

所以请观剧的年轻朋友们也不要因此对这一陋习产生任何“非分”之想,因为真实的“换亲”充满了女人的无奈和孤独无助,根本就没有任何美好的想象可言。

剧中这么设计剧情,完全就是编者的臆测和凭空捏造罢了。

不过顺便说一句,剧中扮演小秋的人演技不错,其听到细妹说“不走了”时的面部变化很形象,他从期待的眼神到羞涩中带着欣喜若狂的变化很有代入感。

这个演员,未来可期。

、写在最后

当然,这种生编硬造的剧情还有很多,比如满囤向半山村刚打的井中扔土坷垃。

此时半山村的村民拼命用身体趴在井口上阻挡土坷垃进到井里,我相信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一定会以为这个桥段太符合情理了。

但是,真正的农村人都清楚,这种地下井里的水是流通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此井中的水具有天然的自我净化和清洁功能,剧中满囤扔的土坷垃对于水质没有任何影响。

否则一阵大风刮过来,有无数细小的垃圾落到井里怎么办?

所以说,这种桥段骗一下城里人还行,被那些有过真实生活经历的农村人看到后就知道嘲笑编者的无知了。

再看看秋玲她爸劝说赵书和他爹让两个孩子结婚时的话,简直让人震惊。

秋玲她大说,“这生米都煮成熟饭了。”

言外之意是“俩人领证都睡一起了,就让他们结婚吧。”

这句话没有错,错的不该是女方的家长说给男方家长听。

总之,该剧多处剧情的细节之处完全经不起推敲。在本文将要结束前刚刚在官方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

该剧的编剧之一对着媒体称,“接到拍摄任务后,从今年三月开始准备剧本,从六月份开始拍摄,时间紧、任务重……”

最后想说,不行就是不行,别拿时间紧说事,人家同样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总共才拍摄了90天,而且也是大西北的扶贫剧,人家咋就没有这么多的漏洞呢?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说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