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日本兵为太君「亮剑中伪军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错的这一叫法从何而来」

时间:2022-12-14 16:07:52阅读:137
【军武次位面】: 李律杉抗日剧中汉奸叫日本兵“太君”真的对吗?在早些年《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优秀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大获成功后,近年来的抗日剧出现了井喷现象。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抗战剧中日军都被反…

【军武次位面】: 李律杉

抗日剧中汉奸叫日本兵“太君”真的对吗?

在早些年《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优秀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大获成功后,近年来的抗日剧出现了井喷现象。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抗战剧中日军都被反面人物称为“太君”。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日本人,就往往联系起“太君”“鬼子”等词汇。

例如在《亮剑》第九集里就出现了这么一段剧情,秀琴去县城里送情报,被一个正在给日军军官找“花姑娘”的胖伪军发现,伪军马上和日本军官一起追赶。没料到秀琴箩筐里藏了一支撸子,待到出城成功反杀两个敌人。

▲不得不说这是《亮剑》中为数不多的伪军里眼力最好的....

在这段戏中,胖伪军张口闭口都是“太君”嚣张跋扈带着日军官一路狂追,临死前却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张口闭口都是“太君”

然而令不少语言爱好者感兴趣的是,日文中根本没有“太君”这个词,所以“太君”这个词并不是从日本传至中国的。而在中文词典里“太君”指代的是封建时代官员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有些文法下竟然还指代“仙女”。

▲中国最著名的一位太君应该是宋代杨家将中的佘太君

(图为电视剧《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挂帅形象)

可见“太君”在中国是专门用来象征女性地位的古汉语词汇,并不适用于男性。若按照汉语用法称日军为“太君”显然不合理,那日本兵又为何被称为“太君”呢?

▲解放初期的抗日电影中汉奸就常称日军为“太君”

关于“太君”的由来,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是,“太君”这个词汇是外来语,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使用的日本军队用语中大人(拼音音译为 tai jin)的音译。

▲《地下交通站》中的汉奸贾队长也是一口一个“黑藤太君”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学者在翻阅中日史料时发现,在日本人的史料中,日占区的中国百姓当面称呼日军官兵记录的都是“大人”。而当年日占区中中国百姓都是以“太君”来称呼日军官兵的。如此一来便能对应的上了。

日军用语中“大人”(tai jin)和中文“太君”(tai jun)发音十分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人极有可能把tai jin误听作tai jun,而日军在和中国百姓交流时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读,所以日文史料里只有“大人”而没有“太君”。

▲“太君”流传甚广汉奸翻译官们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为《小兵张嘎》中的翻译官经典形象)

随着流传越来越广,日军侵占地区的不断扩大,这种错误的称谓便“将错就错”,成了中国百姓的常用语。

同样中文史料中出现日本士兵使用“太君”这个词的记录也应该是误读现象。在1947年的晋中战役中,阎锡山军队为了壮大自身实力收编了大量在抗战结束后投降的日本兵。虽然晋绥军人数不少,但在他的对手徐向前面前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晋中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歼灭国民党军10万人以上的战役

(图为晋中战役中的解放军)

徐向前用6万兵力歼灭了阎锡山的10万大军一战打出威名,致使这些本无战心的日本士兵一听到徐向前的名字就闻风而降。

▲正在指挥作战的徐向前元帅

某次战斗解放军冲入一间满是日本兵的屋子。日本士兵慌忙问道:“你的太君徐向前?”解放军回答:“是的!”日本兵旋即缴械投降。此处日军有可能并没有使用“太君”这个词,而是在问:“你的大人徐向前?”(意为“你们是徐向前的部队吗?”)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太君”的音译对应词“大人”也不是日语,它和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米西米西”“死啦死啦地”(日语中“吃饭”和“杀死”都没有类似说法)一样,都是日军为方便和中国人沟通而发明的俗语。

这种俗语被称为“大兵中国话”。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官兵之间使用源于汉语的口语。它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和中国本地人沟通而产生的混合语(亦称“皮钦语”或Pidgin)。但也因为是战时产生的临时言语,所以随着二战日本投降而消失。不过有一些仍有一部分在日语中残留下来,成为俗语。

▲驻山东寿张县日本军宣抚班里的汉奸,专门负责日语翻译

简单地说就是日军来到中国后发现民众都用“大人”称呼权贵,于是便要求中国人用“大人”来称呼自己,但可能是日本兵“大人”的发音不准发成了“tai jin”或是汉奸翻译有误,于是中国民众误听成了“太君”,自此用“太君”称呼日本人就流行开来。

▲这个日本鬼子的说法并不完全对,“太君”是双方误解而生的产物

而日军并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太君”代指高贵女性的意义,只看见中国百姓见了日军就满口“太君”还态度谦卑、低声下气而洋洋自得。便认为“太君”是中文里对日本人的尊称而欣然接受,没去管它的真实含义。可以说“太君”是中日双方误解而生的产物。

这种俗语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追击清军侵入中国境内,这些日本兵和中国居民需要沟通交流却又互相听不懂,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混合了中日双语俗语、表达方式的“战争用语”。

▲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抓捕的中国平民

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从沙俄的手中夺取了大连湾、旅大港的控制权,使得使用大规模语言的社会条件愈加成熟。后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这些混合语言成为中国平民与日军交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这些殖民时期产生的混合语言最后都随着日本战败消失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听到的一些日军用语并不是日语,而是日本殖民文化的产物。

▲日俄战争旧照片

日军杀害被诬陷为“俄军间谍”的中国人

回到“太君”这个词。日占区的中国百姓之所以会选择“太君”作为“大人”一词的音译,也反映出在殖民统治下日军和中国百姓之间的尊卑关系。因为“太君”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的专用名词,不是普通民众可以随便使用的。

▲日军士兵眺望被占领的中国城市

出于对日军的恐惧,日占区的中国百姓无奈地将这些“高高在上”的“鬼子”和“太君”联系在了一起,使之成为近现代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中最能说明国民地位的代表性词汇。

▲生活在日军刺刀下的中国百姓毫无尊严可言,只能忍气吞声卑躬屈膝

(图为抗战时日军宪兵盘查中国百姓)

在如今抗日神剧泛滥的时代,这些曾经的日军中国话早已成为影视作品中供人戏谑的谈资。当我们聊以一笑的同时,也应当铭记到这些词汇背后那段屈辱的历史。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为什么称日本兵为太君「亮剑中伪军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错的这一叫法从何而来」

为什么汉奸伪军称日本人为“太君”?

  太君
  1、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唐制,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
  2、指仙女。
  记得以前在大陆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电影时,里面的反面人物总把日本兵阿谀奉承地称为“太君”。那时我并没有特别注意,以为“太君”是日本话。可是到了日本这些年后,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君”这个词,不由产生了一些疑惑。最近看到有人贴出“报告太君” 为题的帖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查一查太君这个词的来历。
  先是翻日文字典,一般字典根本没有 “太君”这个词的记载,在比较专业的汉字字典里, “太君”有两个意思:一是封建时代对具有封地官员的母亲的尊称;另一个意思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这都是古时使用的古语,在近代日语中并不使用。
  那么“太君”是不是字典上不载的俗语呢?问日本的年轻人,根本没有人知道“太君”一词。是不是二战以前使用的俗话呢?问一位60多岁的大学教授,他也没有听说过“太君”一词,他想了半天问我:是不是把“大君”错搞成“太君”了?江户时代的幕府将军曾对外国人自称“大君”。但不止一本中国书中把日本人称为“太君”的,所以不会是“大君” 的笔误。
  既然“太君”不是日本词,那么是不是中国词呢?以前中国倒是有“太君”一词,用来尊称别人的母亲,比如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等。但为什么要把日本兵尊称“太君”?是不是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母亲情结,谁有权有势就把谁称为母亲,所谓有奶便是娘。共产党当权就有人要“我把党来比母亲”,日本人打过来又有人要“我把日本兵来比太君”。
  抗日期间沦陷区的中国人为什么要称日本兵为“太君”,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我猜可能是中国人以为日本人习惯上喜欢称别人为(乱码)尊称,意思是太上的、最高的“君”的意思吧。
  日本兵听到中国人称他们“太君”时,大概也有些莫名其妙,可能以为中国人习惯上用“太君”来尊称别人。如果日本兵知道中国人专门为日本人创造了一个“太君”的尊敬语时,说不定杀中国人时会手下留情些。
  据有人考证,太君一词纯粹是中国人发明出来专指日本人的。而日本人自己也莫名其妙,以为中国人尊称别人都叫太君。
  该文这么写的:
  “太君”之谜
  林思云
  记得以前在大陆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电影时,里面的反面人物总把日本兵阿谀奉承地称为“太君”。那时我并没有特别注意,以为“太君”是日本话。可是到了日本这些年后,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君”这个词,不由产生了一些疑惑。最近看到有人贴出“报告太君” 为题的帖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查一查太君这个词的来历。
  先是翻日文字典,一般字典根本没有 “太君”这个词的记载,在比较专业的汉字字典里, “太君”有两个意思:一是封建时代对具有封地官员的母亲的尊称;另一个意思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这都是古时使用的古语,在近代日语中并不使用。
  那么“太君”是不是字典上不载的俗语呢?问日本的年轻人,根本没有人知道“太君”一词。是不是二战以前使用的俗话呢?问一位60多岁的大学教授,他也没有听说过“太君”一词,他想了半天问我:是不是把“大君”错搞成“太君”了?江户时代的幕府将军曾对外国人自称“大君”。但不止一本中国书中把日本人称为“太君”的,所以不会是“大君” 的笔误。
  既然“太君”不是日本词,那么是不是中国词呢?以前中国倒是有“太君”一词,用来尊称别人的母亲,比如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等。但为什么要把日本兵尊称“太君”?是不是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母亲情结,谁有权有势就把谁称为母亲,所谓有奶便是娘。共产党当权就有人要“我把党来比母亲”,日本人打过来又有人要“我把日本兵来比太君”。
  抗日期间沦陷区的中国人为什么要称日本兵为“太君”,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我猜可能是中国人以为日本人习惯上喜欢称别人为(乱码)尊称,意思是太上的、最高的“君”的意思吧。
  日本兵听到中国人称他们“太君”时,大概也有些莫名其妙,可能以为中国人习惯上用“太君”来尊称别人。如果日本兵知道中国人专门为日本人创造了一个“太君”的尊敬语时,说不定杀中国人时会手下留情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猜测,希望有识之士来解开“太君”之谜。
  4、所谓“太君”即日语队长的译音

为什么称日本兵为太君「亮剑中伪军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错的这一叫法从何而来」

汉奸是不是称日本军人为「太君」,为什么?

太君是在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艺术作品中,与日军合作的中国军人(伪军)和翻译官员(通常被称为“汉奸”),对日本军人尤其是军官称呼。另一个关联词汇是“鬼子”,以及“日本鬼子”。关于“太君”这个词义的由来,尚未有发现官方辞书记载。

记得以前在大陆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说电影时,里面的反面人物总把日本兵阿谀奉承地称为“太君”。那时我并没有特别注意,以为“太君”是日本话。可是到了日本这些年后,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君”这个词。

以前中国倒是有“太君”一词,用来尊称别人的母亲,比如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等。最近看到有人贴出“报告太君” 为题的帖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查一查太君这个词的来历。先是翻日文字典,一般字典根本没有 “太君”这个词的记载,在比较专业的汉字字典里, “太君”有两个意思:一是封建时代对具有封地官员的母亲的尊称;另一个意思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这都是古时使用的古语。

这个词使用场合多来自社会底层,你汪伪政府高层开会上肯定不会喊日本人太君,而小县城、镇子上这么叫的人要多得多。而在这些地方,日军军官级别普遍不高,小队、中队级应比较常见,在下级日本军队的环境里,士兵称呼长官“队长”进而汇报的场合是相当多的,不懂日语的跟日军有往来的中国人,自然听到这个官阶的几率比其他的大很多,有样学样的跟着叫,按发音望文生义演化成了“太君”,慢慢以讹传讹,成了对所有能见到的日军的献媚称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